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 ,随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理论和相关技术的发展 ,有关肾移植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移植存活率不断提高 ,使肾移植成为治疗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 ,如何克服肾移植手术后的排斥反应仍是丞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因其关系到手术的成败 ,许多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他们发现肾移植排斥反应与粘附分子有密切联系 ,人们希望通过研究粘附分子 ,能对肾脏移植后排斥反应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从而进一步提高肾移植的存活率。粘附分子已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粘附分子的表达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重…  相似文献   

2.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方法以及侵入性检查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急性排斥反应是肾移植术后的重要并发症,也是导致移植物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本文就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实现室检查和诊断方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Joseph Murray于1954年完成了首例肾移植,宣布了人类与排斥反应斗争的开始。随着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不断出现和配型方法的改进,移植排斥发生率显著降低,移植肾存活率大大提高,肾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然而,急性排斥反应(acute rejection,AR)仍是目前肾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也是导致慢性排斥反应和移植肾失功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早期诊断、及时干预,可防患于未然,减少危害。一、AR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肾移植AR可发生于术后任何时间,其中大多数在术后7~90d,发生越早程度越重。其临床表现主要为:①尿量减少:是AR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郑瑾  薛武军 《器官移植》2021,12(6):643-650
肾移植是终末期肾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移植肾早期存活率及功能恢复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移植肾长期存活仍有待改善。免疫因素所引发的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及T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TCMR)仍是导致移植肾衰竭的最主要因素。本文对肾移植受者等待移植期间、肾移植术前和术后3个阶段的免疫风险评估及监测内容进行了综述,通过对肾移植术前受者体内预存人类白细胞抗原(HLA)抗体和非HLA抗体、HLA匹配、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型、免疫记忆细胞等的评估,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进行移植肾程序性活组织检查,HLA抗体和非HLA抗体及供者来源性细胞游离DNA(dd-cfDNA)的监测,制定个体化免疫抑制治疗及监测方案,预防排斥反应发生,及时发现和诊断排斥反应,根据免疫监测结果避免无效治疗或过度治疗,从而优化移植物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7.
免疫移植排斥反应是异体肾移植术失败最主要原因,临床术前常规查ABO血型和做淋巴细胞毒试验,供体与受体血型相配及淋巴细胞毒试验阴性可避免术后超急排斥反应。近年提出血管内皮细胞—单核细胞系统与排斥反应关系,此系统抗原性很弱,但术前受体血清中有抗供体此系统的抗体,术后可发生以小血管壁炎症和纤维素样坏死为特征的加速性排斥反应。Carpenter等认为10%的急性排斥反应是由于受体血清中含有抗供体单核细胞抗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肾移植后发生急性体液性排斥反应(AHR)的可能机制,及其在临床早期诊断和防治AHR中的重要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296例肾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肾移植术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动态监测受者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和供者特异性抗体(DSA)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检查移植肾组织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及C4d的沉积、浸润淋巴细胞表面分子标记.AHR诊断标准参照Banff 2005标准,并结合受者的临床相关指标.结果 296例受者中,术后共有25例发生了AHR,发生率为8.4% (25/296).术前PRA阳性者和阴性者术后AHR的发生率分别为23.1%(6/26)和7.0%(19/27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发生AHR和未发生AHR受者的DSA阳性率分别为88.0%(22/25)和0.4%(1/271),出现C4d沉积阳性率分别为80.0%(20/25)和6.7% (4/60),两者间DSA阳性率和C4d沉积阳性率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调整免疫抑制方案和(或)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利妥昔单抗等治疗后,19例AHR被逆转,其余6例因治疗无效,发生移植肾破裂,导致移植肾被切除.结论 PRA和DSA在肾移植术后AHR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术后应立即开始监测PRA和DSA,以达到预防、早期诊断和合理治疗AHR的目的,进而改善移植肾的存活.  相似文献   

10.
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大鼠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模型,了解大鼠肾移植AR病理进程.方法异基因移植组由Wistar大鼠为供体,雄性SD大鼠为受体.同基因对照组供受体均为SD大鼠.肾移植术后第1、3、5、7天取移植肾组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PAS染色、PASM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参照Banff 97标准进行诊断,根据Watanabe的方法进行AR严重程度的半定量评分.结果术后第1、3、5、7天异基因移植组和同基因对照组的半定量评分分别为(0.50±0.54)、(1.33±0.82)、(3.50±1.05)、(4.33±0.82)和(0.33±0.52)、(0.67±0.52)、(0.67±0.52)、(0.67±0.52).异基因移植组与同基因对照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基因移植组中两两比较结果第3、5、7天评分与第1天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与第5、7天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天和第7天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基因对照组各天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D大鼠间组织相容性高,SD大鼠作为供受体的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轻微,可作为同基因对照组;Wistar-SD大鼠间肾移植AR发生快,程度重,是良好的AR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血糖皮质激素监测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肾移植受者发生超急性、加速性、急性排斥反应时体内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GC)的变化情况及意义。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33例发生排斥反应者及39例无排斥者血内源性及外源性糖皮质激素进行动态监测。以氢化可的松(HC)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代表,以糖皮质激素残余率(RR)标化HC变化。结果无排斥组的HC为(0.034±0.022)μmol/L,RR为0.062±0.041;2例超急性排斥者的HC为0.493μmol/L,RR>1.0;1例加速性排斥者的HC为0.200μmol/L,RR为0.53;30例急性排斥者的HC为(0.205±0.158)μmol/L,RR为0.458±0.384。各类型排斥之HC、RR与无排斥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急性排斥者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时其HC、RR下降大致平行,但耐糖皮质激素性排斥者的下降速度较糖皮质激素敏感性排斥者缓慢。发生急性排斥者,其血中外源性糖皮质激素的浓度与无排斥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变化可作为排斥反应的诊断指标及判断排斥反应对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是否敏感。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阐述了血小板活化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认为抑制血小板活化对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效果,并简要叙述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主要阐述了血小板活化在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认为抑制血小板活化 对防治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有一定效果,并简要叙述了常用抗血小板药物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中远期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AR)发生影响因素及移植肾生存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因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接受移植肾病理活检并确诊移植肾AR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43例受者,其中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17例,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6例;同时纳入同期(2周内)肾移植且移植肾功能正常的39例受者为对照组。正态分布计量资料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Kaplan-Meier进行生存分析,并采用log-rank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HLA-A错配2个比例(4/17)高于对照组(1/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均高于AR发生前(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AR发生时和末次血清肌酐和eGFR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进入慢性肾脏病(CKD)-4期受者比例低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χ2=5.73,P<0.05);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进入CKD-4期受者比例以及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失功比例均高于对照组(χ2=17.727和9.882,P均<0.05)。AR发生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和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受者均接受PRA检测,前者PRA-Ⅰ和PRA-Ⅱ阳性比例分别为41.2%(7/17)和88.2%(15/17),均高于后者[11.5%(3/26)和26.9%(7/2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42,P<0.001)。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及对照组术后分别有13、24和38例受者应用他克莫司。发生AR时,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3.72±0.76)ng/mL]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3.37±0.86)ng/mL]均低于对照组[(5.73±1.25)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与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他克莫司血药浓度均低于发生AR前[(6.27±1.18)和(6.33±1.63)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120和6.216,P均<0.05)。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4例受者应用以环孢素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其中3例术后33、36和55个月环孢素血浓度分别为112.4、138.3和7.0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急性T细胞排斥反应组2例应用环孢素受者术后16和177个月环孢素血药浓度分别为43.2和24.6 ng/mL,均低于要求血药浓度。随访至2021年6月30日,急性抗体排斥反应组移植肾生存率低于对照组(χ2=8.738,P<0.05)。 结论HLA-A位点错配及他克莫司低血药浓度是肾移植术后中远期诱发AR的重要原因。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是移植肾生存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赵大强  孙启全 《器官移植》2015,6(4):222-223, 244
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AMR)是影响远期移植肾存活的首要原因, 相关领域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小鼠肾移植急性AMR模型可应用于研究移植肾AMR的发生机制、诊断标识、预防和治疗策略。目前国际上已报道数种小鼠肾移植急性AMR模型的建立方法, 但国内尚缺乏相关研究。本文对小鼠肾移植急性AMR模型的建立方法作一总结, 并对该模型的特点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加以探讨, 为需要应用这一模型的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应用双肾移植法建立大鼠肾移植模型,操作难度小,成功率高,术后经病理切片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环孢素A可明显抑制该反应。  相似文献   

17.
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术后的急性排斥反应,常规治疗几乎都是增加糖皮质激素用量,仍有一部分病例排斥反应不能逆转。我们应用血浆置换治疗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对11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出现急性排斥反应、经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无效的患者行血浆置换治疗,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26~52岁,平均45岁。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的用法为:环孢素A10mg·kg-1·d-1,分次口服;甲泼尼龙于术日至术后2d500mg/d静脉滴注,以后改为泼尼松2mg·kg-1·d-1,开始每日递减5~10mg,至30mg/d口服维持;硫唑嘌呤2mg·kg-…  相似文献   

18.
19.
由于移植技术提高和新型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越来越不典型,出现了大量亚临床排斥反应。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出现临床或亚临床排斥反应是移植肾早期慢性病变和晚期排斥反应的强力诱因。如何早期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并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也是提高移植肾存活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肾移植后感染和排斥反应监测指标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