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患者,女,4个月,2011年3月9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近日排便费力,大便干结,少食,腹胀,夜里哭闹不休。予以天地针治疗,6次便通。治疗方法患儿取仰卧舒适位,主穴取中脘、关元。辅穴取天枢(双)。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16mm×13mm薄氏一次性针灸针一根  相似文献   

2.
腹针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笔者使用腹针疗法十多年来,除治疗腹部疾病外,还对脑血管病后遗症,腹型癫痫颈椎综合征、肩周炎、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扭伤、腰肌劳损等30多种疾病进行治疗,均收到了满意的效果。仅择数法简介如下: 一、天地针的组成及适应证天地针是一组腹针的常用穴,由中脘、关元组成。腹针以神阀为中,中脘为天、关元为地。中脘是胃之募穴,胃与脾相表里,有水谷之海之称;关元是小肠的募穴,别名丹田,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故两穴合用具有补脾肾之功能。  相似文献   

3.
外科领域的针灸外科领域的疾病,针灸治疗可取意外之疗效。①呕逆:取中院、足三里,轻者大多可愈,重者加用脾俞、胃俞、巨阙、膈俞等强反应点。②术后排便障碍:取足三里、关元。天枢等穴,伴呕吐者加内关;便秘与腹泻交替者,取天枢、足三里、中脘、脾俞、大肠俞。③术...  相似文献   

4.
<正> 取穴:关元、命门、脾俞(双)、肾俞(双)、大肠俞(双)。腹痛加天枢(双),食欲不振加中脘、足三里(双)。操作方法:病人取仰卧或俯卧位。医者取艾条一支,点燃后按上面顺序在每穴温和灸之,每穴约灸10分钟,每日1次,6次为1疗程。治疗效果:12例中,治愈10例,有效2例。木方亦可用于因肾虚所致小儿遗尿、脱肛。  相似文献   

5.
一般资料86例患儿中 ,男性 4 6例 ,女性 4 0例 ;年龄 3个月~ 4岁 ;病程 1~ 1 5天 ;单纯性消化不良者 55例 ,其它原因引起者 31例 ;伴发热者 1 5例 ,恶心呕吐者 1 7例。治疗方法取穴中脘、天枢、足三里、上巨虚、阴陵泉、关元 ;配穴曲池、内关。诸穴除中脘、关元外 ,均取双侧。常规消毒后 ,用梅花针在穴位上轻叩 1~ 3下 ,使穴位皮肤微红 ,无发热、恶心呕吐者 ,只取主穴 ;伴发热者加叩曲池 ,伴恶心呕吐者加叩内关。每日 1次 ,5次为 1个疗程 ,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 ,除有脱水症状者 ,给予静脉补液外 ,停用其它一切药物 ,进食低脂易消…  相似文献   

6.
姜小英 《陕西中医》1997,18(8):365-365
<正> 胃肠道疾病属临床常见病,医药大法虽多,然病势缠绵,常有反复。笔者尝试运用脐周三穴四针治疗,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治疗方法 1 取穴 ①中脘:胃之募,腑之会,有调理胃肠的作用,治疗各种胃肠疾病;②天枢:大肠之募,能调理气血,通肠导滞,治疗肠腑疾病;③关元:小肠之募,任脉、足三阴之会,又为强壮要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之功,可治疗一切虚损之疾。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整理中国知网近十年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探讨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临床用穴规律。方法 :电子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中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的文献,总结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选穴规律。结果:纳入的35篇文献中,出现频次较高的腧穴有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气海、三阴交、上巨虚等;穴位配伍方面,出现频率最多的腧穴配伍组合有足三里、天枢配伍,足三里、关元配伍,天枢、关元配伍,中脘、天枢配伍,关元、天枢、足三里配伍,足三里、脾俞配伍等。结论:近十年来针灸治疗功能性腹泻以天枢、足三里、关元、中脘、脾俞、肾俞、大肠俞等为主要穴位。  相似文献   

8.
温针灸治疗胃肠道功能紊乱167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功能紊乱又称胃肠神经官能症 ,目前对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 ,我们试用温针灸治疗1 67例 ,效果较满意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1 67例中男性 73例 ,女性 94例 ;年龄 1 9~ 56岁 ;病程 6个月~ 8年。治疗方法主穴取中脘、天枢、关元、四关 (即双侧太冲、合谷 ,共 4穴 ) ;配穴 :咽部有阻塞感者加人迎、天突 ;呕吐、嗳气甚者加膻中、内关、足三里 ;失眠、头痛甚者加印堂、神庭、安眠。上述穴位常规消毒 ,针刺得气后留针 ,并在中脘、天枢、关元施以温针灸 ,即将艾条剪成长约 2 .5cm的小段 ,插置于针柄上 ,然后于下端点燃施灸 ,约 30 min…  相似文献   

9.
针刺治痢效应奇,主穴天枢上巨虚,高烧呕吐曲池加,里急后重关元宜。耳针亦要同时取,大肠小肠兼肺区,交感一穴不可少,针到病除定无疑。  相似文献   

10.
治法:1例中年女性患者证属中虚脏塞,取足三里捻转补法,天枢呼吸外属之泻法,中脘提插泻法,内关捻转提插泻法,均施术1分钟,留针30分钟;关元艾炙15分钟.1例青年男性患者,证属气滞寒凝湿阻,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等外,又日月平刺捻转泻法.留针20分钟,脾俞、肝俞捻转泻法1分钟.以上均发作时即刻施术,缓解时每日治疗2次.  相似文献   

11.
治疗方法治则:以和胃、理气、温中、安虫、润下为主.取穴:主穴为:天枢大横腹结中脘气海关元.配穴为:足三里居髎.所取诸穴的主治作用是:天枢,为大肠之募穴,能通泄大肠腑气.大横,为足太阴、阴维之会,治少腹寒痛.腹结,是治绕脐痛、疝痛的要穴.中脘,为胃之募穴,能疏调胃气.气海,能补中气.关元,为小肠募穴,能温阳散寒气.足三里,为五脏六腑之气所会之处.居髎,为足少阳胆经要穴,能疏通肝胆之气.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近十年临床研究文献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应用规律。方法 收集近十年国内外数据库中艾灸治疗腹泻的临床研究文献,运用Excel 2013、SPSS 25.0及Apriori算法对艾灸治疗腹泻的病种、治疗方法及穴位组方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30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艾灸以治疗慢性腹泻为主;隔药灸和温和灸较为常用;艾灸与中药结合治疗较为多见。所采用的艾灸穴位处方共涉及65个穴位,频次超过10次的穴位有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中脘、大肠俞、气海、上巨虚、脾俞、肾俞、命门、胃俞、三阴交、下巨虚和阴陵泉,其中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四穴频率超过100次。从分布来看,以任脉和腹部的穴位居多。聚类分析发现核心穴位有天枢、上巨虚-肾俞-大肠俞-三阴交、中脘-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胃俞-命门、气海-下巨虚-阴陵泉。穴位关联性分析发现天枢-关元为最常用穴对。结论 艾灸治疗腹泻以慢性腹泻为主,治疗方法多采用温和灸、隔物灸,穴位以天枢、神阙、关元、足三里的使用频率最高,以天枢-关元合用较为多见。  相似文献   

13.
笔者用隔姜灸对慢性泄泻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患者50例中;病程;20天~10年;病型:脾胃虚弱型20例,肾虚型25例,肝脾不和型5例。脾胃虚弱型:取脾俞、胃俞、中脘、天枢为主穴,大肠俞、气海、归来、足三里、阴陵泉为配穴。中气下陷者加百会、长强。肾阳虚型:取脾俞、肾俞、命门、关元、天枢为主穴,大肠俞、气海、足三里为配穴。年老体衰者重灸气海、关元、足三里。肝脾不和型:取脾俞。肝俞、中院、天枢、期门为主穴,足三里、阳陵泉、太冲为配穴。灸法:将鲜姜切成0.2cm厚,直径2.1cm薄片,用粗针刺数个小孔后置于穴位上。姜片…  相似文献   

14.
静针重灸法是邵素菊教授临床将针刺和艾灸结合,注重灸量的一种治疗方法,选取腹部穴组中脘、天枢、气海、关元,结合灸箱,发挥腧穴、针刺、重灸的共同作用,具有培补元气、开郁行滞之功,用于治疗多种以虚损为主的疾病。临床应用于抑郁症、肠梗阻、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应用腹针疗法治疗2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取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天枢(双侧)、大横(左)穴位,选用0.22mm×40mm的一次性针灸针进针,留针30min,每2日1次,治疗10次休息3天,共治疗24周.[结果]近期临床痊愈5例,显效8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  相似文献   

16.
方法:CRS/ICR雄性小鼠50只平均分成两组。小鼠在有空调设备的动物房中,可自由摄取水和食饵的环境下进行饲养。第一组为对照组,无处置按常规饲养。第二组为实验组(针刺治疗组),用15mm,16号针进行针刺,每周2次。选穴中脘、天枢、气海、肝俞、脾俞、大肠俞。针刺深度1~2mm。动物分别于6个月后、1年后、1.5年后及2年  相似文献   

17.
按摩治疗婴幼儿腹泻的点滴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腹泻临床颇为常见,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末秋初为多,特别好发于两岁以下的婴幼儿,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极为不利。几年来,我们运用按摩疗法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临证体会简述如下。一、按摩方法取穴部位:主选天枢、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配合内关,胃腧、大肠腧、小肠腧等穴。一般手法:(1)将患儿扶抱或平卧;(2)以单掌由腹部右侧向左侧作弧形揉捏,拇指和食指按压天枢并震颤;(3)双  相似文献   

18.
针灸配合按摩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6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何严  高宏 《陕西中医》2004,25(3):258-259
目的 :探索针灸配合按摩治疗肠易激综合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针刺中脘、关元、天枢、脾俞、大肠俞等及掌揉脘腹、指压背俞穴治疗本病 36例。结果 :总有效率为 91 .6%。提示 :本方法有调理胃肠气机、健脾疏肝、固肠止泻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朴志娟 《天津中医药》2009,26(2):160-161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疗效。[方法]单纯性肥胖症患者58例,采用针灸治疗。体针主穴取中脘、天枢、关元、滑肉门、阴陵泉、足三里,并随症加减。耳针取穴为饥点、内分泌、三焦、神门。[结果]痊愈10例,显效27例,有效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55%。[结论]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正> 急性细菌性痢疾为常见的肠道传染病。本文就近些年来针灸治疗急性菌痢的有关资料予以归纳综述。一、辨证治疗:由于本病的形成系由湿热之邪内郁,积滞肠腑而成痢下,故其取穴以手、足阳明、任脉三经为主。常用主穴为足三里、天枢、合谷、气海、关元、中脘等、并随证加减,如痢下频数加隔盐灸神阙穴,高热加大椎、曲池,里急后重加支沟、太冲、大肠俞,血多白少加隔俞。手法以泻法为主,留针一般在半小时以上,可留至2小时。针刺次数一日一次,重者可一日二次。针灸疗效迅速,某些症状有立竿见影之效,如腹痛、里急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