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器官移植是20世纪医学领域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被誉为"医学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1])。然而,传统的器官移植技术在器官获取、保存和植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使移植物遭受缺血-冷保存-再灌注这三个阶段的损伤。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IRI)是指缺血后恢复血流,原本受缺血损伤的器官更容易进一步加重损伤~([2])。IRI是引起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早期移  相似文献   

2.
器官移植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和排斥反应是导致移植器官损伤的重要因素,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的干预措施有助于改善移植物功能及存活,但是如何从始动环节阻断该损伤一直是困扰移植界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缺血组织或器官重获血流灌注或氧供后,不仅不能恢复组织器官功能,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通过某些预处理方法上调血红素氧合酶-1能够对组织或器官IRI产生保护作用。笔者就药物预处理、其他化学药品预处理、缺血预处理以及转基因治疗对IRI的影响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各组织器官在一定时间的缺血基础上恢复血流后,组织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较缺血时反而加重的现象被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IRI 是一种不同于缺血时期损伤情况的复杂病理反应,也一直都是临床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核因子E2 相关因子2(Nrf2)/ 血红素加氧酶1(HO-1)途径是参与机体抗氧化应激反应的重要信号通路,很多研究已显示激活Nrf2/HO-1 通路后能够减轻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本文对Nrf2/HO-1 信号通路在IRI 中所起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器官在缺血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后损伤进一步加重甚至发生不可逆性损伤的现象。在临床上IRI常见于肝、脑和肾等实质性器官。其中,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IRI)是肝脏部分切除术和肝移植后肝功能受损甚至肝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HIRI的发生发展涉及多种机制, 而氧自由基的积聚和炎症的改变是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此外, HIRI与"双刃剑"补体联系紧密。本文主要论述HIRI的基础和临床两方面研究进展, 为HIRI的防治提供理论和实践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闫晓冬  王强 《器官移植》2021,12(2):226-231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肾移植术后早期移植肾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器官移植已经进入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时代,供者心肺复苏风险增加、低灌注时间和热缺血时间延长等可导致移植肾IRI,影响受者和移植肾的近期及远期临床结局.在IRI等应激状态下,以线粒体分裂和融合的动态调控为主要表现的线粒体动力学机制对线粒体的生物学功...  相似文献   

7.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a-reperfusion iniury,IRI)是指肢体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的合称,临床中术中应用止血带、骨筋膜室综合征、休克、断肢再植、带血管蒂组织移植等过程骨骼肌均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不仅损伤肢体局部组织,导致骨骼肌的纤维化、挛缩以及肢体的坏死,而且可影响远隔的内脏器官,引起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危及生命[1],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自由基在骨骼肌IRI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钴原卟啉(CoPP)诱导血红素氧合酶-1(HO-1)高表达对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 以Wistar大鼠为实验对象,CoPP组分别于左肾血流阻断前48 h和24 h腹腔注射CoPP 2.5 mg/kg,然后阻断左肾血流47 min,恢复左肾血流的同时切取大鼠右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印迹法检测其HO-1的表达.在再灌注24 h后,处死大鼠,取其下腔静脉血和左肾,测定血肌酐(Cr)和尿素氮(BUN)浓度,观察肾组织学变化,检测肾组织中HO-1的表达.IRI组除不用CoPP处理外,其余同CoPP组.CoPP组和IRI组另有部分大鼠的血流阻断时间延长至80 min,恢复血流后不处死,观察14 d,记录其存活情况.结果 IRI组血清Cr及BUN分别为(134.37±24.26)μmol/L和(30.10±3.09)mmol/L,明显高于CoPP组的(48.92±12.92)μmol/L和(13.99±5.00)mmol/L(P<0.05).IRI组肾小管细胞大片坏死,管型形成,与之相比,CoPP组肾小管坏死范围稍小,但肾小管病变范围仍较广泛,肾小管上皮细胞多处于水变性阶段,"缺血样"肾小球减少,管型形成较少.缺血前及再灌注24 h后,CoPP组的肾组织中HO-1均为高表达,主要位于肾间质的毛细血管处,IRI组再灌注24 h后也见肾组织中HO-1为高表达.术后14 d内,IRI组的6只大鼠中有4只死亡,而CoPP组的5只大鼠全部存活,两组大鼠存活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前使用CoPP可减轻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CoPP诱导肾脏高表达HO-1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通过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在大鼠原住肝移植(OLT)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OLT后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相关性,初步探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将OLT大鼠分为无冷保存组(NCP)及冷保存组(CP),假手术组作对照,组织学检查及血ALT检测观察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分别检测ACE的mRNA,蛋白表达及其组织定位,以上指标同时在术后多个时间点作动态观察.结果 OLT后,肝组织ACE在mRNA及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且CP组明显高于NCP组(P<0.05);CP组血清ALT水平显著高于NCP组,组织损伤更明显;动态观察显示ACE水平与血清ALT水平及组织损伤程度有很好的相关性.结论 ACE与冷保存导致的OLT后IRI的炎症损伤密切相关,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可能在OLT后的IRI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供者器官在移植过程中易发生缺血再灌注损伤,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是指器官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后血流重新恢复,器官损伤却进一步加重的现象,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由于氧化应激是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关键因素,因此,保存液中添加抗氧化药物,如还原型谷胱甘肽、辅酶Q10及维生素E等,在体外实验中可显著改善器官保存效果,但在临床应用中,这些药物却未取得满意的效果,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药物对于线粒体的靶向性弱,从而使药物的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增多.  相似文献   

11.
各种原因造成的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征象,虽然恢复缺血器官血流是防止细胞不可逆损伤的必要条件,但是再灌注本身可能加重缺血组织的进一步损伤[1],此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异丙酚是一种新型静脉麻醉药,其除了麻醉作用外,现认为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本文对此做一综述。1缺血再灌注的细胞效应及异丙酚的作用1.1缺血的细胞效应长时间的缺血导致多种多样的细胞代谢和超微结构的变化。首先,缺血诱导的细胞氧化磷酸化减少,进而引起高能酸盐(ATP和肌酐)的合成障碍,使膜上ATP依赖的离子泵功能下降,Ca2+、Na+和水进入细胞内,…  相似文献   

12.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可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继而血管内血栓形成.有关肾脏IRI过程中凝血与纤溶的动态变化,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采用大鼠肾脏缺血再灌注(IR)模型,观察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动态变化,以探讨肾脏IRI后血浆凝血机制、抗凝血功能及继发性纤溶功能变化的可能机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由兔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导致的氧化应激体系中的变化,研究中药川芎嗪对IRI干预下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持续性阻断兔双侧肾动脉血流1 h,再灌注5 h的肾IRI动物模型。日本大耳兔30只,随机分成3组(n=10):假手术组(sham,S组),缺血/再灌注组(ischemia-reperfusion,IR组),川芎嗪干预缺血/再灌注组(ligustrazine+ischemia-reperfusion,LZ组)。于缺血前、缺血1 h、再灌注1 h、3 h和5 h依次经颈总动脉抽血用以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黄嘌呤氧化酶(XO)活力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在实验结束后取兔肾组织依次检测SOD、XO活力以及MDA含量,并对其进行电镜观察。结果:与IR组相比,LZ组血浆中和肾组织的XO活力和MDA含量明显降低,SOD活力增高(均P0.01)。LZ组肾组织细胞超微结构异常改变较IR组显著减轻。结论:川芎嗪能够使氧自由基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损伤减轻,具有保护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后大鼠肺组织中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相关基因的表达,为研究IPC减轻IRI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方法 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20)阻断左肺门5 min,开放10 min,如此重复3次,然后阻断左肺门,1 h后恢复血流灌注;缺血再灌注组(IR组,n=20)直接阻断左肺门,1 h后开放血流;假手术组(n=5)仅松解肺下部韧带,不做其它处理.IPC组和IR组分别于再灌注后1、3、6及24 h各取大鼠5只,切取左肺组织,采用含有22 226个大鼠基因点的Illumina RatRef-12全基因组表达谱微珠芯片检测肺组织中基因表达情况,比较IPC组与IR组各再灌注时间点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与IR组再灌注1 h相比,IPC组再灌注1 h时有1849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918个,下调的有931个.与IR组再灌注3 h相比,IPC组再灌注3 h时有2568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1377个,下调的有1191个.与IR组再灌注6 h相比,IPC组再灌注6 h时有1370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其中上调的有563个,下调的有807个.与IR组再灌注24 h相比,IPC组再灌注24 h时仅有77个基因表达发生改变,全部为下调.结论 IPC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肺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在再灌注后6 h内,以3 h最为明显;IPC可能通过影响凋亡相关基因、氧化应激相关基因、炎症反应及循环相关基因、能量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来减轻IRI.  相似文献   

15.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或称再灌注损伤,是指组织缺血一段时间,当血流重新恢复后,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反而较缺血时进一步加重,器官功能进一步恶化的综合征。根据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虽然再灌注损伤主要与氧自由基损伤及钙超载有关,但是炎症因子链式释放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在发病中可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将从炎症因子释放通路与粒细胞的关系出发,探讨Toll样受体(TLRs)与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属急性肾损伤范畴,再灌注引起的氧自由基大量生成引发脂质过氧化导致肾组织损伤是缺血性肾衰发病的重要原因,减少氧自由基生成能起到保护作用.本研究观察茶多酚(TP)对肾IRI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及其修复在肾移植中不可避免,它们是影响移植肾早期功能恢复和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肾脏IRI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肾脏缺血再灌注(IR)期间多种与细胞凋亡有关的因素和途径被激活,一方面促进肾脏细胞凋亡,参与肾脏IRI;另一方面则抑制肾脏细胞凋亡,减轻肾脏IRI,参与损伤后修复.本文就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修复与细胞凋亡的关系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8.
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指血供中断再通后, 组织器官损伤加重的过程, 其损伤机制复杂, 主要包括氧化应激、钙超载、炎性反应等, 由此引起的临床疾病称为再灌注综合征。乙醛脱氢酶2(ALDH2)是人体乙醇代谢过程中的关键酶, 主要功能是将乙醛代谢成无毒的乙酸。近年来有大量研究表明, ALDH2在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有明确的保护性作用, 其特异性激动剂Alda-1也被广泛运用于IRI相关研究中。本文就ALDH2的结构、功能、基因多态性和在各器官IRI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探讨ALDH2成为IRI治疗靶点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the Food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于2011年9月8-9日召开了有关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njury,IRI)对。肾移植效果影响的专题讨论会。与会代表来自FDA药品评估及研究中心、FDA设备及放射卫生中心、美国移植学会、美国移植外科医师学会、国际移植学会以及美国药品研究和制造商协会。相关的议题包括IRI和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graftfunction,DGF)的发生发展、组织学和生物标志物、供者因素、受者因素、供器官质量和冷藏保存或机械灌注等器官保存方法。会议讨论了可能作为干预靶点的缺血再灌注导致损伤和应激反应的机制,展示了用以研究IRI病理生理机制的特殊动物模型,总结了肾移植围手术期使用的各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