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磁共振动态增强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目的 了解磁共振动态增强和脂肪抑制技术在胰腺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 1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癌患者进行了磁共振检查,采用在磁共振序列分别为:SET1WI、FSET2WI、脂肪抑制技术SET1WI和动态增强FMPSPGR等。结果 18例胰腺癌肿瘤病灶,在SET1WI上呈低信号者10例,等信号者6例,高信号者2例;FSET2WI上高信号者8例,等信号者6例,低信号者4例;脂肪抑制技术SET1WI上  相似文献   

2.
3.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目的评价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肿块52例,其中恶性肿瘤38例,良性肿瘤14例.动态增强采用2DFSPGR序列,注射造影剂后连续扫描,持续至注药后8~10min,扫描次数约25~30次.以形态学、增强曲线、增强参数多种诊断标准进行诊断价值的评价.结果依靠形态学表现鉴别良恶性肿块具有最高的特异性为93%,依靠增强曲线的形态来鉴别具有最高的敏感性为l00%,同时结合两者来进行鉴别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达最高,诊断准确率为98%.运用最大强化斜率、注药后lmin的强化率、注药后2min的强化率等定量指标,分别以>3%/s,>70%,>90%为标准可以达到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9%,79%;95%,64%;82%,79%.结论磁共振动态增强对于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具有较大的价值,同时结合肿瘤的形态学表现和增强曲线类型可以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是通过静脉内注射顺磁性对比剂,缩短血液T1,使血液信号增强的血管成像方法。近几年MRI硬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日趋完善,尤其在诊断肺动脉栓塞上效果显。就该技术的成像原理、技术进展及对肺栓塞的诊断价值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肺部结块样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66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结块样病变患者(恶性病变50例,良性病变16例)行常规MRI平扫及动态增强(DCE-MRI)检查,绘制时间-信号强度增强比曲线(TIC),并测量DCE-MRI参数:最大增强比(MER)、达峰时间(Tmax)、平均强化斜率(SLE)、最大强化斜率(SS)和廓清率。结果:本组病变的TIC分为4种类型:速升-下降型(A型)仅见于恶性肿瘤;速升-平台型和持续缓升型在良恶性结节中均可见,无明显强化型仅见于良性病变。肺鳞癌和小细胞癌的主要强化方式为环状强化,而腺癌为不均匀强化。DCE-MRI参数中,良性组Tmax明显较恶性组长(P<0.001),SLE明显小于恶性组(P=0.002)。Tmax对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最具价值,临界值取280s时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88.0%、63.5%和76.5%。结论:DCE-MRI能提供肺结节血流动力学方面的信息,对肺部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前列腺癌患者接受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成像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我院收治40例前列腺癌患者为观察组研究对象,选择同期来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者40名为对照组,均采取1.5T磁共振动态增强、扩散成像检查,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动态增强结果及扩散成像结果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在0 s时信号强度(0.85±0.12)SI、30 s时信号强度(1.04±0.23)SI、60 s时信号强度(1.30±1.03)SI、90 s时信号强度(1.32±0.14)SI、120s时信号强度(1.35±0.21)SI、150 s时信号强度(1.44±0.31)SI均高于对照组(P<0.05)(按照0 s、30 s、60 s、90 s、120 s、150 s描述),另外观察组患者在不同b值下ADC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前列腺癌患者通过1.5T MR动态增强及扩散成像诊断准确性较高,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7.
磁共振增强扫描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MRI快速成像技术的发展,增强MRI在肺部得到了广泛应用。增强MRI及动态增强扫描在肺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治疗后评价等方面。显示了法规在应用价值,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在直肠癌术前评估分化程度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搜集40例经病理证实的直肠癌患者及非直肠癌的15例受试者(对照组)的DCE-MRI检查资料.由2名医师采用盲法阅片,应用Toffs模型后处理得到感兴趣区(ROI)的微循环参数容积转移常数(Ktrans)、速率常数(Kep)、体积百分数(Ve)及增强的曲线下面积(iAUC)值.绘制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分析DCE-MRI各参数的ROC曲线下面积,分析2名医师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将患者组的DCE-MRI参数结果与术后病理分化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组的Ktrans值、Kep值、Ve值、iAUC值均较对照组升高(均P<0.05).直肠癌病灶的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表现为流出型.参数Ktrans、iAUC的ROC曲线下面积较大,分别为医师1:0.987、0.975;医师2:0.990、0.978.2名医师测量各参数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分别为0.991、0.988、0.972、0.984,观测结果有良好一致性.40例直肠癌中,病灶Ktrans值、iAUC值与病理分化程度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关性,r值分别为医师1:0.393、0.594;医师2:0.443、0.659(均P<0.05).结论 DCE-MRI能反映直肠癌的微循环差异,其参数指标与直肠癌分化程度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对直肠癌的术前评估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喜军  史浩  赵华  许芳 《放射学实践》2006,21(9):941-944
目的:探讨MRI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1例肾细胞癌患者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和延迟增强扫描,获得病灶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分析动态增强扫描时肾细胞癌的强化特点和规律并进行分型。结果:不同血供肾癌动态增强后的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不同,富血供肾癌呈早期强化,其时间-对比增强率曲线呈逐渐上升而无明显峰值;乏血供肾癌早期轻度强化,曲线呈缓慢上升至60s后趋于稳定。结论:通过定量分析肾脏病变的强化特点,动态增强MRI可以提供肿瘤的血供信息,有助于肾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鉴别诊断腮腺肿瘤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3例腮腺肿瘤患者DCE-MRI资料,其中良性肿瘤89例,恶性肿瘤44例,并进一步分为多形性腺瘤(n=59)、Warthin瘤(n=16)、基底细胞腺瘤(n=9)和恶性肿瘤4组。分析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DCE-MRI参数值(Ktrans、Kep、Ve及其相对值rKtrans、rKep、rVe)。结果 腮腺肿瘤各组之间TIC差异显著(均P<0.05)。TIC鉴别诊断腮腺良性与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多形性腺瘤与基底细胞腺瘤、多形性腺瘤与恶性肿瘤的AUC分别为0.667、0.756、0.800和0.729。多形性腺瘤的Ktrans、Kep及rKep最低,Ve及rVe最高;Warthin瘤的Ktrans  相似文献   

11.
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共振成像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 评估动态增强减影乳腺磁振成像对乳腺疾病MRI诊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40例临床或乳腺X线摄影提示乳腺异常的患者行动态增强乳腺MRI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证实。乳腺MRI检查首先获取脂肪抑制T2WI图像,然后用FLASH 3D序列(平扫1次,注药后5-6次)获得动态增强图像并进行减影。对比剂采用Gd-DTPA(0.1mmol/kg体重)。对部分早期显著强化病灶的减影图像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MIP)重建。对比分析减影图像及平扫和增强图像对病灶的显示及定性效果。结果 单独应用减影图像可显示87.5%(35/40)的病灶,对恶性病灶的显示为100%(21/21)。减影图像对病灶的范围和形态学特征的显示较平扫及增强图像更清晰、直观。减影配合MIP技术可显示病灶旁的异常血管。结论 数字减影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而有效的后处理技术,动态增强减影乳腺MR图像对乳腺疾病的MRI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法对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准确性,评价其在肝脏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动态增强法采用快速梯度回波(FLASH序列),以病灶为中心取矢状位或斜位成像;每次5-8层,采集时间约10-20秒,用同一序列共重复扫描9次。结果:在动态增强MRI成像中,15例肝细胞癌表现为注射造影剂后15-45秒后呈迅速、中度不均匀强化,75秒后强化迅速消退;另2例未见明显早期强化,后期仍呈低信号。肝转移瘤表现为轻度、逐渐周边强化,延时期仍呈轻度环形强化。海绵状血管瘤表现为逐渐增强的、由周边向中心扩展的显著强化,延时期仍不消退,呈显著高信号。结论:动态增强MRI能有效地显示肝脏肿瘤内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能为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对肝脏肿瘤的准确诊断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颅内原发性肿瘤动态增强MRI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对颅内原发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使用1.0MRI系统(Magnetom Impact,Siemens)SE序列对72例颅内原发性肿瘤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种肿瘤的对比增强率-时间(CER-T)曲线类型、 增强峰值(EP)及最大对比增强率(MCER)。结果:EP在90秒内见于3例血管瘤型脑膜瘤、1例血管母细胞瘤及1例脉络膜乳头状瘤;26例星形细胞瘤仅4例Ⅲ、Ⅳ级的E  相似文献   

14.
乳腺癌的MRI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乳腺癌的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乳腺癌MRI表现,并与其X线表现进行比较。结果 12例乳腺MRI共发现21个病变,X线检查发现17个病变。MRI增强扫描显示致密乳腺组织中的病变优于X线检查,能清楚地显示深部乳腺癌对胸大肌的浸润和胸骨旁淋巴结的转移,X线检查对此却难于估价。“边缘强化征”对乳腺癌的诊断有一定价值。结论 MRI增强扫描的敏感性和准确性优于X线检查,它有助于乳腺癌的早期发现、乳腺癌病人的肿瘤分期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注射对比剂后不同增强方式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5 6例垂体微腺瘤患者先行矢状面及冠状面T1WI和T2 WI扫描 ,然后行GD DTPA冠状面T1WI动态增强扫描和常规延迟增强扫描 ,3 0min后再行冠状面T1WI延迟增强扫描。结果 :5 6例微腺瘤中平扫显示 13例 ,动态增强显示 5 5例 ,常规延迟增强显示 48例 ,延迟增强显示 3 3例。其中动态增强清楚显示 47例 ,常规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2 6例 ,延迟增强清楚显示 14例 ,三者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与常规延迟增强可明显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 ,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较低 ,不适宜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征象,以提高对其的认识。材料和方法:经病理证实的海绵状血管瘤32例,26例作CT检查,30例作MRI检查。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为单发,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多于脑外。CT平扫病灶呈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增强扫描病灶呈轻至中度强化。MRIT2WI常显示海绵状血管瘤核心为混杂高信号,周边有一圈环状低信号。结论:MRI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较CT优越,CT和MRI结合是诊断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能全面提供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17.
目的:运用梯度回波(GRE)的快速场回波(FFE)技术,对20例肝肿块进行Gd-DTPA动态增强,旨在探明不同肿块的增强规律,提高肝肿块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能力。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过其他影像学检查未确诊的20例肝肿块,作常规自旋回波(SE)平扫后作Gd-DTPAFFE序列快速动态增强扫描,分别测量病灶信号强度(SIlesion),灶周正常肝脏信号强度(SIlivsr),背景噪声信号强度和标准差(SInoisec±s),计算不同病变不同时相的肝-病灶对比噪声比(C/N),描出不同肿块(本文只评价其中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肿块,包括肝细胞癌10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的时间-病灶C/N曲线。结果:HCC与FNH两者曲线较接近(包括强化峰值和升降坡度),但在增强早期,HCC的C/N值高于FNH,3分钟以后二者强化值均下降,且FNH的C/N值大于0,HCC的C/N值小于0,此差异可持续15~20分钟。结论:不同的肝肿块,动态增强后的时间-C/N曲线不同,对HCC及FNH而言,增强早期(1分钟以内)及3分钟以后曲线差异较大,最有助于鉴别诊断。动态增强MR成像可作为肝脏常规SE序列成像的一种有效的补充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MRI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前瞻性动态增强MRI研究12例原发支气管肺癌,6例良性肺内结节并与手术、病理对照;测量不同病变区(肿瘤、继发炎变、结核球、炎性假瘤和淋巴结)在静脉团注造影剂后不同时间的信号强度。结果:绝大多数肺癌在团注造影剂后明显强化,3~10min达到高峰,随后信号逐渐下降,而多数结核球主体无明显强化,动态曲线平坦。肺癌周围继发炎变增强程度高于瘤体,可将两者区分。炎性假瘤增强显著但边缘模糊,可见较长索条影。结论:动态增强MRI能提供更多的信息,对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和分期等均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脑内神经节胶质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内神经节胶质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以提高对本瘤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 4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神经节胶质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 2男 2女 ,年龄 14~ 47岁 ,平均约 2 7岁。结果 病变位于右颞叶 2例 ,左额叶和小脑蚓部各 1例 ,3例为囊实性 ,1例为完全囊性 ,边缘水肿不明显。MRIT1WI上囊性部分为低信号 ,壁瘤结节部分呈稍低信号 ,3例Gd -DT PA增强扫描显示病灶呈边缘性和壁瘤结节强化 ,T2 WI上病灶均为高信号。结论 神经节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罕见的肿瘤 ,缺乏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如果发病年龄较小 ,病变位于大脑颞叶和小脑 ,病灶多呈囊性或囊实性 ,呈环形和壁瘤结节性强化 ,应考虑本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小儿第四脑室内肿瘤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3例小儿第四脑室内肿瘤的临床、病理及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 13例,女 10例。年龄 11个月~16岁,平均 11岁。主要临床表现为颅内压增高症状。24例小儿第四脑室内肿瘤中,髓母细胞瘤 8例,边界不清,主要呈长T1 长T2 信号,强化明显。星形细胞瘤 6例,多有囊变,未见钙化及出血,多无强化。室管膜瘤 6例,在脑室内葡形生长,呈长T1 长T2 信号,常有钙化。脉络丛乳头状瘤 2例,均呈等信号,明显强化。表皮样囊肿 1例,明显长T1 长T2 信号,无强化。结论 仅依据MRI信号特征对病灶进行定性诊断较困难,结合患者发病年龄、病灶起源部位及生长方式有望确定肿瘤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