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脊神经后根小范围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加内收肌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珠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以下肢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脑瘫施行SPR术及内收肌切断术。结果 通过术后2年以上随访,症状较轻的8例中,有6例能单腿站立,症状较重的10例中,有6例能在室内脱手行走。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内收肌切断术加SPR手术治疗痉挛性脑瘫,不但缩小了SPR在脊柱上的手术范围,而且减少了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一种安全、  相似文献   

2.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适应证、禁忌证及手术方法,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文献,综述其解除痉挛的机理,手术适应证、禁忌证,手术方法,术后肌张力的变化及并发症。结果SPR选择性地切断肌梭传入神经的Ⅰα纤维,阻断骨髓γ反射环路,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痉挛。手术效果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与适应证的选择有密切关系。脊神经切除比例小于50%者效果良好。结论SPR是解除痉挛性脑瘫患儿肢体痉挛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3.
脑瘫合并足部畸形的一期SPR及足矫形治疗郑久生1贺学军1陈良龙1郑权1近3年来对42例痉挛性脑瘫做了颈段及腰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简称SPR术)。手术中曾发现3例伴跟腱严重挛缩病例,经腰段SPR手术后下肢痉挛虽得到彻底缓解,但跟腱挛缩不能完全缓解...  相似文献   

4.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国内外已有较多报道〔1~3〕。但是采用该术式治疗因胸腰段骨折并发痉挛性瘫痪,改善患者行走功能国内尚未见报道。我科采用该术式于1997年1月21日治疗1例胸12骨折并痉挛性瘫痪患者,取得初步效果。临床...  相似文献   

5.
脊髓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前、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脊髓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前,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1994-1998年在脊髓圆锥部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进行选择脊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28例。并选10例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作同体两侧肢体不同方法治疗对照,右侧行SPR+SAR手术,左侧仅行SPR手术。结果脊髓圆锥部手术较腰骶部传统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捷,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按刘小林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反应及其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观察和了解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并发症。方法:通过对182例以下肢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脑瘫患者行L2~S1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后的随访,对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做了研究。结果:术后7例出现较为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占3.8%,其中包括支气管痉挛、骨盆倾斜和癫痫发作。另外还有高热、不明原因的血尿、脑脊液漏、腹胀痛和下肢乏力等。结论:必须严格掌握SPR手术适应证,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严重的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通过55例临床实践和随访观察,认为SPR手术的最大优点是对痉挛解除比较彻底可靠,不易复发.但大部分(本组81.3%)痉挛性脑瘫均存在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肢体畸形,SPR手术只能靠术后肌张力的降低而使其部分纠正.强调Ⅱ期矫形手术在纠正畸形方面的重要性.SPR手术结合Ⅱ期矫形手术可互相取长补短,所收到的近远期疗效将更为满意.对SPR手术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手术适应证以及如何预防可能发生的近远期并发症,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治疗痉挛性脑瘫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臂丛神经根相互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臂丛神经根断术以及腰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方法,对9例病例进行治疗(上肢7例,下肢2例)结果术后9例患者肢体痉挛明显减轻,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对减轻脑瘫肢体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我院从1995年3月到1997年3月,对47例重型痉挛性脑瘫患者L2~S1的470根脊神经后根进行了高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手术(SPR),并观察了其后根的超微结构。结合临床,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在103例痉挛性脑瘫病人中按年龄、智力、...  相似文献   

10.
从1993年至1994年,对7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进行高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断术,通过随访分析,本手术对痉挛性脑瘫的治疗价值。全部病例术后均可解除肌张力增高及踝阵挛、踺反射亢进。矫正足尖着地行走5例,术后可翻身运动6例,行走步态稳定1例,可扶物行走3例,可下蹲站立1例。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经过SPR手术的58例患术后情况进行分析。:SPR手术对解除肌痉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效果显,但术后的下肢乏力和脊柱不稳不容忽视。结论: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但应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2.
影响痉挛性脑瘫SPR术后行走能力的因素及其意义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影响SPR术后行走功能的预后因素,为痉挛性脑瘫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128例无独立行走能力的痉挛性脑瘫患儿术前及术后进行肌张力检查、步态评分、判定爬行能力、蹲位起立能力、双踝背伸能力及脑瘫分类,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爬行能力、起立能力、脑瘫类型和踝背伸能力与术后行走能力呈显著正相关,而术前肌张力水平与术后行走能力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爬行能力、起立能力和脑瘫类型是SPR术后行走能力强有力的预后因素。功能训练对术后功能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选择性腰骶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SPR)联合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elective anterior rhizotomy,SAR)治疗混合型脑瘫的疗效。方法:2004年1月~2010年1月,选择48例混合型脑瘫患者,其中男36例,女12例,年龄3~22岁,平均8.8岁,均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术前下肢肌张力均为3级(根据Ashworth 5级法),术前下肢功能情况:独立行走36例,简单介助行走8例,介助站立并有行走动作4例。采用SPR+SAR联合治疗,术中根据肢体痉挛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其中L5、S1后根38例,L4、L5、S1后根10例,后根切断比例为30%~50%;按徐动程度切断部分脊神经前根,其中L5前根28例,S1前根20例,切断比例为30%;术中尽可能保留椎板,以维持脊柱稳定性。结果:术后出现小腿或足底麻木感2例,下肢肌力下降3例,腰痛2例,腰部无力5例,小便控制差1例,经营养神经、康复锻炼、神经肌肉兴奋仪刺激等处理,6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18个月。48例患者肌张力术后1周、6个月、18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痉挛缓解率100%。下肢徐动症状:术后1周时,1例症状加重,经联合应用镇静药物及巴氯芬3个月后恢复至术前,4例无变化,43例改善;术后6个月时,5例较术前无变化,43例改善,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时,44例明显改善,4例无明显变化,无加重病例。术后18个月随访时,术前介助行走的8例患者中,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变化;术前介助站立的4例患者中,1例可独立行走,2例可独自站立,1例无变化。结论:腰骶SPR+SAR治疗以痉挛型为主伴有下肢徐动的混合型脑瘫,能有效解除肢体痉挛,降低肌张力,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下肢徐动症状,是治疗此种混合型脑瘫比较合理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SPR手术中椎板后移回植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中维护脊椎后柱结构稳定的新方法。方法在SPR手术中采用椎板后移回植术治疗痉挛性脑瘫46例。结果34例随访6个月~2年4个月,优良率971%。结论椎板后移回植是维护脊椎后柱稳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系统伤残的临床综合征,其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外学者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或伴有肢体痉挛的混合型脑瘫的治疗中已有很长的历史。其改善脑瘫患者下肢痉挛疗效确切,且极少出现复发现象。术后脑瘫患者结合康复治疗后,其肌力较前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在术后即可出现明显改善,且中长期随访未见反弹,患者整体步态得到长期明显改善。笔者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改善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必须遵循术前选择合适的病例,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及时有效康复治疗的原则,才能使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6.
改良手术治疗脑瘫痉挛性双侧下肢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2004年以来对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治疗方法进行改进,探索提高其治疗效果的方法.[方法]23例重症脑瘫痉挛性双侧瘫.男14例,女9例;年龄3~12岁,平均5.7岁;主要症状不能独自站立和行走,双下肢肌紧张,家长扶持站立,双下肢呈剪刀步态,双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双足马蹄内翻畸形,足尖着地行走.体格检查双髂腰肌、内收肌、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胫前肌、胫后肌、(足母)长屈肌、趾长屈肌部分或多数不同程度肌张力增高.依Ashworth分级,为3~4级.治疗方法对动态性肌痉挛,采用肌内肌腱切断或肌筋膜切断;对静态性肌痉挛行肌腱滑动延长,胫前肌腱劈开外侧1/2移位.然后用自制外固定器矫形固定,保持膝关节伸直,双踝、足中立位,双下肢外展30°,6周后去除外固定康复训练.[结果]本组病例随访1~3年,平均2.2年.优良21例,有效2例.[结论]严重脑瘫痉挛性双侧瘫,一期多关节软组织松解,肌力平衡,外固定矫形,术后配合家庭长期康复训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Fukuhara T  Kamata I 《Neurosurgery》2004,54(5):1268-72; discussion 1272-3
OBJECTIVE AND IMPORTANCE: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SPR) has been performed mainly in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Seldom has the use of SPR been reported for reduction of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We describe two elderly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who underwent unilateral SPR for pain caused by spasticity after stroke. CLINICAL PRESENTATION: The first patient was a 68-year-old woman who experienced spasticity and pain in her right leg during the chronic stage of a left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second patient was an 89-year-old man who had intolerable spastic pain in his left hemiplegic leg 3 months after a right cerebral infarction. INTERVENTION: Both patients underwent unilateral SPR on the spastic side to reduce the pain.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pain resolved. In the first patient, the ability to perform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lso improved. CONCLUSION: Antispastic medications are often sufficient for treatment of post-stroke spasticity. In selected cases, however, SPR can be beneficial for improving painful spast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