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ICU机械通气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方法,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方法,观察、记录两组患者吸痰前及吸痰后2 min HR、SpO2、吸痰时间变化及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96 h,观察组PaO2及PaCO2较对照组改善明显(P0.05),在神志转清时间、改用有创机械通气例数、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死亡例数方面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管对ICU机械通气患者吸痰前后HR、SpO2值无明显变化,吸痰时间更短,无痰液外喷现象,可防止发生交叉感染,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两种吸痰方法对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 将106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3例.观察组采用封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吸痰过程患者SaO2值、HR的变化、肺部感染率、血气分析以及气道黏膜的损伤情况等.结果 两组SaO2变化、肺部感染情况和血气分析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心率下降>20%例数、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P<0.01).结论 密闭式吸痰较开放式吸痰能更好维持患者的氧合状态,减少气道黏膜损伤,有效防止交叉感染,操作安全性强.  相似文献   

3.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two sputum suction methods on th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of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Methods A total of 106 respiratory failure patients on mecharical ventil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the observation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each with 53 cases.Closed suction was used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while opened suction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SpO2,variabilities of heart rate,pulmonary infections,arterial blood gas and the injury of the airway mucosa were mornitored and recorded during the course of suctioning.Results The SpO2 ,pulmonary infections and blood gas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0.05) .The cases with the HR decreasing amplitude greater than 20%,and the rate of the airway mucosa injury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control group than those in the observational groups (P < 0.01) .Conclusions Compared with opened suction,closed suction can maintain better oxygenation state.It also leads to reduction of the airway mucosa injury.In addition,it prevents crossed infections effectively,with a safe manipulability.  相似文献   

4.
不同吸痰时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排痰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的排痰护理时机。方法:将54例Ⅱ型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立即吸痰,实验组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效果。结果:两组吸痰效果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患者行翻身、叩背等胸部物理治疗后,保持侧卧位8~10min后吸痰,能明显延长吸痰间隔时间,提高患者对吸痰的耐受性,达到最佳吸痰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的密闭式吸痰深度对机械通气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2年1月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浅层吸痰组和传统深层吸痰组各23例.分别记录24h吸痰次数、脉搏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 浅层吸痰组24 h吸痰次数为(1.78±0.83)次,SpO2恢复时间为(8.67±1.66)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2例(8.7%),肺部感染有3例(13.0%);深层吸痰组24h吸痰次数为(4.22±1.56)次,SpO2恢复时间为(15.89±2.47)s,吸痰引起的气道损伤有11例(47.8%),肺部感染有10例(43.5%).以上资料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87,6.94;x2值分别为8.69,5.25;P均<0.05).结论 对于机械通气并密闭式吸痰的新生儿来说,与传统深层吸痰相比,浅层吸痰能有效减少吸痰次数,缩短SpO2恢复时间,减少气道损伤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不同吸痰深度对重型颅脑损伤机械通气患者颅内压(ICP)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重症监护病房58例行机械通气及ICP监护的患者,分为3组,A组、B组、C组分别采取浅吸痰、改良深部吸痰、深部吸痰 3种吸痰方式,分析3组吸痰前后ICP数值变化、吸痰间隔时间和频率;分析机械通气7d内的VAP发生率.结果 A组对ICP影响最小,吸痰间隔最短,吸痰频率最高,VAP发生率60.0%.B组在吸痰瞬间ICP升高,但平均ICP高峰<20mmHg(1 mmHg=0.133kPa),并在2min内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较长,吸痰频率较低,VAP发生率为26.3%.C组在吸痰瞬间ICP最高,达(22.63±4.02) mmHg,需5min回复基线水平,吸痰间隔最长,吸痰频率最低,VAP发生率为21.1%.结论 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气道管理,改良深部吸痰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病人的吸痰负压与吸痰效果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综合性ICU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成年病人101例,分别采用3种吸痰负压(-75mmHg,-150mmHg,-300mmHg)吸痰,由两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并于吸痰前2min及吸痰后5min、10min测定并记录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及心率(HR)的变化。[结果]吸痰负压为-150 mmHg时吸痰间隔时间(70.0min±30.0min)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mmHg及-300mmHg时(30.0min±15.0min,50.0min±15.0min)(P0.05);吸痰负压为-150mmHg及-300mmHg时的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mmHg时(P0.05);吸痰前不同负压吸痰组SpO_2及HR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吸痰负压为-300mmHg时,吸痰后10min的SpO_2、HR比吸痰前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吸痰负压为-75mmHg、-150mmHg时,吸痰后5min、10min的SpO_2、HR与吸痰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病人在-150mmHg的吸痰负压下吸痰,吸痰后痰鸣音改善良好,吸痰间隔时间较长,且对SpO_2、HR的影响较小,是有效、安全且适合机械通气病人吸痰负压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吸痰负压对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效果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以寻找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有效的吸痰负压.方法 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综合性ICU 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成年患者20例,均由培训合格后的注册护士采用3 种负压(-75 mmHg,-150 mmHg,-300 mmHg)(1 mmHg=0.133 kPa)行密闭式吸痰,由2 名注册护士共同评估吸痰效果(痰鸣音改善状况及吸痰间隔时间);并于吸痰前2 min,吸痰后5 min、10 min,测定并记录动态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吸痰负压为-150mmHg 时吸痰间隔时间(76.0±33.3)min 明显长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及-300 mmHg 时(34.5±17.3)min、(55.5±16.7)min,同时吸痰后痰鸣音改善状况明显优于吸痰负压为-75 mmHg 时(P<0.05).不同负压组不同时间点的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吸痰负压为-300 mmHg 时,吸痰后5 min 舒张压与平均动脉压相对于吸痰前明显增高(P<0.05).结论 -150mmHg 是安全、有效的适合机械通气患者的吸痰负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最佳吸痰插管深度,为规范护理人员机械通气护理操作流程提供依据。方法:将50例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浅部吸痰,观察组行深部吸痰,比较两组SpO2、吸痰后痰鸣音变化情况、日吸痰次数等。结果:两组SpO2在吸痰后2、5、10 min与基线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吸痰后10 min观察组SpO2数值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痰液量比对照组多,日吸痰次数及间隔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吸痰后痰鸣音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深部吸痰法可维持较好的氧合状态,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彻底清理呼吸道内分泌物,避免了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10.
11.
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机械通气时,由于建立了人工气道,一旦发生痰液堵塞,就会直接影响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由于机械通气患者多数病情重,神志不清,反应迟钝,并且因声门失去作用,不能形成咳嗽前的气道高压,因而不能达到有效的咳嗽,呼吸道分泌物易于淤积阻塞而出现呼吸道阻力增高,通气不足,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障碍,加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所以必须积极清除呼吸道内的分泌物。须注意以下方面:(1)机械通气高压报警时,首先要检查并排除气道阻塞的原因,及时吸尽口鼻腔分泌物及痰液,保持呼吸道通畅。(2)吸痰时动作要轻、稳、准、快,由深部慢慢转动。向上提1cm开始吸痰,吸引压力(成人)不超过80~120mmHg,时间控制在10~15s,以免发生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两种不同吸痰方法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机械通气患者氧供的影响,以便选择更加有效的吸痰方式,减少对氧供的影响。方法 对在重症监护室(ICU)的ARDS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应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两种方式吸痰,吸痰顺序随机选择,观察记录患者在两种不同吸痰方式下,吸痰前后不同时间的血气分析值的变化。结果 OS后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比吸痰前显著降低(P<0.05),OS加重了ARDS患者低氧血症;而CS前后PaO2 及SaO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CS对ARDS患者氧供影响小,ARDS机械通气患者CS是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3.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 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 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14.
从吸痰对患者的影响、吸痰时机、吸痰管选择、吸引负压、吸痰方式、特殊患者吸痰、操作方法改进、并发症的护理等方面综述了机械通气患者的相关理论及进展,阐明了正确适时吸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俯卧位机械通气下不同吸痰深度对ARDS患者吸痰效果及血流动力学、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的80例AR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吸痰方式的不同分为浅部吸痰组和深部吸痰组。比较两组吸痰效果、治疗前后血气指标、APACHEⅡ评分和Murray肺损伤评分、炎症细胞因子(IL-6、IL-10、hs-CRP)水平的差异。结果两组平均吸痰次数和吸痰间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MBP和CVP较治疗前增高,HR较治疗前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浅部吸痰组治疗后SPO2高于深部吸痰组,PaCO2低于深部吸痰组;浅部吸痰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Murray肺损伤评分、IL-6、IL-10、hs-CRP低于深部吸痰组(P<0.001)。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下不同吸痰深度对ARDS的吸痰效果均较好,而浅部吸痰创伤小,且对血气等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深部吸痰,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6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各2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2 cm;C组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B、C组吸痰后有效性指标与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C组吸痰后安全性指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吸痰管插入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处行吸痰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深吸痰方式的效果,而且其引起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小,是较浅吸痰与深吸痰更合理、更可取的吸痰深度。  相似文献   

18.
不同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患者吸痰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两种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吸痰中的效果。方法将17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例)和对照组(9例),分别采用试验吸痰法(观察组)和常规吸痰法(对照组)吸痰各30 d,对两种方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试验法的吸痰效果2、4 h吸痰次数、吸痰总量与常规法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试验法吸痰可减少日吸痰次数及痰量,吸痰效果好,提高人工气道护理质量,减少了临床护理的工作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的影响。方法将466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219例,对照组247例,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研究组采用封闭式负压吸痰法,比较两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8.2%低于对照组14.6%,两组比较,x^2=4.58,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开放式常规吸痰方法相比,封闭式负压吸痰法对降低机械通气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时机吸痰对机械通气患者动脉血气的影响,以选择最佳吸痰时机。方法:将30例机械通气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例,实验组依据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患者产生咳嗽动作,然后快速吸引;对照组采用有痰呜音或呼吸机气道峰压升高时吸引,分别监测两组动脉血气的变化。结果:实验组PaO2、SaO2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两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机械通气患者吸痰时通过肺部听诊,确定痰液位置,用一次性吸痰管刺激咳嗽.适时吸痰,能有效提高血氧含量.预防机体缺氧造成各种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