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TAR DNA/RNA结合蛋白43 (TARDNA/RNA-binding domain protein 43, TDP-43) 是一种高度保守、广泛表达的核蛋白.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ALS) 、额颞叶变性 (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 FTLD)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 disease, AD) 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学标记蛋白被公认是TDP-43.就TDP-43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作一综述.同时在对TDP-43生物学特性认识的基础上, 探讨TDP-43在急、慢性颅脑损伤中的特殊表达与作用, 从而探索TDP-43在法医病理学中确定死亡原因、判定致伤致残情况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小胶质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种,具有吞噬、清除、抗原提呈、促进损伤修复和分泌细胞外信号分子等多种功能。其中,吞噬功能在神经发育、脑组织维持、突触重塑、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及淀粉样β蛋白的清除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小胶质细胞在神经发育及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吞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作一简要综述,以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伴随世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衰老为主要危险因素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日渐升高。间歇性禁食(IF)通过调节代谢途径来预防或延缓神经退行性疾病已有研究,其机制可能与IF可以调节线粒体功能及内环境稳态有关,而线粒体功能障碍是脑老化和神经退行性变的早期特征。这些提示IF、线粒体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存在密切联系。本文就IF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改善作用、线粒体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IF对线粒体功能的调节以及过量热量摄入对神经元及线粒体的影响4个方面,从正反角度进行综述,分析得出IF可以调节线粒体功能、过量热量摄入可能损伤神经元及线粒体功能,并认为后期可进一步深入研究IF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具体机制及其对神经系统代谢转变的具体信号通路,进而判断最佳干预时间,开发更有靶向性的药物替代疗法,从而帮助IF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  相似文献   

4.
自噬调控神经类疾病是当前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焦点。自噬紊乱导致Aβ、Tau、α-syn等蛋白表达、沉积和功能失调,引发阿尔茨海默症、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运动是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手段,这与AdipoR1/AMPK/TFEB、AMPK/mTOR等途径被激活后上调LC3、Beclin-1、Lamp1等自噬因子表达密切相关,较高的自噬水平可清除脑中沉积的Aβ、Tau、α-syn等蛋白,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引起的神经元变性、突触结构和功能紊乱等。本研究综述分析了自噬在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将为运动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新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是两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危害老年人健康,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单胺氧化酶参与了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抑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可减缓神经退行性疾病病人的症状,改善病人记忆和认知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单胺氧化酶抑制类药物已经过多代发展,现普遍应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就单胺氧化酶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及几种常见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治疗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神经退行性疾病作为老年人群中的一种常见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过程中,神经元及/或其髓鞘结构或功能的改变可引起各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产生,如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肌萎缩性侧索硬化(ALS)等。目前研究认为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是一种丝氨酸/苏氨酸(Ser/Thr)激酶,广泛表达于中枢神经系统,在细胞外各种因子的刺激下,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分化、生长及凋亡等重要过程,而参与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本文就MAPK信号通路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最新研究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7.
缺乏合适动物平台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受到阻碍的主要因素之一。秀丽隐杆线虫因其独特的结构和功能已成为生物学不同领域中常用的模式生物。线虫是第一个拥有完整基因组测序的多细胞生物,且与人类基因之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它神经系统结构简单,但其神经元功能和神经递质与哺乳动物具有同源性,是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良好在体模型。临床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仍缺乏有效药物,许多现有药物疗效不佳且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传统中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将线虫模型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及中药干预作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种神经元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所引起的慢性病,近年研究发现一种DNA/RNA结合蛋白——肉瘤融合/脂肪肉瘤转运蛋白(FUS/TLS)与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额颞叶痴呆(FTD)及多聚谷氨酰胺疾病等神经退行性病变相关.FUS/TLS的变异或失功能可引起相关基因转录和RNA加工、转运、翻译等过程出现异常,并且这些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高度相关.FUS/TLS的发现和相关研究不但有助于在RNA水平上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识,也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与神经炎症、氧化应激、衰老等多种因素有关的疾病,可导致认知及运动功能障碍。近年多项研究提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适应性免疫反应有关,CD4+T细胞作为适应性免疫细胞参与其中。CD4+T细胞可根据不同的途径分化成不同的功能亚群,包括辅助性T细胞亚群及调节性T细胞亚群等,不同亚群可对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症和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神经退行性疾病进展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本文主要综述CD4+T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几种主要疾病之一。目前其病因并不明确,但蛋白质异常修饰、氧化应激、神经营养缺乏及可塑性改变均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展、进程中发挥一定作用。转录激活因子4(ATF4)是激活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能感应环境多种应激而增加其表达,且ATF4通过与多种细胞转录因子结合,调控具有不同功能的下游基因,参与分化、代谢、记忆形成等生理过程。有证据显示,ATF4的表达在多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特异性升高,并与神经原纤维缠结,Tau蛋白的过度磷酸化,β淀粉样蛋白老年斑形成以及大脑中神经元死亡和神经突触功能受损有关,提示ATF4在这些疾病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神经炎症贯穿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整个发病过程,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神经炎症有助于神经系统损伤的修复,而当炎症反应过度时则会造成细胞的损伤,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恶化。对神经炎症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系、神经炎症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以及中药天然药物治疗神经炎症这一新的研究热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神经系统中的一大类疾病,此类疾病的特征多是神经元的退行性病变或者凋亡。众所周知,甲醛(Formaldehyde ,FA )是一种有毒物质,具有挥发性,近年对其神经毒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甲醛的暴露可以直接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比如损害学习记忆能力等各个方面。同时,人类机体本身也可以产生甲醛。很多研究表明,内源性甲醛在体内的异常聚集与学习、记忆功能的障碍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笔者推测内源性甲醛慢性损伤很有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的一个重要机制。本文就内源性甲醛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彭六生  李成仁 《西部医学》2009,21(10):1806-1808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人类神经系统的严重疾病之一,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对神经退行性疾病进行治疗。近年来,RNA干扰作为一种崭新的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在神经科学上,尤其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利用RNA干扰技术特异性沉默突变基因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并取得了显著进展,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的揭示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现将RNA干扰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这一领域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等,目前临床治疗仍以对症支持为主。干细胞治疗被认为是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有效方法。现从干细胞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应用、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三方面出发,对干细胞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神经元功能减退、丧失为主的渐进性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脑卒中、帕金森氏病等。这些疾病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 derived stem cells,ADSCs)源自于脂肪组织分离、纯化的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向性分化特点,广泛使用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中。本文讨论了ADSCs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及其再生特性,并探讨了当前ADSCs的临床应用和未来挑战,以期为ADSCs在临床应用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谷氨酸作为主要的的兴奋性神经递质,其兴奋性和毒性与各种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包括神经退行性变、药物依赖。对谷氨酸转运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发现,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调节谷氨酸的摄取和释放,从而在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和防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作为药物靶标用于开发治疗谷氨酸能系统相关疾病的药物和成瘾的戒治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从结构、功能、神经精神相关疾病机制等方面介绍谷氨酸转运体,为神经退行性疾病预防、成瘾戒治寻找治疗靶点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大量事实表明小胶质细胞在退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氏病的神经退化过程中都有很大的影响。而关于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仍有待确定,但当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最后都会导致神经元的死亡。激活的小胶质细胞会分泌多种诱发或加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炎症因子或神经毒素。系统性炎症是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相关功能下降的主要诱因之一。本文,对小胶质细胞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所产生的作用,特别是小胶质细胞对于帕金森氏病的动物和细胞培养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新的方法和潜在的治疗策略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综述近年来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进一步开展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 通过总结近几年的相关文献,以脑能量代谢为主线,就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神经元葡萄糖摄取、跨膜转运和氧化代谢等脑能量代谢过程,探讨针灸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机制。 [结果] 针灸可以通过葡萄糖代谢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调控相关蛋白的表达,保护脑能量代谢过程,改善神经退行性变,减轻疾病症状,从而发挥防治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作用。[结论] 针灸作为一种替代辅助疗法,能够通过调控脑能量代谢途径来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9.
神经退行性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肠道菌群参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其中,菌-肠-脑轴是肠道菌群影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重要途径.而肠道菌群也是神经免疫系统发育和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作为一条双向通道,菌-肠-脑轴主要通过神经免疫系统等方式连接肠道菌群与大脑,且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起源于肠...  相似文献   

20.
在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关键的问题在于疾病对于神经的伤害是不可逆的,因为大脑和脊髓的神经元不能再生[1]。鉴于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是由于神经细胞的消亡,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 ,NSC )移植成为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希望[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