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卓 《西南军医》2012,14(6):885-888
近年来,关于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临床实验中提出了药物性缺血后处理和远程组织缺血后处理的概念,这些方法在防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和重要的应用价值,有些已在临床中被证明,但其作用机制复杂,许多细节尚不清楚,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远程组织缺血后处理心肌保护的机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适应是指机体减轻器官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内在保护机制。心肌缺血预适应指在长时间缺血前给予心肌数轮短暂的缺血 再灌注处理对心肌起到保护作用。后续研究发现缺血后适应、缺血期适应、远程缺血适应及药物模拟适应均可起到心肌保护作用。虽然临床上对于适应现象有着巨大的兴趣,但目前的临床应用仍然有限,主要的原因包括处理方案缺乏标准化、影响保护作用的因素较多。远程缺血适应是目前最有前景的无创心肌保护方式之一,其推广应用有赖于进一步的设计合理、大样本及规范化的临床研究开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后处理(IGF-1-POST)与缺血后处理(I-POST)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两者抑制缺血再灌注心肌凋亡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垫扎球囊法建立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均分成4组(n=12):假手术组、I/R组、I-POST组、IGF-1-POST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各组均缺血4...  相似文献   

4.
王袁  孙广运 《西南军医》2013,15(1):67-69
近年来,随着对缺血后处理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不断深入,更多的人认识到多种缺血后处理方法的联合应用为卒中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一些关于多种缺血后处理联合应用的动物实验数据表明,多种缺血后处理的联合应用较之单一的缺血后处理更为有效。本文就目前联合应用远程缺血后处理和药物性缺血后处理的脑保护作用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5.
李勇  魏继承 《西南军医》2009,11(4):737-739
越来越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证明异氟醚能明显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这种保护作用主要以异氟醚缺血再灌注后预处理和后处理的方式实现。其作用机制目前有多种学说,其中包括:触发体内多种介质相互作用,激活多条信号传导系统如蛋白激酶(PKC)通路、酪氮酸蛋白激酶(PTK)通路和有丝分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s)通路等,使细胞产生多种保护性效应子如激活腺苷受体、开放线粒体膜表面ATP敏感钾通道、降低细胞内Ca^2+超载、增强心肌ATP合成能力与储存、抑制氧自由基堆积、增加BCL-2表达、抑制炎性因子的释放等。研究还表明异氟醚吸入后的心肌保护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坎地沙坦对离体家兔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指标的影响,评价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制作全心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坎地沙坦3个剂量组对心肌细胞酶学的影响,同时观察其对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结构的影响。结果坎地沙坦100nmol·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家兔缺血再灌注时LDH;坎地沙坦10和100nmol·L-1剂量组能明显降低家兔缺血再灌注时GOP的升高;100nmol·L-1剂量组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时CK和CKMB的升高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降低家兔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后心肌酶学水平的升高,是坎地沙坦保护心肌的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前大多研究者认为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生机制是氧自由基、钙超载、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炎性反应、细胞凋亡。为了研究复合中药制剂芪参益气滴丸是否对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并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制,本文对芪参益气滴丸中的黄芪、丹参、三七、降香等药物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均有抑制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保护心肌组织、清除自由基、保护血管内皮、逆转心室重构、维持正常能量代谢等药理活性进行归纳总结,得出芪参益气滴丸因将四种中药合理配比运用,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心肌有着良好的保护作用。相信随着我们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加强临床方面的研究和复方制剂的综合研究,有望能发现其他新的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和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12 0只 ,随机分成缺血预处理组 (实验组 )和非预处理组 (对照组 )。每组再分为缺血 2小时、3小时、4小时 3个小组 ,每小组 2 0只。用特制的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通过连续切片观察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大鼠胫前肌和股四头肌在不同缺血时间及不同再灌注时间发生的病理变化 ,评价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探讨缺血时间梯度与再灌注时间梯度的关系。结果 :缺血 2小时 ,预处理组与非预处理组骨骼肌病理变化轻 ,保护作用不明显。缺血 3小时 ,两组均发生明显病理变化。无论在炎细胞浸润 ,还是肌细胞变性坏死 ,对照组均明显重于实验组 ,保护作用显著。缺血 4小时 ,两组病理损害十分严重 ,保护作用不如缺血 3小时明显。从再灌注第 1、3、7、14天的病理结果比较发现 ,再灌注第 3天时病理损伤最重 ,保护作用最明显。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尤其对缺血 3小时再灌注 3天时保护作用最显著 ,缺血超过一定时间则保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间歇运动抗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32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间歇运动训练组、一次间歇运动组和对照组(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对照组),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前,间歇运动训练组进行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一次间歇运动组仅进行一次高强度的间歇运动,对照组不运动。采用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方法制备在体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缺血30分钟、再灌注40分钟后检测大鼠血清心肌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心肌抗氧化酶活性和心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经间歇运动训练和一次间歇运动预处理的大鼠,血清CK和LDH显著低于对照组,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心肌中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间歇运动训练可能通过提高缺血再灌注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来实现对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SOD、MDA的影响。方法: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成三组:假手术组、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对照组(脑缺血再灌注组)给予90min大脑中动脉缺血(MCAO);缺血后处理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90rain后,给予灌注30s缺血30s,反复3次。各组分别再灌注1211、24h、48h、72h后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的改变: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后再灌注前给予后处理,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SOD的表达明显增加,而MDA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增加脑缺血再灌注后SOD的表达、减少MDA的表达,进而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糖尿病对大鼠心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缺血预适应(IPC)在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保护作用中的影响.方法 取糖尿病SD大鼠及非糖尿病SD大鼠各30只,分为非糖尿病对照组(A组)、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B组)、非糖尿病IPC组(C组)、糖尿病对照组(D组)、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E组)、糖尿病IPC组(F组),每组10只.动物处死后建立离体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对照组采用全心灌流90min,余不做任何处理;缺血再灌注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30m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IPC组采用心脏平衡灌流10min,经2次缺血5min再灌注5rnin后,缺血30min,再复灌30min.比较各组复灌30min后心排血量(CO)、左室发展压(LV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的恢复率,检测缺血前及复灌30rain后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活性和心肌组织中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并计算心肌含水率.结果 与非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非糖尿病IPC组CK活性、MDA含量、心肌含水率均明显降低,SOD含量明显增加,CO、LVDP、 dp/dtmax、-dp/dtmax恢复率明显增加(P<0.05).而糖尿病IFC组与糖尿病缺血再灌注组比较上述变化均不明显(P>0.05).结论 糖尿病可抑制IPC对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探讨显示心肌毛细血管的方法及用该法观察缺血预适应(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对毛细血管的影响,制备套扎前降支 脉犬模型,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IR)组予缺血1h,再灌注2h;IP组在缺血与再灌注之前,予缺血和再灌注各5min反复4次, 实验终点取缺血心肌进行六胺银染色显示毛细血管,并定量比较,结果六胺银法染色显示心肌毛细管清晰;IP组缺血心肌毛细血管数、周长和面积密度较IR一增加。认为六胺银法显示心肌毛细血管可靠实用;IP减轻缺血后毛细血管的破坏,提示具有毛细血管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缺血预处理(IPC)对体外循环(CPB)中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变化的影响,评价IPC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将75只健康家猫随机均分为3组:并行循环组(CPB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PC组。应用自旋标记-电子自旋共振技术测定心肌细胞膜的区域流动性。结果 CPB组体外循环过程中心肌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无明显变化,IR组主动脉阻断(ACC)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明显降低且于再灌注期间进一步下降,IPC组ACC及再灌注期间细胞膜区域流动性虽较CPB组有所下降但明显高于珉组。结论 IPC能够通过维持心肌细胞膜脂质的流动性,对体外循环中的缺血再灌注心肌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3-44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3组,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再灌注组及SRI63—44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缺血30分钟后,行再灌注10小时,其中治疗组结扎前1分钟给予SRI63—441(1mg/kg),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3—44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使缺血30分钟再灌注10小时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21.6±3.1%降至12.7±2.5%,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结论SRI63—44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提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血小板激活因子拮抗剂SRI6 3 - 44 1对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实验大鼠分成 3组 ,对照组未行缺血及药物治疗 ,再灌注组及SRI6 3- 44 1治疗组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 (LAD)缺血 30min后 ,行再灌注 10h ,其中治疗组结扎前 1min给予SRI6 3 - 44 1(1mg/kg) ,观察大鼠再灌注心律失常 ,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丙二醛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 :SRI6 3- 44 1能明显降低再灌注时室性心律失常的严重程度 ,使缺血 30min再灌注 10h大鼠的心肌梗塞面积从 (2 1 6± 3 1) %降至 (12 7± 2 5 ) % ,心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最终产物丙二醛 (MDA)含量下降 ,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升高。结论 :SRI6 3 - 44 1用于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可减少心肌损伤 ,揭示PAF为心肌再灌注损伤的重要介质 ,而PAF拮抗剂有可能用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核转录因子在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损伤中的作用机制及丙泊酚的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大鼠(非糖尿病大鼠)和糖尿病大鼠两系列,用链脲佐菌素(STZ)+高脂高糖饮食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正常大鼠随机分为:①对照组(I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ILIR组);③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I LIR+Pro组);糖尿病大鼠分为:①对照组(ⅡC组);②肢体缺血再灌注组(ⅡLIR组);③丙泊酚组(ⅡPro组);④肢体缺血再灌注+丙泊酚组(ⅡLIR+Pro组),每组8只一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TNF-α【和NF—KB进行定性、半定量检测。用放射免疫法对TNF-α进行定量检测。结果糖尿病大鼠系列与正常大鼠系列相比,对应的各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两系列中肢体LIR后心肌组织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升高。用丙泊酚后两系列的NF—KB和TNF-α的表达均下降。结论(1)肢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心肌组织损伤;②糖尿病能加重肢体LIR引起的心肌损伤;③丙泊酚能降低正常和糖尿病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中NF—KB和TNF-α的表达,对肢体缺血再灌注诱发心肌组织损害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肢体骨骼肌、外周神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 5 0只 ,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用特制气囊止血带制成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 ,连续观察骨骼肌、周围神经的电生理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 :持续缺血 3小时后 ,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变化在第 3天时最明显 ,预处理的保护作用此时最突出 ;而在电生理方面此时却表现为损伤后的逐渐恢复状态。结论 :止血带缺血预处理对骨骼肌和周围神经的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电生理变化是监测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与恢复的敏感和确切指标。  相似文献   

18.
铁紫红素7对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而氧自由基正是构成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1〕。目前临床及实验研究中证实许多自由基清除剂和抗氧化剂具有保护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本实验通过建立大白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观察铁紫红素7对急性肾脏缺血再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远程缺血预处理(remote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RIPC)的心肌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RIPC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临床意义也逐渐受到重视。为此,作者就RIPC对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中性粒细胞(Neu)心肌浸润是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本实验通过在SD大鼠中建立心肌I/R模型,研究I/R过程中心肌损伤与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关系,并通过左型精氨酸(L-Arg)干预,探讨一氧化氮(NO)对中性粒细胞浸润的影响及其在心肌I/R损伤中的保护作用。方法 实验分对照(CON)组、L-Arg处理组。每组又分缺血前、缺血40 min、再灌 1h、再灌 3h和再灌6 h 5个时间点,分别测定各组各时间点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及心肌匀浆丙二醛(MDA)值,并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结果 (1)CPK及心肌匀浆MDA测定结果:再灌注后各时相血清CPK及肌匀浆MDA含量较缺血前明显上升,再灌注3h后达到高峰。L-Arg组中再灌注后各时相点血清CPK及肌匀浆MDA明显低于CON组(P<0.05)。(2)H-E染色结果:缺血前心肌细胞完整,边界清楚,心肌横纹清晰。CON组:再灌后1h出现Neu心肌浸润,再灌3 h Neu心肌浸润更明显,累及心肌全层,伴有局灶心肌坏死;再灌6 h后Neu浸润尤甚,大片心肌坏死,并可见小血管内Neu聚集现象。L-Arg组:再灌注后Neu心肌浸润明显减少,再灌6 h心肌坏死灶较CON组明显缩小。结论 (1)心肌I/R过程中有大量Neu心肌浸润,与心肌损伤密切。(2)L-Arg能抑制Neu心肌浸润,具有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