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郝炎 《西南军医》2014,(2):128-129
目的比较两种封管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发脑出血发生率的影响,从而为临床减少尿毒症并发症提供策略。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透并行颈内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随机分组(均n=30),分别采用不同浓度肝素钠溶液封管。A组:纯肝素钠封管(6250U/ml);B组:稀释肝素液封管(稀释后肝素浓度为2500U/ml),观察时间为3~5月,待使用内瘘为血管通路后观察事件终止,了解其脑出血发生率及导管堵塞率。结果A、B两组患者导管堵塞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B组脑出血发生率较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稀释肝素液封管(2500U/ml)不会增加导管堵塞的发生,但可显著减少尿毒症并发脑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超急性期脑栓塞动脉内灌注不同浓度尿激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超急性期脑栓塞动脉内灌注不同浓度尿激酶的溶栓效果。方法  2 5只健康杂种犬分为 5组 ,每组 5只 ,经颈内动脉注入自体血栓 ,使其远端或分支栓塞。在脑栓塞动物模型建立后 2h经颈内动脉灌注不同浓度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 ,各组溶栓浓度分别为 :A组 (为对照组 ) 0 .9%生理盐水 :B组 12 0 0U/ml;C组 6 0 0 0U/ml;D组 12 0 0 0U/ml;E组 6 0 0 0 0U/ml。溶栓前后行脑血管造影、犬头部CT扫描及 2 4h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DSA脑血管造影显示 ;A、B组溶通率为 0 ,C、D、E组的溶通率均为 10 0 % ,C、D、E组与A、B组溶通率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0 0 1) ,但溶栓后犬头部CT扫描E组有 4只可见大片脑出血 ,而导致死亡 ,其余犬未见异常。溶通犬病理学检查脑组织结构正常 ,未溶通犬可见片状梗死灶形成。结论 ①动脉内溶栓是治疗超急性期脑栓塞的有效方法。②栓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栓塞 ,存在溶栓剂有效浓度范围。有效浓度表现为在该浓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溶通率并且不增加脑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犬脑栓塞超急性期动脉内灌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的有效浓度范围为 6 0 0 0~ 12 0 0 0U/ml。  相似文献   

3.
曾雪燕 《航空航天医药》2013,24(9):1143-1144
目的:探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对长期留置导管封管的疗效观察.方法:18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成混合液组和肝素组,每例患者12次,即混合液组用混合液封管6次,肝素组用肝素封管6次.结果:混合液组堵塞7例,溶栓后全部再通,血流量(268.35±32.18) mL/min,肝素组堵塞22例,溶栓后再通21例,血流量(170.15±34.61) mL/min.结论: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可维持长期留置导管的通畅性,增强透析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普佑克对ST段抬高性心梗的疗效.方法 87例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普佑克组与尿激酶组,普佑克组取普佑克20mg溶于生理盐水10ml中,于3min内注射完毕,另取普佑克30mg溶于生理盐水90ml中,于30min内滴完;尿激酶组取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于30min内静脉滴完.结果 普佑克血管再通率为84.47%,尿激酶组血管再通率为63.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结论 普佑克溶栓再通率高,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效果。方法78例造影诊断为急性髂股静脉血栓患者,先置入下腔静脉滤器,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两组:A组(33例)经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尿激酶;B组(45例)导管置于血栓内,先抽吸部分血栓,再置入溶栓导管,滴注尿激酶。对两组患者总体治疗效果、患肢消肿率、治疗时间及并发症等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总体有效率A组87.9%,B组100%;大腿消肿率A组(52.9±23.6)%,B组(65.1±14.2)%;小腿消肿率A组(66.0±21.4)%,B组(72.5±10.6)%,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时间长于B组,尿激酶使用量及并发症也多于B组;A组15例治疗后取出下腔静脉滤器,B组34例。随访半年,A组6例复发,B组无复发。结论经皮血栓抽吸联合导管内溶栓治疗急性髂股深静脉血栓疗效明显优于单纯经患肢足背静脉溶栓,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6.
周静 《航空航天医药》2012,23(3):300-301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静脉溶栓联合低分子肝素的疗效.方法.3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均符合溶栓疗法的适应证.溶栓前即刻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 mg,氯吡格雷片300 mg后,立即给予尿激酶150万u加生理盐水150 mL静滴,30 min内滴完.同时应用低分子肝素4000U,皮下注射,12 h1次,连用7d,用药期间监测凝血时间,保证凝血时间在参考值的1.5倍,阿司匹林肠溶片3d后改为100 mg,/d,口服.氯吡格雷片次日改为75 mg/d,口服.结果:32例中溶栓成功26例,再通率81%,发病3h内再通率87%,3~6h者再通率80%,6~12 h者再通率62%,未通率19%.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临床再通率高,尤其发病在6h之内者,疗效确切,简便易行,是不具备PTCA条件的基层医院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经腘静脉置管溶栓治疗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梗死合并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34例,按患肢肌力高低分为两组,肌力较低组(0~Ⅱ级)23例,肌力较高组(Ⅲ~Ⅳ级)11例.所有患者在B超引导下经腘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持续泵人尿激酶10~14天,同时行抗凝治疗.监测凝血酶原时间、颅脑CT.结果 溶栓疗效显著者30例,其中治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显效率88.2%,总有效率为100%,肌力较高组血管完全再通率高.所有病例均无肺动脉栓塞症及严重出血并发症.随访期间2例复发,均为肌力较低患者.结论 对脑梗死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行置管溶栓治疗安全,效果良好.患肢肌力较低者易复发,需注意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最佳选择。方法将200例围手术期使用留置针的患者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肝素钠组各100例进行观察,留置时间以3天为限,观察2组留置针接液时回抽血、堵管、拔管时导管内血栓及静脉炎发生情况。结果肝素钠组回抽血率及留置时间达标(3天)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血栓形成及堵管率均低于生理盐水组,而两组比较静脉炎发生率无差异性。结论围手术期患者静脉留置针使用低分子肝素钠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直接、延迟经皮冠状动脉成形( PTCA) /支架植入术 ( STENTING)与静脉溶栓术三种治疗方法对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近远期疗效的差异。 方法  1 998年 1 0月至 2 0 0 0年 6月我院收治的 AMI患者 5 3例分为直接 PTCA/STENTING组 1 6例 ( A组 )、延迟 PTCA/STENT-ING组 1 7例 ( B组 )、静脉溶栓组 2 0例 ( C组 )。均于入院后即给予相同的常规术前处理 ,B组先采用与C组相同的静脉溶栓治疗 (日本产 Green Cross尿激酶 96~ 1 2 0万 IU) ,3~ 7d(平均 3.5± 1 .2 d)后行延迟 PTCA/STENTING治疗。采用第四军医大学BASE软件包 ,对三组间的计数资料进行方差分析 Student- Newman's检验 ,对三组间的计量资料进行 χ2 t检验两两比较。 结果  ( 1 )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发病至开始介入 /溶栓治疗时间、心肌梗死部位、相关梗塞动脉、植入支架数等指标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 ( P>0 .0 5 ) ,三组可比。 ( 2 )血管再通率A、B两组 ( 1 0 0 % )介入治疗后显著高于 C组 ( 65 % )(P<0 .0 1 ) ,B组介入治疗前的溶栓再通率与 C组无差异 ;PTCA/STENTING成功率 A、B两组分别为 1 0 0 % /93.8%、1 0 0 % /94.1 %。( 3)介入 /溶栓治疗后心肌酶学峰值 ( CK/CK- MB)出现时间 A组显著提前于 B、C两组 ( P<0 .0 1 )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急诊静脉溶栓救治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急诊溶栓组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急诊溶栓组疗效明显,总再通率70.0%;对照组总再通率20.8%。结论:急诊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可以显著提高的救治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的疗效与影响因素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局部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对6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采用经导管血栓局部先团注量灌注尿激酶250000U,然后以125000-150000U/h持续灌注。结果 全组溶栓治疗时间4-76h,平均38h,尿激酶用量750000U-9750000U,平均5150000U,血管再通率88.3%。病程<4周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形成患者46例,溶栓后阻塞段血管再通44例(95.7%)。在14例慢性血栓形成患者中,血管再通9例(64.3%)。对残存狭窄>30%的23例患者,14例行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治疗,9例行PTA及内支架治疗。溶栓术后继续肝素全身抗凝治疗可增强溶栓疗效。6例溶栓前放置下腔静脉过滤器。本组无严重并发症及肺栓塞发生。结论 经导管血栓局部灌注尿激酶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安全有效方法,其疗效与多种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小剂量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与尿激酶(UK)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42例接受rt-PA和49例接受UK溶栓治疗的AMI患者病例资料,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冠脉总再通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85.71%和61.22%(P〈0.05);患者在发病3h和3—12h内溶栓,冠脉再通率在rt-PA组为94.11%和80.00%(P〉0.05),在UK组为70.00%和58.97%(P〉0.05);出血并发症rt.PA组和UK组分别为9.52%和10.20%(P〉0.05)。结论rt-PA的溶栓冠脉再通率显著高于UK,并且两组在发病后3h内较3h后溶栓均能取得更高的冠脉再通率,但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高压团注尿激酶和常规压力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7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n=20)和对照组(n=17),在每天使用同等剂量尿激酶的情况下,观察组给予经导管用高压注射器团注尿激酶溶栓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微量泵经导管接触溶栓治疗。2组均按体重给予基础抗凝治疗,术后常规抗凝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溶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患肢大腿、小腿的周径差值,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3、6个月后深静脉通畅状况、复发率。结果在使用相同剂量尿激酶情况下,2组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观察组部分通畅14例,完全通畅5例;对照组部分通畅9例,完全通畅3例。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溶栓时间短、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发现深静脉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结论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导管高压团注溶栓比常规导管接触溶栓的效果好,可以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溶栓并发症的发生率,瓣膜功能保存率无差异,总的治疗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使用抗凝治疗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骨科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口服利伐沙班的患者(A组)的临床资料,统计其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的情况,与相同时期的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未予抗凝药物干预的患者(B组)术前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A组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硬膜外+腰麻麻醉后椎管内血肿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无术前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B组有11例(13.75%)术前发生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左进胸胸科手术患者实行左侧双腔支气管插管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80例左进胸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组(L组)和右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组(R组),每组40例。全麻诱导后,分别插入左或右侧双腔管,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移位率、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及术中单双肺通气时的通气氧合情况的差异。结果 L组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R组,L组的导管移位率、术后插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单双肺通气时的通气氧合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选择左侧双腔管支气管插管,可以获得同样的通气氧合效果,但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更高,导管移位和术后插管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临床可优先选用。  相似文献   

16.
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53,自引:0,他引:53  
目的研究血管内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自2000年10月至2001年10月,12例难治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接受了包括经静脉接触性溶栓、机械性破栓、经颈动脉溶栓和静脉窦内支架置入多途径联合血管内治疗。所有病人均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术后积极治疗原发病,抗凝治疗6个月。术后随访17~29个月,平均23个月。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经静脉途径溶栓治疗,其中10例患者同时接受联合机械性血栓切割。2例患者同时接受经颈动脉途径溶栓治疗。出院时,所有患者闭塞静脉窦均再通,临床症状改善和颅内压恢复,未出现与血管内治疗相关的并发症。Glasgow评分由术前平均12分,恢复到出院时14分。平均随访23个月,无一例血栓再形成。结论血管内治疗是颅内静脉窦血栓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7.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0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男4例,女2例,其中4例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穿刺,2例采用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及上矢状窦前1/3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结果 本组6例,5例痊愈,颅内压转正常,头痛消失,无神经功能障碍,其中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1例浅表静脉扩张明显改善,静脉窦显影较前好转;1例好转,颅内压较前降低,头痛好转,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正常,抗凝治疗1个月后颅内压正常,头痛消失,神经功能恢复正常。结论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经股静脉途径不易到达静脉窦血栓处者,可以行上矢状窦入路。  相似文献   

18.
Imaging-guided insertion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either in the form of a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PICC) or through a subclavian or a jugular approach, is becoming the preferred method of acquiring long-term venous access for a variety of therapeutic purposes. The most significant complication from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is thrombosis of the catheterized vein. Venous thrombosis related to the insertion of PICC lines is conventionally treated with line removal followed by anticoagulation. Direct thrombolysis with urokinase, using the lumen of the PICC line to facilitate the insertion of the infusion catheter is a simple, saf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option. In this article, we describe our experience with this procedure and the technique u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利用油酸制作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的方法及CT评价犬ARDS的价值。方法:将16条健康比格犬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12条)和对照组(B组,4条),A组在30min内从深静脉缓慢注入0.18mL/kg油酸(用0.9%生理盐水30mL稀释)造模,当犬动脉血氧分压(PaO2)/吸入氧分数值(FiO2)≤200mmHg和肺动脉楔压(PCWP)≤18mmHg时,即认定犬ARDS成模;B组仅从深静脉注入相同容量的0.9%生理盐水。两组在造模前及造模后均行CT扫描。在CT扫描结束后对犬实施安乐死,取出肺组织观察大体标本及镜下情况,并计算肺湿干比重(W/D)。结果:A组在油酸注射(90±10)min后形成ARDs模型,其肺湿干比重为10.42±0.74,与B组(5.33±0.7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犬ARDs镜下表现为肺水肿、炎性细胞渗出及透明膜形成,而两肺弥漫分布磨玻璃密度影则为犬ARDS的典型CT表现。结论:利用油酸能较好地制作犬ARDS模型,CT能有效监测犬ARDS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