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燥证及西北燥证病因病机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为六淫之一,五行属金,在季为秋,五脏关肺。以其自然性质而言,金本燥,为涸。性质类别属于秋阴,却异于寒湿,反同于风热火。自《内经》将燥邪为病的特点概括为“燥胜则干”,提出“燥者濡之”的治疗原则后,后世医家对燥证理论多有阐发,逐步发展完善了燥证理论。燥证是一类以津液减少,甚则枯涸为主要病理机制,以各种干燥性症状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中医证候。由于燥证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尤其我国西北地区更为突出,故对燥证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周铭心在多年研究燥证的基础上,对燥邪及燥证的认识较前人有所深入,从论燥证转入到论西北燥证,再次强调将燥邪作为独立病因,与风、热、火、湿、寒并列论述,是《内经》的基本宗旨。在确立西北燥证理论体系后,认为燥邪的阴阳属性为阴,本阴而标阳,以阳明燥金为名,与风相对而立,于寒热之性而属凉。其气化属性凡八:一为干燥,二为清冷,三为收敛,四为滞涩,五为外坚,六为急切,七为肃杀,八为皴揭。  相似文献   

2.
从病因病机、治疗思路两个方面探讨分析《内经》痒证理论。《内经》认为痒证病因病机主要为正气亏虚,虚风为患和"心"之为病,治疗以浅刺络穴为主。这些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医者借鉴学习。  相似文献   

3.
燥证,是以津液减少、甚至枯涸为主要病机,以肌肤、毛窍等干涩为主症的一类病证,临床上较为常见。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吴鞠通对燥证的论治各具特色,现从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制方用药等方面探析二者之异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内经》胀病的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阐述其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方法]对《内经》胀病病名、病因病机、病症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进行较全面整理论述。[结果]《内经》对胀病已有专门论述,其病因病机可概括为外邪侵犯、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病理产物积聚、脏腑亏虚等;根据其临床表现,胀病可分为五脏六腑胀和肤胀、水胀与臌胀;《内经》对胀病的治疗提倡以针刺治疗为主,兼用刺络放血,也用单方药物。[结论]《内经》已构建了胀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其理论内涵与辨证论治思想,对临床实践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刘完素重视五运六气并灵活运用,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只讲小运不讲大运,既是经验的总结,更是对《内经》理论的阐发。他阐发《内经》病机,指出五运主病与六气病机,并补充了"燥"之病机。刘完素主张火热,与其所处年代有关,按照"六气大司天"理论,时值六十五甲子,为燥火用事,阳明燥金司天,故治以寒凉。他阐发亢害承制理论认为造化之所以生生不息,正是由于五运相互承制,从六气标本逆从理论论治具体病证,认为脏腑经络不必本气兴衰而能为其病。六气变乱,五行正常的制约关系受到破坏,往往相兼为病,而疾病之所以千变万化,就是因为这种"兼化"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复习历代医家对干癣、白疕等银屑病类似病的认识,认为"血热、血燥、血瘀"三证(经典方案)的提出是对银屑病辨证治疗的继承和创新,但也存在辨证思维局限,难以客观、全面揭示银屑病病因病机的欠缺.本文根据《内经》"天人相应"理论,结合临床实际和现代研究,基于"天-地-人"的整体辨证思维和"治病求本"思想,对银屑病的病因病机进...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内经》相关理论,解读《小儿药证直诀》中与吐泻相关的脉证治法和医案。认为钱乙治疗小儿吐泻,充分继承了《内经》理论,以阴阳论吐泻之病机,因人制宜,首次提出小儿"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理论,并确立"柔润不可痛击"的治疗原则。其遣方用药谨遵法度,重视脾胃气机升降,又善用"通因通用"之法。同时因时制宜,以时月分吐泻寒热之多少,制定温清比例。《内经》理论对钱乙治疗小儿吐泻具有深远影响,使其治疗颇具特色,能够为临床治疗小儿吐泻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五个大肠病证(大肠胀、大肠咳、大肠痹、肠痈、肠澼)进行理论挖掘和应用阐发。[方法]学习《内经》相关条文,并结合历代医家的相关论述,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临证治疗三个方面对五者理论进行挖掘与阐发。[结果]《内经》对五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均有较为详细与明确的论述。大肠胀的病因为厥气在下、寒气逆上,症见腹痛肠鸣等;大肠咳由肺咳日久传化所致,症见咳而遗矢;大肠痹则因饮食伤及肠胃在先、风寒湿三气错杂相合内传肠腑在后而病,症见多饮而小便不出等;肠痈由饮食情志、寒温不时所产生的病理产物之积聚所致,症见腹痛、痈上皮热等;肠澼为飧泄日久所致,症见飧泄、甚者便血。《内经》虽对五者的治疗疏于记载,却提出了相应的治法与治则,后世医家宗之并进行补充,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治疗方案,主要分为针灸治疗与药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结论]挖掘整理《内经》大肠病证理论,可为中医教学与临床诊治大肠疾病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对于《内经》中所述较少的治疗部分,后世医家基于《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对五者治法进行了发挥与补充,迄今为止于临床仍具重要的参考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9.
浅识《伤寒杂病论》中的治法在中医内科急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医圣张仲景以《内经》、《难经》等理论为指导 ,总结前人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 ,著成《伤寒杂病论》。一部分以六经分证概括 ,认识外感病 ;另一部分则以脏腑病机来分类概括 ,认识内伤病。其创造性地建立了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六经辩证论治理论体系和脏腑辩证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内经》论癫痫与狂病以《灵枢·癫狂》最为精详。文中论述了癫狂病总的病机 ,癫疾反复发作可形成的三种变证类型 ,还描述了癫痫证的特殊证候表现。在诊法上记述了采血验癫的方法 ,并作为刺灸治疗的依据。此外还有放血法、夺食法和服生铁落饮法治疗狂证的记载 ,运用针刺治疗狂病则突出了重视调理中焦气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1.
大气下陷是张锡纯在《内经》等前人有关大气理论基础上,结合临床实际而提出的病证。大气下陷证的临床表现复杂,在临证时,应细心体察,深究病机。  相似文献   

12.
《伤寒杂病论》以脉统证,病、脉、证为一体并治贯穿于六经病辨证之中以阐释病因病位病势,指导诊断与治疗。在《伤寒论》结胸病篇中,以六经辨证为主干,以病为主线,以脉论证,病证相合三者相辅辨析结胸病证的病因病机,辨别病位病势。胸痹证病因病机则是痰饮为害,其发展是由太阳病变证为结胸变证,进一步发展则为胸痹,而胸痹涵盖心、肺、气管、食管等胸部脏器,通阳泻浊的治疗原则应用于心系和肺系疾病的临床诊疗之中,应用小陷胸汤、瓜蒌薤白汤类方,并重用瓜蒌、半夏、薤白以通阳散结,宽胸豁痰,体现出《伤寒杂病论》"有是证用是方"的用药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中医没有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依据其临床表现,将其归属于"水肿","肾水","腰痛"等范畴。早在内经就有所记载,如《内经》云"三阴结谓之水"、"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聚水也。"《黄帝内经》曰"水"、"皮水"、"黄汗"、"风水"、"水胀"、"石水"等病名,《景岳全书·水肿论治》:"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而病本皆归于肾。"对于水肿的治疗,早在《内经》中已有论述,如"开鬼门,洁净府,去苑陈莝"。《诸病源候论·水肿候》曰:"肾者主水",《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由此可见,中医关于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已经形成了完整的诊疗体系。本文主要讲述张宗礼教授运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4.
积聚,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疾病,《内经》中早有记载。对《内经》中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预后等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5.
积聚,指腹内有肿块的一类疾病,《内经》中早有记载。对《内经》中积聚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及治疗预后等相关内容,做了简单的整理归纳。  相似文献   

16.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认为其特点为:(1)比较“奇恒”,过则为病;(2)内外因并重,正邪盛衰相对而言;(3)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4)类比推理,以外揣内;(5)综合归纳,以“证”命病。文中并认为:《内经》不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更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奠定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基础,学习《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要掌握其病机思维和病机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7.
颜乾麟教授出身中医世家,自幼随父学医,承习家传,悉心揣度,勤奋耕读,深研奥旨,临证善用经方,颇有心得。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见其多从阴虚血瘀来论治颤证,屡用屡效,现将其治疗经验总结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颤证是指由内伤积损或其他慢性病证致筋脉失控,以头身肢体不自主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属祖国医学的“颤振”、“振战栗”、“颤证”、“手颤”、“足颤”等范畴。中医对颤证病因病机的基本认识来源于《内经》,《内经》指出:“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证治准绳·杂病》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耳莫能任持,风之象也…  相似文献   

18.
从《内经》中"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理论认识出发,探讨防治2型糖尿病的策略。"五脏皆柔弱"是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及转归的根本病因病机,由于五脏柔弱,内在之脏先天真阴真阳不足,而使脏腑之阴津阳气输布运行失常,津伤则化燥,气运失司则气机失衡,则代谢失司而发为消渴。久则瘀血、痰饮等诸多病理产物互相为患,形成恶性病理循环,从而导致糖尿病诸多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血管病变等发生和进一步恶化。因此,该文从《内经》"五脏皆柔弱,善病消瘅"的思想认识进行发挥,围绕这一理论探究防治2型糖尿病的策略。  相似文献   

19.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在形成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同时,也记载了大量的急诊危重症的资料。《内经》命名并整理了急诊危重症类疾病,命名原则大多数冠以了"厥""暴""卒(猝)"等字眼。形成了中医急诊危重症的病机理论,《内经》里的阴阳病机在很大程度上是针对急诊危重症的病机描述。《内经》对于急诊危重症的临床表现详细记述,提供了急诊危重症的诊断思路和治则,救治急诊危重症的方法。《内经》奠定了中医急诊危重症学科体系的形成,为中医急诊重症学科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内经·咳论》提出"肝咳之状,咳而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后世医家多崇此说,认为肝咳往往伴有胸胁疼痛、性情急躁易怒等症状,而笔者在临床实际中发现肝木侮肺的咳嗽临床表现多端,不仅局限于"咳而两胁下痛",甚至表现为食积、痰聚等征象,临证时须注意仔细加以辨识。文章重点介绍运用和肝法治疗一例以干咳兼有多食不运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肝咳案的临床体会。对该例咳嗽的病因、病机及其方药进行了简单的阐述,由此管窥"肝咳"之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