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stemcells,UC—MSC)移植对胶原诱导型关节炎(CIA)大鼠血清白介素-1(IL-1)、IL-10、IL-17、IL-18表达水平的影响,以探讨UC—MSC移植对CIA大鼠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UC—MSC治疗组,每组各30只:采用鸡Ⅱ型胶原加完全弗氏佐剂建立CIA大鼠模型;治疗前后采州关节炎指数(AI)评分对大鼠关节炎症进行评估;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大鼠治疗前后血清IL-1、IL—10、IL-17、IL—18水平变化。结果模型组血清IL-1、IL-17、IL—18水平均明显高于同期空向对照组,而IL—10水平则低于同期空白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UC—MSC治疗组治疗后第1、3周时IL-1、IL-17、IL—18水平低于同期模型组,IL—10水平高于同期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至第5周上述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IA大鼠存在免疫功能紊乱,其促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增高,抑炎症网子降低;UC—MSC能下调CIA大鼠促炎症因子水平,而上渊炎症抑制因子,减轻机体免疫性炎症反应,促进疾病缓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至四氯化碳所致的肝硬化大鼠体内后,肝组织和血清中白蛋白的表达情况。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8只作为正常组,另同样方法选取35只SD大鼠给予40%CCl4溶液每周2次腹部皮下注射,用来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肝硬化组和HU-MSCs移植组,HU-MSCs移植组给予HU-MSCs1×107经尾静脉移植,移植后3周处死所有大鼠,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法以及RT-PCR法检测肝组织中ALB的表达,并于生化检验室检测血清中ALB的含量。结果正常组和肝硬化组中均未发现阳性表达的抗人EGF-R存在,HU-MSCs移植组中发现较多抗人EGF-R的表达;肝组织中ALB的表达较肝硬化组明显增加,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HU-MSCs移植到肝硬化大鼠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改善ALB的表达和分泌。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受脂多糖(LPS)刺激的大鼠肺泡巨噬细胞NR8383表达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从人脐带中分离hUCMSCs细胞,与NR8383在Transwell内间接共培养,hUCMSCs接种于上室,下室LPS浓度为100μg·mL-1刺激NR8383释放炎性因子。设对照组(NR8383只加培养液)、LPS组(NR8383+LPS)、hUCMSCs处理组(NR8383+LPS+hUCMSCs)、hUCMSCs预处理组(NR8383+hUCMSCs+LPS)。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测定NR8383细胞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以及IL-10的mRNA表达;ELISA法检测各组NR8383细胞培养液中四种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的促炎因子TNF-α、IL-1β、IL-6的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均升高(P均<0.05);细胞培养液中,hUCMSCs处理组的IL-10含量均较LPS组升高,TNF-α、IL-6含量均降低(P<0.05);与hUCMSCs...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行为的影响。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2 d后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hUCMSCs经尾静脉移植入移植组大鼠体内,对照组大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用Longa评分、转棒实验及Morris水迷宫等行为学检测方法,评价细胞移植后模型大鼠行为学改善情况。结果:(1)自细胞移植后第7天起,移植组Longa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2)细胞移植20 d后,移植组大鼠在转棒上停留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延长(P<0.05);(3)细胞移植30 d后,移植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hUCMSCs可促进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新生SD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作用.方法: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将30只新生SD大鼠随机分成生理盐水(NS)对照组、LPS模型组和HUCMSCs移植组,每组10只.显微镜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病理变化,ELISA检测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模型组肺湿/干重比(W/D)和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升高,血清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与LPS模型组相比,HUCMSCs移植组W/D和MPO活性有所下降,血清中TNF-α和IL-6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LPS诱导的新生大鼠肺损伤模型中,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减轻肺组织损伤,并抑制炎性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SC)移植对大鼠糖尿病足溃疡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年SD大鼠分为正常组、糖尿病足溃疡组和HUMSC治疗组,每组12只。后两组大鼠用高能饲料喂养结合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模型,模型诱导成功后通过坐骨神经损伤制作大鼠糖尿病足溃疡模型,然后将培养鉴定的HUMSC移植入溃疡周及表面。治疗后2周测定各组溃疡面积、感觉功能恢复程度(温痛觉);PCR检测溃疡组织BDNF基因表达变化,免疫组化确定BDNF细胞定位及BDNF灰度值变化。结果 HUMSC移植组足溃疡面积较糖尿病足溃疡组缩小,后肢温、痛觉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复(P<0.05);溃疡组织BDNF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较糖尿病足溃疡组上调(P<0.05)。结论 HUMSC移植可促进糖尿病足溃疡修复,其分子机制可能与BDNF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MSCs)移植至CCl4所致的肝硬化大鼠体内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随机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35只,于其中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另同样方法选取27只SD大鼠给予40%CCl4溶液每周2次腹部皮下注射,用来制备肝硬化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肝硬化组和HU-MSCs移植组,HU-MSCs移植组给予HU-MSCs 1×107经尾静脉移植,移植后3周处死所有大鼠,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测并定量分析肝纤维化改变情况。结果正常组和肝硬化组中均未发现阳性表达的抗人EGF-R存在,HU-MSCs移植组中发现较多抗人内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表达;三组中肝纤维化含量均具有差异性,肝硬化组含量明显增加,移植组纤维化含量较肝硬化组降低。结论 HU-MSCs移植到肝硬化大鼠体内,能够长期存活,并改善肝组织的纤维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护理让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更好的接受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以增强疗效,延缓病程。通过静脉或肝动脉输入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使病人白蛋白上升,总胆红素下降,凝血酶原时间下降,临床症状好转。我科3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表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硬化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移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对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方法 60只SD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70 mg.kg-1)建立糖尿病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糖尿病模型组、胰腺被膜下移植组、肾被膜下移植组及肝实质内移植组,每组14只;另取10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分别于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胰腺被膜下、左肾被膜下、肝实质内注射0.5 mL hUCMSCs悬液(1×106个);糖尿病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于胰腺被膜下注射生理盐水0.5 mL。移植后动态观察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FINS)、体质量变化,6周后处死大鼠,取相关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及胰岛素、胰十二指肠同源异型盒基因(PDX-1)、巢蛋白mRNA表达测定。结果移植前各组大鼠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干细胞移植组及糖尿病模型组大鼠FBG值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INS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干细胞移植组及糖尿病模型组大鼠FBG和FIN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5周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干细胞移植组及糖尿病模型组大鼠体质量及FINS降低,FBG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各干细胞移植组大鼠体质量及FINS升高,FBG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胰腺被膜下移植组比较,肾被膜下及肝实质内移植组大鼠体质量降低,FBG升高,FINS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大鼠平均阳性染色面积均降低(P<0.05);胰腺被膜下移植组阳性染色面积大于糖尿病模型组(P<0.05);所有组织切片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胰腺被膜下移植组、糖尿病模型组大鼠胰岛素mRNA表达量均降低(P<0.05),大鼠PDX-1及巢蛋白mRNA表达量均增高(P<0.05)。与糖尿病模型组比较,胰腺被膜下移植组大鼠胰岛素、PDX-1及巢蛋白mRNA表达量均增高(P<0.05)。各实验组均未检测到人胰岛素、PDX-1及巢蛋白mRNA表达。结论不同移植途径对hUCM-SCs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有影响,胰腺被膜下移植效果优于其他途径。hUCMSCs并未分化为β细胞,但其能够促进内源性胰腺干细胞增殖、分化。  相似文献   

10.
间充质干细胞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纪伟 《医学综述》2011,17(5):644-646
类风湿关节炎(RA)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根治。胶原诱导性关节炎与RA有相似的病理表现,是广泛用于研究RA的模型。尽管间充质干细胞(MSCs)通过抑制T细胞的增殖,调节有关细胞因子的分泌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有效,但也有体内研究得出相反结论。关于MSCs应用于RA患者的研究很少,仅有个案报道有效。除以上争议外,MSCs应用于RA的安全性也应慎重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全反式视黄酸(ATRA)对胶原诱导的类风湿关节炎模型大鼠(CIA大鼠)关节炎症反应、炎性相关细胞因子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造模组,造模组采用牛CⅡ型胶原和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关节炎。造模成功后,将模型鼠随机分为CIA模型组和ATRA治疗组。ATRA治疗组给予不同剂量(0.50 mg/kg、1.00 mg/kg)的ATRA腹腔注射,3次/周,连续治疗6周。空白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CIA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观察CIA大鼠关节炎指数(AI)评分、血清炎性相关细胞因子的水平、膝和踝关节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软骨损伤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ATRA干预6周后,不同剂量ATRA治疗组AI评分与CIA模型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HE染色示,CIA模型组和ATRA 1.00 mg/kg剂量组膝、踝关节结构紊乱,ATRA 0.50 mg/kg剂量组膝关节结构有所改善。此外,与CIA模型组相比,ATRA可抑制促炎细胞因子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7A的分泌( P<0.05),促进白介素-4的分泌( P<0.05);下调解整链蛋白金属蛋白酶(ADAMTS)-4、基质金属蛋白酶(MMP)3、MMP1的表达( P<0.05)。结论 ATRA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促炎因子分泌,纠正Th1/Th2及Th17/Treg失衡,并抑制软骨损伤相关酶类的蛋白表达,对类风湿关节炎有潜在的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琦  刘宏利  张中东  虞攀峰  初冬 《河北医学》2013,19(9):1287-1290
目的:观察体外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黏附胶原蛋白支架条件下的干细胞免疫表型及成骨特性的变化,为复合载体移植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态接种于胶原蛋白支架上,经体外培养两周后,检测细胞在胶原蛋白材料中的干细胞CD44、CD105、HLA-DR、Ⅰ型胶原表达,观察细胞特性变化。结果:细胞在支架上有较好的粘附,CD 44、CD105、Ⅰ型胶原表达阳性,HLA-DR表达阴性。结论:混合培养中人脐带MSCs不仅与胶原蛋白有较好的组织相容性,且细胞在支架上培养仍保持了其干细胞的特点,Ⅰ型胶原表达阳性,提示具有潜在的成骨能力,为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组织工程体外预制提供实验基础。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3.
陈哲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23(12):5-9,F000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饮食对胶原诱导关节炎(collagen-induced arthritis,CIA)大鼠关节的影响,明确高脂饲料对关节炎的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建立关节炎模型,给予普通和高脂饲料,观察不同饮食条件下大鼠关节炎指数积分、滑膜HE染色以及检测血清中血脂和炎症因子的浓度。结果与普通饲料CIA大鼠组比较,高脂饲料的CIA大鼠关节炎指数积分增加且持续加重,病理切片的滑膜增生层次、血管翳形成和炎性细胞浸润均明显增高,高脂饲料CIA组血清中TC、LDL-C水平明显升高(P〈0.01),而HDL-C则明显降低(P〈0.05),前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IL-17的浓度也明显升高(P〈0.05)。结论高脂饲料可能通过增强滑膜增生和促进炎症因子来促进CIA关节炎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人脐带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在正常环境和炎症环境下对小胶质细胞活化的调节作用,探讨hUC-MSCs对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的免疫调节作用。 方法 将BV2细胞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条件培养基(hUC-MSCs-CM)和(或)脂多糖(LPS)共培养24或48 h后利用MTT比色法分析BV2增殖活力的变化,ELISA试剂盒分析BV2细胞上清中TNF-α和IL-6的变化,免疫印迹法检测精氨酸酶1(Arg1)的表达, Real-time PCR分析TNF-α、IL-6、ARG1基因的表达水平。 结果 (1)BV2在LPS长程刺激下表现出明显的增殖效应,而hUC-MSCs-CM可以抑制这种增殖反应;(2)炎症刺激诱导BV2表达TNF-α和IL-6明显增多,而在hUC-MSCs-CM和LPS共刺激时TNF-α和IL-6表达明显低于LPS单刺激组;(3)hUC-MSCs-CM共培养组BV2细胞高表达M2型小胶质细胞标志物Arg1。 结论 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抑制炎症所致的小胶质细胞增殖;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通过旁分泌机制调节小胶质细胞向M2型活化,降低促炎因子表达,这可能是其最终发挥神经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补肾通督胶囊对胶原诱导关节炎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补肾通督胶囊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雷公藤组6组。第1天在大鼠尾巴基底部的松弛皮肤,皮下注射含有300μgⅡ型胶原蛋白的乳化剂,7d后,皮下再次注射含有100μgⅡ型胶原蛋白的乳化剂,造成胶原诱导关节炎模型。从第13天开始灌胃给药18d,在第31天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清CRH、ACTH和COR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RH、ACTH和CORT的水平皆有显著降低(P0.01),补肾通督3组大鼠的血清CRH、ACTH和CORT的水平较模型组皆有显著上升,其中高剂量组的水平与雷公藤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补肾通督胶囊可以提高大鼠血清CRH、ACTH和CORT的含量,故其临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很有可能是由于其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 ( Hcy)对血管平滑肌细胞 ( VSMCs)胶原合成的影响 ,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本实验采用体外培养的大鼠 VSMCs,加入不同浓度的 Hcy,通过 3 H-脯氨酸掺入、α1[ ]型胶原测定观察 Hcy对 VSMCs胶原合成的影响 ,并通过半定量 RT- PCR检测其对 α1[ ]型胶原 m RNA表达的影响。结果 :Hcy促进 VSMCs的胶原合成及 α1[ ]型胶原 m RNA表达 ,并呈剂量依赖效应。结论 :Hcy促进 VSMCs的胶原合成 ,可能是通过促进 α1[ ]型胶原 m RNA表达实现的。提示 Hcy促进胶原合成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药复方风湿宁(FSN)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djunvant arthritis,AA)大鼠为实验对象,分别予以FSN与雷公藤多甙(TWP)进行治疗,对照观察大鼠关节内病理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AA大鼠病变关节组织中uPA、MMP-3的表达。结果:FSN可显著抑制AA大鼠病变关节滑膜炎症与增生,防止关节软骨及骨质的破坏;FSN能明显降低uPA、MMP-3在AA大鼠软骨、骨组织及滑膜组织的表达(P〈0.05或P〈0.01)结论:FSN具有防止RA关节破坏的作用,其作用与阻断蛋白酶系统对软骨、骨基质成分的降解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ALS30例,给予UC—MSC静脉滴注联合鞘内注射治疗,每次静脉滴注约3×10^7个细胞,鞘内注射约7×107个细胞,1次为1个疗程。采用ALSFRS评分量表及APPEL评分对患者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神经功能进行评定,对比治疗前及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的变化,并对患者年龄、病程、治疗前病情严重程度(ALSFRS评分)与治疗后改善程度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相比ALSFRS评分升高(P〈0.05),APPEL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1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ALSFRS评分升高(P〈0.05),APPEL评分降低(P〈0.05)。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ALSFRS评分升高(P〉0.05),APPEL评分降低(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年龄、病程、性别与症状改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治疗前神经损伤程度与改善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US—MSC鞘内注射联合静脉滴注治疗ALS,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病情进展,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衣丰  潘晓华  林博文  李刚  胡秀娟  杨晶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6):1885-1886,1890
目的:通过骨折不愈合动物模型检测其外周血中PBMSCs的变化规律,深入研究骨折不愈合与PBMSCs的关系。方法:采集大鼠和人类的外周血进行PBMSCs和BMMSCs的细胞培养和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CD44+。结果:大鼠的单核细胞在人类BMMSCs在旋转生物反应器培养基在生物反应器中培养8d后,BMMSCs的细胞总数、CD34-CD44+和CD34+CD45+细胞分别较接种起始数量增加了9、29和8倍。结论:本文初步实验和已有研究证据证实在人、大鼠体内存在循环干细胞(PBMSCs),此类细胞可在体内或体外进行功能性成骨分化,测定循环间充质干细胞(PBMSCs)的量值变化来预测和早期诊断骨折不愈合的新方法和新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