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古人认为“温病最善伤阴”,“伤寒最易伤阳”,因此,温病始终以救护阴津为主,而伤寒“处处为扶阳气而设”。实则不然。伤寒不仅能伤阳,亦能耗阴。这是因为:一、《伤寒论》所论之“伤寒“,乃广义的伤寒,其中也包括温病。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伤寒论》第6条),温热病极易灼津伤液。二、伤阳或伤阴,外邪虽是重要的条件,但决定性的因素却是人的体质。《伤寒论》所谓“淋家”“疮家”“汗家”  相似文献   

2.
姜冬云 《河南中医》2007,27(10):1-2
“漏底伤寒”之名首见于陶华《伤寒六书》。六经皆有伤寒,而现代三阴病之伤寒犹多,如下利者,则成“漏底伤寒”。其基本病机为里阳不足,清阳不升,故其治不在伤寒,而在下利,里和表自解矣,故“漏底伤寒”最多见于三阴病。三阴病之“漏底伤寒”宜急温阳气,从根本入手,阳复则升降相因,下利得止。而“太阳阳明合病下利”和“漏底伤寒”在治疗上具有一个相同的基点,即处方以“温”“升”为用。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传染病。笔者以“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论篇》)为总纲,结合《伤寒》、《金匮》类似本病的有关论述,据证立法,选方择药辨证治疗“乙肝”,取得一定的疗效。现仅就笔者临诊所得,略抒管见。  相似文献   

4.
论仲景脉学     
<正>1关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有许多版本,目前通用《伤寒论》为明赵开美刻本。但近年来,随着大家对《伤寒杂病论》各种版本的认识,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轮廓全貌愈来愈清晰。明赵刻本《伤寒论》据传为王叔和所得相传,为仲景第七次稿,而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相传为第十二稿,余稿已不得相见,仅第十二稿《伤寒杂病论》桂林古本和白云阁藏本比较,白本缺佚"六气主客"一篇,可能为传抄者所误矣。  相似文献   

5.
探“仲景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据《伤寒杂病论》的有关内容,探讨“仲景学说”中的免疫学思想,以冀发掘“仲景学说”中珍贵的遗产,期而对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经典”有所借鉴和裨益。一、《伤寒杂病论》病机论说中的免疫学思想张仲景认为发病机理是正邪  相似文献   

6.
仲景以科学的态度著成《伤寒杂病论》。对常见的外惑、内伤诸病从临床表现、辨析、诊断、主法、选方、用药、禁忌、预后等方面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仲景书被厘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前者主外感,后者重杂病。但从古至今,工《伤寒》者众,完《金匮》者寡,客观上使仲景杂病辨证之要义未能得到整理提高而服务于临床。外感病的辨证与治疗,经由《内经》的“热论”、《伤寒》的“六经”、温病的“卫气营血”及“三焦”等过程,基本上形成了一套可行的辨证方法和有效的方与药,在临床上已取得了  相似文献   

7.
仲景著作的文献研究,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文章从仲景著作之考证、《伤寒杂病论》传本研究、《伤寒论》内容与体例探讨三个方面发表了见解。广采博引大量资料,认为宋以前一些医籍中《五脏论》、《疗黄经》、《口齿论》等篇系假托仲景之作。《伤寒杂病论》传本中当以《脉经》、《千金翼》及王洙所得旧藏本更接近原书内容。“伤寒例”原属仲景旧论;“平脉法”、“辨脉法”系《伤寒论》内容,且非仲景杜撰;汗、吐、下等诸“可”与“不可”当出于仲景遗论之中。  相似文献   

8.
《脉经》与仲景脉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全书各篇中均以“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为题,把脉和病、证、治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还有《平脉法》、《辨脉法》两个脉学的专篇。但《伤寒杂病论》曾遭散佚,目前只能见到经后人整理的书本,根据这些书本统计,《伤寒杂病论》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条文涉及到脉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河间发展仲景伤寒学说,有两个方面:一是关于伤寒病的性质。他认为“本热非病寒也”(《原病式》),即伤寒为热病。“六经传受,自浅至深,皆是热证,非有阴寒之病”(《伤寒直格·翟公序》)。这是他临床实践经  相似文献   

10.
<正>张仲景是古代著名医家,被尊称为医圣。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集前人之智慧,再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实践,整理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本巨著。昔贤喻昌赞曰:“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这部著作为后世的中医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伤寒杂病论》中仲景创立了若干可用于治疗郁证的方子,比如大柴胡汤、小柴胡汤、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栀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桃核承气汤、大承气汤等,从多角度分析治疗郁证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仲景对脉学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血液循环系统中,心脏是血液流动的发动机,血管是让血液作定向流动的管道系统,真正发挥生理功能的是血液.  相似文献   

12.
仲景方研究琐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仲景所创方剂260首,配伍严谨而独特,其方遴药精确,注重药物剂量调配,通过量变达到质变,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汪洋 《河南中医》2014,(3):403-404
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注重实效,不仅疾病诊疗精当,其重视气化、调畅情志,重视升降、顾护脾胃,重视食补、辨证施膳,重视预防、见微知著的养生思想对现代亦颇有启示。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瘀血致病理论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杂病论》奠定了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基础 ,使瘀血致病理论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兹就仲景瘀血致病的理论浅探如下。1 瘀血病位的广泛性仲景所论瘀血致病 ,常不局限于身体的某个部位 ,全身上下内外皆可致瘀。如苇茎汤治疗肺痈 ,瘀结在肺 ;大黄牡丹汤治疗肠痈 ,瘀结在肠 ;旋覆花汤治疗肝着 ,瘀在肝络 ;桂枝茯苓丸治疗疒征 瘕 ,瘀在胞宫 ;鳖甲煎丸治疗疟母 ,瘀在胁下 ;蒲灰散和滑石白鱼散治疗小便不利 ,瘀在尿窍等。这些瘀血致病部位虽然不同 ,但都属局部之瘀血。大黄虫丸治疗虚劳日久之干血劳 ,从其主症全身羸瘦、肌肤甲错、面…  相似文献   

15.
关于张仲景药物煮服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的煮药服药方法进行了研究.1.在煮药方面:①要因病选用不同溶剂,计有泉水、甘澜水、潦水、浆水、酒、苦酒、蜜7种;②煮药方法要据药掌握,计有同煮、先煮、后下、去滓再煮、麻沸汤渍药5种,并列举适用药物及意义.2.在服药方面:①要据病把握服药次数,计有顿服、日服2次、日服3次、日服多次、日夜服、随病证变化而服等多种,比较灵活.②要依病选择服药时间,计有定时服、非定时服.3.在服药反应及调护方面:①要观察药后反应以把握用药尺度,计有视大小便变化,以判定邪去或药物所为;用汗吐下药,每中病即止;用乌头、附子,要见冒痹状则止.②注意药后将息,以提高用药效果,饮食上计有借饮食以助药力、服冷食以缓巴豆烈性、为保胃护正3种,不食生冷、腥臊酸辣食品;在起居上要慎起居、避风寒.  相似文献   

16.
试论仲景护理的艺术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仲景不但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鼻祖,同时也是将护理与临床有机结合,开创了整体辨证施护先河的医圣.仲景论著的护理文献,与近代护理创始人南丁格尔的论述确切合拍.她说:"人是各种各样的,由于社会、职业、地位、民族、信仰、生活习惯、文化程度的不同,所得疾病的病情轻重也不同,要使千差万别的人都能达到治疗和健康的所需要的最佳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最精细的艺术."二千年前之医圣与二千年之后的现代护理奠基人对护理艺术有如此惊人的一致见解,这取决于他们共同的目的--"为患者服务".现仅就仲景的护理艺术做一概述,以求更好地与现代护理相结合,发扬中医整体护理之优势.  相似文献   

17.
膀胱是中医脏腑学说中的六腑之一,其主要功能是贮尿与排尿。而“膀胱”一词在仲景医学著作中一共出现过10次,其含义有3种:一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足太阳膀胱腑;二是特指小腹区域的体表位置,不包括小腹内的脏腑;三是指下焦,即包括大肠、小肠、一般意义的膀胱腑、肾乃至胞宫在内的整个脐下小腹部以内脏腑的总称。明辨“膀胱”一词的含义,不仅有理论文献意义,更有临床价值。同时,由此而映射出的中医脏腑概念问题,也是目前乃至将来中医学发展的关键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对于《灵枢·终始》篇的解释,历代医家多有错误之处,致使学者不易明了原文本义,笔者根据自身多年的针灸临床经验,同时结合《黄帝内经》其他篇章及《周易》等书的相关词汇与论述,揭示了原文的本义。  相似文献   

19.
曹东义 《中医药通报》2006,5(4):33-35, 32
中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功耀教授,精心炮制了一篇《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主张“以文化进步的名义,以科学的名义,以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名义,以人道的名义,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告别中医中药。”几个月之前,他以“征询意见稿”的名义,在几个网站宣扬。由于没有遇到中医界强有力的反击,又稍加修饰,在《医学与哲学》2006年第4期全文抛出。近来,许多网站以“废除中医”、“废除中医中药”为主题词,以“中南大学、北京大学‘校报’强文”为招牌,大肆传播。就像电脑病毒一样,各大网站竞相传播,已是满城风雨。  相似文献   

20.
吕翠霞 《河南中医》2007,27(12):1-2
百合病病机为阴虚而有内热,虚为阴虚,内热当为虚热、余热、郁热皆有。正由于其内热的复杂性、或阴虚与内热比例多少之不定,所以百合病才有了"诸药不能治"的困境,如果以"阴虚生内热"统之,则识证不清,用药鲜有不谬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