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物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 方法 经软骨起源诱导后的兔骨髓间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与牛Ⅰ型胶原及人纤维蛋白相混合制成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物。60只5个月龄的日本大耳白兔均分为软骨移植物组、单纯载体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各组修复兔股骨髁关节软骨全层缺损的效果。 结果 软骨移植物组12周时已形成正常厚度的软骨层及完整的软骨下骨板,O'drilscoll组织学评分18.22±2.45,Ⅱ型胶原含量97.9%,甲苯胺蓝变色反应表明其与周围正常软骨无明显区别,为透明软骨组织修复。而对照组12周时为纤维软骨修复,后期为纤维组织和板层骨修复。 结论 该组织工程软骨移植物作为软骨移植的替代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骨缺损的治疗是困扰骨科临床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极为困难。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通过对种子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构建复合支架材料及促进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等方法,使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缺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作者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4.
许少刚  赵建宁 《人民军医》2006,49(12):713-715
以往临床使用较多的植骨材料主要有自体骨、同种异体骨,以及经特殊处理的异种骨和人工骨材料等。但自体骨存在来源有限、术后取骨处疼痛等缺点,且术后并发症可达8%;同种异体骨亦存在免疫原性和致病性等缺点。随着组织工程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治疗骨缺损的传统治疗模式。近20年来,应用生物学和组织工程学技术,将体外培养的高浓度种子细胞种植于人工或天然合成的细胞外基质载体上,并复合相关诱导因子,然后移植于体内,从而达到修复骨缺损的目的。骨组织工程是用最少量的组织细胞,经体外培养扩增后修复大块骨组织缺损,同时可依据缺损情况任意塑型,达到理想的形态修复,为最终实现无损伤修复创伤和真正意义上的功能重建开辟了新的途径。作者就骨组织工程中的3大要素(种子细胞、细胞生物支架、生长因子)的特点和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用68只新西兰大耳白兔,以数字随机法分为3组.实验组:EPCs+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脱钙骨基质(decalcified bone matrix,DBM);自身对照组:BMSCs+DBM;阴性对照组:单纯DBM.将上述材料置入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区,术后12,16周摄X线片行骨密度、组织学光镜、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 实验组的骨痂生长、塑形、髓腔再通、骨愈合速度及力学强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EPCs促血管化组织工程骨成骨能力强,能有效促进骨愈合,是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富血小板血浆(PRP)在骨缺损部位骨组织修复面的作用。方法在新西兰大耳白兔进行自体富血小板血浆的制备,同时制造骨组织缺损创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以骨组织缺损部位所加入移植材料的不同分组,A组(实验组):PRP+牛凝血酶+羟基磷灰石生物陶瓷(HA);B组(对照组):全血+牛凝血酶+HA;C组(空白组)骨缺损部位不作任何处理,直接原位周围软组织缝合。分别在术后第2、4、8 w观察局部骨组织修复情况。结果术后第2 w,3组骨缺损区未见明显成骨;术后第4 w,A组和B组少量成骨,A组优于B组,C组仅见少量纤维结缔组织增生;术后第8 w,A组和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骨缺损骨修复欠佳,A组成骨较B组成熟。结论在促进骨组织缺损修复方面,PRP能在HA作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加速局部新骨形成、分化成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骨对兔骨缺损的修复能力及放射性核素技术对其的监测作用。方法  2 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制成 15mm骨缺损。左侧植入磷酸钙人工骨 (CPC)和骨髓基质干细胞 (BMSCs)复合体 ,右侧植入CPC。采用核素骨显像和γ计数定量分析于术后 4、8、12周监测骨修复情况。结果 复合骨移植较人工骨有明显的放射性聚集 ,核素骨显像的感兴趣区计数、γ计数定量分析差异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组织工程骨较人工骨具有更佳的修复动物骨缺损的能力 ,放射性核素技术对修复过程有比较准确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8.
用组织工程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制备组织工程用山羊胫骨骨缺损模型,研究用组织工程的方法修复山羊胫骨骨缺损的可行性。27只中国山羊制备单侧胫肌中段20mm 的骨膜与骨缺损,7孔钢板内固定,随机分3组:空白组不进行植入处理;对照组(CHAP组)单纯植入羟基磷灰石(CHAP);实验组(CHAP/BMSc组)植入CHAP 与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复合物。术的4、8、12周放射学检查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组织学方法评价各组骨缺损修复情况,12周CHAP/BMSc组与CHAP组做压应变与三点弯曲试验,评价骨缺损修复后的生物力学性质。结果显示,术后4、8、12周X线片光密度指数比值空白组无明显变化,CHAP组低于CHAP/BMSc组(P<0.05);组织学切片显示CHAP/BMSc组成骨较CHAP组早、多;12周三点弯曲实验载荷、弯曲应力CHAP/BMSc组高于C组(P<0.05)。提示山羊胫骨20mm骨与骨膜缺损不能自行修复,可满足骨组织工程大动物实验需要;CHAP与BMSc复合物修复骨缺损在成骨时间、成骨量与质量上均优于单纯CHAP.  相似文献   

9.
骨缺损的治疗是困扰骨科临床的难点,传统的治疗方法极为困难.随着组织工程学的迅速发展,通过对种子细胞进行基因修饰、构建复合支架材料及促进组织工程骨早期血管化等方法,使应用组织工程技术治疗骨缺损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作者对其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组织工程在创伤修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创伤修复涉及到自体、同种异体组织移植及人工材料替代。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组织工程学,为创伤修复提供了新的方向,即用活的细胞接种在可降解支架材料上,经体外培养后植入体内,修复组织缺损,重建功能。本文根据最新文献,介绍了组织工程的主要基础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组织工程化人工骨结合不同自体带血供组织(长段自体尺骨或屈指长肌)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绵羊桡骨30mm骨缺损,A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PLGA)-磷酸三钙(TCP)-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长段尺骨,B组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及带血运的屈指长肌肌腹,C组仅植入PLGA-TCP-BMP-2人工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4组均以钢板固定桡骨缺损区。术后24周行手术部位X线摄片,24周处死动物行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X线检查示A、B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的轮廓较为清晰;C组亦能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均不如A、B组;D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A组新生骨完全修复骨缺损区;B组骨痂为较成熟的板层骨,骨陷窝较多;C组新生板层骨及骨陷窝排列较为紊乱;D组无骨连接表现。A、B、C组均未见人工骨材料残留。结论 PLGA-TCP-BMP-2人工骨结合带血供的长段自体骨或自体肌肉移植能够很好地修复绵羊桡骨30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鼻唇沟螺旋桨皮瓣在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月于台山市人民医院就诊因肿瘤、创伤等原因导致的面部软组织损伤患者34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1例;年龄29~67岁,平均47岁。平均面部缺损面积2.0cm×3.0cm;缺损部位包括面部、鼻部、唇部、脸颊部,采用鼻唇沟螺旋桨皮瓣进行修复重建。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患者术后情况及皮瓣成活情况,同时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34例患者均一期愈合。随访期间30例患者肿瘤未见复发,皮瓣生存良好,成活率达97.1%;皮瓣色泽与周围组织基本一致,无面瘫、鼻通气功能及咀嚼功能障碍,外观形态满意,总体满意度达到91.2%,无严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鼻唇沟螺旋桨皮瓣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疗效好,满意度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Ilizarov技术及VSD技术联合使用在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2014年7月收治的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患者28例,男性18例,女性10例;年龄13~62岁,平均37.6岁。骨缺损长度2.5~10.8cm,平均6.7cm,软组织缺损面积(1.5cm ×3.5cm~4.5cm ×8.8cm,平均2.7cm ×6.4cm)。一期清创,清除感染及粉碎严重的骨质,胫骨干骺端截骨,安装Ilizarov外固定架,VSD护创材料覆盖创面,术后1周行皮肤及骨组织同时推移。结果所有患者随访5~23个月,平均15个月。骨缺损均得以重建并骨性愈合,患侧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1.5cm,创面均愈合。外固定指数1.3~2.5个月/cm,平均2.05个月/cm。结论联合Ilizarov及VSD技术治疗合并软组织缺损的胫骨干骨缺损疗效满意,实现了骨与软组织缺损的同期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双皮瓣联合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联合应用足底内侧皮瓣及足外侧皮瓣修复足跟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效果。方法  1995年 1月~ 2 0 0 1年 10月联合运用同侧足底内侧皮瓣和足外侧皮瓣转位修复足跟底部及跟后部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9例 ,其中外伤 5例、慢性骨髓炎 2例、鳞状细胞癌 2例。创面最大为 16 .5cm×6 .5cm ,最小为 10 .0cm× 4 .0cm。结果 术后未发生血管危象 ,皮瓣全部成活 ,伤口Ⅰ期愈合。随访 6个月~6年 ,所有病例皮瓣外观及功能均恢复良好。结论 足跟部为负重区 ,跟后部为摩擦区 ,对此处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后的修复要求较高。用上述 2个皮瓣联合使用完全符合足部修复要求 ,修复后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5.
个性化钛植入体修复大面积颅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求一种新的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和快速成形技术,进行个性化钛修复体的制备.应用个性化钛修复体对13例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结果 所有病例术后手术效果好,外观满意,无血肿感染、修复体外露;病人术前颅骨缺损综合征得到部分改善.结论 应用个性化钛修复体对大面积颅骨缺损进行修复,手术效果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实践与探索足踝侧面深层组织广泛缺损且不稳定的综合修复治疗。方法 自2003-02至2012-05共收治足踝部侧面广泛深层组织缺损且不稳定患者34例。首先重建足踝关节的骨性和韧性连接稳定。创面严重的病例采用游离修薄背阔肌皮瓣。下肢血供缺失的病例采用游离健肢小腿内侧皮瓣在修复创面同时通过皮瓣的轴型动脉供血。此外,对健侧小腿内侧交腿转移岛状皮瓣等远距离转位皮瓣的蒂部进行了设计改进,构成封闭状蒂,便于固定、观察和护理。结果 34例术后随访0.5~10年,足踝关节间稳定,血运状况良好。末次随访AOFAS评分为(81.23±9.54)分,功能优良率为88.24%。结论 足踝部侧面广泛深层组织缺损并不稳定是一类严重的足踝复合损伤。应根据具体伤情,进行骨和关节连接多形式功能重建可获得运动中骨性稳定和韧性稳定,运用多种类型组织瓣,提供有效的覆盖和深层组织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