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芳 《河北中医》2011,33(8):1125-1126
脂溢性脱发,又名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源性秃发[1],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此病多见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临床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瘙痒感明显,前额及前顶部毛发稀疏,变细,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  相似文献   

2.
脂溢性脱发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脂溢性脱发(seobrrheic alopecia,SA)简称脂脱,又名男性型秃发、雄激素源性秃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额颞区及顶部的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由于本病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SA的研究受到广泛的重视,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治秃生发饮治疗脂溢性脱发105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脂溢性脱发,又称男性型脱发,雄性激素原性秃发。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头部额颞区及顶部渐进型脱发的疾病。多见于青壮年男性,患者头皮往往油腻发亮,或有大量头屑,呈灰白色秕状、头发干燥、缺乏光泽、自觉瘙痒。脱发多是从前额两侧开始,逐渐向头部对称延伸。因而可见前额变高。也有从头顶部开始脱发的。头发逐渐疏稀变细,最终整个头皮顶部完全脱光。笔者自91—01~93—12运用治秃生发饮治疗脂溢性  相似文献   

4.
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中医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雄激素源性脱发又称“男性型脱发”或“早秃”,曾称为“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临床上男女均可发病,但以20—30岁的男性较为多见。该病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额颞区及顶部渐进性脱发,继而形成高额,而枕区较少受累。此病是皮肤科的常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之一,近几年来其发病有上升趋势。由于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对该病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中医药治疗该病有多种方法,以下就近10年来相关报道,从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内外合治、单纯外治法、针灸疗法等方面对中医药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进行分类综述。[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雄激素源性脱发又称为早秃.为进行性头发密度减少,本病包括男性型脱发和女性弥漫性脱发.过去曾强调此种脱发伴有皮脂溢而称为脂溢性脱发。早秃主要发生于20—30岁男性。从前额前侧头发开始变为纤细而稀疏,逐渐向头顶延伸。额部发际向后退缩;或头顶头发开始脱落,出现秃发。脱发继续进行,前额变高,形成“高额”,呈V字形秃发;进而与顶部秃发融合成片,仅枕及两颚保留剩余的头发。脱发处皮肤光滑,可见纤细毳毛,无自觉症状或有微痒。  相似文献   

6.
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亦称雄激素源性脱发、男性型秃发等,是一种具有遗传因素参与的、依赖雄激素作用的特征性秃发,为皮肤科最常见的脱发类型之一,属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等范畴。本病多发于男性,女性少见,常在20-30岁发病。起初多表现为前额两侧头发纤细而稀疏,进而前额变高形成"高额",部分患者顶部毛发大部分或全部脱落,仅枕及两颞保留剩余头发,  相似文献   

7.
正脂溢性脱发中医称为蛀发癣,好发于20~30岁的青壮年男性,表现为前发缘后退或头顶部头发稀疏,甚至除发缘外整个头皮的头发全部脱落,常呈进行性,多伴有头发油腻、多屑或轻度瘙痒感[1]。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我们用滋肾生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36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8.
<正>雄激素源性脱发又称脂溢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毛发疾病,属于中医学"发蛀脱发"、"蛀发癣"范畴。《内经》称之为"发堕"、"发落"等。临床上以20~30岁的男性较为多见。该病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自额颞区开始,渐向顶部发展的渐进性脱发,枕区较少累及。现将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该病的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脂溢性脱发是青春期后头额、颞、顶部进展缓慢的脱发,是皮肤科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临床上患者往往伴有头部皮脂溢出较多、头皮屑多、瘙痒等症状。好发于20~40岁男性,早期表现两侧鬓角至前额发际处不同程度脱发,甚至形成"高额",前发际线呈M型,随病情发展,头顶部头发成弥漫性脱落,晚期发展至仅枕部及两侧颞部保留少许头发,脱落区皮肤光滑无萎缩,可伴有油腻、瘙痒、脱屑等症状。本病病因不明,西医认为多与遗传、雄性激素水平上升、局部炎症反应等有关[1]  相似文献   

10.
吕沛忠 《山西中医》2010,26(9):53-54
雄激素源性脱发(androgenetic alopecia,AGA),又称脂溢性脱发、男性型脱发,是一种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发病与雄激素代谢有一定关系,即患者血清和头皮中双氢睾酮(DHT)水平高于正常人,双氢睾酮由睾酮在5α-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而来,头皮额顶部头发在DHT的长期作用下,  相似文献   

11.
雄激素源性脱发(AGA),以往称脂溢性脱发,男性型脱发等.早期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瘙痒感,继而额颞区及顶部毛发稀疏、毛囊萎缩、头皮光亮.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病名首见于清<外科全生集>,嗣后清<外科证治全书>又提出"蛀发癣"病名,并对其病因、症状和治疗做了简要的叙述,现将近年来中医药外治该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脂溢性脱发 ,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 ,又称蛀发癣。常见于青壮年 ,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 ,多屑 ,有明显瘙痒感 ,前额及前顶部头发稀疏变细以至脱落等。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性激素平衡失调、皮脂腺分泌过多有关。近年来 ,中医药治疗脂溢性脱发取得了显著疗效 ,兹综述如下。1 辨证论治 傅氏 [1]、葛氏 [2 ]将本病分为两型。 1湿热内蕴型 :症见皮肤潮红 ,渗出较多 ,糜烂结痂 ,头发油亮 ,同时伴有心烦 ,口渴 ,舌质红 ,苔白或黄腻 ,脉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解毒。选用自制 1号合剂 (茵陈、蒲公英各 1 5 0 g,野菊花、天葵子、栀子各 1 0 0 g,…  相似文献   

13.
<正>脂溢性脱发是临床常见的脱发疾病之一,西医又称为雄性激素源性脱发,中医称为蛀发癣。临床多表现为头发油腻、多屑、有明显瘙痒感,前额及头顶部头发逐渐稀疏变细,以致脱落。本病起病初常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后期毛囊萎缩,难以治愈。本病影响美观,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2011-04—2013-10,我们采用口服除脂生发胶囊配合外用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脂溢性脱发42例,并与外用2%米诺地尔溶液治疗42  相似文献   

14.
脂溢性脱发是头顶部伴有皮脂溢出的皮肤病,临床常常表现为头皮瘙痒,头皮、头发油腻发亮,大量灰白色糠秕状头屑,头发稀少脱落,其主要原因是皮脂分泌过多。本病是皮肤科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多见于20~40岁男性。由于脱发影响美观,患者常常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和精神压力。笔者运用益气固表法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1例,收效满意,现介绍如下。张某,男,26岁,2014年2月26日初诊。患者自述头发大量脱落,油腻感,每天清晨洗发后,晚上即感头发油腻需再次清洗。曾西医诊断为脂溢性脱发,并服用药物维生素B6、胱氨酸,米诺地尔外涂头皮,但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5.
说起来,脂溢性脱发主要临床表现为头屑多,头皮痒,头油大,头顶部及前额两侧头发脱落稀顶。其病因较为复杂,诸如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脂肪代谢异常、消化不良、化学刺激、感染等因素都可诱发脂溢性脱发。  相似文献   

16.
正脱发是生理现象,每人每日头发脱落70~100根,属生理性脱发。如果每天头发脱落数量增加,持续2~3个月,则毛发稀疏或见斑片状则成脱发病。现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及社会压力的增加,脱发病变得更加常见和年轻化。欧阳晓勇教授对脱发病临证多年,主张从瘀论治,以补气活血、祛瘀生发为治则,方选补阳还五汤,临床疗效确切。脱发病可分为斑秃、雄激素性脱发、休止期脱发、生长期脱发、内分泌性脱发、药物性脱发等。临床上,雄激素性  相似文献   

17.
高立珍  孟彪  赵和平 《河北中医》2012,34(12):1770+1781
脱发是指头发脱落的现象,有生理性脱发和病理性脱发。生理性脱发是进入退行期及生长期的毛发不断处于的动态平衡状态,病理性脱发是指头发异常或过度的脱落,临床较为多见,虽无生命之忧,但有碍美观。赵和平老师是湖北省名中医,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临床工作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老  相似文献   

18.
梁幼雅  姜倩娥  李耿 《河北中医》2012,34(8):1156-1157
脂溢性脱发(sebrrheic alopecia,SA)又称男性型秃发、雄性激素性秃发、弥散型秃发,中医称之为发蛀脱发、蛀发癣[1],临床主要表现为头顶及前额两侧脱发,头油头痒,好发于青壮年男性.脂溢性脱发有碍容颜,影响美观,常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2].2010 -06-2010 - 10,我们采用中药育发液治疗脂溢性脱发患者45例,并与采用安慰剂空白治疗48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9.
栾立云  朱黎明  李英  朱凤 《河北中医》2013,(11):1685-1686
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源性脱发、男子型脱发,是有遗传因素通过雄激素引起的有特征性款式的秃发[1]。随着人们生活步伐的加快,饮食结构及生活环境的改变,脂溢性脱发发病率逐年升高,门诊就诊患者日益增多。中医治疗脂溢性脱发有较多的临床经验及报道,多把脂溢性脱发分为血热风燥型、湿热熏蒸型,亦有较多专家认为其本质和根源应为阴精亏损、精气不固、风邪上扰[2],而临床患者确实多伴有精神紧张、工作压力大、睡眠较差等症状。2011-10-2012-08,我们应用活力苏口服液联合中药外洗治疗脂溢性脱发20例,并与维生素B6联合中药外洗治疗2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自2013年2月-2014年12月,我院采用我院名老中医研发的生发胶囊2号,治疗脂溢性脱发98例。并在中药治疗基础上,配合中医饮食调护、穴位按摩等护理措施,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共诊治98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临床诊断为脂溢性脱发。轻度35例,中重度者63例。症状多为头发油腻稀疏,头屑明显,头皮瘙痒、发质轻软,头发弥漫性脱落,头顶及额部头发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