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纠正后世对“凡十一脏取决于胆”的错误认识,并探究“凡土藏取决于胆”理论与“温胆汤”立方本义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古今文献的研究,重新认识“凡土藏取决于胆”的真正含义,并从此含义中再次认识“温胆汤”的方义.结果:“凡十一脏取决于胆”当为“凡土藏取决于胆”,此理论和“温胆汤”的立方都是以“藏象”思维为基础的.结论:“凡土藏取决于胆”与“温胆汤”之间存在着重要的理法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记载有温胆汤的古籍、现代学者论述温胆汤的专著及论文,对温胆汤方义及临床应用进行考证与分析发现,古今医家赋予温胆汤五种方义,即清热化痰论、解郁化痰论、达胆和胃论、和胃降胆论、分消走泄论。阐释其产生五种方义的原因为:方中每种药物有多种功效,医家对药物功效的着眼点不同。温胆汤在其五个方义的指导下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及各个系统疾病。  相似文献   

3.
通过方药溯源、痰寒之辨、方义解析、类方衍变对温胆汤主治"胆寒"进行辨析。温胆汤一方三源,主治"胆寒",然观现今《方剂学》教材多认为其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有由"寒"转"热"之变,并发现方中的生姜用量不减反增,认为温胆汤主治应为"胆痰",即胃郁胆滞、痰浊内阻证。  相似文献   

4.
温胆汤最早见于《集验方》,《三因方》之温胆汤较《集验方》之温胆汤组成稍有变化,病机由"胆虚寒"扩展为胆郁痰阻,其主治病证由"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扩展为"气郁生涎,涎与气搏"诸证。目前温胆汤是治疗胆郁痰扰所致不眠、惊悸、呕吐以及眩晕、癫痫证的常用方。笔者抓住痰气阻滞,郁而化热,痰热内扰病机,加减运用治疗汗症,失眠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6,(8):1635-1637
通过查阅记载有温胆汤的古籍、现代学者有关温胆汤的专著及论文,对温胆汤源流及方名进行考证与分析发现:温胆汤最早记载于南北朝时期姚僧垣的《集验方》,后经宋代的陈无择化裁,被后世医家广泛运用于临床;温胆汤的方名存在"温"应如何解释及本方为何着眼于"胆"的疑问,存在疑问的原因为:后世医家对温胆汤的认识在不断发展,对方中药物的认识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温胆汤是一首古代名方,现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的相关病症。单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众人多直观地认为温胆汤是一首化痰方,而对其条畅气机作用认识不甚清晰。文章从胆腑调畅气机的作用入手,在胆腑的功能基础之上,分别从温胆汤通过化痰以利胆及调理脾胃气机两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温胆汤调畅气机的作用机制,并与常用的小柴胡汤、逍遥散在组方机制及所治疾病的病机等方面进行了对比,揭示温胆汤在调畅气机方面的特点与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清降法的代表方剂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中药柴芩温胆汤合小承气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60例,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胃痛、痞满、口苦、便干等主要症状的积分明显下降,程度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为91.7%。结论柴芩温胆汤合小柴胡汤治疗胆热犯胃型胆汁反流性胃炎,可改善症状,有较好疗效,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小议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积实、杨皮、生姜、甘草组成。原书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同胆寒者。考“胆寒”一证,《中藏经·论胆虚实寒热生死脉证之法》云:“胆者……虚则伤寒,寒则恐惧头眩,不能独卧。”又回:“胆冷则无限。”从失眠、恐惧来看,确同温胆场所治之症。但既为“胆冷”,又何来“虚烦”呢?后世医家对温胆汤温胆之寒的说法,亦多有异议。如《医方集解》云:“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加机实、竹茹二味,皆凉药,乃以凉胃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名汤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解耳。”《医宗金鉴·名…  相似文献   

9.
《集验方》《备急千金要方》中温胆汤以生姜为君,温胆和胃,燥湿行气,用于胆胃虚寒、湿郁气滞证,体现了"温胆"之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的温胆汤以半夏为君,清胆和胃,理气化痰,用于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体现了"清胆"之意。结合《金匮要略》痰饮病篇中"温"的理解,提出三种温胆汤之"温"并非均是温胆之义,而是令胆"和",复胆之清静温和之性,以求胆之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为治疗胆郁痰扰之经典名方。多用于治疗痰热郁于少阳胆腑,中焦升降运化失司所致各种病症。在日常诊疗中,常以温胆汤作为基础方,治疗儿科疾病,尤其对于小儿睡眠障碍、抽动障碍、腺样体肥大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加味温胆汤治疗胆郁型偏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加味温胆汤治疗胆郁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采用加味温胆汤(半夏、陈皮、茯苓、枳壳、竹茹、白芷、川芎、钩藤、夜交藤等)治疗本病38例.结果:总有效率94.7%.结论:此方时胆郁型偏头痛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正> 有幸跟随董建华、刘渡舟、鲁兆麟老师学习,今将老师们关于胆胃相关理论及温胆汤临床应用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胆瘅涉及胆、胃两腑,是胆胃症状并见的一种疾病,既异于胆病,又有别于一般胃病。本文介绍了黄连温胆汤在胆瘅治疗中的运用,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小平  姜宏博 《陕西中医》2011,32(10):1417-1417
<正>温胆汤出自宋代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是由《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衍化而来,较之多茯苓、大枣。笔者应用温胆汤及其类方"凉"、"壮"、"和"、"泄"之效于临床,多有收获,现简要介绍如下:1凉用于胆热胆为清静之腑,喜温和而主生发。罗东逸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饮食不节,肠胃受伤,宿食停滞,酿为痰热,壅遏于中,痰热上扰,胃气不和,以致眩晕、恶心、呕吐,不得安寐,此即《素问.逆调论篇》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方选温胆  相似文献   

15.
<正> 温胆汤源于姚僧垣《集验方》,外台秘要》谓“出第五卷中”。有关温胆汤的命名及治疗病证,后世医家持不同的看法,但孰是孰非,尚无定论,因此有必要作深入地探讨。纵观有关中医文献可以看出,多数医家认为温胆汤之“温”,乃温和之“温”,非温凉之“温”。亦即指胆腑功能而言,非谓药性。其依据是胆以温为候,而本方药物寒凉,并无温胆之品。由是以方测证,认为温胆汤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惊悸,口苦呕哕的方剂。笔者略述己见,望同道施教。一、温胆汤的寒热属性方剂的组成原则是主、辅、佐、使,其寒热属性决定于按主、辅、佐、使配伍后的整体。温胆汤究竟属寒属热,亦得从它的方药组成来看。而后世方书沿用的温胆汤是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依据《备急千金要方》所载(治证、用药与《集验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为行气化痰名方,经过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其治疗范围不断拓展。目前,本方主要用于治疗精神神经系统、心脑血管及消化系统等证见痰气郁结、胆失决断者。笔者用加味温胆汤治疗心悸,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7.
芩连温胆汤具有清热化痰,清胆和胃的功效,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张小萍认为病因以痰热为主的疾病均可用芩连温胆汤加减进行治疗。现主要探讨张小萍运用芩连温胆汤治疗汗证、口腔溃疡、不寐、胃痛、便秘、泄泻等,总结其应用芩连温胆汤的临床经验,为临床上应用芩连温胆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始载于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全方由半夏、陈皮、竹茹、枳实、茯苓、甘草等组成。原书谓“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但后世对此说颇有异议。汪昂《医方集解》谓:“温胆汤治不眠用二陈汤加枳实、竹茹,二味皆凉药,是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其以温胆汤名者,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候耳。”《古今名医方论》谓:“和即温也,温之者,实凉之也。”众说纷纭,可见温胆汤并非为“胆寒”而设。今人郭维一认为“胆寒”之“寒”,当理解为“痰”。笔者有同感。胆属木,为中正之官,又为清净之腑。喜宁谧而恶烦扰,喜柔…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新用     
李新存 《新中医》1994,26(1):56-56
温胆汤新用李新存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由半夏、竹茹、积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而致...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在临床应用上较为广泛,在治疗神志病方面亦属常用。温胆汤一方首见于唐代孙思邈之《千金方》,用以治疗病后胆寒不眠之症。但后世各种方书,颇与此见解不同,如汪昂的《医方集解》中说:“胆为清净之腑,又为气血皆少之经,痰火扰之则胆热而诸病丛生矣,并非因胆寒而与为之温也。”意为温胆汤之所谓“温”者,是因胆热而设,亦即因胆热而凉之。方中用二陈和胃化痰,加竹茹以清膈上;枳实以除三焦之痰壅,热清痰除则胆气自清矣。根据这种认识,笔者在临床上多用此方治疗胆经饮热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