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手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30例,其中颞部疼痛患者行耳颞神经阻滞,顶枕部疼痛患者行颈椎旁神经阻滞,均配合手法治疗。结果:治疗2周后,30例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总有效率93.3%;头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结论:针对颈源性头痛的不同部位采用神经阻滞并联合手法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疼痛。  相似文献   

2.
贺蕾  李扬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0):1435-1438
目的 比较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间盘突出症(LD H)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铜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LD H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每组各40例.超声组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神经刺激仪组采取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镇痛效果、腰椎功能恢复、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治疗效果.结果 超声组和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视觉模拟评分(V A 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1、3、6个月后Oswestry残障指数(ODI)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神经刺激仪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ODI评分均低于超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00%)高于神经刺激仪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50%)与神经刺激仪组(95.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LDH患者采取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与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与治疗效果,但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对腰椎功能改善效果更佳,而超声定位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超声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9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行超声引导寰枢关节后方阻滞治疗,观察组(45例)行超声引导下针刀松解寰枢关节联合关节阻滞治疗,观察住院全程,术后随访2个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伴随症状积分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内皮素-1(ET-1)水平,统计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及疼痛发作频率降低,疼痛持续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周、1个月、2个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疼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治疗1个月、2个月疼痛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NDI评分、伴随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周、1个月、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IL-6、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1周、1个月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治疗2...  相似文献   

4.
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的效果。方法:将诊断明确的颈源性头痛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0例。A组为治疗组,先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再于患侧枕部和上颈部最多见最敏感的3个压痛点行小针刀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3次。B组为对照组,只行患侧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后入路法颈2椎旁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每次治疗后、1个月疼痛指标和3个月、6个月后总体疗效。结果:两组治疗颈源性头痛均有明显疗效,但是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远期疗效,A组明显优于B组。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小针刀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满意,远期疗效优于单纯神经阻滞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对枕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2例枕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6)和观察组(n=26)。对照组给予2次枕神经阻滞疗法,观察组给予2次枕神经阻滞疗法联合3次冲击波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以及1、3个月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第1周、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 0. 01);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较第1周、1个月显著上升(P 0. 01);观察组治疗后3个月VAS评分与第1周、第1个月比较无显著差异(P 0. 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 0. 01)。2组总显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冲击波疗法治疗枕神经痛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不同药物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比较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行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60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分别应用得宝松、曲安奈德和来比林配成利多卡因浓度为0.4%的消炎镇痛液,根据体征行枕大、枕小、耳大神经或C2横突阻滞,每个穿刺点注射3ml。治疗前后对3组患者进行疼痛程度数字评分(NRS)和颈部活动度(ROM)评价。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NRS和ROM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得宝松组和曲安奈德组相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明显优于来比林组(P<0.01)。结论得宝松或曲安奈德行神经阻滞可明显缓解颈源性头痛的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浓度大容量与常规浓度剂量的利多卡因混合镇痛液在颈源性头痛神经阻滞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用符合颈源性头痛诊断标准的108例患者,分为2组各54例。治疗组以0.1%利多卡因60~80mL加得宝松0.5rnL、甲钴胺1mg。对照组以0.5%利多卡因40mL加得宝松0.5mL、甲钴胺1mg分别行枕神经、Q横突、颈部竖棘痛点阻滞,注射镇痛液3~5mL。每周1次,4次为一个疗程。评价2组临床疗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不良反应。结果2组临床疗效无显著差异。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1周、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时的头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组治疗后各时间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低浓度大容量利多卡因用于颈源性头痛的神经阻滞是一种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的方法,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应用止痛药物治疗颈源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颈源性头痛患者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两组均口服加巴喷丁,0.3 mg,每日3次,盐酸替扎尼定,2 mg,每日3次,共计4周。实验组除口服上述药物外,采用高频超声实时引导穿刺阻滞星状神经节,每周1次,共4次。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分,疗程结束后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68±0.76及8.60±0.81,两组间无差异。治疗后分别为3.63±2.70和5.10±2.75,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实验组VA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治疗后VAS评分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显效率为30%、有效率为55%;对照组显效率为12.5%、有效率为42.5%,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联合口服加巴喷丁、盐酸替扎尼定治疗颈源性头痛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疗效。方法对17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颈椎旁神经阻滞,n=88)和治疗组(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n=90),根据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及头痛发作次数的改变,来判定治疗效果。结果在治疗7天后,疼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治疗组比对照组均有明显的降低,两组之间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在随访3个月、6个月后两组间差异不明显。结论臭氧联合颈椎旁神经阻滞能够有效迅速地缓解颈源性头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放射式体外冲击波与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足底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门诊足底筋膜炎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组(S组)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治疗组(U组)各20例。两组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判断疼痛程度。采用足功能指数量表(FFI)评估治疗前及治疗第1、2、4、8周足部疼痛及功能变化,观察两组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2、4、8周VAS评分均有显著下降(P均<0.05),且U组治疗第1、2、4周VAS评分较S组下降明显(P<0.05);U组治疗第1、2、4、8周后FFI总分、活动受限评分较S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第2、4周后FFI疼痛评分较S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第4、8周后FFI残疾评分较S组下降显著(P<0.05);两组未出现出血、感染、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种治疗方式均可有效治疗足底筋膜炎,且在治疗8周内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疗效优于放射式体外冲击波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在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的价值。方法:将2008-01-2014-01在我院治疗需要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500例患者随机分成超声组(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精确置管)245例和对照组(传统锁骨下静脉穿刺法置管)25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特征、穿刺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入院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超声组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而尝试进针次数和并发症明显减少(P〈0.05)。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精确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方法肋间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的阻滞成功率、镇痛效果和并发症情况。方法:胸背部带状疱疹伴神经痛患者93例随机分成两组,超声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后1、2、4、8周镇痛效果和不同疼痛缓解度比例及第8周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超声引导下完成所有48例超声组患者后入路肋间神经阻滞,阻滞后15 min测定感觉阻滞区完全覆盖皮损疼痛区域。3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完成后方入路肋间神经阻滞,13例患者肋骨触摸不清改为外侧入路完成阻滞,其中6例阻滞不完全。两组患者阻滞后均未出现胸闷或呼吸困难等表现。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观察时间点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均显著降低(P<0.01),组间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第8周饮食、睡眠、情绪、日常生活、交际和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超声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超声引导下行后路肋间神经阻滞术安全有效,准确率高,是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有效的一项新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全麻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效果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60例,ASAⅠ级,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全麻诱导前先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B组直接行全麻诱导。术中根据BIS、血压及心率调节全麻药的泵注速度,手术结束时记录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的用量及全麻后患者的苏醒时间。患者的术后镇痛A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肋间神经阻滞,B组应用静脉泵术后镇痛,观察术后2 h、4 h、8 h、12 h、24 h的镇痛效果、镇静程度及术后并发症的情况。结果 A组与B组相比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减少以及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A组术后2、4 h的VAS评分与B组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 h、12 h、24 h的VAS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2 h、4 h、8 h、12 h、24 h的镇静评分与B组相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仅有2例发生恶心呕吐,未发生皮肤瘙痒、穿刺部位血肿、气胸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B组有9例发生恶心呕吐,6例发生皮肤瘙痒,与A组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肋间神经阻滞可增强全麻的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延长术后镇痛时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复方倍他米松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选择胸背部带状疱疹后神经痛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复方倍他米松和曲安奈德合并维生素B12行肋间神经阻滞。在第1周-第4周、第8周测定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睡眠质量评分(QS)综合评定治疗结果。结果与治疗前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各时段的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分别=19.80、25.58、33.96、39.82、37.86,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各时段的VA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31j3.04、7.53、4.89、2.85,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Q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12.06、19.88、21.94、31.72、35-36,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QS评分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5.11、7.25、11.90、8.49、6.86。P均〈0.05)。研究组治疗后显效率为8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P〈0.05)。结论复方倍他米松合并维生素B12行肋间神经阻滞治疗胸背部PHN具有起效快、发挥作用时间长等特点,从而达到更好的止痛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床旁便携式超声在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8例胆管恶性梗阻患者依据就诊时间分为2组,2006年1月--2009年8月人院31例为x线引导组,在X线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人术;2009年9月--2011年2月人院47例为超声引导组,在床旁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穿刺时间、一次穿刺成功率、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x线引导组穿刺时间(305±109)s,一次穿刺成功率为6.4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为16.10%,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为22.60%;超声引导组穿刺时间(67±29)S,一次穿刺成功率为82.98%,术后7d并发症发生率为4.26%,未发生术中并发症,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术后6个月2组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床旁便携式超声引导下行经皮肝穿刺胆管支架置人术可缩短穿刺时间,提高穿刺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技术在连续臂丛阻滞中应用的麻醉效果。方法将240例ASA分级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20例:A组用超声引导技术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B组用盲探技术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结果A组麻醉优良率为96.67%,而B组优良率为81.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只有4例需改用其他麻醉方法或加用其他方式神经阻滞,而B组有22例。A组并发症寒战、惊厥发生率,血管神经损伤及止血带反应率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连续臂丛神经阻滞(腋部)运用于较长时间肘部以下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提高了穿刺、置管成功率,增加了麻醉效果的优良率,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结合微插管鞘技术对血管条件差的患者行上臂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的效果。方法选择某院2009年1-11月需行PICC置管的血管条件差的139例患者,按其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N=67)与观察组(N=72)。观察组患者采用美国巴德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评估血管,利用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对照组患者在普通超声下穿刺血管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的舒适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2%,总穿刺成功率为100%,术后机械性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局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观察组患者穿刺时置管处疼痛情况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SiteRite5血管超声引导系统和微插管鞘技术行上臂PICC穿刺,操作更加安全,提高了一次穿刺成功率,有效降低了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了患者疼痛,有较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及单纯超声引导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下肘部位手术患者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下肘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观察组则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比较两组受试者操作时间、相关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及0.5 h内阻滞成功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差异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0.5 h内臂丛神经阻滞总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vs 86.7%),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6.7%vs 26.7%),且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观察组平均操作时间及桡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等阻滞起效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阻滞持续时间则明显长于对照组(P均<0.05);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对下肘部位手术患者予以神经刺激器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方案,利于提高其定位准确性及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对降低其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延长其神经阻滞持续时间等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ICC的方法与价值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PICC的方法、可行性和优越性。方法将40例经传统方法穿刺失败或无法进行穿刺者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PICC,并与40例用传统方法行PICC者在置管成功率及并发症等方面作一比较。结果传统方法穿刺组:首次成功率为72.5%(29/40);二次成功4例,三次成功2例,失败5例,总成功率为87.5%(35/40);超声引导组:首次穿刺成功38例,首次成功率为95%(38/40);二次成功2例,总成功率100%(40/40)。并发症:传统组并发症8例,其中穿刺局部血肿者7例、1例出现神经损伤;超声引导组并发症2例,均为穿刺局部血肿,无神经损伤。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PICC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还可较准确地判断导管尖端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