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Toll样受体(Toll-like receptor,TLR)作为革兰阴性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的受体,其基因第四外显子Asp299Gly的突变,可改变TLR4的细胞外结构,导致对革兰阴性菌的LPS无反应或LPS信号途径抑制。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涉及多基因的肠黏膜免疫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几乎无法在肠黏膜表面检测到TLR4,但在IBD的肠上皮表面却可检测到TLR4的表达呈显著上调。研究发现,LPS可促进结肠癌细胞株的生长,具有促癌作用,提示TLR4在IBD和大肠癌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一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多因素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Toll样受体(TLR)是模式识别受体,可诱导炎症反应。TLR在IBD中异常表达,在IBD的发生发展中占重要地位。TLR通过髓样分化因子(MyD88)依赖性通路和MyD88非依赖性通路影响肠黏膜屏障与免疫细胞分化,参与IBD的发生发展;TLR与IBD并发症密切相关,TLR下游炎症因子可促进肠纤维化,诱导炎症相关性结直肠癌,还可促进IBD患者血栓形成;临床可基于TLR基因多态性治疗IBD并判断预后,益生菌或内外源性调控物质可通过TLR通路改善IBD病情。  相似文献   

3.
Toll样受体(TLRs)是天然免疫系统中的细胞跨膜受体,可识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不同的PAMP激活不同的TLR,TLR在髓样分化蛋白(MD2)、CD14辅助下,通过MyD88依赖型信号通路或非MyD88依赖型信号通路激活核因子-κB(NF-κB)、干扰素调节因子3/7(IRF3/7)及活化蛋白-1(AP-1),最终诱导下游目的基因表达.TLR对肠黏膜天然免疫反应调节发挥关键作用;而病原微生物在IBD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生理情况下,肠上皮细胞持续表达TLR3和TLR5,而TLR2和TLR4几乎无法检测到;但在IBD患者的肠上皮细胞表面,却可检测到TLR2和TLR4的表达.随着对TLR信号通路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TLR为靶点的药物研究也正成为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4.
自噬是一种细胞自我分解代谢的方式,其参与了炎症性肠病(IBD)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肠黏膜屏障损伤是IBD发病的重要基础。自噬可通过调节肠上皮细胞连接、参与病原体清除、调控炎症信号表达和免疫功能、干预肠黏液分泌和内质网应激(ERS)等多种途径介导IBD肠黏膜屏障损伤。本文就自噬在IBD肠黏膜屏障损伤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的微生物因素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炎症性肠病(IB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微生物与IBD发病关系密切,IBD患者肠道菌群存在失调,有证据表明,正常人群的肠黏膜免疫系统对肠道正常菌群存在耐受,而某些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人群的肠黏膜免疫系统对其肠道菌群失去耐受,肠道茵群参与了 IBD的发病.肠道细菌及其产物能刺激肠黏膜免疫系统,诱发这些具有IBD遗传易感性人群肠黏膜免疫系统功能紊乱,产生异常的免疫反应.不过,探究肠道细菌与IBD发病之间的关系,尚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和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6.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主要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IBD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基因、环境、免疫功能紊乱以及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失调有关。黏液屏障作为肠道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IBD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黏液屏障在IBD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TLR2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结肠黏膜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结肠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及其与UC临床活动度、内镜分级的关系.方法 取47例UC患者结肠黏膜标本根据内镜及临床活动度进行分级,同时收集正常对照者结肠黏膜标本13例.用Western Blot技术和半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结肠黏膜中TLR2蛋白及TLR2 mRNA的表达.结果 UC患者结肠黏膜TLR2蛋白及TLR2mRNA的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者,且随着内镜下及临床病变分级的加重逐渐增加.结论 UC患者肠黏膜中TLR2及TLR2 mRNA的表达增加,且其表达均随临床及内镜下病变程度加重,表达逐渐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度.  相似文献   

8.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肠道慢性非特异性炎症,黏膜屏障与IBD的关系密切.正常的肠黏膜屏障能维持肠道内菌群的稳定、防止肠道内细菌及毒素的移位以及对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免疫防御反应起重要作用.而当发生IBD时存在肠黏膜屏障功能的障碍.本文就肠黏膜屏障功能在IBD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传统疗法为氨基水杨酸类制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但存在疗效和安全性问题.随着IBD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发现肠黏膜免疫系统中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的任何缺陷均可导致IBD,某些炎症细胞因子等因素可能在IBD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阻断这些参与IBD发病的重要因素,能明显抑制肠黏膜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0.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复发性消化道炎性病变。近年IBD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态势,流行病学显示IBD的发生与西式饮食存在一定关联。西式饮食可能通过破坏菌群结构、损伤黏膜屏障、激发黏膜固有免疫反应等方式增加IBD的易感性。本文就西式饮食与IBD发病率、发病机制的关系以及IBD的饮食干预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背景:白细胞介素-17(IL-17)是一种强促炎细胞因子,可能参与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目的:探讨IL-17在活动期IBD患者血浆和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纳入2014年9月—2015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活动期IBD患者25例,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17例,克罗恩病(CD)8例。选取同期行结肠镜检查的结肠息肉患者10例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L-17表达,采用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法检测肠黏膜组织IL-17表达。结果:UC组和CD组血浆IL-1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8.92±3.72)ng/L、(19.10±3.83)ng/L对(15.78±2.98)ng/L,P0.05]。UC组和CD组肠黏膜组织IL-17表达均为阳性,对照组肠黏膜组织未见IL-17表达。结论:活动期IBD患者血浆和肠黏膜组织中IL-17表达升高,提示IL-17可能参与IB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2.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类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性疾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RNA,在转录后水平调节目的基因表达。研究发现,miRNA参与对肠黏膜屏障和黏膜免疫系统的调控,miRNA表达异常与IBD的发生相关。本文就miRNA在IBD中的调控机制和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肠黏膜屏障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SD大鼠60只分成对照组、假手术(SO)组、SAP组和UTI组。制模后每隔8 h进行腹腔内注射UTI(浓度1.5万IU/kg)作为UTI组。各治疗组检测制模后8、24、72 h血浆内毒素水平,通过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对肠黏膜Toll样受体(TLR)4表达进行检测,并在电镜下观察肠黏膜组织。结果对照组肠黏膜未见TLR4表达。与对照组相比,SAP组在制模后8 h血浆内毒素和肠黏膜TLR4表达即出现升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继续进行性增高。血浆内毒素与肠黏膜TLR4二者明显相关。UTI组同时点内毒素、TLR4低于SAP组,电镜下检查发现病理损伤也同时减轻,24 h时最为明显。结论 UTI能有效保护SAP发生时的肠屏障功能,其保护机制可能与肠黏膜TLR4的表达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4.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是一种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失调导致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基因、遗传及环境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IBD相关基因的某些位点单核苷酸突变可能对IBD发生、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本文对新近发现的IBD易感基因(如RAGE基因、MYO9B基因、MIF基因、NOD2/CARD15基因、TLR基因等)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s)及其与IBD的关系研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是一种病因不明、异常免疫介导的肠道慢性及复发性炎症性疾病.肠道黏膜岩藻糖基化是在岩藻糖基转移酶的调控下,将岩藻糖转移到肠道黏膜蛋白质侧链上形成岩藻糖苷键的过程.肠道黏膜岩藻糖基化在IBD中的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探明,本文就肠道黏膜岩藻糖基化与IBD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属于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是以病情反复发作为特点的肠道黏膜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临床治疗方法有限,治疗效果欠佳。目前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遗传、免疫、环境、感染和精神心理多种因素被认为与其发生有关。近年来免疫因素成为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9(Toll-like receptor 9,TLR9)和核转录因子κBp65(nuclear factor-κBp65,NF-κBp65)在UC发病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现对TLR9和NF-κBp65信号通路在UC中的作用机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肠黏膜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sTREM)-1与环氧化酶(COX)-2的表达,以及两者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和内镜分级程度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和免疫组化方法对50例IBD患者和20例对照组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进行测定。结果 50例IBD患者中,包括42例溃疡性结肠炎(UC)和8例克罗恩病(CD)患者。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且sTREM-1和COX-2在UC不同的病情分级及不同内镜分级中表达中有显著差异(F=19.055,P<0.05;F=34.119,P<0.05.F=54.617,P<0.05;F=58.608,P<0.05)。IBD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呈正相关(r=0.642,P<0.05);UC患者结肠黏膜中sTREM-1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呈正相关(r=0.945,P<0.05;r=0.944,P<0.05),COX-2的表达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及内镜分级亦呈正相关(r=0.944,P<0.05;r=0.944,P<0.05)。IBD患者肠黏膜中sTREM-1和COX-2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REM-1和COX-2参与了IBD的发病过程,并且可以反映UC的炎症活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肠表面上皮细胞(IEC)一直被认为是肠腔内容物进入肠道的有效屏障,具有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参与营养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吸收的功能.在炎症性肠病(IBD)时,IEC的这些作用出现异常.IEC还参与了肠黏膜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应答,促进IBD的炎性反应进程.在许多IBD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其原发性缺陷位于肠上皮层,并出现肠黏膜通透性缺陷.同样,IBD患者中有近10%/5的一级亲属中也出现相似的肠黏膜通透性缺陷.这些发现提示IBD患者肠上皮功能缺损有遗传因素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正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目前认为环境、遗传、感染和免疫因素共同参与了其发病过程,其中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调节异常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肠道黏膜免疫系统调节异常在IBD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炎症性肠病(IBD)包括溃疡性结肠炎(UC)和克罗恩病(CD),是除恶性肿瘤外最严重的肠道疾病之一,其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难以用单一原因解释.多认为是易感性宿主对细菌的异常免疫反应引起.IBD的标志是肠道炎症,被破坏的肠道保护屏障、腔内细菌与黏膜免疫系统三者相互作用产生炎症.本研究从肠黏膜屏障的破坏、各种免疫细胞参与及机体发生的免疫反应3方面阐述肠黏膜免疫与IBD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