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结直肠癌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常见的致命癌症之一。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微生物群失衡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肠道微生物群在结直肠癌中的相关机制,通过一些突出的微生物如pks+大肠杆菌、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ETBF)、核梭杆菌(F.nucleatum)、粪球杆菌来讨论肠道微生物活动与致癌作用联系起来的具体机制如DNA损伤、炎症、免疫、氧化应激、代谢物调节等,对未来肠道微生物群临床干预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结直肠癌是世界常见的肿瘤之一,其发病率有逐年增长趋势,对人类健康危害很大。目前,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在结直肠癌发生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引起肠道上皮细胞基因改变、肠道炎症反应、肠道微环境紊乱等机制促使肿瘤发生。诸多研究发现一部分特定微生物如球形梭菌、牛链球菌生物型Ⅰ型、产肠毒素脆弱拟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人乳头状瘤病毒等在结直肠癌的发生中可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结直肠癌发生中的影响及具体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王建成  许淑珍 《胃肠病学》2007,12(3):153-155
背景:产肠毒素脆弱类杆菌(ETBF)能导致家畜、儿童和成人腹泻,已引起广泛关注,但国内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通过ETBF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调查不同人群粪便标本中ETBF的阳性率。方法:建立ETBFPCR检测,评估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并检测正常对照组和腹泻组的ETBF阳性率。结果:PCR的敏感性为1×104CFU/ml,常见肠道正常菌群和致病菌均为阴性。正常对照组(475例)和腹泻组(498例)的ETBF阳性率分别为3.6%和6.4%(P=0.042)。其中成人对照组和成人腹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2.3%和5.7%(P=0.047),儿童对照组和儿童腹泻组的阳性率分别为5.1%和7.3%(P=0.33)。结论:ETBFPCR检测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TBF可能为腹泻的致病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280例结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参与体检的290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调查受试者基本情况及膳食纤维摄入情况。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粪便,提取粪便DNA,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测定受试者肠道菌群水平,分析肠道菌群与大肠癌发病的相关性。结果除谷类与海鲜,结直肠癌组蔬菜、水果、豆类的摄入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肉类的摄入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总膳食纤维的摄入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对象(P<0.05)。结直肠癌患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明显减少(P<0.05),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拟杆菌属、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多形拟杆菌、吉氏拟杆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明显增多(均P<0.05)。在结直肠癌组中,除脆弱拟杆菌、单形拟杆菌外,在对照组中,除吉氏拟杆菌外高膳食纤维亚组与低膳食纤维亚组的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在高膳食纤维亚组,结直肠癌患者与对照组研究对象各菌群水平均有差异(均P<0.05)。结直肠癌组与对照组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粪肠球菌、屎肠球菌、普通拟杆菌、梭杆菌属、梭菌属、肉毒梭菌、艰难梭菌与膳食纤维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膳食纤维的摄入情况影响肠道菌群水平。  相似文献   

5.
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 )作为一种革兰氏染色阴性、杆状、两端钝圆而浓染,有荚膜、无芽胞、无动力的专性厌氧细菌,分产肠毒素型和非产肠毒素型。脆弱拟杆菌作为人及动物肠道正常菌群的一部分,主要存于结肠中。此外,呼吸道、胃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粘膜也可定植生长。脆弱拟杆菌作为一种条件致病菌,当宿主粘膜受损时,可侵犯粘膜下层,引起感染,也可经血液流动,引起身体其它器官如肠道、腹腔、肝、肺、脑组织化脓性感染并伴发脓肿和引起急慢性腹泻等。此外,其对结肠、直肠癌的发生也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结直肠腺瘤是结直肠癌的主要癌前疾病。近年来研究发现,梭杆菌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代表菌种为具核梭杆菌。此文综述了梭杆菌在结直肠癌和结直肠腺瘤组织及患者粪便中的水平变化,以及其与结直肠肿瘤的部位、分期和患者生存期等的关系,探讨梭杆菌在腺瘤向腺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并分析梭杆菌影响结直肠肿瘤发生发展的模型及最新的分子机制,对结直肠肿瘤的防治提出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及其与C反应蛋白(CRP)和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高血压患者70例作为高血压组和老年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肠道菌群情况。结果高血压组TC、TG、LDL-C、HDL-C、CRP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高血压组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低于对照组(P<0.05),直肠真杆菌高于对照组(P<0.05)。高血压组患者双歧杆菌属、多形拟杆菌、直肠真杆菌与CRP、TC、TG、LDL-C、HDL-C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双歧杆菌属和多形拟杆菌减少,肠道直肠真杆菌增加,老年高血压患者肠道菌群变化和炎症指标及脂代谢指标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益生菌指在足量条件下能对宿主产生确切有益健康功效的微生物。在肠道疾病防治中, 传统益生菌如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a)、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经过长期的研究已被证实安全、有效, 但使用二代测序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工具鉴定出的新型益生菌的具体作用和机制亟待阐明。本文重点回顾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嗜黏蛋白阿克曼菌(Akkermansia muciniphila)、普氏栖粪杆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3种新型益生菌与肠道疾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其通过改善肠道炎症, 维护肠黏膜屏障结构和功能完整, 抑制肠道肿瘤的进程, 辅助诊断, 以及预测疗效等多种作用促进肠道疾病的防治。虽然现阶段仍面临安全性、准确性和可利用性的挑战, 但相关研究与转化的不断改进将使新型益生菌更好地服务于肠道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9.
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CRC)的癌前病变,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已被广泛研究。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均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两者的发病因素及作用机制存在一定相关性。胆囊良性疾病导致结直肠息肉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包括胆汁暴露、基因突变、胆汁酸-肠道菌群轴作用和病因共享。该文就胆囊良性疾病与结直肠息肉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腺瘤性结直肠息肉是结直肠癌重要的癌前病变,早期对结直肠息肉进行筛查和预防可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结直肠息肉癌变的危险因素包括肠黏膜细胞APC、KRAS、TP53及SMAD4基因突变,年龄50岁,男性等。保护因素包括美国癌症协会(ACS)指导饮食、低蛋白饮食等。目前对结直肠息肉缺乏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部分研究认为阿司匹林等化学性药物、微生物制剂或激素替代疗法等可能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预防。该文从基因遗传、年龄、性别、生活饮食、药物、肠道微生物以及胆囊疾病等方面阐述其对结直肠息肉生长及癌变的影响,为结直肠息肉的筛查和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变化规律。方法:通过结肠镜活检收集47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的腺瘤组织(观察组)以及20例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的瘤旁黏膜组织(对照组),提取组织DNA,对细菌16S rDNA序列V3-V4高变区进行PCR扩增,定量检测PCR产物,纯化后的混合DNA产物在Illumina MiSeq平台上对2组样本的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进行测定并分析组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在门水平上,2组样本的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排名前10种的菌门中,变形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酸杆菌门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属水平上,2组样本的前20种优势菌种所共有的菌种中,埃希菌-志贺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单胞菌属的丰度比例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湿热型结直肠腺瘤患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和构成与瘤旁黏膜存在明显差异,腺瘤患者黏膜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失衡,形成了易于肿瘤生长的肠道微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2.
结直肠疾病是一种常见疾病,CT仿真内窥镜(computed tomography virtual endoscopy,CTVE)在结直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近年受到广泛重视.本文通过文献检索,结合作者的应用经验和体会,探讨CTVE的技术原理、肠道准备和检查方法,总结CTVE对结直肠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发现CTVE可以全面观察结直肠肿瘤、息肉、炎症等病变的形态特征,不仅可以显示结直肠病变的部位、形态、大小,而且可以明确结直肠癌的肠壁受侵范围、周边组织关系及远处转移情况,但也存在着发现病变后不能活检或治疗的局限性.因此,CTVE被认为是一种快速、方便、安全、无创、有效的结直肠检查新方法,可作为结、直肠疾病的筛查手段和普查方法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已成为较常见的慢性肝脏疾病。近年来多项研究提示,NAFLD能够增加结直肠肿瘤(包括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多种机制如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异常、炎性反应和氧化应激以及肠道微生态等与NAFLD患者结直肠肿瘤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4.
肠道菌群失调(肠道微生物的组成和功能失衡)是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肠道菌群失调直接或间接诱发了一系列改变,从而影响和促进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草药一直被视为一种天然制剂,应用在医学治疗上已经有了上千年历史,并且当前越来越受到重视,已经成为一种抗癌辅助治疗的新发展方向。中草药由于是天然产物,具有多种结构和药理作用,在结直肠癌患者和动物模型中被发现具有改善肠道菌群、修复肠道屏障和减轻炎症等作用。本文综述了中草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策略来防治结直肠肿瘤,从一种新的方向提供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肠道微生态成员在人体内数量巨大,饮食结构是肠型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饮食结构能够显著改变肠道微生态的组成和代谢。肠道微生态参与结直肠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饮食-肠道微生态-宿主与疾病有显著的相关性和相互作用。西方化饮食增加结直肠肿瘤的发病风险,素食饮食、地中海饮食和生酮饮食可降低其发病风险,其中地中海饮食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肠道微生态在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得到关注,尤其是在作为肠道微生态载体的结直肠(大肠)中的研究,更是取得了一定进展,肠道微生态在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C R 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逐步被阐明.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在临床已取得一定疗效的CRC相关精准治疗方式如肿瘤免疫疗法、肿瘤化学疗法、肿瘤益生菌干预等方法中发挥关键作用,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就CRC中与微生态相关的精准治疗方式及其潜在机制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凝结芽胞杆茵(Bacillus coagulans,BC)对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引发的大鼠溃疡性结肠炎(UC)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DSS引发大鼠UC,分别用10~7和10~6 CFU/mL BC、0.02g/mL柳氮磺胺吡啶(SASP)和生理盐水(NS)处理.21d后测定动物体质量、结直肠湿重、肠黏膜溃疡、糜烂点数及面积、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肠道菌群培养.结果:治疗21d后,各组中大鼠的体质量增加,以BC10~7 CFU/mL增重明显(P<0.05);各治疗组中大鼠的结直肠湿重、肠溃疡糜烂点数、面积、MPO活性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或P<0.001);肠道菌群分析,造型后双歧杆菌数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各组的双歧杆菌数量均明显增加(P<0.01或P<0.001),以BC组和SASP组增加最明显(P<0.01或P<0.001).BC在肠道定植.结论:BC对DSS引发的大鼠UC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人体的肠道菌群是一个庞杂的微生态系统,正常菌群具有参与物质代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介导炎性反应发生、发展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通过慢性炎性反应、基因毒性代谢物的合成参与着消化道肿瘤的形成。该文就肠道中具核梭杆菌、粪肠球菌、大肠杆菌、肠杆菌属脆弱类杆菌的致癌信号通路及关键基因与结直肠癌发生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加味胃苓汤对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7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5例,另取35例健康医护人员作为健康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西药综合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西药综合治疗基础上,加服中药加味胃苓汤,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细菌培养中常见细菌(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的变化。结果:(1)与健康人比,肝硬化腹水患者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显著增加(P 0. 01),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下降(P 0.05)。(2)治疗组患者经加味胃苓汤治疗后肠道菌群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显著下降(P 0. 05),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0.05);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比较,治疗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数量较对照组低,拟杆菌、乳酸杆菌数量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患者存在肠道菌群失衡,表现为肠道肠杆菌、肠球菌、葡萄球菌、酵母菌数量增加,拟杆菌、双歧杆菌、梭菌、乳酸杆菌数量下降。加味胃苓汤可有效改善肝硬化腹水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  相似文献   

20.
目前便秘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仍存在争议.有研究显示便秘可能参与了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其机制可能是肠道菌群失调引起菌群代谢产物异常,导致肠道运动功能障碍和(或)免疫微环境异常.便秘可能可以作为结直肠息肉和结直肠癌发病的预警症状.尽早对便秘患者行结肠镜筛查,并定期随访和适时干预,有助于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