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lymphocytes ratio,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onocyte-lymphocytes ratio,M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判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内镜活动度的价值。方法收集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住院的112例UC患者,87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数据,依据改良Mayo评分及蒙特利尔分型分组,并采用改良Mayo评分评估UC患者内镜活动度,探究NLR、MLR、CRP、ESR对UC内镜活动度的判断价值。结果(1)UC组NLR、MLR、CRP、ESR均高于IBS组;(2)UC活动期组NLR、MLR、CRP、ESR均高于愈合期组,NLR、MLR、CRP、ESR水平与内镜下改良Mayo评分呈正相关,除ESR外,NLR、MLR、CRP水平在不同病变范围组中无差异;(3)根据ROC曲线分析,四者中NLR判断UC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佳,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795,当截断值为1.56时,敏感度为0.844,特异度为0.687;NLR、MLR、CRP、ESR联合较各指标独立判断效能更佳,其AUC为0.850,当截断值为0.88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937。结论NLR、MLR、CRP、ESR均可判断UC内镜活动度,可用于UC内镜活动度的监测,其中NLR判断效能最佳,四者联合效能更佳。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非侵入性分子标志物在临床缓解期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内镜活动度判断中的效能。方法选择2014年8月至2015年2月在南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已确诊临床缓解期结肠或回结肠型克罗恩病(CD)34例,溃疡性结肠炎(UC)25例,均于结肠镜检查前1~3 d留取粪便,检测粪便钙卫蛋白(FC)浓度,并搜集血标本检测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降钙素原(PCT)浓度。结肠或回结肠型CD及UC患者内镜活动度评估分别采用简单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和Mayo评分。结果 34例临床缓解结肠或回结肠型CD中,FC与SESCD相关性最高(r=0.730),FC在临界值250μg/g时,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和70%。25例UC中,FC与Mayo评分相关性最高(r=0.825),FC在临界值250μg/g时,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6%和100.0%。结论 FC能更有效发现临床缓解期IBD内镜下的活动性炎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eutrophil to albumin ratio, NAR)对诊断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2年3月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诊治的141例确诊为UC患者的临床及内镜资料。根据Mayo内镜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分为内镜下疾病缓解组(MES≤1分,n=34)和内镜下疾病活动组(MES≥2分,n=107)。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实验室指标差异,并分析NAR、CRP、ESR、FC、中性粒细胞计数、ALB与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绘制ROC曲线,比较NAR、CRP、ESR、FC单独诊断和NAR联合血液炎性指标诊断UC内镜下疾病活动度的能力。结果 内镜下疾病活动组UC患者的NAR、CRP、ESR、FC、中性粒细胞计数均高于内镜下疾病缓解组,而ALB则低于内镜下疾病缓解组,检测值水平与疾病活动度均具有相关性(P<0.05)。其中ALB与内镜下疾病活动度呈负相关(P<0.05),NAR、FC、CRP、ES...  相似文献   

4.
背景:内镜活动性已被作为克罗恩病(CD)治疗的评估终点。CD简化内镜评分(SES-CD)是一种简单、易用的内镜评分方法,目前关于SES-CD与非侵入性炎症相关指标关系的研究尚少。目的:探讨SES-CD与临床和实验室炎症相关指标的相关性,确定适宜的判断CD内镜活动性的非侵入性指标。方法:纳入42例CD患者,行实验室炎症相关指标[白细胞(WBC)计数、血小板(PLT)计数、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粪便钙卫蛋白(FC)]检测和SES-CD、CD活动指数(CDAI)评估。以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对CD内镜下活动的预测效能,分析SES-CD与各项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活动期CD的PLT计数、CRP、ESR、FC、SES-CD显著高于缓解期CD,Hb和Alb显著低于缓解期CD(P均0.05)。各项非侵入性指标中,仅CDAI和FC预测CD内镜下活动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在0.9以上;CDAI以≥150为界值、FC以正常上限(ULN,≥50μg/g)为界值,相应敏感性分别为58.8%和100%,特异性分别为100%和60.0%。SES-CD与CDAI、PLT计数、CRP、ESR、Alb、FC之间存在中度相关性(P均0.05)。结论:SES-CD与临床和实验室炎症相关指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传统炎症相关指标CDAI、CRP、ESR以ULN为界值无法敏感、准确地反映CD内镜下活动,FC则有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可作为非侵入性指标用于CD内镜活动性的评估。  相似文献   

5.
背景:外周血白细胞或白细胞分类作为临床检查的常规项目,被认为是炎症性疾病的简捷生物学标志物,中性粒细胞和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多种疾病的活动度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目的:探讨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在溃疡性结肠炎(U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7年10月—2019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UC患者,以4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MLR,并分析其与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Mayo评分、UCEI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各指标诊断UC的效能。结果:UC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与轻度患者相比,中重度UC组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显著升高(P 0. 05),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降低(P 0. 05)。中性粒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NLR以及MLR与CRP、ESR、Mayo评分、UCEIS评分均存在正相关性,淋巴细胞计数与上述指标呈负相关性(P 0. 05)。Cut-off值为0. 470时,N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13,特异性为0. 857,AUC为0. 731(95%CI:0. 636~0. 827); cut-off值为0. 439时,MLR诊断UC的敏感性为0. 629,特异性为0. 810,AUC为0. 726(95%CI:0. 630~0. 822)。结论:NLR和MLR在UC患者中升高,且可反映疾病活动状况,有望成为诊断和评估UC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患者主观睡眠不良与疾病活动度及相关炎症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116例IBD患者(54例CD和62例UC)为研究对象,另选取1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收集纳入对象的一般临床信息及ESR、CRP、NLR等相关疾病检查结果,分别采用CD活动指数(CDAI)与UC Mayo评分进行疾病活动度的评分,同时对所有纳入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IBD组PSQ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与UC患者中不同临床活动期间PSQI得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 CD的PSQI最佳临界值为7.5分(灵敏度为67%,特异度为87%),诊断价值AUC=0.794,95%CI:0.712~0.876),UC的PSQI最佳临界值为7.5分(灵敏度为66%,特异度为87%),诊断价值AUC=0.843,95%CI:0.784~0.903;CD与UC患者血清ESR、CRP、NLR水平与其PSQI得分均呈正相关(ESR:r=0.519、0.54;CRP:r=0.573、0.584;NLR:r=0.425、0.382;P0.01)。结论 IB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与其睡眠障碍之间存在密切关联,PSQI评分可以作为评估患者炎症活动性的另一种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血清炎性活动指标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及相关细胞因子(IL-17、IL-10和TGF-β)的变化,探讨其与UC疾病活动度及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UC患者23例(活动期15例,缓解期8例),另取健康对照者8名。采用改良的Mayo评分系统评估UC患者疾病活动度;魏氏法检测ESR、散射光比浊法检测CRP、血细胞仪检测PLT计数、MPV和PDW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外周血IL-17、IL-10和TGF-β的含量。结果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显著高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中度和重度活动期U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显著低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P0.05);UC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比例与ESR、CRP、PLT和Mayo评分呈负相关,与MPV和PDW呈正相关(P均0.05)。与缓解期UC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相比,活动期UC患者血清中IL-17含量明显升高,IL-10和TGF-β的含量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UC患者存在Th17/Treg细胞比例失衡,Treg细胞比例降低与血清炎性活动指标ESR、CRP、PLT水平和Mayo评分呈负相关,与MPV和PDW呈正相关,提示Th17/Treg细胞失衡与UC疾病活动度及炎症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降钙素原(PCT)对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UC患者74例(UC组)和健康体检人群32例(对照组),收集UC患者CRP、SAA、PCT、肠道内镜检测结果、Mayo评分,通过ROC曲线分析CRP、SAA、PCT对UC价值并确定最佳截断值,根据截断值将炎症指标分层,通过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炎症指标是否为UC影响因素,相关性分析评价炎症指标与Baron内镜分级、Mayo评分的关系,并对比不同疾病严重程度UC患者炎症指标的差异。结果:CRP、SAA、PCT对UC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813、0.63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12.58 mg/L、16.21 mg/L、0.71 ng/mL,AUC_(SAA)AUC_(CRP)、AUC_(PCT),(均P0.05),CRP、PCT均UC的影响因素(均P0.05),PCT不是UC的影响因素(P0.05),CRP、SAA、PCT与Baron内镜分级相关系数(r)分别为0.458、0.513、0.329,均P0.05,r_(SAA)r_(CRP)r_(PCT),SAA、CRP阳性率在Baron内镜分级的上升趋势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RP、SAA、PCT与UC患者Mayo评分r值分别为0.384、0.417、0.251,均P0.05,r_(SAA)r_(CRP)r_(PCT),UC缓解期CRP、PCT、SAA低于活动期,轻度活动期、中度活动期、重度活动期CRP、SA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RP、SAA、PCT对UC有一定临床价值,SAA反映UC肠道黏膜愈合、疾病严重程度和活动性价值均优于CRP、PCT。  相似文献   

9.
背景:小肠克罗恩病(C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缺乏可明确评估CD病情进展的标准,各内镜指数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仅限于单一指标。目的:探讨内镜指数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的临床价值以及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2年12月延安大学附属医院CD患者60例,以6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以CECDAI评分、CDAI评分、Lewis评分评估CD患者疾病活动度,并分析其与CRP、ESR的相关性。结果:CD组CRP、ES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CECDAI评分组间CDAI评分和Lewi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53,P0.05;F=22.64,P0.05)。不同CDAI评分组之间CECD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55,P0.05)。不同Lewis评分组之间CECDA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6,P0.05)。CD患者CECDAI评分与CDAI评分、Lewis评分、CRP、ESR呈正相关(P0.05);CDAI评分与CRP、ESR呈正相关(P0.05);与Lewis评分无关(P0.05);Lewis评分与CRP、ESR无关(P0.05)。结论:CECDAI评分、CDAI评分、Lewis评分、CRP、ESR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CD患者的疾病活动度,可联合用于评估CD疾病活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白蛋白比值(NAR)在溃疡性结肠炎(UC)活动判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收治的UC患者(UC组)86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100例。根据Mayo内镜评分,将UC组患者分为3分组(40例)和<3分组(46例);再根据改良Mayo评分系统,将UC组患者分为中重度组(54例)和非中重度组(13例)。收集所有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变范围、Mayo内镜评分及改良Mayo评分结果)、入院后首次实验室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计数、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及NAR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NAR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NAR对UC及其疾病活动度的诊断效能。结果 UC组患者中性粒细胞计数及NA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lb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内镜表现3分组患者NAR高于<3分组(P<0.05);临床活动中重度组患者NAR高于非中重度组(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NAR对UC及中...  相似文献   

11.
背景:溃疡性结肠炎(UC)最常用的随访手段是内镜结合活检病理检查,但内镜与组织学方法对疾病活动性的判断结果常不一致。目的:探讨内镜与组织学评分用于UC疾病活动性评估的一致性和相关性。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20年1月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确诊UC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内镜和病理资料,内镜和组织学疾病活动性的评估分别采用Mayo内镜评分和简化Geboes评分。结果:共143例UC患者纳入研究。内镜下疾病活动的患者多见基底浆细胞增多的组织学表现(OR=11.19,95%CI:4.80~26.09,P 0.001)。约半数(53.7%)达到内镜缓解的患者仍存在组织学炎症活动。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Mayo内镜评分与简化Geboes评分疾病活动性评估结果的一致性一般(κ=0.4,P 0.001),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两项评分中度相关(r_s=0.533,P 0.001)。结论:内镜和组织学方法评价UC活动性的一致性一般,相关性中等;基底浆细胞增多是内镜下UC活动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调节性T细胞是一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研究显示其改变与IBD的发病密切相关。目的:观察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方法:纳入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各31例,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简化CD活动指数(CDAI)和临床活动度指数(CAI)评估CD和UC患者的疾病活动度,以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同时检测ESR和血清CRP水平。结果:CD和UC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比例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并分别与简化CDAI评分和CAI评分呈负相关(P0.05),与ESR和血清CRP水平之间则无明显相关性。活动期CD和UC患者的ESR和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SR和CRP与疾病活动度评分之间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在IB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可能是IBD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to-lymphocyte ratio, PLR)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患者Mayo内镜下评分(Mayo endoscopic score, MES)的相关性。比较NLR、PL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独立及联合评价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方法]收集2016-01-2019-06期间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UC患者205例(内镜活动期UC 150例,内镜缓解期UC 55例)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者205例。收集纳入对象的一般临床信息及NLR、PLR、CRP及结肠镜MES等结果。[结果]UC组患者NLR、PL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内镜活动期UC患者NLR、PLR高于内镜缓解期患者;NLR、PLR均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PLR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2.05(灵敏度77.3%、特异度60%)、184.77(灵敏度35.3%、特异度90.9%);虽然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度的预测效能不如CRP,但是NLR、PLR联合CRP后预测效能较NLR、PLR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而且CRP+NLR、CRP+NIR+PLR预测效能高于CRP独立预测效能,CRP+NLR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结论]NLR、PLR均可区分内镜活动期UC与内镜缓解期UC,且与MES、CRP、WBC呈正相关,NLR预测效能优于PLR。NLR、PLR独立预测UC内镜活动效能不如CRP,CRP联合预测效能较独立预测时均有提高,NLR联合CRP预测内镜活动度的效能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益气解毒化瘀方对慢性复发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凝血状态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U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解毒化瘀方联合西药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对照组(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各30例,疗程为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Mayo、Baron内镜评分、ESR、CRP以及关于UC凝血状态的相关指标(PLT、MPV、FIB、D-D、P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粘液脓血便、里急后重评分治疗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Mayo、Baron内镜评分、ESR、CRP、PLT、FIB、D-D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MPV及PT显著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益气解毒化瘀方治疗UC有显著疗效,有改善慢性复发型活动期UC患者的疾病活动指数,内镜评分,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的作用。并可通过上调UC患者体内血清MPV水平,下调血清PLT水平、延长PT以及降低血浆FIB、D-D、ESR、CRP水平来改善UC的凝血状态。  相似文献   

15.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式,其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目的:探讨IL-17BR在IBD患者结肠黏膜和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0例克罗恩病(CD)患者、32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内镜结肠黏膜标本以及30例CD患者、27例UC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PBMC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结肠黏膜和PBMC中IL-17BR表达,并分析其与CRP、ESR以及CDAI、Mayo评分的相关性。采用ELISA法检测英夫利西单抗(IFX)治疗前后血清TNF-α浓度,并分析其与IL-17BR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者相比,CD和UC患者结肠黏膜中IL-17BR表达均显著升高(P0.05),且活动期CD和UC患者IL-17BR表达显著高于缓解期患者(P0.05)。CD、UC患者和正常对照者PBMC中IL-17BR阳性率差异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D、UC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CRP、ESR、CDAI评分、Mayo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IFX治疗后C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血清TNF-α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调(P0.01),且两者呈正相关(P0.05)。结论:IBD患者结肠黏膜IL-17BR表达与炎症程度和TNF-α水平密切相关,IL-17BR可能参与IBD肠黏膜免疫应答,因此可作为反映IBD疾病活动度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背景:血栓栓塞是溃疡性结肠炎(UC)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了解活动期UC凝血状态,可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目的:分析UC活动期患者凝血功能的变化,探讨其与疾病活动性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12年11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普陀医院收治的UC患者162例。检测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凝血酶原时间(胛)、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r)、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丌)、D-二聚体(D-D)、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评估患者临床活动性指数(CAI)和Baron内镜下评分。比较PLT、MPV、PT、APTT、FIB、Tr、D-D在UC不同疾病活动性和不同严重程度间的差异,分析UC活动期PLT、MPV、PT、FIB、D-D与ESR、CRP、CAI、Baron评分的相关性。结果:UC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正常对照组的PLT、MPV、FIB、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UC间D-D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UC活动期患者PLT和D-D与ESR、CAI、Baron评分呈正相关,MPV与ESR、Baron评分呈负相关,PT和D-D与CRP呈正相关,FIB与ESR、CRP、Baron评分呈正相关(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C活动期患者MPV与Baron评分呈负相关,FIB与ESR和CRP呈正相关,D-D与ESR和CRP呈正相关(P〈0.05)。结论:PLT、MPV、PT、FIB、D-D可作为评价UC活动性的指标,D-D可作为评价UC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病情判断中的价值,比较NLR、PLR及临床常用炎症指标评估UC患者病情的效能。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的UC患者148例,另选取同期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依据病史、改良Mayo活动指数及蒙特利尔分级对所有UC患者临床类型、活动性及病变范围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NLR及PLR在不同临床类型、活动性及病变范围的研究对象中的差异,同时与常用指标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N)、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血小板(platelet,PLT)进行比较。结果 NLR及PLR在UC患者外周血水平均高于对照组,NLR在不同的临床类型、活动性、病变范围的UC患者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PLR仅在不同活动性UC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用于评估UC活动性的cut-off值为2.25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9.21%、61.70%,诊断价值(AUC=0.721,95%CI:0.630~0.812);PLR评估UC活动性的cut-off值为171.2,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51.49%、78.72%,诊断价值(AUC=0.665,95%CI:0.577~0.754),二者均优于WBC(AUC=0.628,95%CI:0.531~0.725)、N(AUC=0.657,95%CI:0.559~0.754)及CRP(AUC=0.662,95%CI:0.572~0.753),NLR诊断价值优于ESR(AUC=0.705,95%CI:0.613~0.798),而PLR逊于ESR。结论 NLR及PLR在活动期UC患者中升高。外周血NLR及PLR可以反映疾病活动情况,可以用作估计UC患者肠道炎症简易的额外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edolizumab, VDZ)治疗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的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收治的使用VDZ诱导治疗的活动性U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改良Mayo评分和内镜Mayo评分(Mayo endoscopy score, MES)评估患者疾病活动度,分析VDZ治疗后第6周和第22/30周的临床和内镜缓解率,并比较分析第0周和第22/30周的白蛋白、血红蛋白、CRP、ESR和粪钙卫蛋白的差异。结果 共纳入39例UC患者,41.0%患者既往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失败。VDZ诱导治疗6周时,69.2%(27/39)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2.1%(32/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30周时,76.9%(30/39)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84.6%(33/39)的患者有临床应答。第22/30周内镜下黏膜愈合率为50.0%(16/32)。随访至30周时,7例(17.9%)患者停用VDZ治疗,其中4例因治疗无效且疾病加重行全结肠切除术。5例(12.8%)患者对VDZ...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快速粪便钙卫蛋白(fecal calprotectin,FC)检测卡在评价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患者病情中的作用。方法采集46例住院患者粪便标本,应用快速FC检测卡进行检测,同时对患者病情进行改良的Baron内镜下UC活动度分级、改良的Truelove和Witts分级、改良Mayo活动指数及蒙特利尔分级4个量表进行评分,根据患者检测卡结果及病情评分分布情况,将患者按量表分为轻、中-重度两组,分别与检测卡结果列出四格表进行χ2检验。结果 4种量表评定的轻、中-重度与FC检测卡所得结果的阴性、阳性分布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临界值为50μg/g的快速FC检测卡可以评估UC患者病情处于轻度水平或中度以上水平。  相似文献   

20.
背景:近年研究发现维生素D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参与了包括炎症性肠病在内的多种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和生活质量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门诊和住院UC患者50例,同期35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以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UC患者同时检测CRP、ESR和PLT,以改良Mayo评分系统评估疾病活动性,以中文版IBD问卷(IBDQ)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UC组维生素D缺乏(血清25OHD20 ng/mL)检出率为68.0%,血清25OHD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6.73±8.83)ng/mL对(19.84±4.56)ng/mL,P0.05],并随疾病活动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P0.05)。维生素D缺乏组CRP、ESR、PLT均显著高于非维生素D缺乏组(P均0.05),IBDQ总分以及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四个维度的评分均显著低于非维生素D缺乏组(P均0.05)。Spearman或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UC组血清25OHD水平与Mayo评分和CRP、ESR、PLT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与IBDQ总分以及四个维度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结论:UC患者存在较高的维生素D缺乏率,维生素D缺乏可能对患者的疾病活动性和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