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针刺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天津市人民医院康复科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tDCS组(21例)、针刺组(20例)和联合组(19例)。每组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tDCS组进行tDCS治疗,针刺组进行针刺治疗,联合组进行tDCS结合针刺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Fugl-Meyer运动功能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WMFT)、改良日常生活能力(MBI)量表以及Brunnstrom分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治疗后组间比较,联合组的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tDCS组和针刺组(均P<0.05),但tDCS组和针刺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3组患者FMA-UE、WMFT、MBI评分和Brunnstrom分期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均P<0.05)。结论:tDCS结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上肢功能,联合治疗要比单独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疗法对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作业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虚拟现实训练,共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 Meyer 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 UE)和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评定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 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疗法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和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了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疗效。 方法 52例偏瘫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作业疗法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每日1次Armeo Spring上肢运动反馈的作业疗法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5个月,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上肢和手的主动关节活动度测量(AROM)、改良Barthel 指数(Modify Barthel Index,MBI)、Fugl-Meyer 评定量表(Fugl-Meyer motor assessment scale,FMA)和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imple Test for Evaluating hand Function,STEF)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BI、FMA和WMF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BI、FMA和WMFT较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BI、FMA和WMFT较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均优于对照组。 结论 通过上肢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常规康复可明显改善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靳三针疗法结合站立数字OT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1年1—6月在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部治疗的卒中后上肢偏瘫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靳三针治疗,选择患肢对侧颞三针、患肢肩三针、手三针(曲池、外关、合谷)、百会、水沟穴进行针刺,以平补平泻手法施针,以患者得气为度,留针30 min,1次/d,6次/周,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站立数字OT训练,20 min/次,1次/d,6次/周,持续治疗8周。在干预前、干预8周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上肢运动功能;采用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评定上肢运动完成量;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FMA-UE、WMFT、MBI评分均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FMA-UE、WMFT、MBI评分均明显更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靳三针联合站立数字OT训练能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韩雪  李欣  宋桂芹 《中国康复》2023,38(5):272-276
目的: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亚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7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与tDCS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与tDCS假刺激和上肢常规康复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上肢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潜伏期和波幅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对2组患者的正中神经诱发电位N20测定结果变化和肢体功能变化的进行相关性分析,观察干预前后患者上肢运动功能与体感诱发电位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UE、WMFT、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N20波幅较治疗前则增加(P<0.05);2组N20潜伏期组内、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除治疗组WMFT差值与N20潜伏期差值呈正相关(r=0.305,P=0.037)外,其余均无相关性,2组患者偏瘫侧治疗前正中神经SEP N20测定结果与治疗4周后MBI、FMA-UE、WMFT各项量表评分均无相关性。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可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体感诱发电位N20的波幅,SEP N20潜伏期变化和肢体功能WMFT评分变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王丽菊  欧艺 《中国康复》2013,28(5):342-344
目的:研究强制性运动疗法(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对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观察组加用CIMT治疗.治疗前后采用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及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的WMF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WMFT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IMT结合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经皮穴位电刺激的临床疗效进行验证。方法:43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组,所有患者均接受规范化康复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4周对患者的上肢和手功能进行Fugl-Meyer(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Ashworth(MAS),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的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后的FMA、WMFT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提高(P0.05)。治疗后TEAS组FMA、WMFT值比对照组高(P0.05)。两组治疗后的MAS评分、手运动功能状态评分、MBI值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后两组MAS评分、手功能状态评分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TEAS组的MBI值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能改善脑卒中后上肢及手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手功能及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6年11月至2018年5月,脑卒中后手功能障碍患者5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功能活动,观察组采用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共4周。于治疗前(t0)、治疗1周(t1)、治疗后即刻(t2)、治疗后2个月(t3)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Wolf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量表(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t1时,观察组WMFT评分较t0改善(P 0.05),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Z=-0.901, P 0.05)。t2、t3时,两组FMA-UE评分、MBI评分和WMFT评分均较t0时改善(P 0.05),观察组FMA-UE评分和MBI评分优于对照组(Z-2.073, t 2.034, P 0.05)。结论基于运动想象的手部机器人辅助训练比常规手训练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初步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恢复期手及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0)和对照组(n=20)。试验组每日接受40min常规作业治疗和20min智能运动反馈系统训练,对照组每日接受1h常规作业治疗,每周治疗6天,共治疗4周。两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后予以FMA上肢部分(FMA-UE)、WMFT和M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A-UE、WMFT和MBI的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FMA-UE和WMFT评分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MBI评分及治疗前后MBI评分差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恢复期偏瘫患者手及上肢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运动观察疗法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及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4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21例和对照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运动观察疗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2组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评分、WMFT评分、MBI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FMA评分[(40.23±8.28)分]、WMFT评分[(54.95±8.46)分]、MBI评分[(74.29±10.9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运动观察疗法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显著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手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36 例脑卒中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治疗组(n=17)。对照组采用传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组采用互动式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共1 个月。采用Fugl-Meyer 评定量表(FMA)、Wolf 运动功能测试量表(WMFT)、改良Barthel 指数(MBI)评定治疗前后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两组FMA、WMFT、MBI 评分均明显提高(P<0.01)。两组间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MBI 评分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FMA上肢运动功能评分、WMFT评分治疗前后差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动式头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传统头针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强制性使用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84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A、B、C3组,A组采取常规康复方案,B组在A组基础上增加改良强制性使用技术,C组在B组基础上增加经颅直流电刺激,对3组患者在治疗前(T1)、治疗2周(T2)、治疗4周(T3)、出院后1个月(T4)、出院后2个月(T5)时进行改良Barthel指数(MBI)、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估表(FMA-UE)和Wolf运动功能评分(WMFT)并进一步分析。结果:3组患者MBI、FMA-UE、WMFT结果显示组别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F=28.96,F=16.64,F=56.11,均P<0.01)。3个结局指标中各组组间比较显示:B组较A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B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A组,在T1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2、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较B组,在T1、T2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T3、T4、T5时C组3项评分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联合改良版强制性使用技术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且疗效在疗程结束后可以继续保持。  相似文献   

13.
郑婵娟  夏文广  段璨  李正良  张璇  王娟  张伟 《中国康复》2019,34(12):623-626
目的:探讨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a-tDCS)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及手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9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对照组47例,观察组给予a-tDCS,对照组给予a-tDCS假刺激,2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均进行常规药物及常规康复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UE)、WMFT评定量表(WMF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及Brunnstrom评定量表对患者进行评定并统计治疗后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UE、WMF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各项评分较对照组均明显提高(P<0.01,0.05);2组患者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与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改善(均P<0.01),且观察组上肢及手Brunnstrom分期较对照组改善情况均更显著(P<0.01,0.05);观察组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电极片放置处皮肤瘙痒1例、睡眠障碍1例;对照组头晕1例。以上不良反应患者均能耐受,且无需处理短时间自行缓解。结论:阳极经颅直流电刺激有助于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上肢及手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2017年9月至2019年10月,48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 = 24)和观察组(n = 24)。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和镜像疗法,观察组行双侧上肢TEAS,对照组行假刺激,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和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后,两组FMA-UE、ARAT、WMFT和MBI评分均显著改善(|t| > 11.870, P < 0.001),观察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t| > 2.678, P < 0.05)。结论 镜像疗法基础上行双侧上肢TEAS可进一步改善亚急性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进行家庭使用改良强制性运动疗法(mCIMT)治疗慢性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的探讨。方法:选择在社区康复机构接受治疗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成年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强制性运动疗法治疗;运动功能评定采用Fugl-Meyer量表上肢部分(FMA-U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在治疗前、后及治疗后12周时进行效果评定。结果:治疗后以及12周后随访,2组FMA-UE评分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2项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家庭mCIMT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上肢康复机器人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康复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1年8月宁夏第五人民医院康复中心收治的9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受试者随机分为康复机器人组(n=49)及常规康复组(n=49)。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机器人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进行Fugl-Ma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定,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两组患者上肢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FMA-UE评分(47.49±7.84)分,常规康复组FMA-UE评分(33.29±9.53)分,康复机器人组治疗后MBI评分(52.49±9.45)分,常规康复组MBI评分(39.81±12.19)分,康复机器人组均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进一步实验分析发现,组间两两比较,康复机器人组肩关节前屈评分、肩关节外展评分、肩关节内旋评分均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应用上肢康复机器人辅助训练系统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上肢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对早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选取在甘肃省康复中心医院神经康复科收治的卒中后病程1~6个月的偏瘫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依就诊顺序分为A组15例(常规治疗+tDCS)、B组15例(常规治疗+MNST)和C组14例(常规治疗+tDCS+MNST),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应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手臂动作调查测试表(ARAT)、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诱发电位N20(潜伏期、波幅)对3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FMA-UE、ARAT、MBI评分及N20(潜伏期、波幅)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均P0.05);C组FMA-UE、ARAT、MBI及N20(潜伏期、波幅)等指标均显著优于A、B组(均P0.05),而A、B组间相关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镜像神经元康复训练系统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及诱发电位N20的潜伏期及波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作为社区适宜技术在脑卒中患者上肢和手功能康复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将60例社区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接受社区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TEAS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腕关节徒手肌力测试(MMT)、腕肘部改良Ashworth肌张力评定量表(MAS)、Fugl-Meyer上肢评定(FMA-U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 Barthel指数(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2组掌屈、背伸肌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肘关节肌张力评分均较治疗前和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且观察组腕关节肌张力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6周后,2组FMA-UE总分、FMA腕和手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均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低频经皮穴位电刺激适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社区脑卒中患者近期手和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