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肠间质瘤(GIST)是近年来随着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而提出的病理学概念,属于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非上皮源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科经腹腔镜手术治疗的32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对51例胃间质瘤(GSTs)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免疫组化检查发现CD117阳性47例(92.2%),CD34阳性36例(66.7%).平滑肌抗体(SMA)阳性12例(23.5%),S100阳性7例(13.7%)。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53.8%)及潜在恶性GSTs的5年生存率(61.1%)较良性GSTs的5年生存率(90.7%)低(P〈0.05)。肿瘤完全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72.4%)较姑息性切除者的5年生存率(41.9%)高(P〈0.05)。表明免疫组化指标CD117和CD34的检测有助于GSTs的诊断正确率。手术的关键是切除范围要完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对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察腹腔镜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腹腔镜下成功切除23例,2例中转开腹手术。手术时间为40~150 min;术中出血量为10~100 ml。术后平均排气时间为24.5 h,48 h拔除胃管。住院时间为3~9 d。术后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无死亡及复发、转移病例。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4.
李春平  黄家良  李晓华 《山东医药》2010,50(18):105-105
2004年1月-2008年5月,我们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胃问质瘤(GIST)16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胃间质瘤外科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性因素。方法收集2008-06~2014-06于该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检查明确为胃间质瘤的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平均随访时间为38.6(40.69±6.23)个月,随访率为96.77%。其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45%、72.84%、60.47%。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生存率与年龄、性别、生长类型等因素无明显相关差异。COX回归分析提示,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χ~2分别为7.148和6.347(P0.05)。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3.276和4.266;95%CI分别为1.437~7.476和1.271~10.622。结论胃间质瘤的总体预后一般,肿瘤细胞核分裂像、肿瘤大小、肿瘤坏死及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胃间质瘤术后的预后因素,其中,核分裂像、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6.
胃间质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胃间质瘤(gastric stromal tumor,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s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1],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目前临床上对GSTs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治进展作一综述。1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GSTs在美国每年确诊的新发病例约150例,年发生率为0·07每10万人,在…  相似文献   

7.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和预后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相似文献   

8.
胃肠道间质瘤预后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人类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大多数GIST有原癌基因c-kit突变.近年的研究发现,在无c-kit突变的胃肠道间质瘤中,存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基因的突变.此外,尚存在很多基因和蛋白参与了GIST的发生和发展.与一般胃肠道肿瘤相比,GIST在组织发生、临床病理、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有着不同的特点.本文主要综述有关GIST预后的相关指标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胃肠道间质瘤的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普遍认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并不是绝对良性。近年多项研究评估了GIST的预后因素.但其中多数研究未考虑当前GIST的定义。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GIST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华东医院2001年1月.2006年12月间的22例接受完整手术切除的GIST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含免疫组化检查),并进行随访,分析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性别、年龄和原发部位与GIST预后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平均随访26个月,1年、2年和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77%、64%和42%。不同肿瘤大小和不同核分裂象组间GIST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无复发生存时间与性别、年龄和肿瘤原发部位无关。胃GIST与非胃GIST的复发率无明显差异。结论:肿瘤大小、核分裂象是GIST的预后因素,肿瘤直径≥2cm或核分裂5/50HPF的GIST患者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0.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59岁,因反复呕血3小时于98年9月28日入院。患者入院前3小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呕吐鲜红色胃内容物两次,共约1000 ml,有血块,伴头晕、心悸,未解大便。患者96年曾突然呕血入住本院,胃镜诊断为急性糜烂性胃炎。入院体查:T3.65℃,R20次/分,P100次/分,Bp14/8KPa。贫血貌,无黄疸,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及腹部未见异  相似文献   

12.
病例:患者女,60岁,因“反复上腹痛5年,黑便10余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反复阵发性上腹部钝痛,无放射性,与进食排便无关,无恶心呕吐,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胃镜检查诊断为非萎缩性胃炎,未予系统性诊治。  相似文献   

13.
<正>患者女,62岁,因"腹胀1个月余"入院。查体:T:36.1℃,BP:128/75 mm Hg(1 mm Hg=0.133 k Pa),神志清楚,步入病房,查体合作。心肺听诊(-),腹部稍彭隆,未见肠形及蠕动波,腹壁浅静脉无扩张,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左侧腹部可扪及一巨大肿块,约25 cm×20 cm×15 cm大小,质硬,边界清,肿块中央有轻度压痛,活动度较差。肝脾肋下未触及,  相似文献   

14.
胃间质瘤临床诊治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胃间质瘤(GastricStromalTumor,GST)是一种具有恶性潜能的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过去受病理技术手段的限制,曾被误诊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近来随着免疫组化开展,判定GSTs可能源自中胚层的卡哈尔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 of Cajal,ICC),这些肿瘤绝大部分较少有结构蛋白表达,肌动蛋白阴性或仅局灶阳性,而且.电镜中亦很少见到肌丝,因此并不属于真性平滑肌肿瘤。目前临床上对GSTs认识还不够,本文就其临床特点、诊治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发生于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05-1/2010-9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114例胃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胃GISTs最常见于贲门胃底部(53.5%)和胃体部(36.8%),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消化道出血与腹部胀痛.内镜超声与CT在术前诊断方面准确率较高,确诊则需要病理组织学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余均行手术完整切除,免疫组织化学示CD117阳性率98.2%(112/114),CD34阳性92.1%(105/114).术后随访3-68mo(平均随访26.2mo),共有24例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本组98例随访患者5年生存率为100%,无瘤生存率达到98.0%.结论:胃GISTs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内镜超声与CT是术前有效的诊断方法.手术仍是胃GISTs治疗的主要方法,术后给予靶向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一类常见的消化道间叶性肿瘤,普遍认为它具有潜在恶性倾向,较少出现淋巴结转移。目前手术切除是治疗胃间质瘤的金标准,可以达到完全切除,但创伤较大。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对于早期发现的直径较小的胃间质瘤,内镜下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显著等特点。新型靶向药物的研发促进了胃间质瘤治疗的进展,为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该文主要就胃间质瘤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8.
胃间质瘤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胃间质瘤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3月收治的20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胃间质瘤患者临床表现不一,缺乏典型临床表现,首发症状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疼痛或饱胀不适、上腹鄙烧灼感等,中位发病年龄为48岁,术前主要借助超声内镜初步诊断,术后经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确诊,CD117和CD34是最主要的免疫组化检测指标,阳性率分别达90%和85%.结论 胃间质瘤的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对于中青年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及上腹痛等消化系统症状者,应考虑胃肠道间质瘤的可能,并行相关辅助检查;超声内镜是术前初步诊断胃问质瘤的首选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是目前胃间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胃间质瘤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i J  Liu P  Wang H  Yu J  Xie P  Liu X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1):742-745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资料完整、副总理诊断明确的31例胃间质瘤患者,依据诊断标准对胃间质瘤进行分类。结果:胃间质瘤无明显的性别差异,50-60岁为发病高峰。好发部位为胃底部,其次为胃体部,胃窦部发生较少。其中恶性胃间质瘤占58.1%(18/31),良性胃间质瘤仅占25.8%(8/31)。交界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长,平均为79个月,恶性胃间质瘤的病程较短,平均为4个月。本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主要为上消化道出血、上腹不适和(或)腹胀、腹痛等。胃镜、超声胃镜上、上消化道钡餐造影或B超及CT影像学等检查可以发现肿瘤,通过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可明确诊断。本病首选手术治疗,对伴有肝转移者可采取经肝动脉导管栓塞化疗,但疗效不肯定。结论:胃间质瘤是一类独立的胃黏膜下肿瘤,过去诊断为平滑肌或神经源性肿瘤的某些梭形细胞肿瘤,通过免疫组化检查可能为胃间质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胃间质瘤组织中DOG1的表达改变,并分析其在患者预后中的评估价值。方法接受手术治疗的老年胃间质瘤(高危)患者86例采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瘤体内CD117及DOG1的表达,并分析DOG1在瘤体内的表达水平对患者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的影响。结果免疫组化染色证实间质瘤中表达CD117及DOG1。Western印迹检测显示间质瘤组织中CD117与DOG1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瘤旁(正常组织)组织(P0.05)。相关性分析发现间质瘤中DOG1的表达量与CD117呈正相关(r=0.563,P0.01)。以Western印迹所检测的相对DOG1水平中位数(7.26)为界,将患者分为DOG1高水平组(DOG1≥7.26,n=43)及DOG1低水平组(DOG17.26,n=43),K-M生存分析显示:DOG1高水平组患者术后1年累积复发率显著高于DOG1低水平组(χ~2=4.127,P=0.042)。结论 DOG1在间质瘤中呈现高表达,且其高表达影响患者术后1年的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