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制备纳米乳剂包裹基因工程MAGE1(melanoma antigen1)抗原,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包裹MAGE1抗原的纳米乳剂(NEMAGE1),测量粒径、包裹率、载药量。检测乳剂包裹对小鼠DC摄取抗原能力的影响。用NEMAGE1免疫小鼠,运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毒性杀伤实验(LDH)检测NEMAGE1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状况,并观察纳米蛋白疫苗对荷瘤小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成功制备粒径为(15±5)nm的纳米乳剂,包裹率为91%,载药量0.091gPL,4℃放置6个月后性质稳定。DC摄取NEMAGE1的能力明显强于对游离蛋白抗原的摄取。ELISPOT和细胞毒性杀伤实验显示,NEMAGE1可以诱导机体产生针对MAGE1的CTL,特异性杀伤表达MAGE1的肿瘤细胞。荷瘤小鼠的治疗实验显示,NEMAGE1对表达MAGE1的肿瘤有明显疗效,其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游离MAGE1蛋白。结论纳米乳剂具有较高包裹率和稳定性。纳米乳剂包裹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可以有效激活机体产生抗肿瘤免疫效应,是具有临床应用前景的新型抗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制备的纳米微粒对树突细胞的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复乳溶剂蒸发法制备纳米微粒(NP)及包含有黑色素瘤抗原肽gp100-154-162的纳米颗粒(NP-gp100-154-162),用扫描电镜、Nano Plus粒度测定仪检测NP表征。用外周血单核细胞诱导树突细胞(DC),用纳米微粒负载树突细胞,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检测DC细胞对NP的摄取情况及DC摄取NP后的表型变化。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负载NP的DC及单纯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负载NP-gp100-154-162的DC刺激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观察纳米微粒对DC递呈抗原的影响。结果:PLGA-NP为圆形,粒径约为180~230 nm,该纳米微粒能被DC有效摄取;负载PLGA-NP后DC表面标志HLA-DR、CD80、CD86、CD83等明显增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显示负载纳米微粒的DC(DC/NP)能刺激T细胞增殖,刺激指数(SI)显著高于单纯DC组和单纯纳米微粒组。ELISPOT检测显示:DC细胞负载NPgp100-154-162在第4天时刺激效应细胞产生分泌IFN-γ的斑点数显著高于其在第2天时产生的斑点数,二者均显著高于DC负gp100-154-162产生的斑点数,表明纳米微粒能促进DC成熟,增强DC递呈抗原的能力。结论:PLGA纳米微粒能促进DC成熟和活化,增强并延长DC对抗原的递呈作用,提高树突状细胞免疫应答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纳米四氧化三铁(Fe3O4)颗粒包裹不同外壳材料对宫颈癌细胞HeLa毒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无溶剂热分解法制备磁性纳米Fe3O4颗粒并分别使用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和胆酸(CA)修饰的PLGA(CA-PLGA)星型共聚物包裹,对其进行验证表征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HeLa细胞对纳米颗粒的摄取,并用噻唑蓝(MTT)法测定上述两种材料包裹的纳米Fe3O4颗粒对HeLa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 制备的单个纳米Fe3O4颗粒粒径约7 nm,载Fe3O4的PLGA和CA-PLGA纳米颗粒均呈球状,粒径约200 nm,理论载药量为10%.当Fe3O4纳米颗粒的质量浓度相同(25 μg/ml)时,载Fe3O4的CA-PLGA纳米颗粒对HeLa细胞的毒性小于对应的PLGA纳米颗粒.结论 CA-PLGA星型共聚物可降低磁性纳米Fe3O4颗粒的细胞毒性,在生物体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制备包裹基因工程MAGE3/HSP70(简称M3H)融合蛋白的长循环纳米脂质体, 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抗肿瘤免疫效应.方法:采用薄膜分散-超声法, 制备包裹M3H的长循环纳米脂质体(简称NL M3H), 观察其形态并测量其粒径, 凝胶层析法检测纳米乳剂包裹率、载药量、稳定性及体外释药特性.用NL M3H免疫小鼠, 运用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和细胞毒性杀伤实验(LDH)检测了NL M3H激活机体细胞免疫反应的状况.结果:成功地制备出平均粒径<100 nm的长循环纳米脂质体, 包裹率为38%, 载药量0.038 g/L, 4℃放置6月后性质稳定.体外释药特性显示有74%的蛋白释放在24 h内完成.ELISPOT和细胞毒性杀伤实验显示NL M3H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产生针对MAGE3的CTL, 特异性杀伤表达MAGE3的肿瘤细胞.结论:NL M3H具有良好的包裹率和载药量, 性质稳定且具有缓释作用, 可以有效激活机体免疫反应产生针对特异性抗原MAGE3的CTL, 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新型抗肿瘤疫苗.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新型载多西紫杉醇聚己内酯-吐温80共聚物(PCL-Tween 80)纳米粒在神经胶质瘤化疗中的应用.方法 以PCL-Tween 80和聚己内酯为材料,利用改良的溶剂萃取/挥发方法制备载多西紫杉醇纳米粒并进行性质表征.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纳米粒的细胞摄取情况,并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 载药纳米粒呈球形,粒径约为200 nm.PCL-Tween 80纳米粒的载药量为10%,28 d内可以释放包裹药物的34.90%.与同浓度的泰素帝(Taxotere(R))比较,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对C6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更强.结论 载多西紫杉醇PCL-Tween 80纳米粒用于神经胶质瘤的化疗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IL-3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分化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 GM- CSF IL- 4与 IL- 3 IL- 4两种方法培养制备的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 cell,DC)在形态、产量、免疫表型和抗原摄取能力方面的差异。用 GM- CSF IL- 4和 IL- 3 IL- 4分别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分化为成熟树突状细胞 ,通过相差显微镜、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进行形态观察 ,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免疫表型和摄取抗原能力。结果表明 ,IL- 3 IL- 4诱导的 DC产量高 ,细胞纯度好 ,形态上与 GM- CSF IL- 4诱导的DC类似 ;细胞免疫表型显示高表达 MHC 类分子 ,但低表达或不表达 CD80、CD86 ;IL- 3 IL- 4诱导的 DC具有强大的摄取抗原能力。 IL- 3替代 GM- CSF可诱导低表达共刺激分子的耐受型 DC  相似文献   

7.
背景:尿激酶半衰期短,需持续大量给药,并发症也不小,故有必要研制具有缓释作用的溶栓药物。 目的:了解包载尿激酶的水溶性壳聚糖纳米粒子的性状。 方法:将壳聚糖和三聚磷酸钠以离子凝集法制备尿激酶纳米粒子后,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采用粒径仪测纳米粒子粒径,酶标仪比色法测粒子包封率,纳米粒子冻干法测其载药量,并检测体内外纳米粒子缓释特性。 结果与结论:当壳聚糖、三聚磷酸钠、尿激酶的质量比为7∶1∶1时,不仅溶液稳定,形成的纳米粒子粒径小,而且包封率和载药量均合适。制备出包封率最高达94.8%的尿激酶纳米粒子,载药量为14.5%,此时平均粒径236 nm,透射电镜观察示粒子形态较规则,呈球形;粒子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表明将尿激酶包被于纳米粒子中,避免了消化酶的直接作用,延长了半衰期,不仅在体内能保持较长时间的活性,而且具有明显的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8.
背景:有关研究表明聚乳酸羟基乙酸能够有效包裹反义寡核苷酸、小的干扰RNA、微小RNA等,可以较好地保护其在体内不受各种酶的破坏,并可以起到缓慢释放药物的作用,从而可以减少药物的给药次数,达到长期、有效的治疗效果。目的: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并研究纳米微粒的特性。方法:运用二次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纳米微粒的载药量及包封率,透射电镜观察微粒形态,激光粒径仪测定纳米微粒的大小和分布;将纳米微粒悬浮于磷酸盐缓冲液中观察其缓释特性。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微粒形态呈圆形,表面光滑,分散性好,不粘连,其粒径分布在143-502 nm,平均粒径为280 nm,平均载药量为(0.515±0.023)%,平均包封率为50.2%,批间差异小。纳米微球在体外可以缓慢释放,经过前几天的快速释放后,在第14天进入平台期。结果充分表明运用二次超声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CXCR4-miRNA纳米微粒的工艺过程简单,粒子性状符合要求且具有缓释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制备一种具有氧化还原敏感性的载阿霉素(DOX)纳米粒子,并研究其体外释放及靶向肝癌细胞的性能.方法 以1-(3-二甲氨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盐酸盐/N-羟基琥珀酰亚胺为催化剂,使透明质酸(HA)侧链接枝胱胺,进一步通过Schiff碱反应偶联β-环糊精(β-CD)制备β-环糊精接枝透明质酸(HACD).然后以HACD为载体材料,采用透析法制备载DOX纳米粒子(HACD/DOX),并对其载药量、包封率、粒径及分布、zeta电位等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表征;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HACD/DOX纳米粒子对肝癌细胞HepG2的毒性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及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研究HACD/DOX纳米粒子对HepG2细胞的靶向作用.结果 成功制备了HACD,其可携载DOX形成形态均匀的纳米粒子.DOX在纳米粒子中的载药量为(16.1±0.2)%,包封率为(64.2±0.9)%.透射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其为球形结构;粒度分析结果表明,HACD/DOX纳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203.1±2.5) nm,多分散系数为0.202,zeta电位为(-29.1±0.8)mV.该纳米粒子的体外释放行为具有明显的氧化还原敏感性.体外毒性结果显示,空白载体材料HACD对肝癌细胞无明显毒性,而HACD/DOX纳米粒子可有效杀伤肝癌细胞,48 h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为0.38 μg/ml.流式细胞术和CLSM结果均显示HACD/DOX纳米粒子是通过HA的介导而发挥肝癌靶向作用的.结论 制备的HACD/DOX纳米粒子具有适宜的粒径、高载药量和包封率,能在还原剂刺激下释放药物,且具有明显靶向肝癌细胞的作用,有望成为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靶向治疗肝癌的药物递送系统.  相似文献   

10.
背景: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或纳米微球用于制备生物降解型缓释或定向给药体系已经研究了近30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该体系能够控制粒径大小、延缓药物降解、延长药物释放时间、靶向释放、降低药物毒性和刺激性等。目的:以紫杉醇为模型药物、聚乳酸-羟基乙酸为包裹材料,探索载药纳米粒的制备条件对粒径、包封率等的影响,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以粒径、包封率和载药量等为观察指标,通过正交设计法优化纳米粒制备工艺条件。结果与结论:通过正交实验设计,优化了制备工艺条件,其最佳条件是超声乳化时间为15min,乳化剂浓度为1%,油水相比为1∶25,合成温度为25℃。在此条件下进行实验,制备出的载药纳米粒粒径为217.6nm,载药量1.79%,包封率85%。该制备工艺简单、稳定,优化制备条件,可制备出包封率高、粒径适宜的紫杉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  相似文献   

11.
结核杆菌Hsp65与EGFP融合基因的构建及DC疫苗的制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构建结核杆菌H37Rv株Hsp65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 (EGFP)的融合基因pEGHsp65, 并以其转染小鼠的树突状细胞 (DC), 制备抗结核的DC疫苗。方法: 采用PCR技术, 从培养的结核杆菌H37Rv株中抽提Hsp65基因,克隆到含有EGFP基因的质粒pEGFP- C1中, 构建pEGHsp65融合基因。以其转染Hela细胞, 在共聚焦激光扫描荧光显微镜下观测不同时间荧光表达的强弱, 并用RT- PCR检测Hsp65mRNA的表达。以pEGHsp65融合基因转染小鼠骨髓细胞经GM- CSF和IL -4诱导分化的DC, 用MTT比色法检测DC疫苗刺激未致敏脾细胞的增殖。结果: 用EcoRⅠ和BglⅡ双酶切鉴定证实, H37Rv株Hsp65DNA已插入重组表达载体pEG -FP- C1中。将融合基因转染入Hela细胞, 48h转染率最高;用RT- PCR在mRNA水平上可检测到Hsp65mRNA的表达。用MTT比色法检测表明, 融合基因转染的DC能激活并引起未致敏的脾细胞增殖。结论: 成功地构建pEGHsp65融合基因和以其制备的DC疫苗, 为进一步观察其治疗结核病的效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endriticcell,DC)的分离方法 ,观察其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为下一步细胞融合提供DC来源。方法 以免疫磁珠分选法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CD4 + DC ,流式细胞仪检测所得细胞的纯度 ,光镜、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其形态 ,SP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DC的分子表达。结果 此纯化方法所得细胞纯度可达到 80 %以上 ,形态学观察可见纯化细胞具有典型的DC特征 ,该细胞能高表达HLA DR和S 10 0分子。结论 免疫磁法可获得较高纯度典型DC ,为进一步进行DC与肿瘤的融合实验及临床应用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HCVC-FC基因电穿孔法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功能的改变。方法:分离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与rmGM-CSF和rmIL-4培养1wk,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观察.并用FACS检测细胞表面DEC205的表达。以通过质粒pcD一NA3HCV C—Fc电穿孔法转染培养的DC,用间接免疫荧光染色测定转染细胞中HCV C—FC的水平;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电穿孔法转染细胞的功能。结果:培养1wk后,得到具有典型DC形态的细胞,以质粒pcDNA3HCV c-FC为载体电穿孔法转染DC后,转染细胞中可检测到较高水平的HCVC—Fc2与对照组相比较以电穿孔法转染的细胞能明显刺激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论:小鼠骨髓单个核细胞加GM-CSF和IL-4培养1wk,可生成大量的DC。质粒pcDNA3HCV c-Fc转染培养的DC对T细胞刺激作用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制备具有叶酸靶向性的载紫杉醇磷脂-聚合物杂化纳米粒(PTX-FLPNPs),并研究其对乳腺癌细胞EMT-6的细胞毒性及体外细胞吞噬.方法 以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CL-PEG-PCL)、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甲氧基聚乙二醇(DSPE-mPEG2000)和叶酸偶联的磷脂(Folate-PEG(2000)-DSPE)为药物载体,通过薄膜水化法自组装制备PTX-FLPNPs,并对其进行表征;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比较叶酸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EMT-6对叶酸靶向及无靶向杂化纳米粒的吞噬作用;采用MTS法研究PTX-FLPNPs对EMT-6细胞的细胞毒性.结果 成功制备了PTX-FLPNPs,其呈球形,粒径均匀,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投药量为30%的PTX-FLPNPs的平均粒径为(279.9±8.7)nm,多分散系数为0.173±0.021,Zeta电位为(-17.5±1.1)mV,载药量为(27.36±0.91)%,包封率为(91.16±1.12)%.细胞吞噬实验表明,叶酸受体高表达的EMT-6细胞对叶酸靶向的杂化纳米粒的吞噬作用明显强于无靶向的杂化纳米粒(P<0.05).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TX-FLPNPs的细胞毒性低于紫杉醇注射剂,且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优于无靶向的杂化纳米粒.结论 PTX-FLPNPs具有较高载药量及包封率,粒径均匀,可通过主动靶向作用介导肿瘤细胞内吞,并增加药物在肿瘤细胞内的浓度,是一种能有效抑制肿瘤的靶向载药纳米制剂.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携带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嵌合基因的腺病毒表达载体感染人外周血诱导培养树突状细胞(DC)后其生物学特性的改变.方法 从正常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经Ad-HSP70-HBsAg感染刺激后.在含细胞因子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白介素-4(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培养液体中体外诱导培养DC;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RT-PCR、流式细胞仪(FACS)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试验对人外周血来源的DC进行生物学特性分析.结果 Ad-HSP70-HBsAg感染后的DC能够有效表达示踪蛋白GFP和转录基因HSP70-HBsAg,病毒感染组和对照组的DC在细胞形态、DC细胞表面分子表达和刺激同种异体的人外周血幼稚型T细胞增殖能力的方面无明显差别.结论 Ad-HSP70-HBsAg可有效转染DC,感染后的病毒对DC的生长和生物学特性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膀胱肿瘤细胞BIU -87培养上清对树突状细胞(DC)的生成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DC, 实验组加入BIU -87细胞的培养上清液, 以正常培养的DC作为对照组, 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同条件下培养的DC上表面标志的表达, 并用改良的MTT比色法检测和对比两组所培养的DC激活同种异体T细胞的能力及其差别。结果: DC与BIU- 87细胞的上清液共培养后, CD1a、CD83及CD86均呈低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 DC的成熟受到抑制, 对同种异体T细胞激活的作用明显降低 (P<0. 05 )。结论: BIU- 87细胞的上清液可抑制DC的生成及相关表面标志的表达, 这可能是导致膀胱肿瘤患者DC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Bcl-2表达与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免疫荧光技术和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共焦镜)技术检测了地塞米松介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时调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时空变化。结果显示,免疫荧光技术和共焦镜技术可对细胞内的蛋白表达作定量和定位检测,凋巨噬细胞内Bcl-2逐渐减少,核中Bcl-2相对量逐渐减少,胞浆中Bcl-2相对量逐渐增多,Bcl-2表达和地塞米松介导的巨噬细胞凋亡呈极显著负相关。结果表明,地塞米松介导巨噬细胞凋亡时,凋亡抑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人脐静脉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为内皮祖细胞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方法。方法选择脐静脉血,应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于预先包埋了人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板,用加入生长因子VEGF165和bFGF的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EGM-2MV培养细胞,3d后,洗掉非贴壁细胞,换培养液继续培养至7d,收集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分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功能学鉴定,流式细胞术测定祖细胞和内皮细胞系标志。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经过梯度密度离心和贴壁法选择的细胞能特异性吸附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并内吞DiI-acLDL,祖细胞标志CD133及内皮细胞特异性抗原CD34、KDR检测,其阳性率分别为(27.05±2.94)%、(16.37±2.69)%和(56.67±7.29)%;体外培养的内皮祖细胞具有良好的细胞增殖活性。结论人脐静脉血中可以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为内皮祖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mmature dendritic cells (DCs) take up antigens in peripheral tissues and, after antigen processing, mature to efficiently stimulate T cells in secondary lymph nodes. In allergic airway diseases DCs have been shown to be involved in the indu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a T(H)2-type profile. OBJECTIVE: The present study was undertaken to determine pathways of Der p 1 (a house dust mite allergen) uptake by human DCs and to compare Der p 1 uptake between DCs from patients with house dust mite allergy and DCs from healthy donors. METHODS: Monocyte-derived DCs (MD-DCs) were obtained from patients with house dust mite allergy (n = 13) and healthy donors (n = 11). Der p 1 was labeled with rhodamine. Der p 1 uptake by MD-DCs was analyzed by means of flow cytometry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RESULTS: Rhodamine- labeled Der p 1 was demonstrated to be taken up by MD-DCs in a dose-, time-, and temperature- dependent manner. The involvement of the mannose receptor (MR) in the Der p 1 uptake was demonstrated by using (1) inhibitors of the MR- mediated endocytosis (mannan and blocking anti-MR mAb), which inhibited the Der p 1 uptake from 40 % to 50 %, and (2) confocal microscopy showing the colocalization of rhodamine-labeled Der p 1 with FITC-dextran. Interestingly, compared with DCs from healthy donors, DCs from allergic patients expressed more MR and were more efficient in Der p 1 uptake.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MR could play a key role in the Der p 1 allergen uptake by DCs and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diseases in dust mite -sensitive pati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