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X线片及动脉血液流速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疗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颈椎X线片、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颈椎X线影像、双侧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X线片中颈椎生理曲度、棘突偏歪、寰枢关节紊乱及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流速改善明显,其临床疗效显著优于传统推拿疗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两组治疗两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0%(38/40),对照组为77.5%(31/40),差异显著(P0.05)。结论:电针配合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确切,能较好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CSR) 的临床疗效。方 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8 例气滞血瘀型CSR 患者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9 例。对照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 治疗,治疗组给予脊柱微调手法联合腹针疗法治疗,2 组均治疗2 周。比较2 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颈椎 功能、疼痛、颈椎生理曲度及血液流速。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1.84%,高于对照组75.51% (P<0.05)。 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颈椎病临床评价量 表(CASC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较治疗前升 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ASCS 评分、颈椎生理曲度 及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液流速、收缩峰值血液流速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针疗法联合脊柱微 调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CSR 疗效显著,能够减轻患者颈椎不适症状,调节颈椎生理曲度,改善颈椎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的核心技术"四步十法",矫正、整复错位颈椎小关节,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10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牵引理疗治疗颈椎病颈型95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86.92%,对照组为41.05% 治疗组总有效率99.07%,对照组为73.96%.两组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颈型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颈椎病的临床价值。方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的"四步十法",矫正、整复错位颈椎小关节,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1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手法配合牵引治疗103例。结果:治疗组痊愈率70.92%,对照组为62.14%;治疗组总有效率96.45%,对照组为95.15%。两组疗程及复发率比较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在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上具有显著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颈源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龙氏正骨手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组)38例和对照组(常规推拿手法+针灸组)38例。完成疗程后,评估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VAS值、颈椎DR片参数、椎-基底动脉TCD参数和随访1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5%)高于对照组(8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测定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依照VAS评分将两组患者的眩晕程度分为4个等级,以便于临床应对;颈椎DR片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屈伸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TCD检查结果,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舒张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LVA,RVA和BA血流速度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1年后总复发率(24.3%)低于对照组(63.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龙氏正骨手法加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颈源性眩晕,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和较低的复发率,其主要机制与改善颈椎结构异常和相应椎动脉灌注有关,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治疗颈源性眩晕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龙氏正骨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5年5月—2016年5月在新余市人民医院疼痛康复科门诊就诊的12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60),对照组采用传统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88.33%(53/60),观察组总有效率100%(63/63),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CASCS评分显著升高,且治疗后观察组CAS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龙氏正骨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助于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平衡刮痧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并且予口服西药颈椎牵引作对照,经治疗1、2个疗程后观察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减慢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上升幅度经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椎-基底动脉流速增快者,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流速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两组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平衡刮痧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有肯定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针灸、推拿联合中药口服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对于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于2014年4月~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中选出102例,根据患者的主观意愿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针灸疗法,观察组患者加用推拿疗法和中药口服,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96.0%高于对照组82.69%,P0.05;且观察组患者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的收缩期峰流速、平均峰流速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灸与推拿、中药口服配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改善血流动力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86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采用常规针灸疗法,治疗组采用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2组患者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CASCS评分为(66.3±7.8)分,高于对照组的(42.7±5.4)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有效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龙氏正骨手法结合小针刀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优于常规针灸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筋骨并举靶点推拿法在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患者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采用筋骨并举靶点推拿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推拿法,分析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血流动力及临床有效率等指标的改变。结果:治疗前将两组患者分别运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评估,并结合两组患者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椎动脉内径、阻力指数(RI)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的症状及各项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在眩晕、日常生活、心理等症状评分以及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阻力指数(RI)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筋骨并举靶点推拿法的总有效率为97.0%,高于常规推拿组的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推拿法相比,筋骨并举靶点推拿法能提高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评分,改善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推拿结合针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血浆内皮素(ET)影响,探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及治疗机制。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共计24例,予推拿结合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功能总评分、眩晕症状评分、日常生活和心理影响评分及血浆内皮素水平的变化。结果:2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治疗后症状功能评分、眩晕症状评分、日常生活和心理影响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高,血浆内皮素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推拿结合针刺可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治疗机制可能与推拿结合针刺改善颈部血液循环,降低血浆内皮素等缩血管物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疗效和血流动力学影响性,以期提高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CSA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予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治疗,均同时治疗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X线检查指标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皮素(ET)、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水平变化并比较;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完成治疗后在临床症状量化评分变化并比较。结果:1)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收缩期血流速度、舒张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2)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颈椎屈伸活动范围、颈椎弧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椎体水平位移、椎体角度位移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3)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TNF-α、ET、NSE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4)完成治疗后2组患者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障碍、猝倒、颈椎不适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 0. 05),完成治疗后观察组以上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通督活血汤联合推拿手法能通过改善CSA血液流变学促进血液循环,改善颈椎活动范围,促进神经元恢复,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刃针配合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3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药物组各65例,治疗组采用刃针配合手法治疗,药物组采用静脉滴注注射用丹参,盐酸培他啶注射液。对两组病人疗程前后进行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对比分析,均在2个疗程后评价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6.92%,药物组为8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药物组,且治疗组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变化比治疗前明显改善,亦优于药物组。结论:刃针配合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液供应,对椎动脉型颈椎病及其引起的眩晕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5.
穴位注射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择后循环系统短暂性脑缺血患者60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颈夹脊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和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TCD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基底动脉及双侧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椎动脉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可以增加短暂性脑缺血患者的脑血流量,预防脑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16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镇静、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PSS注射液100 mg加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连用14 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的血流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椎动脉缺血与高血脂和血黏度升高有一定的关系,而舒张血管、降血脂和血黏度,可改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异常,PSS可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求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CSA)的作用机制。方法:400例CSA患者随机分成A(药物治疗组)、B(小针刀治疗组)、C(推拿手法治疗组)、D(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组)4组,采用经颅多普勒(TCD)对40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及治疗有效率。结果:B、C、D 3组VA、BA的Vm在治疗后均有明显改善,PI接近正常。A组治疗总有效率66.0%,B组总有效率78.6%,C组总有效率80.2%,D组总有效率96.0%。结论:小针刀结合推拿手法治疗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椎-基底动脉Vm、PI有关。  相似文献   

18.
PSS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藻酸双酯钠(PSS)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疗效。方法将16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以镇静、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以PSS注射液100mg加生理盐水静滴,每日1次,连用14d。观察治疗前后椎动脉的血流参数和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清三酰甘油、总胆固醇、纤维蛋白原、椎动脉内径、椎动脉血流参数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或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椎动脉缺血与高血脂和血黏度升高有一定的关系,而舒张血管、降血脂和血黏度,可改善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异常,PSS可缓解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9.
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40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目的 观察温针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对 4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作温针灸颈夹脊穴治疗 ,同时做TCD检查 ,并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结果 温针灸颈夹脊穴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 (实验组总有效率 95 % ,对照组总有效率 75 % ) ,并能明显加快其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 ,两组相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结论 温针灸颈夹脊穴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138例15~30岁青少年颈椎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颈椎X片的分析,探讨诊疗对策。方法:统计临床症状和体征;均行DR-X线摄影机摄颈椎正位、中立位侧位、张口位平片检查,按照颈椎病诊断标准测量分析。结果:本组临床症状体征以颈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为主;本组X片改变以颈椎小关节的紊乱引起颈椎失稳为主,以曲度的变直/反曲和椎体的轻度旋转错位为最突出的表现。结论:青少年颈椎病的眩晕/头晕症状与交感神经激惹引起椎动脉痉挛有关;青少年颈椎病是一种心身疾病;因X片特点是脊柱在水平、垂直、及旋转3D空间的复杂错位,故手法复位应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扳法的应用需谨慎;中药的治疗不仅需要舒筋活络、活血通脉,还须注意对情志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