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LPN)后急性肾损伤(AKI)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2021年6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泌尿外科接受LPN治疗的60例肾细胞癌(RCC)患者的临床资料。AKI的诊断依据国际肾病改善全球预后标准。根据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n=26)与非AKI组(n=34)。收集患者年龄、性别、术前血红蛋白(Hb)、合并疾病、住院时间,以及术前及术后48 h时的血清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β2微球蛋白(β2-MG)、胱抑素(CysC)、空腹血糖(FPG)等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N术后发生AKI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危险因素对RCC患者LPN术后AKI的预测价值。结果 60例RCC患者中,术后诊断为AKI 26例(43.3%),其中AKI Ⅰ期22例(84.6%)、Ⅱ期4例(15.4%)。两组性别、体重指数(BMI)、术前合并高血压、术前合并糖尿病、术中胶...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冠状动脉狭窄、心血管危险因素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不良心脏事件(MACE)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CAD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完整临床资料,分析其冠状动脉CT成像,并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对患者临床影像学CT-FFR、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风险预测,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其对CAD患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预测效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糖尿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病变程度、CT-FFR值≤0.80(基于患者、血管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冠状动脉狭窄≥70%~90%者、既往有糖尿病、CT-FFR值≤0.80(P<0.05)。LVEF增大是CAD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保护因素。预测结果:联合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AUC(95%CI)=0.946(0.898,0.994)]与3种独立预测模型对比更优(P<0.05)。结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基于神经网络方法构建的预测模型能否精准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严重程度(缺血或不缺血)。 方法 回顾性收集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及有创冠状动脉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FFR)测量的92例冠状动脉疾病病人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其中男66例,女26例;平均年龄(58.3±10.3)岁。共纳入122支冠状动脉血管。依据FFR值将122支冠状动脉血管分为2组,即狭窄组(FFR≤0.8,68支)和非狭窄组(FFR>0.8,54支)。基于CCTA影像数据,选取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区域的468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分析。构建3种冠状动脉狭窄预测模型,包括神经网络模型、传统统计学模型和最小绝对值收敛与选择算子模型。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评估3种模型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性能。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神经网络特征、原始影像组学特征与真实标签的相关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的影像组学特征。 结果 3种预测模型中,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效能最高,其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81.19%、81.23%、81.16%和0.781 3(0.773 8~0.788 8)。神经网络特征与真实冠状动脉狭窄标签的相关性[最大绝对相关系数(r最大)=0.683 8,P<0.001,平均绝对相关系数(r平均)=0.261 1]高于原始影像组学特征与真实标签的相关性(r最大=0.238 9,P=0.008和r平均=0.090 5)。狭窄组的W6_surface_area高于非狭窄组,而W6_Auto Correlation_mean低于非狭窄组(均P<0.05),其余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以影像组学特征为输入的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冠状动脉狭窄,其中10个PCAT区域影像组学特征或许在预测冠状动脉狭窄的血流动力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列线图在术前预测进展期胃癌隐匿性腹膜转移(PM)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进展期胃癌且行术后PM评估的110例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77例,女33例,平均年龄(64.65±10.24)岁。所有病人术前均行全腹部增强CT检查且PM诊断为阴性。将全部病人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77例(术后PM阳性33例)与验证集33例(术后PM阳性14例)。采用卡方检验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隐匿性PM显著相关的独立预测因素来构建临床模型。基于增强CT影像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构建组学模型并计算模型的影像组学评分(Radscore)。将临床独立预测因素与Radscore联合来构建联合模型及其列线图。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各模型的预测效能,DeLong检验比较各模型间的AUC值,并用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估联合模型的拟合优度和临床价值。结果 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AUC值分别为0.944、0.915)均高于临床模型(AUC值分别为0.780、0.865)及组学模型(AUC值分别为0.844、0.825)...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率减速力(DC)联合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对心房颤动(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6年6月因AF在我院住院并行首次射频消融术的患者56例,根据术后随访结果分为未复发组36例,复发组20例。统计两组患者一般资料、DC值及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并进行比较,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分别对DC值、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及二者联合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绘制,评价二者联合对AF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结果:复发组患者DC值(5.89±1.00)ms高于未复发组(4.88±0.99)ms、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0.094±0.014)mV小于未复发组(0.109±0.018)m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DC较术前明显下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C值大、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小是AF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DC值、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预测AF术后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64、0.748,二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86),二者联合预测AF术后复发曲线下面积为0.837,高于各自值(P<0.05)。 结论DC联合体表心电图V1导联f波平均振幅对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具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颈静脉肝内门腔静脉分流术(TIPS)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的相关因素,观察术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对患者长期生存预后的影响。 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因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失代偿接受TIPS治疗的患者202例。根据术后短期内是否出现总胆红素显著升高分为两组:A组为总胆红素未显著升高组106例,B组为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组96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TIPS术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的相关影响因素,并通过长期随访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预后。 结果:202例患者均成功建立肝内门腔支架分流道。门静脉压力从术前的(24.2±5.1)mmHg降至(14.6±4.3)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33,P<0.01)。TIPS术前总胆红素为(23.27±18.67)μmol/L,术后2周升至(36.52±28.17)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61,P <0.01)。单因素分析显示B组患者的年龄、术前总胆红素、术前Child-Pugh评分、肝内支架分流道长度均高于A组(P<0.05);两组的门静脉高压病因、门静脉穿刺位置、术后门静脉分支显影情况以及分流道支架类型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元非条件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总胆红素、术前Child-Pugh评分、肝内支架分流道长度及术后门静脉分支显影情况与术后短期内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有关。Kaplan-Meier分析显示TIPS术后A组的生存率高于B组,有统计学差异(χ2=4.528,P=0.033),术后两组的分流道累积通畅率及H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术前总胆红素水平高、术前Child-Pugh评分高、肝内支架分流道长度长是TIPS术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的危险因素,术后门静脉分支显影支数多是TIPS术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的保护因素。术后短期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比未显著升高患者的长期累积生存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CT血流储备分数(FFRCT)在可疑冠心病病人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缺血性病变(FFRCT≤0.80)的预测因素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纳入因疑似冠心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的病人292例,其中男187例,女105例,平均年龄(65.8±10.3)岁。利用CCTA影像将狭窄程度分为轻度 (≥25%且<50%)、中度(≥50%且<70%)和重度(≥70%且<99%)。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FFRCT软件对病人的CCTA数据进行测量。根据FFRCT数值范围将病人分为阳性组(FFRCT≤0.80,102例)和阴性组(FFRCT>0.80,190例)。2组病人的一般资料、CCTA上的血管特征及血运重建,以及基于FFRCT与CCTA制定的治疗策略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 检验、t检验及卡方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结果 阳性组病人的年龄更大,男性更多,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的比例均高于阴性组(均P<0.05)。阳性组较阴性组病人更多的表现为中重度狭窄(分别为80.4%和28.4%),更多的病人行血运重建术(分别为56.8%和11.1%),均P<0.05。74例病人(25.3%)基于FFRCT的结果治疗决策发生改变。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压(OR=2.245)、糖尿病(OR=2.238)及中重度狭窄(OR=8.837)是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 基于深度学习的FFRCT技术在可疑冠心病病人中的应用是可行的,高血压、糖尿病及中重度狭窄是FFRCT≤0.80的独立预测因素,FFRCT可能影响病人的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机器学习(ML)方法探讨定量、定性的冠状动脉斑块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对缺血特异性狭窄血管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有创冠状动脉造影(ICA)及FFR测量的255例病人共328支血管的临床及影像资料。以FFR≤0.80作为提示病变特异性缺血的指标,依据FFR值将纳入血管分为非缺血组(FFR>0.80)和缺血组(FFR≤0.80)。测量所有纳入斑块的CCTA参数,包括斑块的定量、定性特征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LogitBoost算法建立随机森林模型,通过信息增益排序方法自动选择特征。分类准确度、敏感度以及f1值(分类准确度与敏感度的调和平均值)用以评价随机森林模型对造成缺血特异性狭窄斑块的预测价值,并计算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采用十折分层交叉验证法计算模型的总体分类准确度。 结果 应用ML方法得出,血流动力学参数FFRCT、ΔFFRCT是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最重要的2个特征,其次是斑块的定量、定性特征,包括脂质斑块体积、斑块弯曲、斑块不规则、非钙化斑块体积、狭窄程度、纤维斑块体积和管腔体积。在排序前10的特征中有9个是CCTA相关参数,只有1个临床参数。采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的分类准确度为0.940,敏感度为0.940,f1值为0.940;预测缺血特异性狭窄的 ROC曲线下面积为0.992,模型的总体分类准确度为0.921±0.047。 结论 ML方法能够很好地预测引起心肌缺血的冠状动脉特异性狭窄病变的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大动脉粥样硬化(LAA)与心源性栓塞(CE)所致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侧支循环是否存在差异,并探讨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8月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70例急性前循环颅内大血管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卒中病因分型将患者分为LAA组(n=50)与CE组(n=2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CT血管造影对侧支循环进行评分,总分为3分,0或1分为侧支循环不良组(n=31),2或3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n=39),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二元逐步向后回归分析确定侧支循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LAA组的侧支循环良好占比高于CE组(64% vs.35%,P=0.027),入院收缩压、血栓负荷评分(CBS)≥6分占比高于CE组(P<0.05),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低于CE组[5.50(3.00,10.00)分 vs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寒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OPCABG)术后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北部战区总医院自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844例行单纯OPCABG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低氧血症将其分为低氧血症组(n=258)与非低氧血症组(n=58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检验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与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经冠状动脉造影并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高原冠心病患者387例,随访6~12个月并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按有无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总结分析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再狭窄组糖尿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无狭窄组(P〈0.01),术后规律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氯吡格雷片和他汀类药物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无狭窄组(P〈0.01);再狭窄组和无狭窄组在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的发病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移居平原居住组的再狭窄率显著低于未移居组(16.1%vs 35.4%,P〈0.01)。结论高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发生与糖尿病、术后规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和他汀类药物密切相关,术后移居平原可能降低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评价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近中期疗效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255例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研究CAS术前危险因素(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病史、吸烟史等)与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中期疗效的联系.结果 术前所有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为平均(2.58±0.68)分,术后出院时66.7%患者(170/255)为平均(1.98±0.30)分(P<0.001),术后3个月78.8%患者(201/255)为平均(1.67±0.53)分(p<0.001),术后12个月98.8%患者(252/255)为平均(1.84±0.38)分(P<0.001).术后出现脑梗死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8例,脑过度灌注综合征8例,既往脑梗死史、糖尿病且控制不佳、冠心病、未戒烟、高血压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术后3个月发生TIA 13例,支架内再狭窄3例,既往脑梗死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后12个月发生脑梗死10例,TIA 10例,支架内再狭窄5例,既往脑梗死史、吸烟史、高脂血症且控制不佳是危险因素.结论 CAS治疗老年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高,既往脑缺血史、高血压史及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术前需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0 T MRI心肌灌注储备指数(MPRi)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0例临床拟诊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住院患者,在接受X线冠状动脉造影前2周内行3.0 T MRI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负荷与静息心肌灌注TIC的上升斜率,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半定量分析共获得299个心肌节段的MPRi(全层心肌ROI的心肌灌注储备指数)和MPRinner(内层心肌ROI的心肌灌注储备指数)。以X线冠状动脉造影为标准,将各心肌节段分为狭窄组与非狭窄组,2组MPRi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552,P<0.001)。各冠状动脉分支供血区最小MPRinner值与血管最大狭窄率之间存在中度负相关(r=-0.644,P<0.001)。在ROC曲线分析中,当MPRinner截断值取1.29时,半定量分析预测血管显著狭窄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87.5%和66.7%。比较ROC曲线下面积,半定量分析和肉眼观察的总体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0,P>0.05)。结论:3.0 T MRI心肌灌注成像结合半定量分析可发现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冠状动脉狭窄导致的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肾胺酶(renalase)水平与预后的关系。 方法 选择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在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PCI的12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冠心病患者PCI术前、术后血清BDNF、肾胺酶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BDNF和肾胺酶预测患者预后效能。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预后不良因素。 结果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肾胺酶水平低于术前,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8例冠心病患者中预后不良16.4%(21/128),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BDN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肾胺酶水平低于预后不良组(P<0.05)。血清肾胺酶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显著高于BDNF预测冠心病患者预后AUC(Z=5.627,P<0.001)。肾胺酶>38.96 ng/mL冠心病患者平均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未发生时间,显著低于肾胺酶≤38.96 ng/mL冠心病患者(χ2=65.561,P<0.001)。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年龄、肾胺酶水平、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预后密切相关。 结论 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血清肾胺酶水平与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肾胺酶水平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腹部内脏脂肪组织CT衰减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0年1月—2022年6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197例,分析并记录患者的基本资料,利用腹部CT图像测量腹部内脏脂肪面积(VAT area)、腹部内脏脂肪CT衰减(VATCTattenuation),腹部皮下脂肪面积(SATarea)、腹部皮下脂肪CT衰减(SATCT attenuation),评估上述指标与患者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冠状动脉不同狭窄组比较发现,年龄、体重指数(BM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C反应蛋白(CRP)、糖尿病史、VAT area、VAT CT attenuatio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上述指标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年龄、BMI、糖尿病史、VAT area均呈正相关,与VAT CT attenuation呈负相关。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糖尿病及VAT area是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VAT CT attenuatio...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PPGL)患者中血浆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类物质(MNs)正常者的临床特点,为该类患者的诊疗提出建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4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就诊的99例PPGL患者,其中98例经病理证实为PPGL,1例为临床诊断希佩尔-林道综合征(VHL综合征)。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浆游离MNs,按照MNs水平分为MNs正常的PPGL患者(MNs正常组,n=10)与MNs升高的PPGL患者(MNs升高组,n=89),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术前准备、术中血压波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MNs正常组患者典型三联征发生率与MNs升高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恶心、呕吐的发生率稍高于MNs升高组(40.0% vs.13.5%,P=0.031)。MNs正常组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比例明显高于MNs升高组(60.0% vs.20.2%,P=0.027),具有PPGL典型影像学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风险的列线图模型。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行调强放疗的21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4例、女性122例,年龄37~83(61.5±9.6)岁。根据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组和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组。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软件包建立预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列线图模型,计算一致性指数,绘制校正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决策曲线。 结果 216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有65例患者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为30.09%。LASSO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V5、V20、V30、平均肺剂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及图像验证是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OR=2.946~4.688,均P<0.05)。建立预测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风险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指数为0.819(95%CI:0.789~0.853),校正曲线与理想曲线相接近,ROC曲线下面积为0.802,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在6%~100%时,具有较高的净获益值。 结论 基于年龄、V5、V20、V30、平均肺剂量、FEV1、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及图像验证建立的列线图对局部晚期NSCLC患者调强放疗后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风险的预测具有较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后产生低血压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接受CAS治疗的137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平均年龄66.3岁,手术侧颈动脉重度狭窄98例,中度狭窄3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评价持续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137例颈动脉狭窄患者CAS术后有51例(37.2%)发生低血压。单因素分析提示,与CAS术后低血压相关的因素,包括颈动脉狭窄部位在球部、术前存在未控制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CCB)类药物史、尿素氮、术后24 h静脉液体入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有溃疡斑块、术前存在未控制高血压、术后24 h静脉液体入量,是CAS术后低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有溃疡斑块、术前高血压未控制、术后24 h液体入量较多患者,更易发生CAS术后低血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TAAD)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21年6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收治的146例诊断为TAAD并接受孙氏手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24 h内的氧合指数将患者分为低氧血症组(PaO2/FiO2≤200 mmHg)与非低氧血症组(PaO2/FiO2>200 mmHg)。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氧合指数、气管插管时间和院内病死率等临床结局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TAAD患者术后低氧血症发生率为45.9%。与非低氧血症组比较,低氧血症组机械通气时间(P<0.001)和ICU停留时间(P=0.039)明显延长,且病死率明显增高(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重指数(BMI)高是TAAD患者术后发生低氧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OR=1.701,P<0.001),而术前...  相似文献   

20.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DES)植入术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0年9月至2014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治疗的连续258例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至少1年冠状动脉造影复查确诊为ISR患者(ISR组)和同期262例年龄和性别匹配但无ISR患者(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生化指标、术后用药、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DES植入治疗特征,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与ISR相关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SR组患者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和吸烟多见,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糖化血红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水平显著增高,但LVEF减低(P 均<0.05)。尽管两组冠状动脉病变数和支架植入部位无显著差异,但ISR组支架直径较小、长度较长,分叉病变多见(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心肌梗死史、糖尿病、吸烟、hs-CRP、LDL-C、支架长度是ISR独立危险因素,而支架直径、LVEF与ISR呈负相关。结论雷帕霉素DES植入术后ISR发生与多个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或介入因素相关,有效控制冠心病危险因素、改善左心室功能,对预防ISR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小血管、长支架和分叉病变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