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总结肉碱棕榈酰转移酶2(CPT2)缺乏症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PT2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儿,1岁7个月,第二次发病,两次临床表现主要为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基因检测CPT2基因提示突变c.338C>T(p.S113L)和c.1711c>A(p.P571T),c.338C>T(p.S113L)来自母亲,c.1711c>A(p.P571T)来自父亲,最终确诊为CPT2缺乏症。结论:反复发作的较小年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患儿需警惕遗传代谢病如CPT2缺乏症,通过基因检测做到早发现、早预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新生儿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新生儿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的临床表现、病理改变及串联质谱(MS-MS)分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尸检发现新生儿除肌肉出现大量脂肪滴之外,其他全身各个重要脏器心、肝、脾、肾等均有不同程度的脂肪空泡沉积.串联质谱(MS-MS)分析检测报告均符合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检测指标改变.结论 新生儿型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Ⅱ缺乏症病情危重,为全身系统性疾病;诊断本疾病需结合临床、病理及实验室等各项检查.  相似文献   

3.
王立娜  任常军  李云  王慧 《河北医药》2011,33(22):3520-3520
患儿,男,33d。主因哭闹伴声音嘶哑15d,咳嗽3d入院。患儿于15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哭闹,呈阵发性,伴面色、口周发绀,同时有声音嘶哑,逐渐加重,3d前出现咳嗽,咳嗽呈阵发性,有痰咳不出,无鸡鸣样尾音,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彩超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卵圆孔未闭。为求进一步诊断来我院,门诊以小儿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收入院。患儿系第二胎第二产,孕足月顺产娩出,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极长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VLCADD)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转归以及临床类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通过新生儿筛查与临床确诊的VLCADD患儿共16例,回顾性分析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基因型。结果:16例患儿中男5例,女11例,年龄7个月~10岁。临床类型:心肌型3例(18.75%),肝型5例(31.25%),肌型7例(43.75%),1例失访。心肌型患儿3例均死亡,肝型患儿2例死亡,肌型目前无死亡病例。16例患儿共检出28种不同的基因型,12种为未报道新突变。28种基因型中点突变24种,小片段缺失3种,单碱基插入1种。结论:VLCADD重型患儿起病早而危重,即使新生儿筛查早期诊断也难以扭转结局。基因型中至少带一个无效等位基因或引起框移的突变提示临床类型可能偏重。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福建地区短/支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BCADD)临床特征及基因变异特点。方法 2016年8月至2022年3月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采用串联质谱分析技术对111 547名新生儿进行遗传代谢病筛查发现C5升高患儿11例,均在该中心进行诊治及随访,其中8例患儿确诊为SBCADD(推测患病率约为1/13 943),3例患儿确诊为IVA(推测患病率约为1/37 182)。回顾性分析8例SBCADD患儿的临床特征、生化资料及基因测序结果。结果 8例SBCADD患儿中男1例,女7例;汉族7例,苗族1例。8例患儿均有异戊酰基肉碱不同程度升高,最高为1.04μmol/L;均有尿2-甲基丁基甘氨酸水平增加。8例患儿生长、发育大致正常,无临床症状。8例患儿中检测到6种ACADSB基因变异。这些患儿均有2个等位基因变异,其中纯合变异3例,复合杂合变异5例。3种基因变异已有文献报道[c.1165A>G(p.M389V)、c.275C>G(p.S92*)和c.923G>A(p.C308Y)],3种变异未见文献报道[c.1232C>T(p.T411M)、 c.421A>...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反义寡核苷酸(ASODN)对HL-7702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用计算机软件设计并合成特异性靶向ACC的硫代修饰ASODN。用静脉脂肪乳剂体外培养正常HL-7702肝细胞48 h,制备体外脂肪肝细胞模型。以脂质体法将ACC-ASODN转染至脂肪肝细胞模型,设置空白组(HL-7702肝细胞组)、模型组(脂肪肝细胞模型组)、低高2个浓度实验组(5,10μmol·L-1ACC-ASODN转染组)。以ACC-ASODN转染入脂肪肝细胞模型24 h后,放射性同位素技术测定ACC酶活性,HPLC法测定丙二酰辅酶A含量,放射性同位素技术测定肉碱棕榈酰转移酶Ⅰ(CPT I)活性,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4组肝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结果 ACC-ASODN转染入脂肪肝细胞模型24 h后,空白组、模型组及低、高2个浓度实验组的肝细胞ACC活性(U)分别是0.74,0.33,0.20,0.18;这4组的细胞内丙二酰辅酶A含量(nmol·L-1)分别是14.3,12.4,7.5,6.8;这4组的细胞CPTⅠ活性(U)分别是1.33,1.47,3.85,3.95;这4组的TG含量分别是0.20,0.52,0.37,0.28 mmol·L-1。模型组与空白组的以上几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与模型组的以上几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ACC-ASODN作用于肝细胞,通过抑制肝细胞ACC活性,使TG含量下降,从而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7.
晚发型多种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MADD)是一种脂肪酸氧化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主要病因为电子转运黄素蛋白脱氢酶基因变异,起病隐匿,常因出现脂质沉积性肌病才被临床发现,易被误诊为多发性肌炎,但是出现急性肾衰竭者少见。现报道1例女性患儿以肌无力和肌痛为首发表现,病初疑诊“多发性肌炎”,病程中出现急性肾衰竭,经大剂量甲泼尼松龙冲击、血浆置换、连续性血液净化等治疗效果不佳,最终进行基因测序发现ETFDH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C.770A>G(p.Y257C),C.872T>G(p.V291G)],确诊为晚发型MADD,经大剂量核黄素治疗后好转。晚发型MADD的症状和体征多但缺乏特异性,临床诊断、鉴别较困难,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后,疾病稳定期应用大剂量核黄素可纠正患儿的临床症状和生化紊乱。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探讨葡萄糖对HepG2细胞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acyl-CoA:cholesterol acyltransferase2,ACAT2)表达的调节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葡萄糖(5.5、12.5、25.0 mmol/L)作用HepG2细胞12 h,RTPCR检测ACAT2和人肝细胞核因子-1α(hepatocyte nuclear factor 1α,HNF1α) mRNA的表达水平.将HNF1α的真核表达质粒瞬时转染HepG2,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高表达HNF1α对ACAT2表达的影响.利用凝胶迁移率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观察葡萄糖对HNF1α结合于ACAT2上游调控序列活性的影响.结果 25.0 mmol/L葡萄糖可上调HepG2细胞HNF1α和ACAT2的转录水平;HepG2细胞内过表达HNF1α可增强ACAT2的表达;高糖组HNF1α与ACAT2上游调控序列的结合活性明显增高.结论 高糖可上调ACAT2的表达,其机制可能与高糖增强了HNF1α与ACAT2上游调控区域的结合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胆红素代谢酶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靶点评价何首乌中二蒽酮类成分的潜在肝毒性。方法 采用Discovery Studio 2.5软件的From Receptor Cavities模块对UGT1A1酶蛋白空腔进行自动识别,将反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trans-EMD)、顺式-大黄素-大黄素二蒽酮(cis-EMD)与UGT1A1酶蛋白进行对接,确定待测单体与酶蛋白的作用方式以及连接的紧密程度;应用大鼠肝微粒体孵育体系,加入底物胆红素对照品溶液,评价trans-EMD、cis-EMD(0.037、0.110、0.330、0.990、2.970 μg·mL-1)对UGT1A1酶的作用,同时启动Ⅰ、Ⅱ相代谢,以表观抑制常数(Ki)为评价指标;CCK-8法检测trans-EMD、cis-EMD(0.04、0.10、0.30、1.00、3.00 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的毒性作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实验检测trans-EMD、cis-EMD(0.04、0.30、3.00 μg·mL-1)作用24 h对HepaRG细胞UGT1A1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 分子对接实验显示trans-EMD、cis-EMD可与UGT1A1结合于site F,2个化合物10或10''位不同氢键构型可引起化合物空间构型的改变,影响其与UGT1A1的结合强弱;体外酶抑制实验表明trans-EMD、cis-EMD对UGT1A1酶均表现出竞争型抑制作用,抑制作用较强;细胞毒性实验表明trans-EMD(IC50为1.333 μg·mL-1)和cis-EMD(IC50为1.715 μg·mL-1)均表现出较明显的HepaRG细胞毒性,IC50值较小;与对照组比较,trans-EMD和cis-EMD 0.30、3.00 μg·mL-1均可显著下调UGT1A1 mRNA表达水平(P<0.05),且作用存在浓度相关性。结论 具有大黄素(10→10'')大黄素或大黄素(10→10'')大黄素母核结构的二蒽酮化合物是一类具有潜在肝毒性的化合物,其毒性作用可能与抑制胆红素代谢酶UGT1A1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 Wolfram 综合征(WS)的基因型和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 1 例 WS 患儿的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 结果:患儿,男,16 岁,2 岁时在当地医院诊断“1 型糖尿病”;8 岁时因“视力进行性下降”行双眼白内障针吸+人工晶体植入术;11 岁时诊断“尿崩症、神经源性膀胱、双侧输尿管扩张、肾积水”,予去氨加压片口服及间断导尿治疗,肾功能进行性恶 化;15 岁时进入终末期肾病,接受血液透析治疗;16 岁时行异体肾移植,腹部输尿管造口排尿。 现患儿经胰岛素泵给予门冬胰岛素控制血糖,醋酸去氨加压素片缓解多尿症状,他克莫司抗排斥治疗。 基因检测显示,患儿 WFS1 基因纯合移码突变(c. 14delC),导致氨基酸移码 138 位后提前终止(p. T5Mfs∗138);父母验证为杂合突变。 依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 (ACMG)指南,该突变为致病性突变,人类基因突变数据库(HGMD)未见报道,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 结论:WS 为多系统受损疾病,进展快,预后差,极易误诊、漏诊。 基因检测是确诊 WS 的重要依据。 对于<10 岁儿童发现有血糖异常伴视力或听力下降者应考虑此病并积极行基因筛查。 本研究新发现 1 个 WFS1 基因纯合的移码突变位点,丰富了 WFS1 基因的突变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例以心脏受累为特点的DES基因突变病例的临床表型及突变位点.方法:收集1例在我院就诊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WES)显示存在DES基因c.1360C>T突变,以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病变为特点的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采集家系外周血,行Sanger测序鉴定可能致病的基因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突变的有害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采用PCR-高分辨率熔解曲线(HRM)分析筛查成骨不全(OI)一家系患儿(先证者)COL1A1基因突变位点,探讨其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联系。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家族史及临床资料的调查,采集先证者、家属及 50名正常对照者血液标本,应用PCR-HRM分析筛查先证者及正常对照者COL1A1基因突变,基因测序确证突变位点。结果先证者COL1A1基因17外显子筛查结果异常,其熔解温度(Tm)值比正常对照者Tm值低约0.4℃。先证者与正常对照者的标准熔解曲线及差异熔解曲线均有明显差异。测序结果为c.1138G>A,突变导致380位氨基酸由甘氨酸(Gly)变成丝氨酸(Ser):p.(Gly380Ser),为错义突变。先证者父亲、祖母均具有相同突变位点。先证者母亲及正常对照者基因测序结果无此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未见报道。该家系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先证者临床诊断为Ⅳ型OI,临床表型较严重。结论PCR-HRM分析是有效的OI基因筛查新方法。COL1A1基因 c.1138G>A突变在中国人群中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α螺旋结构域Gly被替换可能导致较严重的临床表型。 COL1A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CN5A基因突变与儿童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院诊治的8例心律失常合并SCN5A基因突变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儿中男7例、女1例,年龄5.5(2.5~7.0)岁。晕厥发作为主要临床表现,发生率为87.5%(7/8)。其中1例晕厥发作与窦性静止、房扑有关,6例晕厥发作与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有关。6例发生室性心动过速的患儿中,结合心电图及基因检查,4例诊断为Brugada综合征(Brs),1例为3型长QT间期综合征(LQT3),1例为Brs合并LQT3。3例患儿合并有左心功能射血分数的明显下降。结论:SCN5A基因突变与儿童恶性心律失常有关,需要引起重视,必要时应尽早行基因组测序予以精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普伐他汀治疗过程中ABCA1基因变异对心脏病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36例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与267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CHD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普伐他汀组,常规治疗组口服阿司匹林0.1 g·d-1,普伐他汀组在口服阿司匹林0.1 g·d-1的基础上给予普伐他汀35 mg·d-1,抽血检测患者治疗前、治疗8、16周后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载脂蛋白A-I(apoprotein A-I,apoA-I)、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载脂蛋白B(apoprotein B,apoB)和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水平,提取DNA进行基因型分析。对照组抽血检测6项生化指标,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提取DNA并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 CHD患者吸烟者139例显著高于对照组116例;ABCA1 R219K基因变异频率两者相似,K携带者所占比率:CHD组为67.8%,对照组为66.7%;普伐他汀组治疗8,16周后较常规治疗组的TC、TG、LDL-C、apoB水平低,HDL-C、apoA-I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中K携带者HDL-C、apoA-I水平高于RR型,TG水平低于RR型,普伐他汀治疗前后LDL-C、apoB、TC水平在RR、RK、KK 3种基因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K携带患者的HDL-C以及apoA-I水平显著高于RR基因型患者(P<0.05);ABCA1基因变异对普伐他汀治疗疗效有促进作用,尤其KK基因型与RR型相比,具极显著促进作用(P=0.008)。结论 ABCA1基因变异影响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质水平,尤其是HDL-C和apoA-I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探讨JAK2基因V617F突变致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资料和全外显子测序(WES)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总结JAK2基因V617F突变致ET患儿的临床特征。结果:WES结果显示JAK2基因第14外显子V617F体细胞突变,突变丰度为28%,患儿父母未见该突变。该位点已被报道与真性红细胞增多(PV)、血小板增多症3型、Budd-Chiari综合征、急性髓性白血病相关,结合患儿临床表现,确诊为ET。结论:对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增多患者可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袁荣发  余新  刘天德  蒋成行  邵江华 《天津医药》2012,40(9):873-875,979
目的:探讨FAT10基因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和突变情况。方法: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60例肝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FAT10蛋白表达水平。采用DNA直接测序方法检测60例肝癌患者(癌和癌旁组织)和5种人肝癌细胞中FAT10基因编码区遗传变异情况。结果:在60例肝癌中,85%(51/60)的肝癌组织FAT10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在60例肝癌患者和5种人肝癌细胞中检测到FAT10基因编码区存在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FAT10基因在中国人肝癌中存在表达上调,但未发现基因突变现象,提示FAT10在肝癌中的异常表达并不依赖于该基因突变,可能存在其他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RNF213基因突变致烟雾病(MMD)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1例MMD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RNF213基因突变致MMD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11月龄首次就诊,临床表现为反复无热惊厥,为全面性强直发作;头颅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双侧额叶、顶叶、右侧放射冠、半卵圆中心...  相似文献   

19.
临床药师参与1例药物性肝损害典型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吕露  马林  曾芳 《中国药师》2014,(12):2110-2112
摘 要 目的: 探讨临床药师在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对1例急性肾盂肾炎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药学监护,探讨可疑药物与不良反应相关性,分析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病因和临床特征,为该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结果:药师发挥专业特长,协同医生详细询问患者既往用药史,相继停用美罗培南和骨化三醇,护肝治疗的同时加强对患者肝功能的监护,患者治愈出院。结论: 临床药师通过实施药学监护,协助医师优化治疗方案,减少不必要的药物联用,减少了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