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颅内脂肪瘤为罕见的颅内良性肿瘤[1],约占颅内肿瘤的0.1%~0.5%[2],位于中线附近的胼胝体区、四叠体池等是高发部位[3]。颅内脂肪瘤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因其随病灶部位的不同而有异,可能会出现头痛、癫痫、脑积水、痴呆或偏瘫等,但临床上以前二者最为常见[4]。由于肿瘤所处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各异,给诊断带来一定难度。下述病例患者颅内脂肪瘤累及鞍区,引起视力、视野改变而首诊于眼科,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胃肠动力障碍(gastrointestinal motility disorders, GMD)是腹部手术后常见的表现,与手术创伤、麻醉药物使用等因素有关[1]。临床上广泛应用西沙比利、多潘立酮、胃氯普安、莫沙必利等促胃肠动力药物治疗胃肠动力障碍,但由于其不良反应多等因素未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2]。近年来,药用植物在治疗胃肠动力障碍所引起的疾病方面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正>产后焦虑是以持续性紧张、担心、恐惧或发作性惊恐为特征的一种情绪障碍,常伴有植物神经系统症状和运动不安等行为特征,其患病率为13%~40%[1-2]。产后焦虑可能会使得产妇难以较好地适应其母亲角色,并且可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产妇反应能力降低及婴儿行为问题等诸多不良后果[3]。有研究证实,产后焦虑与母亲依恋的降低[4]、婴儿喂养障碍[5]、婴儿情绪以及儿童的社会性认知和发展[6]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发病机制尚未明确,  相似文献   

4.
<正>失眠症指患者对睡眠时间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临床最常见的睡眠障碍之一[1]。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年人中10%~15%有慢性失眠症,25%~35%有短期或偶发性失眠症[2]。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睡眠质量低下、更甚者彻夜不眠。长期失眠易引起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日常工作能力下降等一系列临床症状[3],并增加诱发心血管及精神疾病的风险[4]。  相似文献   

5.
<正>胃肠功能障碍是腹部外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其发病与手术引起的创伤、麻醉药品的使用、长时间的禁食水、对腹腔内脏器的刺激、水电解质紊乱等因素相关[1],导致胃肠道动力、功能紊乱及胃肠道神经、胃肠道激素分泌失衡,发生炎症反应、菌群失调而发病[2]。临床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无自主排气排便等胃肠功能障碍,若得不到及时诊治,严重可造成机械性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手术的疗效和患者的预后[3]。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病的治疗,西医药常给予持续胃肠减压、促进胃肠动力药、调节肠道菌群、辅助通便等对症治疗[4],在治疗的同时患者易形成依赖性,且因术后禁食水不能口服而经鼻饲给药增加了患者的不适感[5]。中医药治疗该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外治方法联合应用,可达到理想效果[6]。笔者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结合穴位按摩治疗腹部术后胃肠功能障碍,受益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 ET)属于西医专有名词,中医古籍中并无记载,就临床典型症状而言,几乎仅有震颤为唯一的运动症状[1],且不伴有肌张力障碍,患者可于情绪激动、饥饿、注意力集中、劳累后症状加重,饮酒后可减轻[2]。目前ET病因尚不明确,未能找到根治的方法。Louis ED等[3]认为,ET的发病年龄可能呈现2个高峰:40岁之前和60岁之后;同时还会引起认知障碍、睡眠障碍、心理障碍等非运动症状,  相似文献   

7.
<正>抑郁症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心理疾病,患者主要表现为连续且长期的心境低落[1],可伴有思维迟缓、精神状态差、失眠等表现,严重者还可能出现幻觉,甚至有自杀倾向,不仅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2]。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常伴发不同程度的失眠[3],多数抑郁症患者首发临床症状是睡眠障碍[4]。  相似文献   

8.
<正>广泛性焦虑症以持续、难以自控地担心某些对象或事件为主要临床特征,多伴有不安感、睡眠障碍等症状[1]。该病女性的患病率更高,且病程缠绵,易反复发作,影响机体[2-4]。众多研究者通过临床或实验等[5,6]证实了针刺疗法的高效性和科学性,逐渐得到患者的认可。  相似文献   

9.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由心房中异常的电活动模式取代正常窦性心律导致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1]。AF的易感性与年龄[2]、高血压病[3]、糖尿病、肥胖[4]、睡眠呼吸暂停[5]以及遗传变异[6]具有高度密切性。AF发作次数的增加可以明显改变血流动力学,降低心功能[7]。2021年,Lancet的一项研究发现,AF患者发生缺血性中风的风险显著增加,近30%中风患者患有AF[8]。此外,AF还与全身血栓、心肌梗死(心梗)和心力衰竭(心衰)的风险增加相关[9]。  相似文献   

10.
<正>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centralretinalvein occlusion,CRVO)是一种眼科常见的视网膜血管疾病,致盲率较高[1-3]。2021年《国际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视网膜静脉阻塞》[4]指出,CRVO是由各种原因引起视网膜中央静脉发生急性血流梗阻,导致静脉扩张、迂曲,血流瘀滞,视网膜出血和水肿为特征的病变。CRVO病因复杂,视网膜静脉血栓、继发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高血压病以及高脂血症等是其常见风险因素[5-7],多由血栓形成引起[8]。有研究[9]发现,视网膜中央静脉血栓的病理进展与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1.
<正>心因性疾病非具体疾病,在《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ICD-10》[1]第2版中被称为分离障碍,主要是指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无器质性疾病基础的躯体和精神症状[2]。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闷、心慌、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嗜睡、苦闹、憋气等[3]。本病往往有一定的诱因,如学习压力过重、家长对孩子期望过高、学校要求过严等,使外界压力大于患儿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导致精神、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小儿支气管肺炎(bronchopneumonia,BP)是儿科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也是儿童住院的常见原因[1]。引起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原体主要有细菌、病毒、支原体、霉菌等[2],临床中由病毒、细菌及“混合感染”导致的小儿支气管肺炎较为常见[3]。其病理特征为肺间质与肺实质损害,造成呼吸膜增厚和下呼吸道阻塞,引起肺通气/换气功能异常[4]。临床常表现为发热、气促、咳嗽、肺部细湿啰音、  相似文献   

13.
<正>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为中风常见后遗症之一[1],相对于肢体运动功能更容易被忽视。认知功能障碍以理解力、记忆力、注意力等的部分缺失为主要表现,中风后的认知功能障碍对家庭及社会的影响极大,如不进行有效的干预,可能会发展为血管性痴呆症[2]。我国中风患者出现认知障碍者占50%~70%[3]。对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干预、抑制认知功能障碍的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chronic prostatitis/chronic pelvic pain syndrome,CP/CPPS)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前列腺炎[1],主要临床症状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和生殖区疼痛,常见于中老年男性。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病率高达8.2%[2]。该病病理机制相对复杂,具有罹患后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等特点,并且容易引起一系列复杂的并发症,对患者造成一定的身心伤害,进而出现焦虑、抑郁及性功能障碍等症状,且临床疗效欠佳[3-4]。CPPS合并抑郁是指CPPS迁延日久患者精神或心理轻度损害的疾病,据统计,CP/CPPS患者抑郁症的比例可达78%,重度抑郁症高达60%[5],目前西医治疗通常给予CPPS和抗抑郁对症治疗[6]。临床研究表明,微创埋线可有效改善抑郁症患者的各项症状[7]。本课题旨在探讨微创埋线对CPPS后抑郁的临床疗效,以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5.
<正>1背景、目的及意义抑郁障碍是一种以情绪低落、丧失愉悦感为主要特征,伴认知、行为或植物神经症状,显著影响个体功能的精神障碍[1],是严重威胁人类心身健康的一种精神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自杀率、高复发率的特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抑郁障碍年患病率为3.6%,终生患病率为6.8%[2]。此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流行使全球重度抑郁障碍病例增加27.6%[3],预计2030年,抑郁障碍将超过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一大疾病负担[4]。  相似文献   

16.
<正>周围性面瘫是由于面神经受病毒感染或炎症影响而引起面神经水肿、脱髓鞘病变及轴突变性所致[1],常以单侧面部口角歪斜、闭眼不全、额纹消失为主要症状,可伴有耳后疼痛,听力异常,味觉减退或消失[2]。其发病原因常与季节变化、受凉、劳累及情绪因素有关[3]。  相似文献   

17.
<正>腰椎退行性变(LDD)包括腰椎管滑或狭窄、椎间盘突出、腰椎侧弯,具有发病率高,持续时间长,可造成肢体功能障碍及情绪障碍的特点[1]。腰椎退行性变为脊柱外科手术常见适应症,腰椎退行性变主要手术方式是腰椎后路单节融合术[2],  相似文献   

18.
<正>血液肿瘤包括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1],全身化疗是此类肿瘤治疗的首选方法[2],可有效抑制肿瘤[3];但化疗药物在治疗过程中杀死异常生长的肿瘤细胞的同时,也避免不了对正常细胞、组织和脏器造成损伤[4],同时引起一系列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或副作用。恶心、呕吐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者会影响化疗的进一步治疗,因此给予相应的干预预防和治疗化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对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属于常见的血管外科疾病,是指静脉血液在下肢深静脉血管内凝结,发病主要与长时间制动引起深静脉回流障碍或静脉壁损伤及血液高凝状态有关[1]。早期血栓脱落可引发肺动脉栓塞,危及生命[2],并易出现肢体反复浮肿,皮肤变色,甚至形成溃疡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3]。目前西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以抗凝、溶栓为主,配合抬高患肢等减轻症状,但效果有限[4-5]。中医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纳入“脉痹”“瘀血流注”“股胀”等范畴,认为病因病机为瘀血、湿热、体虚导致脉络不通,因此治疗需注重活血通络、祛湿化瘀,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6]。本文对自拟中药方利湿逐瘀通脉汤辅助治疗DVT,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正>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aemorrhage,SAH)占脑血管疾病的3%~4%,临床上约有85%系由颅内动脉瘤引起[1]。颅内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可引起迟发性脑缺血(DCI),DCI是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的主要原因。SAH后,由于急性应激反应、多脏器功能抑制、饮食差、负氮平衡、卧床等因素的影响,脑血管痉挛、血液黏滞度增加、脑水肿、血管内皮损伤及抗氧化能力降低等导致DCI的发生,甚至出现大面积脑梗死[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