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前,以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为代表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和生命质量的主要疾病。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指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如何在社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展开更精准有效的管理关乎我国人口健康和社会发展。本研究就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背景与发展,系统阐述其内涵、原则及方法,总结国内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模式,并分析我国存在的不足和相关改进措施,探究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模式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医院-社区-家庭联动模式与医养结合模式。相比之下,国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健康管理理念起步更早,创立了诸如美国糖尿病预防计划、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慢性病预防管理模式、创新型慢性病照护框架等一系列各具特色、行之有效的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上述管理模式对我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包括:系统高效地整合资源;根据社区人群的特点制定慢性病管理计划;注重居民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目前,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体系已取得明显进步,但依然存在着医疗资源配置结构性失衡和低效率、分级诊疗制度尚未完善、人群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等问题。未来仍需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慢性病健康教育,建立人才培养长效沟通机制,完善以家庭为单位的分级诊疗制度。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改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威胁我国人群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膳食不合理、缺乏身体活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是导致多数慢性病的主要行为危险因素,本文主要对膳食、营养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状况,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对2007-2008年死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状况。结果:2007-2008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因中,心、脑血管疾病占首位,其次为恶性肿瘤;市区高于农村;70-79岁年龄组最高,和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有关。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逐年增多,需采取相对应的措施,以健康促进为手段,提高全社会的防病健康理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农村居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及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依据调查数据,了解患病情况和利用人力资源法测算疾病直接经济负担和间接经济负担,并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利津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肿瘤、冠心病和糖尿病,其中高血压患病率远远高于其他疾病;其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糖尿病;间接经济负担位于前五位的是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和肺心病。结论肿瘤、脑血管疾病、冠心病和高血压,是导致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经济负担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显得越来越严重,脑血管病作为主要的慢性病之一,死亡率不断上升,在全死因顺位中明显前移,据卫生部统计,1997年脑卒中已占城镇居民死因顺位的第二位,成为危害居民,尤其是老年人健康与生活质量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为了解我市居民脑血管病死亡情况及其变动趋势,为脑血管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制工作提供参考,本文特对通州市1996-2003年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不同等级医院就医情况的比较分析认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正日益呈现蔓延之势 ,应利用市场机制让参保职工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等级医院进行诊治。在医保政策的制定中 ,应引导诊断明确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在社区进行治疗 ,并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参保职工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通过就诊参保职工病人情况分析认为 :老年人是社区卫生服务的主要就诊人群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主要卫生问题。因此 ,社区卫生服务应以老年人为重点服务对象 ,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作为重点服务内容 ,以缓解医保基金的压力。对于医保基金消耗量较大 ,个人帐户无法满足 ,但又不一定需要到综合性医院住院治疗的慢性非传染性的疾病 ,医保方案应在统筹基金支付过程中制定相关政策 ,鼓励参保职工在社区进行诊治。  相似文献   

9.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全球面临的重要公共卫生难题,防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最重要的环节是发挥“内因”作用,即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积极性。本文分析推动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的助推因素,提出开展社区患者自我管理小组跟踪评估、建立家庭医生团队激励机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智慧管理及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自我管理计划等思考,为构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健康管理框架、提高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者自我管理积极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济宁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济宁市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防治规划。方法 采取社区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17个社区的全部人口进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情况调查。结果 20岁以上年龄组慢性病的患病率以高血压最高为10.46%,其它慢性病的人群患病率高低依次为:高脂血症、慢性消化道疾病、冠心病、糖尿病、乙肝、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骨关节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结论 高血压是当前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疾病,应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控制主要危险因素,达到减少发病和伤残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深圳市慢性非传染病管理现状的分析,发现了目前的管理模式的特点是组建三级慢性病防治网,重视社区综合防治。领导重视,经费保证和健康教育是做好慢病防治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心理状态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菲 《医学争鸣》2005,26(14):1326-1329
目的:以量化对慢性病毒性肝炎(CVH)患者心理状态做客观、准确评估,并探究其原因.方法:借鉴国际通用量表编制问卷,对问卷进行信度与效度检验.分别对就诊于传染病医院的190名CVH患者以及65名就诊于综合性医院的普通慢性疾病患者施测.结果: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 a)为0.9025.经因素分析为4个因子,即心理、社会、躯体、个体变化.CVH患者的心理负性状态明显严重于普通慢性疾病患者(P=0.001);造成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心理和社会因素,特别是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结论:CVH的传染性致患者的心理负性状态比普通慢性疾病患者严重.因此,应在生理治疗基础上,强化心理治疗,开展社会治疗.  相似文献   

13.
生物医学模式在上世纪曾对人类的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然而,当人类跨进21世纪后,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趋势使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危险因素不断增加,对人类健康的最大挑战主要来自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用单因单病,病在细胞为特征的生物医学模式来指导慢病的预防和控制则显得力不从心,在新形势下应对传染病的威胁也显得单薄无力。本文试图结合出台不久的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分析生物医学模式对我国主流社会的影响,主要讨论我国现状:虽然生物医学模式已经落后过时,新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已经产生;然而,新医改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却深受生物医学模式影响。  相似文献   

14.
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大兴区农村居民社区卫生服务的需求及利用情况。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大兴区黄村镇和瀛海镇的两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所辖的四个自然村中≥18周岁居民2047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农村居民的2周患病率为13.1%,慢病患病率为14.9%,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的患病率为38.1%;被调查居民的2周就诊率为7.1%,2周患病未就诊率为46.1%,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利用率为36.4%,对社区卫生服务总的满意度为90.9%。农村居民2周患病率的影响因素为:慢病患病情况、性别和收入;影响农村居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因素为:性别、慢病患病情况及距离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远近。结论大兴区需不断完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满足农村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提高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北京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中就诊者的患病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北京农村地区基层医疗门诊就诊者的就诊原因和患病现状。方法在北京的8个郊区和2个县中随机选取2个郊区和1个县,在每个区和县中随机选取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及其下属社区卫生服务站或诊所,将所有于2008—04—25到这些中心和站,诊所就诊的全部就诊者作为本次调查的研究对象。结果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830例中有71.80%的为40岁以上;就诊原因的前三位分别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全身性健康问题;在就诊者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为44.43%,高血压患病率最高,为30.55%,其次是糖尿病为8.09%,其他为冠心病、脑卒中和骨关节病,分别为6.67%,4.75%,3.93%;多数患者(71.96%)仅患一种慢性病,181人(22.26%)同时患有两种及以上慢性病;在1199例接受药物治疗患者中,901例(75.15%)使用西药治疗,580例(48.37%)使用中药治疗,中西药使用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在就诊者中共71例(4.18%)被转诊。结论慢性病已经成为北京农村地区基层医疗服务中的主要健康问题,基层医生与城市中全科医生一样,提高农村地区基层医生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疗和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综合性医院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的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喜 《中国医院》2002,6(8):12-14
文章叙述了当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快速增长;其对人群健康的严重危害,以及当前医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指出医院加强慢性病预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对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提出了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生命早期的营养环境以及生长发育状况,对成年后期的健康有独特而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影响。健康管理需从生命早期开始,通过减小疾病风险,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实现人人享有健康。  相似文献   

18.
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进行健康管理,不仅可以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医疗费用。目前,国内外已经大规模地开展了对慢病的健康管理的相关研究。现将相关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健康管理的起源、定义及其在慢病中的实践研究与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19.
介绍地理信息系统概念和功能,从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药资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资源配置几方面阐述地理信息系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应用情况,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