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即时镇痛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急性发作期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舒马曲坦(50mg),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步辅以穴位热痛刺激,作用穴位包括风池、率谷、阳陵泉、外关、太阳、印堂等,热刺激温度设定为54.5℃,每个穴位连续刺激5次,各个穴位交替刺激,共治疗20min。记录穴位热痛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缓解率≥50%的人数;于治疗前、治疗后0.5,1,2,4h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各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定;记录分析治疗前、治疗后2h各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以及治疗后24h头痛完全缓解率。 结果治疗后2h治疗组头痛缓解率≥50%的患者数量(52例)较对照组(39例)显著增多(P<0.05);治疗后0.5,1,2,4h治疗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86±0.72)分、(3.85±0.33)分、(2.91±0.25)分和(1.82±0.16)分]均较对照组[分别为(5.01±0.50)分、(4.66±0.42)分、(4.03±0.38)分和(2.67±0.02)分]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h治疗组患者头痛伴随症状计分[(0.41±0.29)分]较治疗前[(1.85±0.60)分]及对照组[(0.73±0.46)分]均显著降低(均P<0.05);治疗后24h治疗组头痛完全缓解率(87.9%)明显高于对照组水平(7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观察期间所有患者心率、血压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热痛刺激部位无感染、红肿等表现。 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础上辅以穴位热痛刺激,能获得较好的即时镇痛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穴位热痛刺激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血清中5-羟色胺(5-HT)、β-内啡肽(β-EP)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口服西比灵(每次5 mg,每晚1次),治疗4周为1个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结合耐热痛阈检测评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将35例无先兆偏头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7例,其中治疗组接受临床有效的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接受非经非穴的假穴进行对照针刺治疗。2组治疗前后分别进行耐热痛阈的检测以及头痛日记的记录,比较2组间针刺治疗后的头痛天数以及前额耐热痛阈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偏头痛发作天数较治疗前降低(P <0.05),对照组治疗后偏头痛发作天数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耐热痛阈治疗前后的比较,认为治疗后治疗组的耐热痛阈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针刺可以升高无先兆偏头痛病人的前额耐热痛阈。  相似文献   

4.
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 ,罹患率占人群的 5%~ 10 % ,家族发病率可达 65%~ 90 % [1] ,目前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我科 1995年 9月~1999年 6月采用低频电穴位刺激治疗偏头痛 32例 ,效果满意 ,报道如下。资料和方法  偏头痛患者 32例 ,通过经颅彩色多普勒检查 ,均有颈内动脉痉挛。男 11例 ,女 2 1例 ;年龄 14~60岁 ,平均 37岁 ;病程 1~ 30年 ,平均 10 .4年 ;均为典型偏头痛。发作频率以近 1年为准 ,≥ 6次 /月19例 ,3~ 4次 /月 8例 ,1~ 2次 /月 5例。头痛程度按发作时头痛轻重和对生活工作的影响分为 3度 ,轻度 2例 ,发作时头痛…  相似文献   

5.
经皮电刺激穴位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纤维肌痛综合征(fihromyalgia syndrome,FS)的病理生理不明,治疗方法不多。我们用经皮电刺激穴位的方法治疗本病22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偏头痛(Migraine)是一种病因较为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一组反复发作的头痛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偏头痛可分多个型,其中无先兆性偏头痛(Migraine without aura)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类型,约占80%,其头痛典型特征为偏侧分布、搏动性性质、中或重度程度、日常活动加重头痛,伴随恶心和(或)畏光、畏声。反复发生的头痛,每次持续4~72 h[1]。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有统一的理论解释,各国学者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神经血管假说、皮层扩散抑制假说、生化因素、遗传因素等方面[2]。有研究发现多种因素导致患者头部血管收缩功能障碍从而引起突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MRI观察无先兆偏头痛(MowA)患者大脑异常活动。方法 前瞻性纳入50例MwoA患者(MwoA组)及4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以功能MRI(fMRI)观察其脑区动态局部一致性(dReHo);提取组间dReHo值存在差异脑区,与临床量表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相比对照组,MwoA组双侧距状裂周围皮层、右枕中回dReHo值增高,右颞中回、右额中回、左楔叶dReHo值减低(GRF校正,体素水平P均<0.005,簇水平P均<0.05);权重分析显示,权重绝对值排名前3位脑区分别为右距状裂周围皮层、左楔叶及右枕中回。MwoA患者左距状裂周围皮层dReHo值与抑郁自评量表(SDS)呈负相关(r=-0.28,P=0.04)。结论 MwoA患者视觉信息上行传递通路存在异常,特别是右距状裂周围皮层、左楔叶及右枕中回。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检查先兆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期间三叉神经小纤维功能,探讨CHEP在偏头痛患者三叉神经感觉传导评定中的价值。 方法共选取先兆偏头痛急性发作期患者60例,同时选取60例体检健康者纳入正常对照组。分别对上述对象左、右侧眉弓上方前额部位进行CHEP检测,热痛刺激温度设定为51℃,记录其CHEP波形、潜伏期及波幅;同时嘱受试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于每次热痛刺激3~5s后口头对刺激强度进行评分。 结果热痛刺激正常对照组右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CHEP-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48.56±14.52)ms,(490.29±23.11)ms和(50.36±6.15)μV,与刺激左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48.68±14.55)ms,(490.37±23.15)ms和(50.27±6.12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热痛刺激偏头痛组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N波、P波潜伏期、N-P波幅分别为(307.78±11.75)ms,(476.72±20.12)ms和(71.90±7.23)μV,与刺激非头痛侧前额所得数据[分别为(308.02±11.77)ms,(477.37±20.18)ms和(72.03±7.31μV)]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进一步组间比较发现,偏头痛组N波潜伏期[(307.89±11.76)ms]、P波潜伏期[(476.81±20.16)ms]均较正常对照组[分别为(348.62±14.53)ms,(490.33±23.12)ms]显著缩短(P<0.05),N-P波幅[(71.96±7.28)μV]均较正常对照组[(50.32±6.13)μV]明显增大(P<0.01)。热痛刺激偏头痛患者头痛侧及非头痛侧眉弓上方前额时,其疼痛VAS评分分别为(7.03±0.68)分和(6.89±0.63)分,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相应VAS评分(P<0.05)。 结论CHEP是一种检查三叉神经小纤维感觉径路病变的可靠电生理方法,通过CHEP检查发现,先兆偏头痛患者在头痛急性发作期其三叉神经小纤维感觉径路兴奋性增高,眉弓上方前额皮肤存在痛觉过敏现象。  相似文献   

9.
10.
穴位TENS对正常年轻人热痛阈特异性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ENS)对人体实验性热痛阈及实验性振动阀的影响,从而阐明TENS作用机理。方法:20名正常人,年龄在20-39岁,随机分为TENS组和空白刺激组,每位受试者左手合谷穴和大鱼际区接受30min,TENS(200us,100Hz,2-3倍感觉阈)或空白刺激,分别采用Medoc TSA 2001和Medoc VSA-300对受试者左手鱼际区的热痛阈和振动阈进行测定,并分析在TENS或空白刺激前的30,20,10min及刺激后0,10,20,30,40,50min记录热痛阈和振动阈,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显示与空白刺激相比,30min的TENS治疗后即刻,即0min(P=0.002)和20min(P=0.004)热痛阈显著增高,增高值分别为0.81℃和1.54℃。而同一治疗方案在同一人群中对振动阈无改变。结论:TENS作用于针灸穴位具有镇痛的特异性,而对其他感觉如振动觉无改变。换言之,TENS可能通过激活粗纤维传导,抑制细胞传导的痛觉,从而达到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经皮穴位电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acupoint stimulation,TEAS)是融合了我国传统针灸治疗和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技术的一类重要的补充和替代医学方法,既抑制外周疼痛刺激信号上传,又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发挥镇痛作用。多项研究已证实TEAS在各类急慢性疼痛的镇痛疗效上至少与TENS具有等效性。TEAS可个体化的选择穴位和参数,在改善疼痛伴随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有优势,亟需开展优化设计的随机对照研究,更全面体现其疗效优势,促进该项技术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肩周炎患者61例,其中男29例,女32例;年龄37—68岁;病程2—6个月43例,6个月以上的18例。所有病例均按《中医骨伤科学》诊断标准确立诊断。将61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组31例,男16例,女15例。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高压电并电针刺激穴位组采用日本HappyLife的高压电治疗仪,输出高压电9000V,局部治疗输出。肩周炎前缘疼痛,前屈困难者,取肩、曲池、正骨;肩关节外侧疼痛,外展困难者,取肩、会、外关;肩关节后缘疼痛,内收困难者,取肩贞、天宗、俞,…  相似文献   

13.
笔者应用小针刀并穴位封闭治疗偏头痛42例,与应用西比灵对比,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选择住院病人共84例,治疗组42例,男17例,女25例,年龄17~69(31.32±5.54)岁;对照组42例,男19例,女23例,年龄19~72(32.36±5.56)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经统计学处理,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人均符合美国AD.HOC.Comimitoe[1]的标准,并按Bussone[2]评分公式行头痛强度及头痛指数评分:0分为无头痛,1分为轻度头痛,2分为中度头痛,3分为重度头痛,4分为剧烈头痛。头痛指数计算方法为头痛持续时间、头痛强度与头痛频率之积。治疗组用小针刀行天…  相似文献   

14.
穴位TENS对正常老年人热痛阈的累加抑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重复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治疗能否对热痛阈产生累加抑制作用。方法:19名正常老年人受试者随机分为TENS组和空白对照组,其膝关节周围分别接受每日2次、每次60min、共6次TENS或空白刺激。分别在2组刺激前、中、后以Medoc TSA-2001仪测定热痛阈。多项逐步回归分析法分析数据。结果:6次刺激后,TENS组显示热痛阈显著性增加,从46.9℃升至48.6℃,增长为1.7℃。结论:TENS对热痛阈具有累加抑制作用,并提示神经系统存在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1998年1月~1999年12月采取静脉复合镇痛用于对口服硫酸吗啡控释片无效的重度癌痛患者 进行止痛30例,现将临床效果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30例患者均经CT、病理及临床证实为晚期恶性肿瘤,符合VRS重度癌痛标准[1],即感觉强烈 疼痛,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睡眠受到严重干扰,必须用强烈止痛剂。全部患者均为口服硫 酸吗啡控释片止痛无效的重度癌痛。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56~75岁;平均64.5岁,体 重38~64kg。胃癌10例,结肠癌6例,乳腺癌6例,肺癌5例,食道癌3例。镇痛方法全组病例均改用静脉复合镇痛液(配方:氯胺酮500mg,东莨菪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动态低频振幅(dALFF)技术分析不同性别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纳入50例MwoA患者(男23例、女27例)及46名健康受试者(男19名、女27名)采集脑功能MRI,以析因设计方差分析观察不同性别MwoA患者与健康受试者各脑区dALFF值的差异,以及其与临床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相比健康受试者,MwoA患者右侧舌回及右侧丘脑dALFF值明显降低、左侧颞下回dALFF值明显升高(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男性MwoA患者右侧岛叶、右内侧和旁侧扣带回dALFF值低于女性(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女性健康受试者右侧岛叶、右内侧和旁侧扣带回dALFF值低于男性(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交互效应结果显示,女性MwoA患者左侧眶额中回、左内侧额上回脑区活动强于男性、左侧丘脑活动弱于男性;男性健康受试者左侧额中回脑区活动强于女性,左侧额上回、左侧颞下回、右侧丘脑弱于女性(体素水平P<0.005,簇水平P<0.05)。女性MwoA患者左侧丘脑d...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探讨中药奄包热熨关元、中极、气海穴位治疗产后宫缩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6年12月产后宫缩痛的患者100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产后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中药奄包热熨关元、中极、气海穴位缓解产后宫缩痛。观察两组小腹疼痛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后24 h、72 h疗效均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宫缩痛采用穴位中药奄包热熨治疗,方便有效。  相似文献   

19.
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间歇期脑血流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脑血管血液动力学分析仪(CBA)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多种先进检查手段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头痛间歇期进行检测。40例患者进行了TCD检查,结果示患者组双侧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增高,有9例患者颅内动脉平均流速不对称。44例患者的CBA检查显示,患者组脑血管外周阻力Rv,动态阻力DR和临界压力CP增高。这些结果提示患者间歇期颅内血管紧张性增高,血流状态仍呈现不稳定性,推测其发病机理以血管因素为主。另外,有10例患者进行头颅MRI检查,6例结果异常,其中5例是颅内多发性缺血灶,1例是腔隙性梗塞。这是否由于长期血管功能异常导致的形态学变化,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