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个体化孕期体质量管理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产前检查,研究组在上述基础上实施个性化孕期体质量管理,对比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结果研究组孕期平均增重(12.4±2.6)kg,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6.0±2.7)k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体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率90.0%,对照组体质量管理目标实现率3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贫血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研究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孕期体质量管理可明显改善孕妇妊娠结局,适合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背景 随着辅助生殖技术的成熟应用,多胎妊娠的发生率急剧增加,包括早产、胎儿畸形、先兆子痫和妊娠期糖尿病等并发症也随着增多。通过减胎手段可以改善围生期预后及胎儿存活质量,妊娠早期选择性减胎可能会比妊娠中期选择性减胎的预后更佳,提示孕早期尽早评估妊娠结局将改善孕妇及胎儿的预后。目的 探讨孕早期超声软指标及双胎特有指标与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胎妊娠结局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5月—2022年5月在深圳市龙岗区妇幼保健院超声医学科就诊的孕早期(11~13+6周)DCDA双胎妊娠孕妇及胎儿为研究对象。分析孕早期DCDA双胎妊娠胎儿超声软指标和双胎特有指标的检出率及其与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超声软指标包括:颈后透明层(NT)增厚、脉络丛囊肿、鼻骨发育不良、心室点状强回声、右房室瓣反流、静脉导管a波缺失或倒置、肠管回声增强、肾盂轻度扩张、单脐动脉、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双胎特有指标包括:双胎头臀长(CRL)差异、双胎NT差异、双胎脐带插入(UCI)差异。不良妊娠结局包括:流产、死胎、新生儿死亡、结构异常、遗传学异常,另增加体质量阳性(双胎体质量差异≥25%)作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的临床特点及围产期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和丰满区妇幼保健院双胎妊娠共54便(研究组)及同期单胎77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经产数、分娩方式、平均妊娠天数、早产、新生儿出生体重、是否贫血、妊高症发生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新生儿硬肿发生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经产妇较初产妇易产生双胎,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在分娩方式上没有统计学差异。双胎妊娠易发生早产(P〈0。005),双胎平均出生体重低于单胎(P〈0.05),双胎妊娠更易发生中度贫血(P〈0.05)。双胎妊娠更易发生妊高症、胎膜早破、产后出血、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硬肿(P〈0.05)。两组在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双胎妊娠较单胎妊娠有显著的不良围产期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双胎妊娠孕产妇与正常单胎妊娠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97例双胎妊娠孕妇(双胎组)与100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DH)、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贫血、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围生儿情况及剖宫产率。结果:双胎组与对照组的PDH发生率分别为24.7%、6.0%,ICP发生率分别为7.2%、2.0%,贫血发生率分别为72%、50%,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3.4%、3%,早产率分别为42.3%、3.0%,产后出血率分别为14.1%、2.0%,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5.2%、0%,剖宫产率分别为79.4%、4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可以增加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孕产妇在孕期对体质量进行管理后对足月新生儿体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20年1—12月期间收治的134例妊娠产妇,以随机分配法均分为Ⅰ组和Ⅱ组,Ⅱ组督促孕妇做好产前各项检查,做好常规营养管理.Ⅰ组则由专业营养师根据产妇的实际体质指数来制订目标体质量,并通过专业营养膳食指导,为其提供连续且全面...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双胎妊娠孕产妇与正常单胎妊娠孕产妇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收集2005年9月至2009年12月97例双胎妊娠孕妇(双胎组)与100例正常单胎妊娠孕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DH)、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贫血、胎膜早破、早产、产后出血、围生儿情况及剖宫产率。结果:双胎组与对照组的PDH发生率分别为24.7%、6.0%,ICP发生率分别为7.2%、2.0%,贫血发生率分别为72%、50%,胎膜早破发生率分别为13.4%、3%,早产率分别为42.3%、3.0%,产后出血率分别为14.1%、2.0%,围产儿死亡率分别为5.2%、0%,剖宫产率分别为79.4%、41%,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妊娠可以增加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围产儿死亡率,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的双绒双胎妊娠孕妇最佳的孕期体质量增加值(gestational weight gain,GWG)。方法: 把在重庆市妇幼保健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分为良好结局组和不良结局组,再根据孕前BMI进行分层:低体质量(BMI<18.5 kg/m2)、正常(18.5≤BMI<24.0 kg/m2)、超重(24.0≤BMI<28.0 kg/m2)、肥胖(BMI≥28.0 kg/m2)。本课题组用2种方法确定孕期体质量增加的最佳范围。第一种方法是基于统计的方法:通过四分位法获得良好结局组不同BMI中GWG的范围以得到最佳GWG范围。第二种方法是基于结果的方法,计算出孕期体质量增加率(gestational weight gain rate,GWGR),通过比较在最佳GWGR之内和最佳GWGR之外的孕妇并发症发生率以验证最佳GWG的合理性。结果: 本研究计算得到的最佳GWG低于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 of Medicine,IOM)推荐的GWG。除肥胖组外,其他3个BMI组孕期增重在最佳GWG范围内的孕期并发症发病率均低于最佳GWG范围外的孕妇。GWGR不足会增加妊娠糖尿病、胎膜早破、早产和胎儿生长受限的风险。GWGR增加过多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和子痫前期的风险。结论: 本研究提供了初步的西南地区双绒双胎妊娠最佳GWG建议(低体质量为16.0~21.0 kg,正常为14.5~21.0 kg,超重为13.0~20.0 kg),肥胖组由于样本量的限制而不做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和其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分娩的孕妇1 044例,根据不同的孕妇身体质量指数分为三组,根据孕期体重增加的不同幅度分为三组,比较各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早产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结果:超重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和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正常体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孕期增重不足组的早产率、新生儿窒息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重过多组的剖宫产率、巨大儿发生率、产后出血率、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病率高于增重合适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长的增幅对分娩结局有影响,孕前保持正常体重、孕期合理营养控制适宜的体重增长有利于取得理想的分娩结局。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669例产妇资料,均为初产、单胎妊娠,年龄25~34岁,孕前体重指数(BMI)为(18.5~23.9)kg/m2.将孕期增加体重分为三组:A组(体重增加≤9 kg,n=60)、B组[体重增加(9~18)kg,n=305]和C组(体重增加≥18 kg,n=45).记录每例新生儿的出生体重,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B组和C组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是(2993.43 ± 348.70)g、(3161.68 ± 464.56)g和(3330.82 ± 415.81)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期增加体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与母体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体成分的相关性。方法:2013年7月-2015年7月分娩的妊娠足月孕妇,以年龄匹配原则,选取GDM孕妇及糖耐量正常(NGT)孕妇各130例,分为4组:NGT孕妇分娩适于胎龄儿(AGA)组 (NGT+AGA组,n =97 )、NGT孕妇分娩大于胎龄儿(LGA)组(NGT+LGA组,n =33)、GDM+AGA(n =69)和GDM+LGA(n =61)。收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孕26周前、26~32周、32周至分娩3个阶段孕妇体质量增长情况;双抗体夹心酶标免疫(ELISA)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内脂素水平;新生儿出生后24~48 h内进行人体成分测量。分析不同组别孕妇妊娠不同时期体质量增长情况;比较组间内脂素水平及新生儿出生体质量(BW)、体脂百分含量(F %)的差异。结果:GDM患者孕前体质指数(BMI)明显高于NGT孕妇 (F = 13.247, P <0.001);4组孕期增重存在显著性差异(F =5.501,P <0.001), GDM+LGA组明显高于NGT+AGA组(P <0.001)。 GDM组孕妇妊娠孕26周之前体质量增速明显高于NGT组;GDM+LGA组孕妇妊娠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也显著增加。4组内脂素水平分别为(90.69±18.94)、(116.28±46.96)、(112.88±44.66)和(208.15±81.89)μg/L(F =72.602,P <0.001),GDM+LGA组显著高于其余3组(均P <0.001)。4组新生儿F %存在显著性差异,任意2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孕妇内脂素水平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r =0.539,0.629,均P <0.001),孕前BMI、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32周至分娩前的体质量增速是其重要相关因素。结论:孕前BMI以及孕26周前体质量增速是GDM的相关危险因素;32周至分娩前体质量增速则与新生儿出生体质量及体脂含量增加密切相关。孕妇内脂素水平可能是联系孕期体质量增长与新生儿体成分的中介因子。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双胎不一致性生长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活产分娩的双胎妊娠108例临床资料,以双胎胎儿体重差>20%为诊断标准,分为研究组及对照组,比较2组间孕妇一般情况、妊娠期并发症、新生儿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窒息率及入住NICU情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为27.27%,高于对照组的20.93%(P<0.05)。研究组剖宫产分娩19例,占86.36%;对照组剖宫产分娩80例,占对照组总数的93.0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分娩胎儿44例,其中小于胎龄儿20例,占45.45%;新生儿平均出生体重、围产儿死亡率新生儿入住NICU比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一致性双胎妊娠围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发育一致性双胎,及早发现和处理双胎发育不一致,是改善胎儿和新生儿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孕前体质指数、孕期增重与子代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选取在妇幼保健机构体检的婴儿母亲,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母亲的一般情况、孕期增重及子代出生体重、身长等情况.采用方差分析、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检出率为12.3%(199例),孕期增重过高的检出率为52.1%(842例).超重/肥胖组其子代出生体重、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而子代的出生体重、巨大儿发生率、低体重儿发生率、小于胎龄儿发生率以及大于胎龄儿发生率均在孕期增重过高组,增重适宜组和增重不足组间存在差异(P<0.05).在控制了母亲年龄等因素后,孕前超重/肥胖增加了巨大儿(OR=1.7, 95% CI:1.2~2.6)、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5)的发生风险,孕期增重过高则增加了巨大儿(OR=1.7,95% CI:1.2~2.5)、大于胎龄儿(OR=1.7,95% CI:1.1~2.4)的发生风险.而孕期增重不足能增加低体重儿(OR=2.2,95% CI:1.1~4.4)、小于胎龄儿(OR=2.0,95% CI:1.2~3.4)的发生风险.结论 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增重均与巨大儿和大于胎龄儿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孕期增重不足与低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发生也密切相关.孕期保健应该加强对孕妇体重的监测,防止其对新生儿出生结局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Aiqi Yin Fuying Tian Xiaoxia Wu Yixuan Chen Kan Liu Jianing Tong Xiaonian Guan Huafan Zhang Linlin Wu Jianmin Niu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22,135(9):1057-1063
Background: 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 is associated with the risk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However, the effect of weight gain in different trimesters on the risk of GDM is unclear. 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GWG on GDM during different trimesters.Methods: A birth cohort study was conducted from 2017 to 2020 in Shenzhen, China. In total, 51,205 participants were included comprising two models (early pregnancy model and middle pregnancy model). Gestational weight...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目的 探讨不同胎龄围生期窒息与多器官功能损伤(MODS)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产科有窒息高危因素的新生儿165例,根据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及Apgar评分判断有无围生期窒息,将其分为早产窒息组、足月窒息组、早产对照组、足月对照组,比较各组MODS的发生率。165例中发生围生期窒息的新生儿有79例,根据胎龄将其分为早期早产窒息组、晚期早产窒息组、足月窒息组,比较各组窒息后MODS的严重程度;根据窒息程度分为轻度窒息组、重度窒息组,比较两组MODS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 结果 早产窒息组MODS发生率高于足月儿窒息组(χ2=5.37, P<0.05)。窒息后MODS严重程度:早期早产窒息组、晚期早产窒息组、足月窒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1, P<0.05),胎龄与MODS的发生率呈正相关性(r=0.29),胎龄与窒息后MODS程度呈正相关性(r=0.3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MOD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9.30, P<0.05),轻度窒息组与重度窒息组MODS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6.80, P<0.05)。 结论 早产儿围生期窒息后发生MODS的风险高于足月儿;胎龄越小,窒息后MODS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重;围生期窒息越重,MODS的发生率越高、程度越严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