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6):105-107
目的 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19年3月在我院首次临床确诊的ITP患儿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将患儿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剂量0.25 mg/(kg·d)地塞米松静脉滴注,观察组采用大剂量1 mg/(kg·d)地塞米松治疗。比较患儿临床治疗疗效,观察治疗前、治疗1周、治疗2周、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PLT)水平,随访4个月统计患儿疾病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4.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67,P0.05);两组患儿治疗前的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9,P0.05),治疗1周、2周、4周时,观察组的PLT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85、88.963、105.553,P0.05);随访4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为8.7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6,P0.05)。结论 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ITP疾病的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PLT水平,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将我院和苏州大学附一院门诊及住院的4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组单用常规的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40 mg·d-1,连用4 d);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升血小板胶囊口服。分别在治疗2周及半年后观察两组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和常规治疗组的近期疗效无差异,观察组的远期疗效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升血小板胶囊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可靠,副作用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大剂量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四平市妇婴医院收治的ITP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设计的方法将患儿分为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组、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和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组,每组各100例。在接受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组患者接受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及泼尼松维持治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患者接受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及泼尼松维持治疗;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组患者接受口服大剂量泼尼松冲击治疗。观察三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血小板计数(PLT)、不良反应情况及花费。结果治疗后三组患儿的疗效比较无统计学意义(H=0.574,P>0.05);治疗第12周及治疗完成后,三组患者的PLT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治疗前、治疗第12周及治疗完成后三组患者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55、0.887、0.802,P>0.05),泼尼松口服冲击治疗组患者的花费及不良反应情况均显著低于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组和甲泼尼龙冲击治疗组(P<0.05)。结论大剂量口服泼尼松冲击治疗ITP的疗效堪比传统治疗方法,且不良反应较少、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6.
目的检测以及分析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细胞免疫状态即T淋巴细胞亚群的分布,评估ITP患者免疫功能状态及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初治ITP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对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结果 ITP组的Th细胞(CD3+、CD4+),Th/Ts比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s细胞(CD3+、CD8+)的表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后Th细胞(CD3+、CD4+)、Th/Ts比值、Ts细胞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导致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大剂量地塞米松冲击治疗可改善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 相似文献
7.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3):240-242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儿童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安全性及对患儿病程的影响。方法:初治ITP患儿50例,随机分为两组,大剂量地塞米松组25例,给予地塞米松0.6 mg/(kg·d)静滴,对照地塞米松组25例,给予地塞米松0.3 mg/(kg·d)静滴,连用3 d后血小板值>100×10~9/L,改为等剂量强的松口服,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剂量或停药,若3 d后血小板值<100×10~9//L,继续原剂量治疗3 d,复查血小板值>100×10~9//L,改为等剂量强的松口服,逐渐减量至最小维持剂量或停药,否则换用其他药物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疗效、住院时间长短及不良反应。结果:大剂量地塞米松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轻微,无并发严重感染及应激性溃疡者。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小儿初治ITP疗效确切,且能缩短患儿住院时间,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疗效,观察该方法治疗ITP的持续反应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6月于我科治疗的12例ITP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及结果.结果:治疗的12例患者中,CR 5例,R4例,NR 3例.CR后复发2例,NR及CR复发后4例,患者其中2例应用小剂量美罗华100 mg/周,连续4周治疗,目前CR 1例,NR 1例,余2例失访.结论:大剂量地塞米松可作为ITP首选治疗方法,治疗持续时间短、反应率高、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剂量地塞米松联合环孢素治疗老年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将24例老年ITP随机分成对照组12例(地塞米松40 mg/d,4 d),观察组12例(地塞米松40 mg/d,4 d,联合环孢素3 mg·kg-1·d-1)。观察治疗后近期(1周、2周)和远期(1个月)外周血血小板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和治疗后7 d 2组血小板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和1个月,观察组血小板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且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7 d、14 d和1个月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而对照组治疗后14 d显著低于治疗后7 d (P<0.01)。2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塞米松联合环孢素能提高老年ITP近期和远期疗效,且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0.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8,(2)
目的:观察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对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及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探讨其对IT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临床明确诊断且未经治疗的ITP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仅给予大剂量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皮下注射rhTPO治疗,观察至治疗结束14d;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水平、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CD4~+/CD8~+细胞)变化及两组治疗的总体有效率。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在T细胞亚群及PLT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治疗后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水平及PLT计数等方面均显著升高,而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或P<0.05)。(3)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在CD3~+细胞、CD4~+细胞、CD4~+/CD8~+细胞及PLT水平均显著升高,CD8~+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4)对照组ITP的总有效率为68.8%,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联合大剂量地塞米松可有效改善ITP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提高辅助性T细胞数量,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从而有效提高ITP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急性ITP患儿的资料,分别测定治疗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PLT)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①治疗组ITP患儿治疗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PLT计数明显上升,MPV、PDW下降,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②观察组ITP患儿观察前PLT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后PLT计数明显上升,PDW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PV有所下降,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儿童急性ITP是一种自限性良性疾病,恢复快,预后好,应避免过度检查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感染(MP)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相关性。方法:检测ITP患儿血MP-IgM,对阳性者分别应用甲泼尼龙(Pred)+丙种球蛋白(IVIG)+红霉素及Pred+IVIG方案治疗。结果:MP-IgM阳性的ITP患儿发病年龄明显大于阴性组,且程度较重(P<0.05),应用Pred+IVIG+红霉素方案治疗患儿,效果明显优于Pred+IVIG方案(P<0.05)。结论:儿童MP感染与ITP密切相关,治疗ITP基础上加用红霉素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地塞米松联合疗法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3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地塞米松疗法,同时观察组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治疗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66.7%(10/1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86.7%(13/1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CD4~+水平及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而CD8~+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观察组治疗后的CD4~+水平及CD4~+/CD8~+明显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水平治疗前后未见明显变化。结论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地塞米松联合疗法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可以提高临床疗效,提高免疫功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观察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 T(Th)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与 ITP 发病的关系。 方法 应用微量样本多重蛋白定量技术(CBA)检测和比较 35 例慢性 ITP 患者和 30 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外周 血中 IL-2、IL-4、IL-6、IFN-γ 和 IL-17A 的水平。 结果 ITP 患者外周血 IL-17A 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两组 IL-17A 的水平 分别为(6.767±1.066)pg/ml 和(1.679±0.253)pg/ml,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而患者外周血 IL-2、IL-4、IL-6、IFN-γ 水平与 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均 P >0.05)。血小板计数≥20×109/L 的患者外周血 IL-17A 水平为(8.217±1.477)pg/ml,血小板 计数<20×109/L 的患者外周血 IL-17A 水平为(5.238±1.490)pg/ml,两者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 结论 慢性 ITP 患者 外周血 IL-17A 水平异常升高,提示 Th17 细胞和 IL-17A 可能在 ITP 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 P)患儿感染幽门螺杆菌(Hp)的特点及抗感染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13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142例ITP患儿和92例健康儿童Hp感染情况。将ITP患儿中97例阳性者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49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联合抗 H p治疗;单药治疗组48例,单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分别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IT P患儿 Hp的感染率为69.7%,明显高于健康儿童(40.2%)。两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联合治疗组患儿血小板计数、PCT、CD3+、CD3+CD4+和CD3+ CD4+/CD3+ CD8+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而MPV、PDW、PAIgG、PAIgA、CD3+CD8+下降水平均高于单药治疗组(P<0.01)。结论 ITP患儿 Hp感染率高于健康儿童;Hp可能通过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参与了儿童ITP的发病和发展过程,联合抗 Hp治疗可改善ITP患儿机体免疫状态,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疗效,探讨有效、安全、经济的IVIg用量。方法回顾分析某院儿科自2005年2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经不同剂量IVIg治疗的新诊断儿童ITP的临床资料。根据所用IVIg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小剂量(1.0g/kg)组、中剂量(1.5 g/kg)组、传统剂量(2.0 g/kg)组,分5 d应用。结果共入组病人98例,小、中、传统剂量组分别为30、35、33例。三组总反应率分别为96.67%、97.14%、100%( P=0.996),血小板(PLT )升至3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2.5、2.3、2.9 d(P=0.355),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患者的完全反应率分别为86.67%、88.57%、87.8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1.000)。结论减低剂量(1.0 g/kg或1.5 g/kg )IV Ig与传统剂量(2.0 g/kg)IVIg比较,疗效相当、不增加慢性转化的风险,且更为经济节约,可被用来治疗新诊断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的安全有效性。方法:60例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标准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肿节风~+小剂量强的松"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血小板数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情况及毒副作用。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3.33%)低于观察组(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小板计数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治疗14 d、1个月、2个月、3个月后的血小板计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淋巴细胞群、CD3~+CD4~-CD8~+、CD19~+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3~+CD4~+CD8~-、CD3~-CD16~+56~+显著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33.33%)高于观察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节风联合小剂量强的松治疗ITP能更有效地提高血小板计数、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还可避免因使用强的松引起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