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评价关节囊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量、输血量、输血率的影响。方法:行单侧THA患者40 例,均采用直接前方入路,按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术中缝合关节囊后于关节囊内注射2 g氨甲环酸,对照组缝合关节囊后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隐性失血量、术前血红蛋白、术后血红蛋白、输血率等指标。结果:术后引流量(术后显性失血量)观察组155.0±23.0 mL,低于对照组的265.0±55.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隐性失血量观察组266.0±51.8 mL,低于对照组的315.0±57.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 d血红蛋白观察组98.0±4.5 g/L,95±5.5 g/L,高于对照组的88.0±3.8 g/L,82.0±4.5 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血3例(15.0%),输血量325.0±28.5 mL,对照组输血9例(45.0%),输血量460.0±60.0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中关节囊内局部注射氨甲环酸可以减少术后显性及隐性失血量,降低输血率,有利于患者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2.
孟涛  尚希福 《安徽医学》2015,36(11):1325-1329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对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手术期失血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4年12月因单侧膝骨关节炎就诊并行初次 TKA 的患者1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76例和对照组66例。观察组于术前2周至术后2周口服补充铁剂,术中于松止血带前20 min 静脉给予15 mg/ kg 氨甲环酸,并于切口缝合完毕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1.0 g 氨甲环酸+20 mL 生理盐水),其余治疗方案两组相同。观察分析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输血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及术前检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 FIB、PT、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天、3天、2周时 Hb 及 Hct 均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及输血人数均少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应用铁剂和氨甲环酸可安全、有效地减少单侧 TKA 围手术期的失血,促进患者术后 Hb、Hct 水平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对初次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研究2013年12月-2016年08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因骨关节炎行单侧初次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根据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是否注射氨甲环酸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局部注射10 ml(1.0 g)氨甲环酸并放置高负压引流瓶;对照组:在关节腔关闭之前,关节囊囊壁周围局部注射10 ml生理盐水,同样放置高负压引流瓶。记录两组患者的术前血红蛋白、术后引流量及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和总失血量,并比较其术后输血率、输血量及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结果  实验组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前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H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第1、4及7天血红蛋白、HCT比较,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实验组输血率和接受输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分别为16.7%及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负压引流基础上联合氨甲环酸局部注射可以降低单侧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及输血需求,并不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体外循环(CPB)心脏手术血液系统及呼吸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330例CPB心脏手术患者分为抑肽酶组和对照组。抑肽酶组(A组,n=170)CPB预充液中一次性加入抑肽酶(5万U/kg);对照组(B组,n=160)加入等量生理盐水。观察比较失血量、止血时间、输血量、呼吸支持时间及肺部感染等临床指标;监测手术前后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及白细胞(WBC)计数等实验室指标。结果:A组较B组术中失血量、术中输血量、术中止血时间、术后6h心包纵隔引流量、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呼吸支持时间及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明显减少(P<0.01或P<0.05);两组术后Hb、HCT、PLT均有明显下降(P<0.01),但A组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术后WBC均明显上升(P<0.01),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抑肽酶对CPB心脏手术血液系统及呼吸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TXA)对同期双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同期双侧THA患者42例,关节腔内使用TXA 21例为观察组,使用生理盐水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并观察患者3月内是否发生深静脉血栓(DVT)及肺栓塞(PE).结果:观察组术后总的失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量低于对照组,血红蛋白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3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病例.结论:THA关节腔内使用TXA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并减少输血率,不增加术后PE及VTE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HH)与控制性降压复合应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的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的全髋置换择期手术病人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Ⅰ组为AHH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组,Ⅱ组为对照组。两组病人均行常规手术麻醉,同时给予Ⅰ组病人AHH复合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观察两组病人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24h引流量和输血病人的例数;Ⅰ组病人于AHH前后分别检测HR、CVP和尿量;两组病人分别于AHH前、AHH后、术毕、术后第1d和第7d测定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c);分别于AHH前、术后第1d和第7d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纤维蛋白原(FG)。结果:两组病人术中平均失血量、平均输血量、24h引流量及输血例数比较具有显著差异(P〈0.01);Ⅰ组病人AHH前后HR和CVP无明显区别,AHH后尿量明显高于AHH前(P〈0.01);两组病人术毕、术后1d及术后7d的Hb和Hct均明显低于术前水平,但仍然在代偿范围内;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凝血机能无明显区别。结论:AHH复合控制性降压可安全用于全髋置换手术病人,可明显减少此类病人的术中失血量和异体血需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预存自体血回输应用于腰椎滑脱手术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0例因单节段腰椎滑脱接受腰椎后路减压、椎体复位、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输血治疗的患者,其中预存自体血回输的患者40例作为A组,因拒绝术前预存自体血而输注异体血的40例患者作为B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血常规观察指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及输血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1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降低,与输血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血后第7天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腰椎滑脱手术患者来说,采用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及异体输血均能有效纠正术中术后失血性贫血,但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能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输血后患者血常规各观察指标恢复更快,在当前异体血供血困难的前提下,术前预存自体血回输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微创小切口技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以达到保护组织、加快术后恢复的目的,同时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5年1月本治疗组共进行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51例,其中单切口36例,双切口15例,并与同时期行传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5例患者比较,评估手术效果和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微创手术组与传统手术组在术前诊断、年龄、体重、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合并症及伤后入院手术准备时间等无显著差异,而两组在失血量(手术失血量及术后3d引流量)、输血量、术后疼痛、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重返正常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及功能评价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小切口入路设计合理,较传统手术入路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及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髋关节置换较好的手术技术,在临床工作中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杨鸿发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4):62-63,66
目的:探讨去氨加压素对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患者围术期出血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0年5月收治入院的62例拟行单侧THA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l例。治疗组应用去氨加压素按照0.3μg/kg溶于100ml生理盐水配制,静脉滴注,术前30min应用1次,术后1次/d,连续用2d;对照组仅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比较两组患者失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并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Hb、Hct、Pit及APT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ib、P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尸〉0.05)。术后14d两组均未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患者获1~3个月随访,仅2例表现为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结论:在THA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去氨加压素能有效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和输血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不同骨质疏松程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隐性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取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因髋关节疾病行单侧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病人67例。根据术前骨密度T值分为骨量正常组(A组,n=20)、骨量减少组(B组,n=21)和骨质疏松组(C组,n=26)。记录病人的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髋部疾病种类、手术时间、术前红细胞比容、术前血红蛋白、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红细胞比容,根据相应公式分别计算3组病人的总失血量、显性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3组病人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B组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高于A组(P < 0.05),C组显著高于A组和B组(P < 0.01)。结论骨质疏松可以增加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病人的隐性失血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晚期股骨头坏死病人84例(88髋),其中观察组42例(45髋),采用氨甲环酸联合自体血回吸收系统;对照组42例(43髋),采用自体血回吸收系统,记录2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自体血回吸收量、术后引流量、术中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Thrombelastography,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胸科医院接受腰椎结核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的老年患者8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术中两组均根据血气分析结果中的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决定是否输注悬浮红细胞(Suspended Red Blood Cells,SRBC)。试验组在TEG结果指导下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对照组则根据临床经验决定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记录术中失血量、术中SRBC与FFP的输注量、术中输液量、尿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前1天和术后1天的血常规及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等。 结果 试验组的术中失血量、SRBC和FFP的输注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短于对照组、纤维蛋白原(Fibrin,FIB)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Hb、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及FIB含量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用TEG指导老年腰椎结核手术患者术中输血可以减少成分输血量并减少出血及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全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的回输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评价全关节置换术后自体引流血回输的临床意义和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对2组条件相似的初期关节置换的50例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实验组(25例)术后使用自体引流自回输装置,对照组(25例)使用负压吸引球。记录引流/回输血量及与输血有关的反应。结果:实验组平均回输引流血492ml,未输库血,也未发现输血反应及菌血症。对照组平均术后输库血400ml。二组患者手术前后的血红蛋白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引流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氨甲环酸在降低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146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73例。观察组在术中给予氨甲环酸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未采取任何措施。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总失血量以及手术前、后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指标水平。结果: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总失血量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指标水平均有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指标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清中D-二聚体指标均有显著升高,且对照组升高幅度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静脉滴注氨甲环酸能够有效降低围手术期的引流量与出血量,改善患者体内血红蛋白、红细胞以及D-二聚体的指标水平,临床应用效果明显,值得积极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术中及术后失血量的影响。方法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于术后使用氨甲环酸,对照组患者术后不用氨甲环酸。比较两组的术中失血量、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和术后凝血3项。结果两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可见失血量、输血量、输血人数、术后血红蛋白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术中松开止血带时与术后3小时,两组患者的凝血3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及术后短期使用氨甲环酸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失血量及输血量,此药物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氨甲环酸(TXA)序贯利伐沙班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围术期减少出血及预防血栓的疗效.方法 筛选从2012-2015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拟行初次一侧THA的患者,共150例,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将患者分为5组,分别命名为A、B、C、D、E组,每组患者各30例.A组患者作为空白组,不应用药物干预;B组在手术前应用10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C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D组在手术前及3h后分别应用15 mg/kgTXA溶于100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E组在手术前应用15 mg/kg TXA静脉滴注,关闭切口时再局部应用1 gTXA.术后6~12 h视引流量予以抗凝,一般在引流量小于30 mL/h口服利伐沙班10 mg,按常规剂量抗凝至术后35 d.统计5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开始抗凝及拔除引流管时间、术后第1天凝血酶原和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血红蛋白下降值及深静脉血栓(DVT)和肺栓塞(PE)的发生率.结果 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人数和输血率、术后第1天血红蛋白下降值在5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输血率、术后第1天Hb下降值、术后开始抗凝时间、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与A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在围术期及术后3个月内随访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PE.结论 THA应用TXA序贯利伐沙班是安全、有效的,且术前及3h后各应用15 mg/kgTXA对减少THA失血量的效果最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技术在儿童癫痫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癫痫手术的4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术中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分为自体血组和非自体血组.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特征、术中术后情况及异体输血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自体血组26例(60.5%),非自体血组17例(39.5%).自体血组患者的年龄、身高、体重、病灶切除范围、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大于非自体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体血组术中输注异体红细胞者10例(38.5%),非自体血组9例(5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血红蛋白、术中血浆的输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自体血液回输可能降低术中异体红细胞的输注率,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儿童癫痫手术.  相似文献   

18.
张伟  梁庆威  董理  杨军 《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3):2155-2157
目的对比双侧髋关节同期置换和分期置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6月-2008年12月行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的50例患者分为两组:同期组30例(60个髋),分期组20例(40个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输血量、住院费用、术前和术Harris评分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两组在总输血量、术前和术后Harri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总手术时间、总出血量、总住院时间和总住院费用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安全可行,对患者和医院均有益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