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从本刊1992第10期刊出山东大学全息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张颖清教授《全息胚诊疗法及第二掌骨侧的全息穴位群》一文后,本人遇几位患者,按“全息胚诊疗法”中的“全息穴位群”,治疗,收到奇效。现介绍几例典型病例如下: 例1:患者王××,男,32岁。市电梯厂工人。1个月前,歇班在家做农活,因坐在拖拉机装满棉柴的车顶上,约离地3m高,颠簸跌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骨折的生物全息护理。方法对45例四肢创伤性骨折病实施生物全息护理,即:全息心理护理;刺激全息穴位进行按摩治疗,如耳穴、第二掌骨侧穴位;注重饮食护理和康复训练等。结果45例骨折患者恢复良好。结论这种护理方法提高了患者对创伤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康复,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息针刺联合中医整体护理在下肢骨折术后疼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下肢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骨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息针刺和中医整体护理,包括第二掌骨全息针刺、中医饮食、睡眠调护、健康教育、磁珠压耳穴、中药包外敷、扣膻中穴及开天门等措施。然后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各时点的疼痛程度、睡眠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息针刺联合中医整体护理能够显著缓解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程度,提高睡眠质量,促进早期康复。同时中医护理方法简单易掌握,全息穴位系统简单,穴名易于记忆,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意义 落实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综合防控策略,推动医疗、公共卫生融合的居民健康管理。方法/过程 以打通业务联动和数据融合为基础,设计构建区域化慢性病智能健康管理平台,建立患者全息健康档案,采集日常监测数据,实现建档、诊疗、随访、饮食/运动管理、风险评估、智慧宣教等系统功能。结果/结论 平台使用初期为数千例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提供区域内一体化健康管理服务,实现慢性病患者健康信息全面掌控与监测,逐步构建居民健康全流程闭环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5.
针刺全息头穴治疗偏头痛10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89年至 1991年,我们运 用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发现的“生物全息诊疗法”,单取第二掌骨侧全息头穴,治疗了104例偏头痛患者,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12导联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和冠心病心肌缺血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监测系统对568例患者连续记录24h~30h,并详细的记录生活日志及症状发作时间。结果:568例患者中心律失常检出率为91.6%,Lown氏分级Ⅲ-V级181例,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冠心病心肌缺血阳性检出率为79.4%,且无症状心肌缺血发生率远高于有症状者。结论: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在心律失常、冠心病心肌缺血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全息针法治疗中风偏瘫2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全息针法和普通针法对照治疗中风偏瘫 36 0例 ,按照《国际针灸临床研究规范》和DEM的方法 ,进行科研设计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大全息针法治疗中风偏瘫能显著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BI指数积分 )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具有重大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8.
刘英 《中国民康医学》2013,25(19):34-35
目的:探讨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应用于冠心病、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本院2011年1月-12月间收治的129例患者进行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检测,对比其与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的差异.结果: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的ST段改变及心律失常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常规心电图,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12导联同步全息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内经》的全息脏象论 ,指出人体的局部有整体的信息。中医学遵循此理论用于诊断和治疗。此理论是临床观察的积累与易学的全息思维相结合而形成的。《灵枢·九宫八风》篇中记述的太一游行于九宫 ,不只是占八风而预测疾病 ,还构建了一个洛书———九宫八风数学模型 ,此模型的数字变换 ,可用于推演全息脏象论和人体小宇宙等有关理论 ,这些正是中医学理论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息头部刮痧对老年高血压伴睡眠障碍症(SHSD)患者的降压作用及对睡眠质量、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129例SHSD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以抽签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64例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6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全息头部刮痧.观察两组患者血...  相似文献   

11.
论新型医德观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在社会和医学科学发展的新形势下,医学界应与时俱进、逐步转变医德观念,构建新型的医德观,以不断促进医德进步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新型医德观构建应遵循的原则、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以及构建的意义进行了论述,以期望对新型医德观念的形成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左国庆 《重庆医学》2005,34(10):1569-157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医患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医患纠纷普遍存在,由医疗争议引发的暴力事件怵目惊心,医患矛盾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障碍.本文从医患双方、社会方面、医疗体制、医疗机制、医疗资源配置多方面分析了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原因.提出构建现代和谐医惠关系的对策,即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要把处理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到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要以人为本的解决医患矛盾,对可能出现的矛盾,提前采取有效措施,将医患矛盾处理在潜伏期或显露期,尽量不进入暴发期.呼吁尽快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和科学、合理、和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卫生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3.
以病人选择医生为契机 全力推进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邯郸市中心医院在病人选医生中,努力完善制度,提高素质,深化内容,并以此为突破口,建立了灵活、高效的人事分配制度.用较为低廉的医疗费用,为人民群众提供了较好的医疗服务.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医学的进步与医学々科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密不可分,但过细的专科划分使医师的视野只局限于医学的某一领域.对患背的治疗缺乏整体观.通过对目前学科整合发展路径的论述,转变医疗及服务模式,将先前“患者同着医师转”的格局转变为“医师俐着患者转”,“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促进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医学教育临床实践中的医疗责任分配是秩序保障、医学人才培养的关键点,在临床实践中潜在风险不断加大、医患之间互信降低背景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第十六条、第十七条分析,认为当前我国责任分配缺乏公平正义,责任主体存在缺位,责任构成要件与上位法不一致,进而提出完善建议:调整立法指导思想与价值取向,实现"秩序"与"正义"的统一;调整责任构成要件,保持与上位法的协调,实现责任分配的公平与正义;建立责任赔偿基金,保障临床实践秩序。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社会和医学的进步和发展。医患关系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制约医患关系良性发展的原因主要包括医疗体制因素、医院内部管理因素以及医患双方的人为因素。因此。可以通过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强化医院管理。促进医患互动等综合措施。改善医患关系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和内部微观管理环境,最终改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西医教育在中国获得了长足发展,医学教育思想也与时俱进。针对民国时期的医疗现实,有识之士提出了公医制。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医制的历史,然后根据民国时期的医疗现实,论述了公医制实行的必要性以及政府和医学教育界所采取的具体措施,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公医制的推行远没有到达预期的效果,但其思想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仍有一些老年人缺乏医疗卫生保障,高龄慢性病老人成为看病最难的人群,需要培养更多的全科医生解决这一难题。宏观上,老龄化社会的全科医生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微观上,全科医生具有促使家庭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方便老年人就医、开展健康教育等作用。完善“全科医生-老年人”服务模式,需要政府进一步完善老年人医疗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大力提升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疗条件,根据老年人的需要培养专门的全科医学人才,推行全科医生与老年人建立契约服务关系。  相似文献   

19.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人力资源管理创新是医院长远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针对医院人力成本控制难度大、平均主义、内部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采用“以岗定薪”薪酬管理理论,优化设计非事业编制职工薪酬制度,并制定配套的管理措施,充分调动非事业编制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为医院创效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