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总结了12例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经验,包括:饮食治疗,驱铜药物治疗观察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该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肝豆状核变性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病历要4290—02 女,13岁,维吾尔族。因进行性说话、行走困难伴震颤20d入院。20d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震颤、构音不清、行走困难,时有抽搐及无故哭笑不能自制,四肢震颤、说话困难症状加重,不能站立。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而来我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注意力不集中,构音困难,认知力、理解力下降,表情少而僵硬,流涎,瞳孔等大正圆直径约3.0mm,对光反射灵敏,咀嚼及吞咽困难,咀嚼肌无萎缩,额纹、鼻唇沟对称,口角无偏斜,皱额、闭眼、吹哨、露齿、鼓气等检查因患不配合不能完成。四肢震颤,肌张力较高,手指不能屈伸,双手不能旋前旋后,四肢屈曲,足内翻,肌肉无萎缩,腱反射亢进。指鼻、跟膝胫、快复轮替动作及反跳试验不能完成,脑膜刺激征(-),角膜清澈,未见局限或环形基质原混浊,未见K—F环。  相似文献   

3.
肝豆状核变性26例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HLD)又称W ilson′s病(W 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基因编码一种参与铜跨膜转运的P型ATP 78酶,突变后致该酶功能下降或丧失,铜的排泄受阻,产生铜蓄积而导致肝、脑、肾等器官系统损害,以肝硬化和锥体外系症状常见,重者可因肝衰竭等死亡。本病虽然发病率不高,但病残率却较高,患者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多方面的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生活质量和社会生活能力。我院2003-01/2007-12共收住肝豆状核变性26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氏病 (HLD) ,是一种以铜代谢障碍为特征的常染色体遗传病 ,其发病率为 0 5 10万~ 3/ 10万[1] 。其特点是铜沉积在肝、脑、肾、角膜等组织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而早期予有效的驱铜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的关键 ,并可获得近似常人的生活质量和寿命。我院 1994年 6月~2 0 0 0年 11月共收治肝豆状核变性患者 13例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3例中男 4例 ,女 9例 ,年龄 11~ 4 3岁 ,平均年龄 19 3岁。首发症状 :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 5例 ;以肝功能损害首发 7例 ;以急性溶血性贫血首发 1…  相似文献   

5.
2005年10月,我院收治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例,经积极治疗与护理后,好转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为基底核和肝、肾.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重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障碍和智能减退.临床上该病较少见,病情发展缓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给予病人适当的护理,配合药物治疗,对病情的好转或缓解可起到一定的作用.2003年1月-2009年1月,我科收治肝豆状核变性病人45例,现将其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24岁.因进行性肢体震颤,自觉乏力、纳差1个月,伴失语,流涎8天入院.病程中无发热、恶心、呕吐,休息后症状无缓解.患者否认有急慢性传染病史、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病史.查体:全身皮肤无黄染,于颈、胸部可见多处蜘蛛痣,肝掌,肝脾肋下缘未触及,肝区无扣击痛.生化全项示ALT: 49 μ/L、AST: 52 μ/L、GGT: 95 μ/L.外院血清铜蓝蛋白120 mg/L,其余均为正常.  相似文献   

8.
肝豆状核变性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性疾病。主要病变部位为基底节变性和肝、肾损害。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加剧的肢体震颤,肌张力增高,构音障碍和智能减退。此类病例十分罕见,我院曾收治1例肝豆状核变性的病人,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刘敏 《中国临床护理》2014,6(6):475-476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其基因编码的一种参与铜跨膜转运的酶突变后致该酶功能下降或丧失,使铜的排泄受阻,产生铜蓄积而导致肝、脑、肾等器官系统损害,以肝硬化和椎体外系症状常见,可因肝衰竭等死亡\[1\]。我科收治肝豆状核变性患者2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Wilson病(Wilson disease),是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导致的脑基底节变性和肝功能损害的疾病。临床上一般为潜伏型(无症状型,症状前期型)、临床表现型。而临床表现型又分为脑型、脊髓型与脑-脊髓型、骨-肌  相似文献   

11.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遗传性微量元素铜代谢障碍疾病,在我国已发现5000病例左右,并不算罕见,在神经系统遗传性疾病中发病率仅次于肌营养不良。其发病率为0.5/10万~3.0/10万。发病年龄4~50岁,平均年龄18岁。它已明确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造成铜在体内各脏器尤以大脑豆状核、肝脏、肾脏及角膜大量沉着,而由于铜离子在各脏器沉积的先后不同和数量不一,临床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如震颤、扭转痉挛、精神障碍、肝脾肿大、腹水等。可幸的是,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几种可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若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通过在专科医师指导下系统治疗,多数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获得近似于正常健康人的学习、工作和寿命。现将我们所得到的体会和护理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家族性疾病.起病大多在青少年期[1],病变主要累及肝脏和以豆状核等基底节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2].临床主要表现以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不清、精神障碍、肝硬化为特征[3].本病所致精神障碍症状复杂多样,易误诊,病情发展缓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2005年曾收治1例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陆惠  朱学勤 《现代护理》2006,12(19):1821-1821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所致家族性疾病。起病大多在青少年期[1],病变主要累及肝脏和以豆状核等基底节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2]。临床主要表现以肢体震颤、肌强直、构音不清、精神障碍、肝硬化为特征[3]。本病所致精神障碍症状复杂多样,易误诊,病情发展缓慢,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我院2005年曾收治1例肝豆状核变性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经精心治疗和护理,病情稳定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病例介绍患者,男,22岁,因猜疑,胡言乱语,睡眠差,情绪易激惹,有冲动行为且有明显进食困难,生活需他人协助料理而收住…  相似文献   

14.
肝豆状核变性的防治与护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肝豆状核变性或称Wilson病 (WD) ,是机体铜代谢障碍造成体内铜蓄积 ,引起组织器官毒性损害的一种遗传代谢异常病。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 ,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日下降 ,遗传代谢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WD就是一种较常见的铜代谢异常遗传病。近年来 ,围绕此病防治与护理的文献日益增多 ,本文重点就WD的临床特点、遗传特点、治疗、预防与护理进展做一综述。1 WD的临床特点WD临床症状与出现症状的年龄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这与种族、环境因素、饮食结构差异、基因在各脏器表达、细胞产生金属硫蛋白 (MT)和抗脂质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肝豆状核变性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患者男,19岁,因无明显诱因发热3d后,出现疲乏,尿黄,全身皮肤、巩膜迅速深度黄染5d在外院治疗。当时查体:体温38℃左右,伴有咽痛,无寒战、咳嗽。查肝功能:TBIL199.8μmol/L,DBIL468.0μmol/L,ALB29.4g/L,ALT171  相似文献   

16.
小儿肝豆状核变性临床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s病(WD),是一种可治疗的隐性远传性铜代谢障碍的疾病。我科于1989年~1998年3月共收治17例WD患儿,我们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临床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护理,临床效果满意,现总结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7例,男12例,女5例;年龄8~14岁,平均10.3岁。临床表现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和神经系统损害症状。肝脏损害主要有慢性肝病的表现,如黄疸、肝脾肿大、鼻衄、上消化道出血等;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震颤,手足徐动、穿衣、吃饭、写字困难等。本组病例中有7例以肝脏损害为首发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HLD)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8例儿童HLD临床资料。结果:18例中以肝脏症状、神经/精神症状和其他症状起病者分别为12、4、2例,K-F环阳性13例,血清铜蓝蛋白降低16例,尿隐血阳性7例,尿蛋白阳性5例,父母近亲结婚2例,阳性家族史3例,治疗有效13例(72.2%)。结论:儿童HLD中以肝病为首发症状者最多见,角膜K-F环及血清铜蓝蛋白降低是本病的特征性改变,早期诊断予以青霉胺联合硫酸锌治疗可明显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8.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缺陷病,其发病率约为1/50万~1/100万,以大脑豆状核变性、肝细胞损害和角膜边缘色素沉着环(K—F环)为特征。  相似文献   

19.
曹茜 《当代护士》2014,(3):23-24
总结了156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护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指导、用药护理、安全护理、心理护理等。认为加强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和健康宣教指导,能促进患者早目康复并保持治疗效果的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20.
活体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护理1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