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肝癌病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与肝储备功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HCC病人门脉血流动力学特征及与肝储备功能的关系.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技术检测拟接受手术的29例HCC门脉血流状态,以肝硬化门脉高压症和正常人为对照,分析耐受和不耐受手术HCC者术前门脉血流状态差异.结果HCC组门脉血流特点是在门脉主干(PT),最大截面平均流速(CSVmax)低于正常组、高于肝硬化组(P<0.01);流量低于肝硬化组(P<0.01)而与正常组无差异;瘀血指数(CI)高于正常组而低于肝硬化组(P<0.01).在脾静脉(SV),CSVmax与正常组和肝硬化组无显著差异;流量低于肝硬化组(P<0.01)而高于正常组(P<0.05)CI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低于肝硬化组(P<0.01).不耐受手术(6例)与耐受手术(23例)的HCC者相比,前者术前PT的CSVmax和流量均显著低下(P<0.01),而CI增高(P<0.05).诊断性试验显示以PT的CSVmax>13.50 cm/s或PT流量>12.13 ml/(min@kg)预测可耐受手术,准确性分别为82.7%和89.7%.结论HCC手术候选者门脉系虽亦存在高动力循环,但高阻力状态更为突出使入肝血流下降,严重时导致肝储备功能不全.PT的CSVmax和流量可望成为有效的肝储备功能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脾切除门奇血管离断术 (断流术 )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运用彩色多普勒流速剖面图技术检测 2 8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断流术前后的门静脉血流量、最大截面平均流速 (CS Vmax)、剖面形态参数n值及瘀血指数。结果 断流术后门静脉主干血流量减少(10± 8)ml·min-1·kg-1(P <0 0 1) ;门静脉右前支的CS Vmax和流量均明显下降 ,分别为 (2 0± 2 6 )cm/s和 (3 2± 2 9)ml·min-1·kg-1(P <0 0 1) ;术后门静脉自由压下降 (6± 5 )cmH2 O(P <0 0 1)。结论 断流术有效地缓解了门静脉系统的高动力循环状态。但断流术后门静脉入肝血流更加减少 ,可能对肝功能不利。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高压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探讨脾脏体积大小与门静脉系统高动力循环状态及手术前后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率,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方法:利用彩色多普勒复合装置、CT及公式法测量22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下简称门静脉奇静脉断流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参数、脾体积及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率。结果:(1)门静脉血流量(PVF):对照组为785±144ml/min;实验组为966±125ml/min(t=3.56,P=0.002)。其中实验组的脾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SVF/PVF)为77%±17%,实验组的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SMVF/PVF)为28%±8%。(2)脾体积与脾静脉血流量、流速、直径显著相关(r=0.793,P<0.001,r=0.471,P<0.05,r=0.494,P<0.02)。(3)术后PVF减少187±87ml/min,SMVF增加100±40ml/min,门静脉体循环分流率减少26%±1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时,门静脉系统处于高动力循环状态,对门静脉高压的形成和维持有重要意义。脾脏的高动力循环是门静脉系统产生高动力循环的主要因素。门静脉奇静脉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流量的变化取决于术前脾脏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胃脾区的分流程度及术后肠系膜上静脉的代偿能力。  相似文献   

4.
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门静脉高压症手术前后门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观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的门、脾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显著扩张和增加,和正常人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门静脉血流量增加与脾静脉血流量增加呈正相关;(2)断流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和血流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3)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后,门静脉内径变窄明显大于断流术,但两术式后门静脉血流量减少差异无显著性、结果认为.断流术和断流加脾肾分流联合术均为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较合理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制备肝前型门静脉高压症(PHPH)大鼠模型,并设立假手术(SO)对照,在术后3周施行断流术,分别在断流术前及术后1、3、5、7、14、30、90d取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第八因子相关抗原(FⅧAg)、VEGF在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对FⅧAg阳必血管进行微血管密度计数(MVD),对VEGF染色结果进行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结果 PHPH组大鼠在断流术前MVD较SO组显著增高(P<0.01),在断流术后则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在术后5d又开始增高,到术后1个月时与断流术前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至术后3个月时,较SO组显著增高(P<0.01);SO组在断流术后未见MVD的下降,而是在术后3d达到高峰(P<0.01),以后基本维持在此水平。PHPH组在断流术前VEGF表达显著高于SO组(P<0.01),2组均在断流术后出现VEGF表达高峰,但PHPH组表达时相产SO组显著延长(P<0.01)。结论 VEGF表达增高可能是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食管静脉曲张再形成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术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69例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并有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病史的病人按入院先后分为脾肾分流组和断流组。术中、术后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ree portal pressure,FPP),术后1、3、5、7、9d检测门静脉血内毒素、D-乳酸水平,术前及术后7d尿乳果糖/甘露醇(lactulose/manicol,LAC/MAN)比值。结果近期观测FPP,发现稳定期分流组明显低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脾窝引流液明显少于断流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肛门恢复排气及开始进食所需时间明显短于断流组(P〈0.05)。分流组术后1d内毒素、D.乳酸显著低于断流组;且下降较快,术后3d又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5d进入稳定期(P〈0.05)。而断流组内毒素、D.乳酸下降较慢,术后5d才显著低于术后1d,术后7d进入稳定期(P〈0.05)。分流组术后LAC/MAN比值显著低于断流组(P〈0.05)。结论脾肾分流术既能维持有效的向肝门静脉血流灌注;又能适当降低门静脉压,减轻胃肠血流瘀滞,对肝炎后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肠道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对乙型肝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PVT)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08年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同一外科小组行脾切除和断流术的连续45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术前1 d门静脉直径、流速以及术后7 d有无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同时计算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术后测量去脾脏血液后的脾脏重量,检测术前1 d、术后7 d凝血酶原时间(PT)和血小板计数(PLT).并将患者分为血栓组与非血栓组、高速组与低速组,分别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发生门静脉系统血栓13例(28.9%),血栓组(n=13)术前门静脉流速为(19.5±5.3)cm/s,其中12例低于25 cm/s[平均(18.4±3.8)cm/s],1例为32.3 cm/s;非血栓组(n=32)术前门静脉流速为(29.6±8.0)cm/s,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低速组(n=17)和高速组(n=28)血栓发生率分别为70.6%和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别比较两种分组的患者术前Child-Pugh评分、脾脏重量、手术前后PT和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5 cm/s作为指标预测术后血栓形成的敏感性为92.3%,特异性为70.6%.结论 术前门静脉直径增加及血流速度降低是导致术后门静脉系统发生血栓的主要危险因素,尤其当门静脉流速降低(<25 cm/s)时,断流术后血栓发生率将显著增高.门静脉直径与血流速度存在负相关系,可根据门静脉流速预测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的血栓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laparoscopic splenectomy plus pericardial devascularization,LSD)对门静脉系统和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收治门静脉高压症病人270例,所有病人均接受了LSD治疗,观察和比较手术前后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和肝动脉在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等方面的差异。结果①LSD手术后门静脉直径、门静脉血流速度、门静脉血流量均明显小于术前(P0.001);②肠系膜上静脉直径明显小于术前(P0.001),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速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5),肠系膜上静脉血流量小于术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5);③术后肝动脉直径明显大于术前(P=0.001),最大血流速度、最小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均明显大于术前(均P0.01),肝动脉血流量也明显大于术前(P=0.02)。结论从血流动力学变化来看,LSD能明显改善门静脉系统的高动力循环状态,而不会影响消化道的静脉回流,同时能够明显改善肝脏动脉灌注,对于门静脉高压症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各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近3年诊断为肝炎后门静脉高压症接受脾切除+断流术治疗的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术后PVT形成情况,并对术后PVT形成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全组术后PVT发生率为32.6%;PVT形成与患者年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血小板值等因素相关(均P0.05),而与患者性别、术前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PT值无关(均P0.05)。结论年龄、肝功能分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程度、术前门静脉直径,术后门静脉血流速度,术后血小板值是脾切除+断流术后PVT形成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三种不同术式对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观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测定分流 (SRS)加断流手术 (PCDV)前后门静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 ,评价其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 99例门静脉高压症病人手术前后对门静脉系统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术中动态测量门静脉压力。结果 :①SRS +PCDV组 :术后PVF减少 36 .1 0 %± 7.8% ,FPP下降 33 .99%± 9.53 %。FPP的下降与PVF的减少呈正相关 ,PVF和FPP较术前下降 (P <0 .0 5) ,但维持在正常高限且保持门静脉向肝血流 ;②SRS +PCDV组术后的PVF和FPP均介于断流组与脾肾分流组之间 ,且各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P <0 .0 5)。结论 :分流手术后门静脉血流向肝内高灌注 ,门静脉系统瘀血状态依然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缓解 ;门静脉血流肝内灌注显著减少。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降低 ,加做断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有不同程度回升 ,术后的PVF和FPP均介于断流术和分流术之间 ,该术式明显优于单纯分流术或断流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脾大部切除、残脾腹膜后包埋及食管横断吻合术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均进行食管横断吻合术,对照组做全脾切除,研究组保留部分带血管蒂脾脏移植于腹膜后.手术前后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测量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面积、血流量、血流速度和流向;观察自体移植脾在腹膜后的血供及侧支循环.结果 两组术前均存在胃底食管曲张静脉,术后6个月MRA复查均消失或改善.术后6个月两组门静脉主干的管腔横截面积明显减少[研究组(1.81±0.73)cm~2比(1.20±0.52)cm~2,P<0.01;对照组(1.78±0.52)cm~2比(1.30±0.12)cm~2,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速均下降[研究组(9.86±0.10)cm/s比(7.06±1.92)cm/s,P<0.01;对照组(10.0±0.6)cm/s比(8.2±2.4)cm/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1);术后两组门静脉主干的平均流量均下降[研究组(15.0±1.9)ml/s比(10.5±2.7)ml/s,P<0.01;对照组(14.9±2.1)mI/s比(11.6±2.1)ml/s,P<0.01],且研究组少于对照组(P<0.05).移植脾在腹膜后成活,并建立了广泛的侧支循环.结论 脾大部切除、带血管蒂残脾腹膜后移植及食管横断吻合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不仅保留了脾脏的功能,而且具有断流和分流为一体的联合性术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脏体积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Zhu J  Leng X  Dong N  Qi G  Du R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2):110-112
目的通过测定肝脏体积术前判断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手术耐受能力和术后远期效果。方法使用双螺旋CT应用三维表面遮盖显示法检测了25例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肝脏体积,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对照组肝脏大小与身高呈正线性相关,r=042(P<005),平均肝体积为(107068±22752)cm3,与肝硬变组(79702±13511)cm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肝体积与Child分级有关,ChildC级患者肝脏明显小于ChildB级患者(6724±911)cm3,(8882±926)cm3,P<005。结论肝体积小者分流术后易发生脑病,但肝脏大小、门静脉血流量和门体自然分流率没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对不同断流术式前后门静脉高压症犬胃黏膜细胞凋亡,观察其对门脉高压性胃病(PHG)影响.方法 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模型犬24条,随机分为A组(传统断流组)、B组(选择性断流组)、C组(吻合器断流组)及D组(对照组),每组6条.分别于术中及术后6个月测自由门静脉压(FPP),取胃组织,采用原位末端脱氧核苷标记法(TUNEL)染色测凋亡指数(AI)及Caspase-3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各染色强度细胞评分总和(H值).结果 术后6个月内,A、B、C组FPP均明显下降,其中以B组下降最为明显,其次为C组,最后为A组.术后6个月,A组AI值由术前的(14.68±1.28)%增全(20.22±2.20)%(P<0.05),H值由术前的56.13±11.75增至113.78±19.80(P<0.05);B组AI值由术前的(13.63±1.19)%降至(9.98±2.29)%(P<0.05),H值由术前的59.13±10.07降至22.35±4.75(P<0.05).C、D组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AI和H值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犬行传统断流术术后胃黏膜细胞凋亡加重,PHG病变程度加剧;选择性断流术后胃黏膜细胞凋亡减轻,PHG病变程度改善;吻合器断流术后胃黏膜细胞凋亡变化无差异,对PHG病变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外科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8年采用脾肾分流加门奇断流联合手术和门奇断流术治疗233例病人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并应用核磁共振血管造影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流速.结果: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为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主干血栓形成占其中25.89%,联合手术后血栓形成率为10.91%.与术前相比,血栓组术后门静脉(PV)和脾静脉(SV)流速下降显著,无血栓组术后PV和SV的流速无显著下降.术后血栓组SV的流速与无血栓组病人比较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在术前和术后的相同时间,病人血小板无显著性差异,PT延长时间两组手术前后及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率高达91.06%,且均有脾静脉血栓形成.门静脉系统血液流速减缓在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脾切除后病人血小板升高并非是形成血栓的主要原因.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术在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中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对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外周循环的影响。方法: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20例为治疗组;无肝炎、肝硬化及脂肪肝的正常成人20例为对照组。采用无创心脏血流动力检测仪监测手术前后外周循环血流动力学参数,并分析手术对体循环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术前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每搏指数(SI)、每搏出量(SV)、外周循环阻力(SVR)、左心作功指数(LCWI)、左心作功(LCW)与对照组有差异,治疗组术前HR、SVR显著高于对照组,MAP、SI、SV、LCWI、LCW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手术前后9项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发生门静脉血栓的4例患者术后HR、SVR显著低于术前,SI、LCWI、LCW显著高于术前。结论:脾切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增加了肝炎肝硬化患者的LCW及SI,降低了HR,使外周循环更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镜治疗后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与未经内镜治疗患者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食管胃底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的疗效.方法 2005年6月至2010年6月期间共完成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30例,其中肝炎后肝硬化202例,酒精性肝硬化28例.A组16例,为内镜治疗(套扎、栓塞)后再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B组214例,直接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结果 A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98±59)min,平均出血(750±120)ml,术后平均住院(11±2)d;B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20±26)min,平均出血(250±43)ml,术后平均住院(7±1)d.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之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30例患者中获得随访212例,随访率为92.2%,术后平均随访2.5年(1~6年),死亡率为4.2%,再出血率为5.7%.结论 内镜治疗后食管胃底周围组织纤维化、质硬,明显增加手术难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较单纯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明显增加,故对于适合行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应首选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  相似文献   

17.
门脉高压大鼠胃粘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病机理,将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肝硬变组(LC组,n=15)、门静脉狭窄组(PVS组,n=15)和假手术组(SO组,n=12),以观察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胃壁结合粘液(GP)、胃粘膜内源性前列腺素E2(PGE2)水平、胃基础泌酸量(BAS)以及H+返渗量(H+BD)。结果:LC组及PVS组大鼠内脏血流量较SO组明显增加(P<0.001),但胃粘膜却处于缺血状态;其GP和PGE2含量也较SO组显著下降(P<0.01),其中LC组又较PVS组更低(P<0.05);BAS3组间无差异,但LC组及PVS组大鼠之H+BD明显高于SO组(P<0.001),且以LC组最为显著。本实验结果提示:门静脉高压大鼠胃粘膜屏障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尤以肝硬变大鼠为甚;门脉高压性胃病的发生与胃粘膜屏障功能削弱有关;肝功能受损参与胃粘膜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行开腹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26例,作为开腹组;另选取2014年7月2016年6月收治的行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26例,作为腹腔镜组。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两组临床指标和手术前后WBC、PLT水平均使用(x珋±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进食时间、下床活动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脾窝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少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WBC、PLT水平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腹腔镜组术后总并发症4例(15.4%),明显低于开腹组15例(5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5,P0.05)。结论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选择性断流术(保留食管旁静脉)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作用.方法 收集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门静脉高压症97例,分为选择性断流术组(50例)和非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组(47例),比较病人手术前、后自由门静脉压(FPP),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肝动脉血流量、胃底食管下段曲张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