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汉坦病毒76-118株包膜糖蛋白G2与β3整合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方法根据HV76-118株M基因和β3整合素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质粒M56和Hela细胞cDNA为模板通过PCR和基因重组获得带有EGFP标签的G2和带有FLAG标签的β3整合素膜外区片段融合表达质粒,并且在HEK293细胞中进行表达。将表达成功的G2与β3整合素片段进行免疫共沉淀,用Western blot检测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成功构建了G2和β3整合素膜外区各片段的融合表达质粒。将各表达质粒转染HEK293细胞进行瞬时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β3整合素膜外区各功能片段在细胞裂解上清中获得大量表达,而G2蛋白膜外区仅有81-140片段在细胞裂解上清中大量表达。将G2 81-140片段与β3整合素膜外区各功能片段进行免疫共沉淀的结果显示,仅G2 81-140片段和β3整合素27-133片段在细胞中以复合物存在,提示两者之间可能有直接的相互作用。结论汉坦病毒76-118株包膜糖蛋白G2 81-140片段与β3整合素27-133片段在细胞中以复合物的形式存在,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为β3整合素作为汉坦病毒受体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从感染病毒的Vero-E6细胞中提取总RNA,采用RT-PCR和分子克隆技术将扩增到的C2糖蛋白基因插入含有CMV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质粒pVAX1.通过脂质体介导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瞬时表达的蛋白.结果获得含有编码汉坦病毒L99株包膜糖蛋白G2基因的重组质粒pVAX/C2.在转染cos-7细胞内.用IFA可检测到细胞内有特异性荧光.证实成功构建了汉坦病毒L99株包膜糖蛋白C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为出血热综合征疫苗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丙型肝炎病毒(HCV)包膜基因E1E2对核心基因C DNA疫苗诱生的免疫应答作用。方法 将包含HCV C或CE1E2基因片段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构建重组质粒pHCV-C或pHCV-CE1E2,分别免疫Balb/c小鼠,每间隔2wk加强免疫1次,同时剪尾取血。ELISA法检测免疫小鼠血清中HCV C特异性抗体的水平。以pHCV-C转染并表达HCcAg的BLAB/c小鼠骨髓瘤Sp4/0细胞为靶细胞,采用~(51)Cr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作用。结果 两个实验组20只小鼠均产生抗HCV C特异性抗体,当效/靶细胞比例为100:1时,CTL的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pHCV-CE1E2与pHCV-C组之间,无论是抗HCV C抗体的滴度还是CTL的杀伤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E1E2基因的加入,并没有增加HCV C基因DNA疫苗诱导的抗HCcAg特异性抗体的滴度和CTL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汉坦病毒汉城型浙37株G1、G2包膜糖蛋白基因重组体的构建及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构建汉坦病毒浙37(Z37)株包膜糖蛋白基因G1、G2真核表达质粒,并在真核细胞中表达。方法:根据Z37M基因序列设计6条引物,分别以质粒pGEMZ37,pCUMZ37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获得G1及G2片段。将G1、G2片段经BamHⅠ、XhoⅠ双酶切片插入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 ),经酶切鉴定,并测序证实。以磷酸钙沉淀法分别将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瞬时表达的蛋白。结果:获得分别含有编码汉坦病毒(HV)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的重组质粒pcDNA3.1-g1,pcDNA3.1-G2;在转染的COS-7细胞内,用IFA可检测到细胞内有特异性荧光。结论:成功地构建了HV Z37株包膜糖蛋白G1、G2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可在COS-7细胞中瞬时表达。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汉坦病毒H8205株G1-G2/人源性白细胞介素2(IL-2)融合基因在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获得稳定表达的可能性,评价融合基因pcDNA3.1/HisB-IL-2-G1-G2的DNA免疫效果。方法:在脂质体介导下,将pcDNA3.1/HisB-IL-2-G1-G2导入Vero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阳性克隆,用间接免疫荧光(IFAT)、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电泳(SDS-PAGE)等方法检测其在Vero细胞中稳定表达的情况。采用肌肉注射质粒的方法来免疫Balb/c小鼠,免疫3次,加强2次,间隔2周,然后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特异性抗体,用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检测中和抗体。结果:转染了pcDNA3.1/HisB-IL-2-G1-G2后在Vero细胞培养上清和胞质中有融合蛋白的表达,其相对分子量为110 ku。pcDNA3.1/HisB-IL-2-G1-G2可诱导小鼠产生特异性抗汉坦病毒抗体和中和抗体,其效价均高于其他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柯萨奇B1病毒(CVB1)的DNA疫苗,评价其免疫学性状。方法:将重组质粒pMD18-T-VPI中的CVB1 VP1基因亚克隆至pCEP4载体,构建真核表达系统pCEP4-VP1作为DNA疫苗,经酶切、PCR和测序后鉴定后转染至HeLa细胞,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CVB1抗原的体外表达。提纯制备pCEP4-VP1接种BALB/C小鼠,取血清用ELISA法检测抗CVB1IgM和IgG,用^51Cr释放法测定CTL反应。结果:酶切、PCR和测序证明了VP1 DNA疫苗构建正确,转染pCEP4-VP1的HeLa细胞中可见到荧光标记,提示表达了VP1蛋白,接种pCEP4-VP1的小鼠可检测到抗CVB1的IgM的IgM和IgG,并能产生较强的特异性CTL反应。结论:pCEP4-VP1可作为D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深圳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疫源地进行宿主动物汉坦病毒分离,研究分离株的基因分型.方法 采用幼龄长爪沙鼠接种和Vero-E6细胞培养的方法进行汉坦病毒分离,用直接免疫荧光实验进行鉴定.应用型特异性引物进行反转录一套式PCR分别扩增M片段G1、G2区、S片段,并测定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分析.结果 从深圳市褐家鼠肺中成功分离到2株汉坦病毒,命名为SZ2082和SZ2083,经反转录一套式PCR扩增并进行序列测定显示为第2型汉城病毒型(SEOV).通过对3个基因片段序列比较分析发现,SZ2082和SZ2083部分M和S片段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M片段G1、G2区核苷酸序列与SEOV国际代表株80-39的同源性分别为96.7%、95.0%,与第1型汉滩病毒型(HTNV)型国际代表株76-118的同源性仅为75.9%、70.3%.S片段与SEOV80-39和HTNV76-118比较,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5.7%和69.7%,与M片段的结果相似.通过M片段G2区的分析发现,SZ2082与BjFT01、Beijing-Rn、Guang199、HN71-L处于同一分支,同源性为99.0%~99.7%.结论 在深圳市分离到汉坦病毒,通过鉴定其属于汉城型病毒S2亚型. 相似文献
9.
DNA免疫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年代初期,研究者们发现真核表达质粒DNA注射动物后,可直接转染体内细胞并诱导相应的免疫反应,这种方法称为DNA免疫。DNA免疫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新型免疫方法,正在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对DNA免疫存在的问题不够突出,本文拟对DNA疫苗在这些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一、DNA免疫的原理DNA疫苗皮内注射后,皮内的LCs、DCs摄取质粒,表达目的抗原,即经过这种方式加工,诱导细胞兔疫反应。肌肉组织中抗原递呈细胞非常少,虽然局部刺激后,有抗原递呈细胞移行到此,但数目非常有限。DNA免疫后,肌… 相似文献
10.
弓形虫SAG1-SAG2复合DNA疫苗免疫小鼠诱导的免疫保护性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利用已构建的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SAG1DNA疫苗及SAG1-SAG2复合DNA疫苗,接种BALB/c小鼠,观察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方法将两核酸疫苗分别通过肌肉注射免疫小鼠,对照组注射pcDNA3.1空质粒。ELISA法检测血清IgG抗体及细胞因子IL-2、IFN-γ和IL-4;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免疫鼠脾脏NK细胞杀伤率;流式细胞仪测定T细胞亚群;用弓形虫速殖子腹腔攻击感染小鼠,观察小鼠的生存时间。结果SAG1-SAG2组小鼠IgG抗体、IFN-γ、IL-2及CD4 /CD8 细胞比例均高于SAG1组(P<0.05);各组均未检测到IL-4;复合DNA疫苗组感染弓形虫后生存时间较单基因组延长(P<0.01)。结论弓形虫SAG1-SAG2复合DNA疫苗较SAG1单基因疫苗具有更好的免疫保护性。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囊膜中蛋白与白细胞介素18联合基因免疫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构建HBV囊膜中蛋白核酸疫苗表达载体并免疫小鼠 ,观察白细胞介素 18(IL 18)对基因免疫的辅助作用。方法 构建质粒 pVR10 12 M、pcDNA 3 .1- IL 18,肌内注射法免疫 2 5只Balb/c小鼠 ,3组小鼠分别注射 10 0 μgpVR10 12 ,pVR10 12 M ,pVR10 12 M和 pcDNA 3 .1- IL 18质粒 ,每 2周 1次 ,共 3次。每次免疫 2周后眼眶采血 ,检测血清抗 HBs,第 3次免疫后 2周应用乳酸脱氢酶检测法验证特异性细胞杀伤率。结果 经注射上述质粒后 ,可观察到注射 pVR10 12 M组的小鼠随免疫次数的增加 ,抗 HBs阳性率、抗体滴度均逐步增高 ;同时联用质粒 pcDNA 3 .1- IL 18的小鼠抗 HBs阳性率、抗体滴度均较单独应用 pVR10 12 M组为低 (第 3次免疫后抗 HBs阳性率、抗体滴度两组比较P <0 .0 5 )。细胞毒性实验证实联用组的细胞杀伤率为 (89.0 2± 15 .5 4) % ,较单独应用pVR10 12 M组 (83 .0 8± 14 .0 2 ) %为高 ,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注射质粒 pVR10 12 M可诱导小鼠产生足量的抗 HBs ,并可检测出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 ;联合应用IL 18对特异性体液免疫有抑制作用 ,对特异性细胞免疫可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SARS冠状病毒(SARS-CoV)小囊膜蛋白(E蛋白)的DNA疫苗pVAC-E,观察其在小鼠中诱导的免疫应答。方法采用PCR方法体外扩增SARS冠状病毒E蛋白的基因片段,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C,构建pVAC-E重组质粒。通过脂质体介导瞬时转染非洲绿猴肾(Vero)细胞,Western-blot鉴定E蛋白在细胞中的表达。以基因枪方式免疫小鼠,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抗体,MTT法测定淋巴细胞转化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结果成功构建SARS-CoVDNA疫苗pVAC-E。Western-blot结果示,转染后的Vero细胞可表达一约9kD大小能被SARS病人血清特异识别的蛋白条带。免疫小鼠中未检测到明显的抗体滴度升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在免疫组和对照组间无差别(P>0.05)。脾脏T淋巴细胞亚群分析示免疫组小鼠CD4+细胞显著升高(P<0.05),CD8+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结论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VAC-E能在Vero细胞中表达,表达产物具免疫活性,免疫小鼠后能诱导一定的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DNA疫苗免疫途径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核酸疫苗的接种有多种途径,包括肌内、皮内、皮下注射途径、基因枪免疫、黏膜免疫途径等。不同免疫途径的免疫机制不同,所诱导的免疫保护力的强弱和维持的时间也不尽相同。该文对DNA疫苗免疫各种途径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增强结核杆菌DNA疫苗有效性的新方法,为研制并开发新一代高效结核杆菌DNA疫苗奠定基础。方法分别构建结核杆菌Ag85A抗原基因真核表达质粒及其与小鼠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真核嵌合表达质粒,体外转染COS7细胞检测两种重组质粒的表达活性后,将其分别用作DNA疫苗给BALB/c小鼠肌内注射,检测小鼠体内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相关指标,同时进行动物免疫保护性实验,比较分析两种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效应。结果结核杆菌Ag85A抗原蛋白基因与小鼠粒细胞一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嵌合DNA疫苗在小鼠体内的免疫原性明显强于Ag85A抗原基因非嵌合DNA疫苗,但两种DNA疫苗的免疫保护性无明显差异。结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结核杆菌免疫保护性抗原基因嵌合DNA疫苗能显著增强结核病DNA疫苗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G1基因的变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肾综合征出血热重型患者感染的汉坦病毒M片段G1基因变异的情况。方法:用RT-PCR对34份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发病1周内血清中的汉坦病毒G1基因扩增,并选取7份重型,1份轻型及1份中型患者的PCR产物测序,分别与标准株HV114和R22株相应序列比较。结果:1.Ⅰ型重型患者G1区在151-210位核苷酸有意义突变的频率很高,而轻型患者则无此改变。2.Ⅱ型重型患者G1区549位,552位和692位核苷酸变异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相同,中型患者无此特点,结论:这些核苷酸变异可能与病毒毒力增强有关,从而引起临床重症表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型脑炎病毒prME、E蛋白表达特点,比较不同接种途径所致DNA免疫效率。方法脂质体法将质粒(pJME、pJE)转染于HepG2、COS-1及KN73细胞;免疫印迹法分析质粒表达及与转染剂量关系,鉴定DNA免疫鼠血清抗体性质;肌内(100μg/次)与基因枪(3μg/次)注射法将质粒免疫BALB/c鼠,腹腔注射乙型脑炎病毒(105PFU/100μl)进行病毒攻击。80%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法检测中和抗体滴度。结果pJME转染的细胞内可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72×103与11×103两种蛋白,pJE转染的细胞内检测到相对分子质量约为54×103蛋白。蛋白表达程度由高至低顺序为10μg/孔>5μg/孔>3μg/孔。pJME与JE灭活疫苗免疫的BALB/c鼠在病毒攻击后21 d全部存活,pJE免疫鼠部分存活。pJME所致中和抗体滴度高于pJE。肌内注射组所致的最终中和抗体滴度等同于基因枪注射组。pJME免疫鼠产生血清抗体仅与JEV E蛋白发生反应。结论pJME与pJE在不同转染细胞内表达效率不同;转染剂量和蛋白表达呈一定剂量依赖性;pJME免疫效果优于pJE,基因枪注射所致免疫效率高于肌内注射;DNA免疫所致的中和抗体效价水平与保护性免疫效果呈一致性;DNA免疫鼠血清中和抗体含针对JEV E蛋白的抗JEV-E抗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表达谱基因芯片技术,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表面抗原基因启动子DNA结合蛋白1(SBP1)反式调节基因,阐明SBP1蛋白可能的分子生物学功能。方法设计并合成SBP1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SBP1基因片段,以常规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将获得的SBP1编码基因片段克隆到TA载体中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SBP1。以脂质体转染肝母细胞瘤细胞系HepG2,提取mRNA,逆转录为cDNA,与转染空表达载体pcDNA3.1(-)的HepG2细胞进行cDNA芯片分析。结果构建的表达载体经过限制性内切酶分析和DNA序列测定,证实准确无误。提取高质量的mRNA,逆转录为cDNA,进行cDNA芯片分析。在1152个基因容量的表达谱芯片的筛选中,发现有12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上调,6个基因表达水平显著下调。结论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成功筛选了SBP1转染细胞后差异表达基因,为进一步阐明SBP1蛋白可能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Ag85B与MPT6 4DNA疫苗联合免疫对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 C5 7BL/ 6小鼠 5 4只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 6组 ,分别用磷酸盐缓冲液 (PBS)、pcDNA3 1( )、卡介苗 (BCG)、pcDNA/Ag85B、pcDNA/MPT6 4、pcDNA/Ag85B pcDNA/MPT6 4经肌肉注射法免疫小鼠 ,0、3、6周各 1次 ,即PBS组、pcDNA3 1组、BCG组、pcDNA/Ag85B组、pcDNA/MPT6 4组及pcDNA/Ag85B pcDNA/MPT6 4组。BCG组只在 0周予皮内注射卡介苗 1次。末次免疫后第 5周用 1×10 6CFU的H3 7Rv经尾静脉实施攻击 ,攻击后 6周处死部分小鼠 ,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ELISA)法检测血清总IgG、纯化蛋白衍生物 (PPD)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干扰素γ(IFN γ)和白细胞介素 4 (IL 4 )分泌水平 ,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测定特异性脾淋巴细胞增殖 ;作脾、肺组织荷菌量和病理学检查 ,并观察小鼠存活时间。结果 PBS组肺和脾器官荷菌量分别为lg-1(7 85 4± 0 0 0 3)CFU/g和lg-1(7 190±0 0 16 )CFU/g、pcDNA3.1组分别为lg-1(7 70 0± 0 0 16 )CFU/g和lg-1(7 0 72± 0 0 6 8)CFU/g、BCG组分别为lg-1(6 4 4 9± 0 0 0 2 )CFU/g和lg-1(5 4 36± 0 0 4 2 )CFU/g、pcDNA/Ag85B组分别为lg-1(7 370± 0 0 0 2 )CFU/g和lg-1(6 4 2 96± 0 0 0 9)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