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损伤与前庭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纯音听力测试、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和前庭损伤的发病规律。结果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年龄分布11~76岁,中位年龄45.00岁,其中男性106例(58.89%),女性74例(41.11%),男女性别比为1.43:1。①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发生率为38.33%,女性患者中伴眩晕组(50.72%)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35.14%);②听力曲线特点为全聋型曲线(38.6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聋(62.67%)为主;③66例伴眩晕的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58例(87.88%)出现外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4.55%)有优势偏向等中枢指标异常,5例(7.58%)功能正常,患者出现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同侧损伤的发生率为65.15%,两者具有统计学一致性,不同性别间异常率无差异;④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者33.33%,不伴眩晕组合并慢性病者28.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较高,约占1/3;听力损失以极重度聋为主且以全聋型听力曲线居多;耳蜗功能与前庭功能多同时受累,同侧损伤者占2/3。  相似文献   

2.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椭圆囊-球囊功能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通过观察突聋伴眩晕患者主观垂直视觉(subjective visual vertical,SVV)偏斜和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vestibular 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VEMP),了解椭圆囊-球囊功能与症状的关系。方法16例突聋伴眩晕的患者和10例突聋无眩晕的患者分别行SVV及VEMP检查。其中,6例突聋伴眩晕患者行前庭双温试验检查。结果伴晕眩的突聋患者中,VEMP异常者8例,正常8例;SVV异常6例,正常10例,且所有SVV异常者,VEMP均异常。不同程度听力损失之间VEMP正常与异常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纯音听阈与SVV的关系在统计学上也无相关性(P>0.05)。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可伴有球囊和/或椭圆囊功能障碍,前庭上神经和前庭下神经损伤无特定的规律。全面的前庭功能评价有助于进一步了解伴眩晕的突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状态。  相似文献   

3.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病因学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进一步探讨两类疾病在病因学上和前庭神经损伤的差异.方法 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间37例突发性聋、30例突发性聋伴发眩晕和40例前庭神经炎的前庭功能(前庭双温试验、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和主观垂直视觉检查)和高刺激率ABR的特点及差异.结果 (1)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年龄分布差别显著不(P>0.05).(2)高刺激率ABR:前庭神经炎组,患侧高刺激ABR异常率为33.3%;突发性聋组,患侧异常18例,患侧异常率占69.3%(18/26).突发性耳聋组高刺激率ABR异常率明显高于前庭神经炎组(P<0.01).(3)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的差异性比较:前庭神经炎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0%,前庭下神经损伤占10%,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在突发性耳聋组,前庭上神经损伤占53.3%,前庭下神经损伤占6.7%.前庭上下神经损伤占40%.两组在前庭神经损伤的模式上差别不显著(P>0.05).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主要病因可能是内耳微循环障碍,而前庭神经炎的主要机制可能是病毒感染.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和前庭神经炎前庭神经损伤模式相似,均主要累及前庭上神经.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分级方法,初步探索其临床意义及与梅尼埃病听力分期的相关性。 方法 收集112例单侧梅尼埃病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完成包括纯音测听、cVEMP、oVEMP、vHIT以及冷热试验检查。冷热试验和vHIT的结果中任一项异常均视为半规管功能异常。cVEMP结果异常视为球囊功能异常,oVEMP结果异常视为椭圆囊功能异常。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均正常的患者为前庭功能I级,球囊、椭圆囊、半规管功能其中1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Ⅱ级,2项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Ⅲ级,3项均异常者为前庭功能Ⅳ级。 结果 根据听力分期,符合入组标准的95例梅尼埃病患者中Ⅰ期13例、Ⅱ期13例、Ⅲ期52例、Ⅳ期17例。患耳平均听阈为(51.86±21.70)dB HL。前庭功能检测结果cVEMP异常率63.2%,oVEMP24异常率74.7%,vHIT异常率33.7%,冷热试验异常率52.6%。前庭功能分级Ⅰ级9例、Ⅱ级28例、Ⅲ级39例、Ⅳ级19例。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听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梅尼埃病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r=0.35)。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病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 r=0.24)。前庭功能分级与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84)。 结论 梅尼埃病患者随着病程的进展,耳石器功能和半规管功能检测异常率会逐渐增加。通过对球囊、椭圆囊、半规管低频和高频功能的精细化检测,能够对梅尼埃病患者前庭功能进行精准评估。听力分期与前庭功能分级的同步评估能够反映患者疾病的进展状态,同时能够对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术后康复的预判起到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y,VNG)技术检查5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 眼视动系统检查出现一项或以上异常共17例(34%);变位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3例(6%);温度试验单侧减弱23例(46%),伴优势偏向15例(30%)。无固视抑制失败。前庭功能与突发聋预后关系:伴发眩晕与否,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受损者高频及重度听力损失高于半规管功能正常者,其预后亦差,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突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者其高频或重度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突聋且前庭功能正常组,预后亦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伴有前庭损伤的突发性聋和前庭神经炎,探讨两类疾病前庭损伤的差异。方法  2016-02-25~2016-07-20解放军总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眩晕诊疗中心,突发性聋组55例,其中39例伴眩晕患者;前庭神经炎组46例。前庭双温冷热试验、头脉冲试验、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评价及比较突发性聋及前庭神经炎两组疾病前庭损伤差异性。结果 前庭双温冷热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25.4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9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01,P<0.001)。头脉冲试验:突发性聋组异常率9.09%,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32.6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72,P =0.003)。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 发性聋组异常率69.10%,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43.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P =0.010);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突发性聋组异常率54.55%,前庭神经炎组异常率63.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45,P =0.388)。结论 突发性聋与前庭神经炎两组患者前庭损伤比较,突发性聋合并眩晕者更有可能为球囊/前庭下神经受累,损伤部位更多靠近神经终末端,损伤是低频段的;前庭神经炎的前庭损伤范围大,损伤是全频段的,高位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视频眼震电图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的诊断价值。方法将2013年2月~2017年12月收纳的500例突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眩晕分为眩晕组(180例)和非眩晕组(3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进行纯音听力测试、视频眼震电图(videonystagmograph,VNG)检测等,比较眩晕组和非眩晕组患者纯音测听和视频眼震电图检测结果,同时统计患者平坦型、全聋型、低频型、中频型、高频型的听力曲线例数及冷热试验的前庭功能评价结果,并比较组间差异。患者根据视频眼震电图和相关检测结果进行对应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①眩晕组患者的前庭功能正常比例(48.9%)显著低于非眩晕组(83.8%)(P<0.05);听力学结果显示听力损失严重者比例(67.2%)显著高于非眩晕组(28.1%),轻度患者比例(8.3%)明显低于非眩晕组(40.0%)(P均<0.05);②患者的听力曲线主要有平坦型10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15例(13.9%);全聋型78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34例;低频型10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8例(28.0%);中频型94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25例(26.6%);高频型120例,其中前庭功能异常42例(35.0%)。表明全聋型曲线前庭功能异常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曲线患者,冷热试验结果表明前庭功能异常的主要表现为半规管轻瘫;③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其中眩晕组患者显效率26.7%(48/180)、有效率28.9%(52/180)及总有效率55.6%(100/180)明显低于非眩晕组的38.1%(122/320)、45.6%(146/320)及83.7%(268/320)(P均<0.05)。结论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功能受到明显损伤,采用视频眼震电图进行前庭功能检测对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病情评估、诊断、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突发性聋伴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临床特点,观察其疗效。方法 观察2012年10月~2014年6月耳 鼻咽喉科收治的36例突发性聋伴发BPPV发病情况,并与同期原发性BPPV患者40例及突发性聋不伴眩晕患者40例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伴发BPPV的36例突发性聋患者,受累半规管均与突发性聋发病侧一致,其中水平半规管BPPV 6例,占16.7%(6/36);后半规管BPPV 27例,占75.0%(27/36);混合管BPPV 3例,占8.3%(3/36)。36例患者出现BPPV的时间均在突发性聋发病后数小时至数天(<10天)发生。突发性聋伴发BPPV组1次治愈率明显低于原发性BPPV组,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总治愈率均为100%。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组的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均高于伴发BPPV组。结论 伴发于突发性聋的BPPV以后半规管多见,与原发性BPPV经耳石复位治疗后均可取得较好疗效。而不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其疗效优于伴发BPPV的突发性聋。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与前庭性偏头痛(VM)性眩晕患者的听-前庭功能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11月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眩晕中心门诊收治的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30例及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患者33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听-前庭功能检查,检查项目包括纯音测试、眼震检查、冷热试验及前庭诱发的肌源性电位(VEMP)等。结果 30例水平半规管BPP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3.3%(7/30),7例纯音异常患者均属单侧轻度或中度感音神经性聋;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26.7%(8/30),均为扫视试验异常;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3.3%(25/30),均为单侧前庭反应减弱;VEMP异常率为13.3%(4/30),其中7例显示患侧低振幅,2例显示患侧P13波潜伏期延长;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2例,异常率为58.3%(7/12),均显示为单侧异常。33例MV患者纯音测听异常率为24.2%(8/33),均属单侧感音神经性聋;眼震检查中枢性眼动异常率为48.5%(16/33),冷热试验异常率为21.2%(7/33),VEMP异常率为51.5%(17/33),接受ABR检查的患者共15例,异常率为26.7%(4/15)。经统计分析,二者的冷热试验异常率(t=13.62,P=0.000)、中枢性眼动异常率(t=9.65,P=0.000)、VEMP异常率(t=5.76,P=0.000)均显著高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结论与前庭性偏头痛性眩晕相比,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显示出更高的冷热试验异常率和较低的中枢性眼动异常率,可以为二者的诊断与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记录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颈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cervical VEMP,cVEMP)的参数特点,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将21例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设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16例不伴有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设为突发性聋组,22名健康受试者作为正常组,分析对比各组cVEMP潜伏期、振幅比和不对称率。结果 突发性聋伴眩晕组不对称率(26.52±11.83)%明显高于突发性聋组(14.50±8.31)%和正常组(14.41±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633和10.008,P 均<0.05)。cVEMP的P1、N1潜伏期及振幅比在突发性聋伴眩晕组、突发性聋组和正常组3个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伴眩晕的突发性聋患者其球囊功能易伴有损伤,cVEMP可用于辅助判断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内耳的病变范围及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引出率及各参数,探讨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对突聋伴眩晕患者内耳损伤情况的诊断及预后评估。方法收集50例单耳突聋伴眩晕的患者,50例单耳突聋不伴眩晕患者及60例正常听力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对比o VEMP及c VEMP的引出率和各参数变化。结果引出率: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o VEMP引出率分别为24%、42%、48%、100%,c VEMP引出率分别为:56%、74%、64%、100%,病例组患耳和对侧耳相比,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患耳及对侧耳分别和正常对照组比较,o VEMP及c VEMP引出率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患耳o VEMP引出率明显低于突聋不伴眩晕组(P<0.05)。o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N1潜伏期、P1潜伏期、P1-N1振幅)两两比较,组间不对称比(A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 VEMP:病例组患耳、对侧耳、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的各参数比较,患耳及对侧耳P1-N1振幅比突聋不伴眩晕组及正常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5),病例组AR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o VEMP及c VEMP结果与听力损失分型、听力损失程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P>0.05),但与疗效分级明显相关(P<0.05)。结论突聋伴眩晕患者存在同侧及对侧的椭圆囊(前庭上神经)和球囊(前庭下神经)传导功能障碍,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为突聋伴眩晕患者耳石器及前庭神经功能评估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中人体依靠前庭、视觉及本体觉组成"平衡三联"维持平衡,而其中前庭系统是司平衡的器官.目前临床上对前庭功能的检测(vestibular function test),常通过视眼动系统、前庭眼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VOR)通路、前庭脊髓通路等几种途径来实现.前庭感受器主要由成对的水平半规管、前垂直半规管、后垂直半规管和两对前庭囊(椭圆囊和球囊)组成,其中冷热试验(caloric test)和旋转试验(rotation test)作为水平半规管功能检测的常用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运用,但尚无常规有效检测垂直半规管(vertical semicircular canal)功能的方法[1],所以还不能反映整体的前庭功能,临床常见眩晕性疾病与人体的垂直半规管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突发性聋患者诊治过程中运用前庭自旋转试验(vestibular autorotation test,VAT)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CT)技术进行半规管功能检测,探讨两种方法在突发性耳聋预后评估中作用的差异性.方法 对23例突发性聋患者进行前庭功能检查(VAT,CT)及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听性脑干反应);用Stata 4.0统计软件做统计分析,分别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听力曲线类型及是否伴眩晕进行分组,用R×C联表对各计数因素行卡方检验.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自旋转试验和冷热试验在突发性聋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无差异.有无眩晕仅在前庭功能异常时对突聋的预后有较大的影响.突聋伴发的眩晕不一定是前庭损害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在药物联合前庭康复治疗后的疗效。方法 将52例单耳突发性聋伴眩晕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后完善纯音测听、前庭功能检查(冷热试验、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head impulsive test,VHIT)、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 inventory,DHI)。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类型听力曲线进行相应药物治疗,同时研究组进行前庭康复治疗,通过DHI量表评估眩晕改善情况。结果 52例突发性聋伴眩晕,34.62%为轻中度听力下降,65.38%为重度及极重度听力下降;71.15%患者有半规管功能减弱;治疗2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前比较(t 研究组=18.42,t 对照组=11.55,P 均<0.05);治疗4周时,两组患者同组内分别与治疗2周时比较(t 研究组=6.34,t 对照组=6.76,P 均<0.05)。两组间治疗2周时比较(t =6.07,P <0.05)和两组间治疗4周时比较(t =12.14,P <0.05)DHI评分差异性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听力损失以重度及极重度为主;前庭功能可表现为正常或减退;前庭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加快眩晕患者恢复。  相似文献   

15.
视频头脉冲试验(video head impulse test, vHIT)可定量评价受试者各半规管高频角前庭-眼动反射(vestibulo-ocular reflex, VOR)功能。临床发现, vHIT在不同急性外周前庭功能下降疾病中的结果可表现出异质性。如在前庭神经炎和亨特综合征患者中, 病理性vHIT发生率最高的是水平半规管, 且在前庭神经炎患者的前庭代偿期间, 病理性vHIT的增益和回复性扫视表现为不同的恢复特征;而在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中, vHIT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后半规管, 且后半规管的损伤与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预后有关。vHIT与其他前庭功能检查技术(如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的综合应用可以为临床相关眩晕疾病的诊断、分型、预后评估和前庭康复治疗提供更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视频甩头试验结合冷热试验评估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半规管频率损伤特点。方法应用冷热试验、视频甩头试验检查分析73例常见前庭外周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伴眩晕、耳石症)患者的半规管频率受损情况,统计半规管高低频受损率,并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22例前庭神经炎患者中,冷热试验(CT)异常者共21例,阳性率为95.5%;视频甩头试验(vHIT)异常者21例,阳性率为95.5%;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100%。18例梅尼埃病患者中,CT异常者共10例,阳性率为55.6%;vHIT异常者2例,阳性率为11.1%。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61.1%。12例突发性耳聋伴眩晕患者中,CT异常者共3例,阳性率为25.0%;vHIT异常者2例,阳性率为16.7%。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25.0%。21例耳石症患者中,CT异常者共6例,阳性率为28.6%;vHIT异常者1例,阳性率为4.8%。同时进行两项检查,异常的总阳性率为33.3%。结论视频甩头试验联合冷热试验能提高前庭外周性眩晕患者半规管频率损伤的检出率,对于临床诊断及进一步治疗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伴或不伴眩晕突发性聋的听力学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不同.方法25例突发性聋按伴或不伴眩晕分为两组,同时进行听力学、前庭功能等检查,包括纯音测听、听性脑干反应(ABR)、耳蜗电图、视频眼震电图(VNG)等,比较其检查结果的不同.结果突发性聋伴眩晕者发病时即多为重度或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耳蜗电图多表现为-SP/AP≥0.4,提示有膜迷路积水,与VNG表现出来的单侧减弱及优势偏向相对应,且可合并有耳石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常见外周性眩晕疾病视频头脉冲试验与冷热试验的特征,探讨其结果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及冷热试验对151例常见外周性眩晕患者进行检查,统计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51例患者包括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前庭神经炎34例,梅尼埃病39例,突发性聋伴眩晕2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冷热试验(CT)阳性率17.2%,水平半规管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阳性率8.6%,总阳性率24.1%;前庭神经炎患者CT阳性率97.1%,水平半规管vHIT阳性率97.1%,总阳性率100%;梅尼埃病患者CT阳性率59.0%,水平半规管vHIT阳性率12.8%,总阳性率69.2%;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CT阳性率45.0%,水平半规管vHIT阳性率15.0%,总阳性率55.0%。按照患侧半规管轻瘫(CP)值将所有患者分为A组(CP≤25%,n=76),B组(25%50%,n=31),对各组患者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增益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组患者患侧水平半规管增益值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F=12.263 P=0.000)。两两比较提示,A组及B组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增益值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14),而A组与C组(P=0.000)、B组与C组(P=0.002)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增益值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外周性眩晕疾病中,CT检查CP值小于等于50%时,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增益值基本正常,而当CP值大于50%时,患侧水平半规管vHIT增益值明显下降,异常率显著提高;原发性BPPV患者不建议行vHIT;VN患者建议尽早联合CT及vHIT检查,作为重要的早期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实验室检查来评估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 migrain,VM)患者的前庭功能,探寻该疾病的前庭功能特点。方法对37例确诊为前庭性偏头痛的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行冷热试验(caloric test)、摇头试验(head-shaking nystagmus,HNS)、速度阶梯试验及颈肌性前庭诱发电位(cervical Vestibular-Evoked Myogenic Potentials,cVEMP)检查,对两组冷热试验、摇头试验及速度阶梯试验的异常结果进行分析,对100dB的短音刺激情况下cVEMP不对称性进行分析。结果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水平半规管功能的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例VM患者中,有11例(29.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4例(37.8%)出现摇头试验异常,7例(18.9%)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30例健康志愿者中,有2例(6.7%)出现冷热试验异常,1例(3.3%)出现摇头试验异常,无患者出现速度阶梯试验异常。总体而言,28例(76%)VM患者至少在一个水平半规管功能试验中出现异常,异常率最高的是摇头试验,其次是冷热试验和速度阶梯试验。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的cVEMP异常率(21.6%)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76%的前庭性偏头痛患者被发现存在前庭功能异常,在冷热试验的基础上加用摇头试验和旋转试验,可以提高VM患者前庭功能异常的检出率。前庭性偏头痛患者显示的cVEMP结果,反映了球囊功能的异常及VM患者在球囊-颈反射通路上有所损害。前庭性偏头痛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前庭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20.
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和前庭损害对其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本文通过对30例突发性聋患者行纯音听力检查及前庭功能系列检查,比较突发性耳聋听力下降程度和类型与眩晕和前庭功能检查结果的关系、前庭损害类型和程度、以及听力预后与眩晕和前庭损害的关系。得出(1)具有前庭损害的患者91%为中、重度聋,82%为平坦型和斜坡型听力损害。半规管麻痹者听力损害全部为中、重度聋,图型为平坦或斜坡型。(2)冷热试验(CP)值63%、低频谐波加速试验(SHAT)66%、重心平衡仪试验(VSRZ)36%呈现异常,以SHAT较为敏感;(3)突聋听力预后与是否伴有眩晕、前庭损害以及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