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社区精神康复服务与家庭干预等社区康复措施对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的疗效。方法将本院辖区内4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社区康复组和单纯药物治疗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社区康复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与家庭干预,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两组患者进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康复状态量表(MRSS)评分,并计算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再住院率、再就业率。结果两组患者3个月SDSS、MR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社区康复组6个月、12个月的SDSS、MRSS评分以及复发率、再住院率显著低于单纯药物组(P<0.05),而再就业率显著高于单纯药物组(P<0.05)。结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精神分裂患者社区康复措施可以显著减轻患者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改善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3.
4.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发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还影响家庭关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心理护理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分裂症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精神障碍,多在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发展,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能力,还影响家庭关系,增加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患者经过综合治疗,症状得到控制,在这一阶段患者的心理变化和心理负担是多样的,如何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是精神科护士面临的重要任务。对本病区住院日数达到60日及以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行之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出院后进行随访,了解实际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所谓康复护理,就是利用可能采取的医疗护理手段,改变病人的精神活动,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身体的、精神的、社会的和经济的能力[1].而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以思维、情感和行为不协调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2],其发病率及致残率在精神科占居首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已成为精神科护理的重点,越来越受到重视,我院从1999年10月以来建立了精神病人康复中心,对恢复期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采取了系统的康复训练和护理,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PRS总分值及各因子分(除激惹性与敌对猜疑外)、SDSS评分及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系统康复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住院的120例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随机抽样分为研究组(60例)及对照组(60例),研究组进行系统康复干预,对照组只进行一般康复措施,在干预2个月后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住院精神病患者康复疗效评定表(IPROS);住院精神病患社会功能评定表(SSPI),对患者进行筛选评定。结果在进行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在参与工作积极性、生活自理能力、社会交际能力、对外界的关心程度、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等方面有较大的改善,研究组和对照组前后的BPRS、NOSIE、IPROS、SSPI都有显著变化,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系统康复干预在改善患者的认知,调动生活积极性,生活技能的提高、自我照顾能力方面的效果优于一般康复措施。 相似文献
10.
11.
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管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效果.方法:将12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实施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而观察组实施规范化服务与护理、健康宣教、个性化心理调适、生活关怀、情感支持和文化护理等方面的人性化护理管理,8周后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BPRS总分值及各因子分(除激惹性与敌对猜疑外)、SDSS评分及SCL-90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及焦虑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均P<0.01).结论:人性化护理管理对提高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患者病情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系统的心理护理对住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本院两病区符合条件的患者各24例作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进行系统的心理护理,而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6周前后用住院患者观察量表(NOSIE)评分比较,并随访患者1年的复发率。结果:研究组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6周后研究组NOSIE评分中消极因素分明显下降,积极因素分明显上升,组内及组间对照均差异显著(P<0.05)。结论:系统的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明显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3.
牛丹丹王稀琛陈艳朱磊 《中国民康医学》2018,(4):6-7
目的:观察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精神康复服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精神症状严重程度,采用个人自我评价问卷(PEI)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自我评价,采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应对方式。结果:护理后,观察组PANSS、PEI和SCSQ量表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精神康复服务基础上,采用基于复元理念的个案管理康复服务有助于减轻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提高自我评价、改变应对方式,效果优于单纯常规精神康复服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的影响。方法 2008年1月~2010年1月治疗的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210例,为常规组105例,康复治疗105例,观察两组治疗前与治疗后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精神病人护理观察量表(NORS)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治疗前NORS、SDSS评分比较,P〉0.05无显著差异性。两组治疗后NORS、SDSS评分比较,P〈0.05有显著差异性。结论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患者积极进行康复治疗包括疾病的基本知识、个别心理治疗、社会接触能力、家庭治疗等方面,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使患者能够及早纠正心理障碍,促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恢复,减少家庭和社会负担。 相似文献
15.
目的:向社区的精神疾病患者在家庭里提供整体护理。方法:选取住院病人59例康复期患者借助家庭内沟通,以护理人员为主体,协助患者家庭成员实施对患者的护理。结果:患者在家庭护理中能逐步恢复自我照顾的能力,逐步恢复社会功能,直至恢复正常家庭角色。结论:家庭护理是康复期患者巩固治疗,恢复健康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影响。方法对100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开展示范指导、训练、特权强化等,观察2个月~4个月,对实施效果进行评定分析。结果经过2个月~4个月康复期的心理护理后,80%的患者不随地大小便,不正确的姿势完全纠正,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17%的患者不正确姿势基本纠正,基本能自理生活;74%的患者能与他人进行正常交往;23%的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并胜任一般性工作;11%的患者能独立经营小本生意;27%的患者能协助亲友经营生意,康复总有效率100%。结论心理护理能促进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早日重返社会,保证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调查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3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常模对照分析研究。结果:在因子分析中,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方法.方法: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对136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心理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常模对照分析研究.结果:在因子分析中,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在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等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结论:康复期精神分裂患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护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给予精神康复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 2018 年 1 月—2020年 12 月收治的 70 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护理研究,随机分为传统护理组(传统护理)和康复护理组(传统护理+精神康复护理),各 35 例。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依从性、匹兹堡睡眠指数评分(睡眠障碍、睡眠时间、日间功能、睡眠质量)、心理状态变化。 结果 康复护理组护理总依从率(97.14%)高于传统护理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0,P<0.05);康 复 护 理 组 睡眠 障碍 (0.85±0.19)分 、睡眠 时 间 (1.31±0.25)分 、日 间功能 (0.95±0.22)分、睡眠质量(1.25±0.22)分均低于传统护理组睡眠障碍(1.75±0.29)分、睡眠时间(1.86±0.59)分、日间功能(1.99±0.55)分、睡眠质量(1.95±0.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357、5.077、10.386、7.334,P<0.05);护理前,康复护理组心理状态评分(76.69±5.29)分同传统护理组心理...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