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分析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对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患者行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术前和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hort-form health survey-36,SF-36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切口长度和住院天数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均P<0.05),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完全负重时间均显著早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总分、SF-36量表总分均显著高于本组术前(均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和总分、髋关节功能优良率、SF-36量表除一般健康状况外其余各维度评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与传统后外侧入路相比,SuperPATH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能减轻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创伤,缩短术后恢复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对于改善高龄患者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均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在高龄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95例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48例与B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术组)47例,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个月时治疗组患者VAS评分较同期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2个月后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显著差异。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佳等优势,适宜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8年9月本院治疗的72例55岁以上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全髋关节置换术组,32例)和B组(半髋关节置换术组,40例)。术后随访56年,平均5.2年。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A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术后出血量、Harri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优先选择治疗高龄、预期生存期相对较短、活动能力要求不高、术前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手术耐受力差的股骨颈骨折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30例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螺钉内固定组(37例)、股骨头置换组(45例)及全髋关节置换组(4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和晚期并发症发生率,并评价术后满1年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股骨头置换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多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螺钉内固定组患者早期褥疮、晚期骨折不愈合及晚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股骨头置换组(P<0.05),其余并发症发生率三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三组患者的1年生存率两两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但全髋关节置换组和螺钉内固定组相比接近显著(P=0.060),提示有一定差别。全髋关节置换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螺钉内固定组(P<0.05)。结论对于65~80岁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应根据其年龄、骨折类型、身体耐受情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活动能力要求较高及预计生存期较长的老年患者,可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其效果优于加压螺钉内固定术和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本院行手术置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41例),其中观察组给予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予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血压、术后引流量及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113.6±19.3)分钟、出血量(432.1±32.7)ml、收缩压(136±37)mmHg,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5.3±9.7)分钟、(213.5±28.7)ml、(123±29)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7.132、6.835、7.951,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引流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Harris评分为(93.25±4.51)分,显著优于对照组[(82.76±3.82)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5.981,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优良率为87.8%,显著高于对照组(75.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173,P<0.05);术后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优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值得在相对年龄小、体质强、对髋关节功能有较高要求的人群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及常规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进行比较,了解两种方式的各自特点,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例初次进行髋关节置换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小切口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及常规髋关节置换术。结果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VAS评分、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同类指标;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小切口后外侧切口全髋置换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有助于并发症发生率的降低,以及住院时间的减少,是较为理想的股骨颈骨折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7年4月收治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共11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56例)和B组(56例),分别采用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临床指标水平、Harris评分优良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B组患者手术用时和术中失血量均少于A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P0.05)。结论骨水泥型和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接近,但生物型股骨头置换术应用有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手术创伤,避免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将兴山县人民医院2019年9月-2020年10月行手术治疗的87例股骨颈移位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45,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对照组(n=42,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信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71例拟行半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因未完成后续随访脱落1例, B组脱落1例, 最终A组35例, B组34例。A组采用骨水泥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B组采用生物型假体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 所有患者均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于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使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估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5-羟色胺(5-HT)与C反应蛋白(CRP)水平;记录两组术后24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中出血量比较, 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住院时间[(13.34±1.88)d]短于B组[(17.38±1.95)d], P<0.05。术后3、6、12个月, 两组Harris评分均呈现出上升态势, A组变化幅度较B组更为明显, 且各时点Harris...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分析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其中全髋组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半髋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及手术优良率。结果全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与半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全髋组手术优良率显著优于半髋组,两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有效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治疗术式,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显著,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胫骨高位截骨术(HTO)或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围术期患者隐性失血情况,为临床上两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57例,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HTO组和UKA组.记录患者术前和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应用Gross方程计算两组患者的总失血量,并进一步计算隐性失血量及隐性失血占比,同时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6、12个月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HTO组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均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2、9.795,P<0.05).两组隐性失血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前与术后3、6、12个月VAS、HSS、WOMAC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HTO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手术时间均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79~4.120,P<0.05).结论 HTO和UKA围术期患者均有较大比例的隐性失血,HTO组患者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高于UKA组.两种术式早期疗效无明显差异,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围术期隐性失血情况,根据患者情况综合考虑选择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核糖体合成调控因子1(RRS1)对乳腺癌细胞阿霉素抗性的影响.方法 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MCF-7和耐阿霉素MCF-7/ADR细胞中RRS1的表达;构建携带绿色荧光蛋白的shRRS1慢病毒和阴性对照慢病毒,分别感染MCF-7/ADR细胞(实验组与对照组),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慢病毒转染效率,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中RRS1的表达量,确定沉默效率;采用CCK8法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对阿霉素的敏感性差异;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内阿霉素累积量的差异;采用平板克隆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MCF-7/ADR细胞中RRS1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CF-7细胞(t=13.05,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中RRS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阿霉素对MCF-7/ADR细胞的IC50值明显降低,细胞内阿霉素的累积量明显升高,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降低,凋亡率明显升高(t=2.87~122.40,P<0.05).结论 RRS1在耐阿霉素乳腺癌MCF-7/ADR细胞中高表达,沉默RRS1表达可显著抑制细胞增殖及诱导细胞凋亡,降低MCF-7/ADR细胞对阿霉素的抗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PE)发病的预防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集PE患者(PE组)及正常对照孕妇(NP组)的血清及胎盘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blot法测定胎盘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的表达水平.将妊娠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妊娠组(C组)、TNF-α组(B组)及TNF-α+阿司匹林组(A组)3组,于妊娠第14天,C组大鼠经颈静脉每天将50 mL生理盐水持续泵入,B组大鼠每天将TNF-α50 ng加入到生理盐水50 mL中持续泵入,A组大鼠每天将TNF-α50 ng加入到生理盐水50 mL中持续泵入,同时给予掺有阿司匹林的面团喂养,均连用5 d,采用Western-blot法和明胶酶谱法分别测定各组大鼠胎盘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及活性.结果 与NP组比较,PE组患者血清中TNF-α的水平和胎盘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t=5.81~7.18,P<0.05);且PE组患者血清中TNF-α的表达水平与胎盘组织中MMP-2、MMP-9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64、-0.61,P<0.05).3组妊娠大鼠胎盘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及活性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F=4.05~126.50,P<0.05);其中B组大鼠均明显低于C组大鼠,而A组大鼠均明显高于B组大鼠(t=2.83~16.36,P<0.05).结论 TNF-α可能通过抑制胎盘组织中MMP-2、MMP-9的表达水平及活性参与子痫前期发病,阿司匹林可部分抑制TNF-α的抑制作用,此可能是其预防子痫前期发病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短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9月—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例中重度踇外翻患者,应用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的手术方式进行矫治,术后6个月对患足进行负重正侧位X线片检查,比较术前及术后踇趾外翻角度(HVA)和第一第二跖骨间夹角(IMA),同时采用美国足踝协会(AOFAS)评分标准及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评分标准评估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 16例患者随访时间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切口愈合良好,未出现切口感染、踇内翻、踇僵硬等相关并发症.术后6个月复查HVA角及IMA均较术前明显减小(t=22.855、33.358,P<0.05),AOFAS评分、SF-36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t=-26.154、-28.203,P<0.05).结论 第一跖骨干Scarf截骨结合趾骨Akin截骨治疗中重度踇外翻具有矫形能力强、稳定性高的特点,短期临床疗效较好,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我院细菌性角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表现,为细菌性角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数据参考.方法 对2010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62例细菌性角膜炎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入院前治疗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治疗结果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收治的362例细菌感染性角膜炎患者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角膜外伤(70.17%).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角膜组织刮片培养革兰染色阳性者136例,其中革兰阳性菌感染者67.65%,革兰阴性菌感染者32.35%.表皮葡萄球菌(30.88%)为最常见的致病菌种,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18.38%)和金黄色葡萄球菌(11.76%).角膜感染药物治疗有效率为40.6%(147例),在进行手术治疗的215例患者中,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者62例(28.84%),板层角膜移植术(LKP)者2例(0.93%),行角膜病灶切除伴羊膜覆盖术者9例(4.19%),行单纯角膜病灶切除或烧灼术者82例(38.14%),行眼内容物剜除术者30例(13.95%).结论 角膜外伤是细菌性角膜炎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是3种最常见的致病菌,PKP是手术治疗的常用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低浓度吗啡对小胶质细胞M1/M2极化状态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小胶质细胞HAPI,将稀释好的细胞混悬液接种于6孔板中,当细胞融合度约达70%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10-7 mol/L吗啡组(L组)和10-4 mol/L吗啡组(H组).C组细胞不做任何处理,L组和H组细胞分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对糖尿病小鼠角膜中树突状细胞(DCs)活化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6周龄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和1型糖尿病组(B组),分别连续5d腹腔注射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或链脲佐菌素(60 mg/kg),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B组小鼠角膜中AGEs蛋白的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表没食子儿茶素-3-没食子酸酯(EGCG)对人肝微粒体中细胞色素P450(CYP450)酶活性的影响.方法 以未处理的肝微粒体作为阴性对照组,CYP450酶各亚型的特异性抑制剂作为阳性对照组,通过EGCG或特异性抑制剂与探针底物共同孵育,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分析特异性底物的代谢产物,分析EGCG对CYP450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对无法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圣德医院2013年1月—2015年9月收治的108例无法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基础化疗+放疗组(A组)52例和西妥昔单抗联合放化疗组(B组)56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变化、临床疗效及3年时生存比例进行比较.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A组(Z=10.78,P<0.05);B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水平的差值均显著高于A组(t=-27.95~-4.40,P<0.05);A组患者痤疮样皮疹、膀胱刺激征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4、0.02);B组患者3年生存比例显著高于A组(χ2=5.14,P<0.05).结论 对无法手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在基础放化疗的同时给予西妥昔单抗联合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并可提高患者3年生存比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腹股沟斜疝患儿不同手术方式中结扎环周长的对比,探讨腹股沟斜疝患儿不同术式治疗效果的差异.方法 2016年6月—2018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威海市立第二医院住院的腹股沟斜疝患儿168例,分别采用开放式手术(A组)、腹腔镜下常规穿刺结扎法手术(B组)及单孔腹腔镜下双钩疝针+Roeder结+推结器行疝囊高位结扎手术(C组)进行治疗,比较3组结扎环周长及术后并发症(阴囊血肿或水肿、切口疼痛或异物感、睾丸高位、线结异物瘘、鞘膜积液、斜疝复发)发生情况.结果 3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未见明显副损伤及大出血,B组和C组无中转开腹者.A、B、C组结扎环周长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40.33,P<0.05),其中B组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和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24个月,A组中发生阴囊血肿3例,B组发生切口异物瘘1例,3组均未发现术后睾丸高位、鞘膜积液和斜疝复发等并发症.结论 应用双钩疝针+Roeder结+推结器行单孔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手术可于腹膜外间隙无张力高位结扎疝囊,安全有效,但有待于大样本临床试验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