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甲泼尼龙对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05年5月至2007年5月上海市闸北区中心医院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ROSC)30例患者,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院内心跳呼吸骤停,即刻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生存≥48 h、年龄≥18岁患者;入选病例排除因各种疾病终末期、晚期肿瘤、自然死亡因素所致心跳呼吸停止者,及发病前一周内伴有各种感染、休克、严重创伤者.随机分为A组(甲泼尼龙组,n=14):复苏后加用甲泼尼龙每日3 mg/kg,分两次静脉滴注,连续3 d;B组(对照组,n=16):采用常规心肺复苏治疗.两组患者原发病因基本相仿.ELISA法检测两组心肺复苏即刻、ROSC后24 h、48 h、72 h、7 d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资料数据采用SPSS11.5版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各不同时间点计量资料两两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两组心肺复苏后SIRS患病率和病死率采用Chi-square test,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两组心跳骤停至心肺复苏恢复自主循环平均间期[(8.9±4.6)min,(9.6±5.0)min]及心肺复苏即刻血清TNF-α、IL-1β、IL-6、IL-8、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B组比较,A组ROSC后24 h、48 h血清TNF-α、IL-1β、IL-6、IL-8水平明显降低(P<0.05~0.01),ROSC后72 h A组血清IL-8水平(114.33±149.72)仍低于B组(332.09±277.45)(P<0.05),ROSC后7 d两组血清各细胞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0水平两组在不同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应用甲泼尼龙可降低心肺复苏后患者血清TNF-α、IL-1β、IL-6、IL-8释放,对复苏患者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徒手复苏和心肺复苏仪对心搏骤停患者心脑缺血性损伤的影响。方法 :以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心搏骤停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按标准徒手心肺复苏方法进行心肺复苏,研究组采用心肺复苏仪进行心肺复苏,比较两组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及ROSC24h后血液的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血清S100蛋白质、血清肌钙蛋白I(cTnI)、血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指标。结果:两组患者ROSC后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健康组(P0.01),研究组ROSC后24h的NSE、S100、cTnI及H-FAB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肺复苏仪能够确保持续、有力和迅速按压,从而有效减轻和缓解患者的心脑缺血性损伤,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院内心肺复苏后不同时间点组织因子(TF)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水平的动态变化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05年9月至2007年9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收治的年龄>16岁明确心搏停止时间的心肺复苏患者24例,依据是否达到自主循环恢复标准随机分为ROSC和末ROSC两组,分别记录小同患者心搏停止的病因和临床特点,并用ELISA方法 检测心肺复苏(CPR)后30 min,60 min,6 h,24 h,48 h血清TF和TFPI抗原浓度,10例来自健康体检的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计量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两组计量数据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及以上计量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计数数据的比较采用旧格表精确x2榆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OSC组患者在CPR 30 min血TF水平显著升高(P<0.01),在CPR 6 h达高峰,在CPR48 h时已下降;与对照组及ROSC组同时点比较,末ROSC组血TF水平更是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在CPR后30 min,ROSC和未ROSC两组血清TFPI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0 min后ROSC组血清TFPI水平逐渐升高并有显著差别(P<0.01或<0.05).与对照组比较,未ROSC组和ROSC组患者在CPR 30 min时的TF/TFPI水平均显著性升高(P<0.01),且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1),在ROSC组IF/TFPI值在CPR后6 h有显著升高(P<0.01),在48 h下降.结论 血清TF和TFPI水平在院内心肺复苏的患者中明显升高,CPR后半小时的TF和TF/TFPI的水平可用于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中血清白介素8(IL-8)、内皮素(EP)、心房肽(ANP)水平的变化.方法:取心跳骤停、经心肺复苏抢救后患者34例(恢复自主循环24例,未恢复自主循环10例)和1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研究.用酶免吸附试验、放免测血清IL-8、EP、ANP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IL-8明显增高,而EP和ANP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心跳骤停、心肺复苏过程活性物质及细胞因子发生显著改变,IL-8增高可能是复苏成功的一项指标,而EP和ANP水平增高可能是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确立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生化指标。方法选择成年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50只,采用窒息合并冰氯化钾停跳液制备大鼠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模型。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即假手术组10只,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6、12、24、48h组各10只。停跳5min后开始心肺复苏,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分析法为对照组及ROSC后6、12、24、48h组进行动态观测血清中NSE、S100β蛋白水平变化。结果在ROSC后6、12、24、48h组的血液中NSE、S100β蛋白水平与对照组比较都有显著升高(P<0.05),但指标升高的时间和幅度并不一致。与对照组比较,血清NSE在24h时点、S100β蛋白在6h时点升高水平差异有极其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可作为评价CPR后脑损伤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常温组(B组,常规复苏)、保存性低温组(C组,常规复苏,心跳骤停时给予亚低温治疗)、复苏性低温组[D组,常规复苏,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30min给予亚低温治疗],各组于心跳骤停时和ROSC后2、4h取血,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观察各时点血清大脑皮层S100B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结果:(1)B、C、D各组血清S100B蛋白从ROSC后2h起开始升高,并持续上升至4h,与A组比较,各时点血清S100B蛋白含量及大脑皮层S100B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P<0.05)。(2)与B组比较,C组ROSC后2h血清S100B蛋白含量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后4h血清S100B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皮层S100B蛋白表达显著减少(P<0.05)。(3)与A组比较,B、C、D各组ROSC后4h大脑皮层GFAP表达均显著增加(P<0.05)。结论:大鼠血清、大脑皮层组织S100B蛋白和GFAP在ROSC后早期即有表达,可以作为诊断脑损伤及判断预后的敏感标志物;亚低温可减轻窒息大鼠心肺复苏后脑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大脑皮层NSE表达及超微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小剂量参附组(10 ml/kg)和大剂量参附组(20 ml/kg),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参附组)0.5 h、3 h、6 h、12 h和24 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参附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模型,参附组于复苏开始经静脉加用参附注射液.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ELISA法检测血清NSE浓度,免疫组化测定皮层NSE表达,电镜下观察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C后各亚组血清NSE含量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小剂量参附组ROSC后6 h、12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5),大剂量参附组ROSC后6h、12 h、24 h血清NSE含量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NSE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皮层NSE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复苏组相比,小剂量参附组在ROSC后24 h NSE阳性表达显著增加(P<0.01),大剂量参附组从ROSC后3 h起NSE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小剂量参附组相比,大剂量参附组NSE阳性细胞表达ROSC后6 h、12 h、24h显著增加(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参附组大脑皮层超微结构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 参附注射液可促进心肺复苏后大鼠神经元NSE的表达,对脑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大剂量时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心肺复苏不同预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将19例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分为复苏失败组(A1组)14例和存活出院组(A2组)5例,10例死亡者做对照组(B组),用ELISA法检测CPR时、ROSC24h、48h、72h、7d患者血清TNF—α、IL-1β、IL-4、IL-8、IL-10水平变化。结果B组CPR时TNF—α含量高于A1、A2组(P〈0.05),IL-1β、IL-4、IL-8、IL-10水平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1组复苏后MODS发病率高于A1组A2/14vs1/5,P=0.016),ROSC24hTNF—α、IL—1β水平高于其CPR时和A2组(P〈0.05),ROSC48hTNF—α、IL-1β、IL-8水平达峰值,且高于A2组,IL-4、IL-10水平高于其CPR时(均P〈0.05),与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SC72hTNF—α、IL-1β水平下降,IL-4高于A,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异常释放参与复苏后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病理过程,选择时机干预其失衡,可能改善复苏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佛冈县院外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2012-1014年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患者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相关的因素对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心肺复苏效果分为以下3类:自主循环未恢复(非ROSC)、自主循环恢复(ROSC)、存活出院。结果:佛冈县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有642例院外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院外心脏性猝死发病率为66.9/10万人口/年,心肺复苏后ROSC率为8.7%,存活出院率为1.1%。性别、发病地点及是否有目击者对预后没有影响。年龄小于60岁、目击者CPR、初始心律为室颤、初次用药时间与反应时间小于30分钟组,其ROSC与存活出院率均分别高于对照组。气管插管组ROSC率高于非气管插管组,且有统计学意义,然而两组出院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佛冈县院外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较低,急救医疗服务体系需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脑钠肽(BNP)、S100蛋白早期水平在判断心肺复苏后脑损伤程度的评定价值。方法 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将该院收治的心搏骤停后经心肺复苏术自主循环恢复的43例患者按格拉斯哥评分分为重度脑损伤组(12例)、中度脑损伤组(16例)和轻度脑损伤组(15例),另取14例健康体检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在自主循环恢复后2、12、24、48、72h血清BNP、S100蛋白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损伤患者血清BNP、S100蛋白浓度自主循环恢复后2、12、24、48、72h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重、中度脑损伤组明显高于轻度脑损伤组(P<0.05),重度脑损伤组明显高于中度脑损伤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脑损伤患者血清BNP、S100蛋白浓度与格拉斯哥评分成负相关(P<0.05)。结论 血清BNP和S100蛋白水平对于评价心肺复苏术后脑损伤程度具有临床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室颤心脏骤停大鼠模型,探究心肺复苏后大鼠肺部炎症因子的变化。方法:通过右心室交流电致颤法建立未处理8分钟室颤大鼠模型,随机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复苏后1 h组(ROSC 1h组)、复苏后3 h组(ROSC 3h组)和复苏后6h组(ROSC 6h组)。Sham组不经历心脏骤停和复苏直接取材,另外3组的动物均经历8分钟未处理室颤和6分钟CPR,复苏后分别监测1 h、3 h和6 h后取材。检测4组动物的IL-1α、IL-6和TNF-α。结果:对比于Sham,ROSC 1h的IL-1α、IL-6和TNF-α均显著增高;ROSC 3h组IL-1α、IL-6和TNF-α均显著增高;ROSC 6h的IL-6显著增高。结论:复苏后1h和3h大鼠肺部的炎症因子IL-1α、IL-6和TNF-α均显著增高,复苏后6小时肺部炎症因子IL-1α和TNF-α均回落接近正常水平,而IL-6仍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乌司他丁(UTI)对猪心肺复苏(CPR)后炎症反应和心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雌性家猪20只,通过程控刺激法复制心室纤颤(室颤)动物模型,室颤8 min后开始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的家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UTI组复苏后即刻给予UTI 100 kU溶于生理盐水5 ml,缓慢注射,3h1次,直到复苏后24 h;对照组复苏后应用生理盐水5 ml作为对照.分别于室颤前基础状态及ROSC后即刻、3、12、24 h抽取家猪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 β (IL-1 β)、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的水平.ROSC后24h处死家猪,留取心、肺组织进行病理及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20只家猪经过8 min室颤后复苏成功15只.UTI组8只和对照组7只存活24 h.复苏后两组炎症因子均逐渐回升,两组间室颤前和ROSC后即刻TNF-α、IL-1 β、ICAM-1和VCAM-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TI组3h起TNF-α (ng/L)、IL-1 β (n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TNF-α:28.79±9.49比44.01±17.01,IL-1β:153.50±67.47比252.09±80.41,均P<0.05),12h起ICAM-1(μg/L)、VCAM-1(μg/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ICAM-1:11.05±5.11比17.09±5.69,VCAM-1:11.17±4.75比16.62±4.63,均P< 0.05).ROSC后24 h时UTI组心、肺组织损伤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 复苏后应用UTI可以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和心肺组织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海马病理改变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复苏组和UTI组,每组10只.采用窒息法致复苏组和UTI组大鼠心脏骤停(CA),继而进行心肺复苏(CPR).UTI组于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UTI 100 000 U/kg,与生理盐水配伍成2 mL溶液.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复苏组和UTI组于ROSC后1 h,对照组于气管切开后1 h经颈动脉取血和快速断头取左侧脑海马组织.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血清S-100B蛋白与NSE水平;光镜下观察海马的病理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对照组比较,复苏组和UTI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与NSE浓度在ROSC后1 h均明显升高(P<0.01);与复苏组比较,UTI组大鼠血清S-100B蛋白浓度显著降低(P<0.01),而NSE的浓度降低不明显(P>0.05).UTI组病理损害轻于复苏组.结论 UTI能降低大鼠CPR后早期(1 h)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减轻病理损伤,对CPR过程中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硝酸异山梨酯对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行心肺复苏的78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肾上腺素、呼吸机辅助呼吸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比较两组抢救成功率、心肺复苏后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血肌钙蛋白I(cTnI)及心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64.10%(25/39),与对照组的51.28%(20/29)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观察组心肺复苏后1h平均动脉压(MA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后1h、6h、24h心输出量(CO)水平均显著高于、cTn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心肺复苏后72h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显著小于、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硝酸异山梨酯能明显改善心肺复苏患者术后心功能,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对大鼠心肺复苏(CPR)后脑含水含量、血清S100β蛋白及海马CA1区S100β蛋白表达变化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40)、复苏组(n=40)、乌司他丁组(n=40),每组按气管切开后(对照组)或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复苏组、乌司他丁组)0.5 h,3 h,6 h,12 h和24 h分为5个亚组(n=8).复苏组和乌司他丁组采用窒息致大鼠心脏骤停(CA)和心肺复苏(CPR)模型,乌司他丁组于ROSC后2 min内经颈动脉推注注射用乌司他丁(10万u/k).对照组仅行麻醉、气管切开和血管穿刺.分别于各时间点取血和组织标本,以干湿比质量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ELISA法检测血清S100β蛋白质量浓度,免疫组化测定海马S100β蛋白的表达.数据处理应用SPSS 10.0软件,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方差齐性检验采用用Levene's 法,方差齐性时采用LSD法,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检验,相关分析采用Person's法.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Rose后各亚组脑含水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12 h,24 h脑含水量显著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复苏组血清S100β蛋白ROSC后0.5 h起即明显升高,并持续上升至12 h达峰值,24 h有所回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ROSC后6 h、12 h、24 h显著降低(P<0.01).免疫组化显示对照组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均维持在较低水平,复苏组ROSC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阳性细胞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与复苏组比较,乌司他丁组从ROSC后6 h起S100β蛋白阳性细胞表达显著降低(P<0.05).且复苏后各时相海马CA1区S100β蛋白与脑含水量密切相关(r=0.862,P:0.015).结论 乌司他丁能降低大鼠心肺复苏后血清S100β蛋白、海马CA1区星形胶质细胞S100β蛋白表达和脑水肿程度,从而减轻脑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57BL/6小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标准化动物模型,为研究心搏骤停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建立实验室基础和必要条件。方法:随机选取80只C57BL/6小鼠应用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模型(窒息组),65只C57BL/6小鼠应用高钾合并窒息法制备心肺复苏模型(高钾合并窒息组),将2组小鼠再随机分为复苏前组、复苏后2、12、24h组。观察各组小鼠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和生存率;运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肺泡灌洗液IL-1β、IL-6、IL-10、IFN-γ浓度;比较复苏后心脏、肾脏、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以及全身炎症反应程度。结果:与窒息组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ROSC率较低,复苏后2、12h小鼠存活率较低,复苏后24h小鼠存活率一致。与复苏前比较,2组模型在复苏后2、12、24h肺泡灌洗液中IL-1β、IL-6、IL-10、IFN-γ的浓度均显著上升。与窒息组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在复苏后12h炎症反应表现更突出,2组在复苏后24h呈现下降趋势,但仍显著高于心肺复苏前的基线水平。与复苏前比较,2组模型在复苏后2、12、24h心肌组织和肾脏组织磷酸化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显著上升,与窒息组复苏后同一时间点比较,高钾合并窒息组在复苏后2、12h肾脏组织p-IκB-α蛋白显著较高。结论:窒息模型是现今制备小鼠心肺复苏模型中较为常用的方法,不需要任何有创的外科手术,模型复苏成功率高,心脏、肾脏、脑组织形态学改变与高钾合并窒息组一致。高钾合并窒息小鼠心肺复苏模型,呼吸心跳骤停的起始时间可以达到完全一致,组织缺血缺氧损伤的时间更确切,全身炎症反应更显著,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小鼠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标准化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脉搏血氧波形(pulse oximetry plethysmographic waveform,POP)为无创监测方法获得,相比于有创监测技术,其在心肺复苏期间的临床可用性更高。本研究旨在分析基于POP波形获取的三个参数: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PR quality index,CQI)、灌注指数(perfusion index,PI)与按压分数(chest compression fraction,CCF)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复苏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描述性研究,基于74例心肺复苏病例,以患者是否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将其分为ROSC组与非ROSC组。通过导出与分析临床原始数据,获取以上参数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分布与变化,进而研究上述参数对患者预后的临床评估价值。结果在患者复苏终末期,三个参数在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QI对于复苏患者ROSC可能性的评估价值显著高于PI与CCF(P<0.05)。结论通过POP波形获取的CQI、PI与CCF参数在复苏终末期均可对心肺复苏质量与患者ROSC可能性进行评估,其中CQI的评估价值高于PI与CCF。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心肺复苏(CPR)不同预后患者凝血功能、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动态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50例心搏骤停后CPR患者,依复苏最终结果分为3组.复苏失败组25例,患者初期复苏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72 h,但最终死亡;存活组10例,患者复苏成功,康复出院;死亡组15例, CPR 30 min后无效死亡,或虽复苏成功但ROSC<2 h.于CPR过程中及ROSC 24、48、72 h取血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vWF水平的动态变化.结果 死亡组CPR过程中PT、APTT、TT、D-二聚体、vWF均高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Fg、PLT、ATⅢ均低于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复苏失败组和存活组ROSC 24 h起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升高,Fg、PLT、ATⅢ降低,均于ROSC 48 h达峰值或谷值(P<0.05或P<0.01);ROSC 72 h存活组各项指标较ROSC 48 h明显改善(P均<0.01),而复苏失败组则改善不明显(P均>0.05).复苏失败组ROSC 24、48、72 h PT、APTT、TT、D-二聚体、vWF水平显著高于存活组,Fg、PLT、ATⅢ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或P<0.01).结论 心搏骤停和随后CPR患者存在组织和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以及内/外源性凝血功能紊乱,纤溶功能紊乱;其变化对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有重要的判断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控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患者疗效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我院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患者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均实施心肺复苏治疗,对照组予以控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乌司他丁治疗。对比两组肾功能指标[尿量、尿蛋白、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6、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第1、3、5、7 d观察组尿量高于对照组,BUN、尿蛋白、Scr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1、3、5、7 d观察组血清IL-6、IL-1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控温治疗心肺复苏后急性肾损伤患者,可降低血清IL-6、IL-10、TNF-α水平,减轻炎症反应,保护肾脏,改善肾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