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0 毫秒
1.
背景 低血糖是糖尿病常见且易忽视的并发症,轻度低血糖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及治疗依从性,严重低血糖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甚至危及生命。低血糖风险也成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及血糖控制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目的 调查同地区不同级别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情况、影响因素,期望发现低血糖危险人群,以采取措施减少风险。方法 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2017年8月—2018年3月对北京市某社区全科门诊(社区组)及某三级甲等医院内分泌门诊(医院组)就诊的T2DM患者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糖尿病管理情况如生活方式、药物使用情况、健康教育及血糖监测情况、对血糖控制目标的认知情况及近1年低血糖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388份,回收问卷380份,有效问卷369份,其中社区组180份,医院组189份。369例患者中,180例(48.8%)近1年发生过低血糖。社区组低血糖发生率为58.3%(105/180),高于医院组的39.7%(75/189)(χ2=12.836,P<0.00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体质指数(BMI)<24.0 kg/m2、腹围<85 cm、糖尿病病程≥10年、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规律运动、使用胰岛素、口服胰岛素促泌剂、用药依从性差、未接受过健康教育、未规律自我监测血糖、自我评价血糖控制不满意与低血糖的发生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0年(OR=2.497)、规律运动(OR=3.028)、使用胰岛素(OR=3.252)、口服胰岛素促泌剂(OR=3.072)为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BMI≥24.0 kg/m2(OR=0.234)、用药依从性好(OR=0.280)、接受过健康教育(OR=0.354)、规律自我监测血糖(OR=0.505)、自我评价血糖控制满意(OR=0.387)、就诊于医院(OR=0.354)为低血糖发生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T2DM患者低血糖发生率高,且近1年低血糖发生率社区就诊患者高于医院就诊患者。T2DM患者BMI低、病程长、使用胰岛素或胰岛素促泌剂、规律运动者低血糖发生率高,应重点关注;而提高用药依从性、加强血糖自我监测、健康教育等措施可减少低血糖风险,为低血糖可控因素。  相似文献   

2.
低血糖事件的发生,常给老年糖尿病患者带来巨大的危害,针对这一特殊群体,需要医务人员在良好控制血糖同时兼顾低血糖风险.笔者应用非磺脲类促泌剂那格列奈(商品名:唐力)联合长效胰岛素类似物甘精胰岛素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疗效。方法收集80例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分为胰岛素组与胰岛素促泌剂组,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水平及脂肪肝分级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水平及脂肪肝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但两组治疗前后糖代谢、脂代谢、胰岛素水平及脂肪肝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胰岛素促泌剂与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均较好,能够有效改善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国富 《吉林医学》2010,(30):5316-5316
目的:评价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68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治疗组采用三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睡前固定时间皮下肌内注射甘精胰岛素;对照组早、晚餐前30min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根据血糖调整用药剂量,观察两组FPG及2hPG、HbA1C、体重变化、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共有32例完成12周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HbA1C控制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好,低血糖发生率低,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胡艳芳  王秋平 《当代医学》2012,18(13):133-134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经口服降糖药(非促泌剂)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而转用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联合二甲双胍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0例经口服降糖药(非促泌剂)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基础胰岛素组和预混胰岛素组,基础胰岛素组在原有方案上加用促泌剂格列美脲2mgqd,根据血糖情况调整用量至血糖控制理想;胰岛素组保留二甲双胍,停用基础胰岛素,转用门冬胰岛素30,根据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比较治疗3个月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HbA1C变化、胰岛素日剂量、低血糖事件、体重、血脂。结果入选前两组基线资料有可比性,转用门冬胰岛素30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了更有效的控制,且治疗中无严重不良事件和重度低血糖事件报告。结论门冬胰岛素30可显著改善基础胰岛素联合OAD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并具有良好的效果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6例我院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2组均予以餐前口服瑞格列奈片,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于每晚20:00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对比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血糖控制情况.结果观察组在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静脉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血糖首次达标时间等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病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长效胰岛素联合胰岛素促泌剂治疗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时间更快,血糖控制程度更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与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60例,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优泌林R加甘精胰岛素和优泌林R加中性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测定治疗前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TG)和血胆固醇(TC),3个月后复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甘油三酯、血胆固醇。结果使用甘精胰岛素组治疗后FBG、2BG、TG、CHO、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使用优泌林N组治疗后FBG、2BG、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来得时组与优泌林N组治疗后比较,甘精胰岛素组FBG、2BG、TG、CHO、HbA1c均明显低于优泌林N组(P<0.05)。优泌林N组治疗期间低血糖发生率高。结论使用甘精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安全有效,患者耐受性好,是理想的控制血糖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的综合效果水平上要优于优泌林N。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和短效人胰岛素(优泌林R)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的疗效差异。方法 86例住院需胰岛素治疗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优泌乐组和优泌林R组,胰岛素泵治疗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每日3餐前后和睡前血糖、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量、低血糖发生率及胰岛素泵相关的副作用。结果优泌林R组和优泌乐组空腹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5.77±1.41)d和(3.17±1.36)d(P<0.01),餐后血糖达标时间分别为(8.64±2.39)d及(5.07±1.47)d(P<0.01);2周后3餐前和睡前血糖下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餐后血糖控制情况,优泌乐组优于优泌林R组(P<0.05),优泌乐组胰岛素用量较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泌乐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优泌林R组(P<0.05)。结论胰岛素泵输注优泌乐及优泌林R均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但优泌乐对餐后血糖控制更理想,血糖达标时所需时间更短,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德谷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82例口服降糖药控制不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德谷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和对照组(门冬胰岛素30)各41例,疗程均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hC肽(2hC-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体重指数(BMI)的变化,同时记录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度及治疗费用。结果 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FBG、2hBG、HbA1c、TC、TG、LDL-C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FC-P、2hC-P、HDL-C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的FBG、HbA1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BMI治疗后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BMI治疗后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为2.4%,依从性为100%,满意度为97.6%,对照组分别为17.1%、92.7%和87.8%。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费用相对较高(P<0.05)。结论 德谷胰岛素联合沙格列汀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性好,治疗依从性和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药物性低血糖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其临床药物的治疗提供可参考的依据。方法选择120例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是否发生低血糖事件分为低血糖组(n=20)与平稳组(n=100),采用回顾性方法记录相关信息,筛选出影响2型糖尿病药物性低血糖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20例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生率为16.7%,以午餐前、早餐前及凌晨低血糖发生率最高。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磺脲类药物治疗、胰岛素治疗、血肌酐(SCr)、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肌酐清除率(Ccr)与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存在相关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 Logis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于或等于60岁、糖尿病病程大于或等于10年、行磺脲类药物治疗或中短效胰岛素治疗、Ccr 水平较低是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多种因素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药物性低血糖的发生,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需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降糖治疗方案,更好地稳定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1.
刘建芝 《当代医学》2013,(18):120-121
目的观察影响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因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104例2型糖尿病患者,严密监测血糖,观察影响低血糖反应发生的因素,探讨护理干预效果。结果在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次数随并发症数量的增长而增加(P<0.05),更多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P<0.05)。结论胰岛素强化治疗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使患者得到更好、更安全的血糖控制。  相似文献   

12.
陈璐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9):1072-1073
目的:观察不同作用机制的非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应用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病程<5年的2型糖尿病人160例,随机分为A组(二甲双胍+拜唐平组);B组(二甲双胍+吡格列酮组);C组(拜唐平+吡格列酮组),治疗16周。结果:16周末,A、B、C三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基线显著降低(P<0.01)。结论:应用非促胰岛素分泌剂联合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好,无增重及重度低血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模式下发生夜间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50例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进行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通过Logistic回归性分析对各因素与夜间低血糖的相关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593,95%CI 1.102~114.634)、病程(OR=1.672,95%CI 0.916~2.869)、空腹C肽(OR=0.761,95%CI 0.331~1.703)、尿白蛋白(OR=5.476,95%CI1.352~23.821)是2型糖尿病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病程及空腹C肽和尿白蛋白水平为夜间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对其进行监控,有利于减少夜间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应纪祥 《四川医学》2012,33(2):334-335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选2型糖尿病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甘精胰岛素(n=25);对照组,(优泌林70/30胰岛素)(n=25)。分别采用每晚22:00注射甘精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早晚餐前半小时口服)和优泌林70/30胰岛素早晚餐前半小时皮下注射。根据血糖调整胰岛素剂量,12周后对观察两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BG)、低血糖发生率。结果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和优泌林70/30治疗2型糖尿病均可有效降低血糖,两组HbA1c、FPG、2hPB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甘精胰岛素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优泌林70/30组(P<0.05)而且体重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不仅能使血糖达标,而且能使体重有所减轻,并且减少了低血糖的发生风险,是治疗2型糖尿病尤其是体重指数较大患者较理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利拉鲁肽对三联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Hb A1c)仍不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11月~2013年3月就诊于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的已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促泌剂和二甲双胍、稳定疗程≥2个月但Hb A1c控制仍不佳(9.0%~12.0%)的2型糖尿病患者76例,在保持原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分为加用每日1次的利拉鲁肽(利拉鲁肽组,38例)和每日3次的门冬胰岛素(门冬胰岛素组,38例)。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末检测Hb 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BG)、体重、血压、胰岛素、C肽和血脂等指标。结果治疗24周末,利拉鲁肽组37例及门冬胰岛素组35例完成随访。利拉鲁肽组Hb A1c及Hb A1c≤7%的达标率与门冬胰岛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0±0.6)%比(6.2±1.2)%、67.6%比65.7%,P>0.05];利拉鲁肽组30 min胰岛素增量与葡萄糖增量比值(ΔI30/ΔG30)较门冬胰岛素组增高[(6.82±1.70)比(4.96±1.20),P<0.05]。利拉鲁肽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较门冬胰岛素组降低[(3.17±1.54)比(4.58±1.79),P<0.05]。利拉鲁肽组复合终点达标率(Hb A1c≤7%且无低血糖发生及无体重增加)较门冬胰岛素组达标率高(54.3%比35.1%,P<0.05)。利拉鲁肽组患者对治疗方案的满意度较门冬胰岛素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加用每日1次的利拉鲁肽较每日3次门冬胰岛素对已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促泌剂和二甲双胍治疗Hb A1c仍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满意度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为早期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提供参考。方法以2010年2月至2014年2月在奉城医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患者128例作为实验组,以同期就诊的正常骨密度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体重指数、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甘油三酯、促黄体生成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雌二醇、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在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体重指数、雌二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P<0.05);空腹血糖、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胰岛素,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骨质疏松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女性、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促卵泡生成激素、促黄体生成素、体重指数、雌二醇与2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8年12月~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124例T2DM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治疗组采用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而对照组单用优泌乐治疗,疗程均为12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FBG、2hBG及HbAlc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而治疗组FBG、2hBG及HbAlc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总用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为4.8%,显著低于对照组19.4%(P<0.05)。结论:优泌乐25联合拜糖平治疗T2DM安全有效,总体血糖控制较好,低血糖事件发生少,患者的依从性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的临床疗效。方法:初次诊断的2型糖尿病30例患者采用地特胰岛素和瑞格列奈联合治疗,观察治疗24周后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统计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结果:FPG治疗前后分别为:10.6.±3.2 mmol/L,5.8±0.9 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hPG治疗前后分别为:13.6±4.7 mmol/L,7.2±2.2 mmol/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A1c治疗前后分别为:(8.3±1.0)%,(6.7±0.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后HbA1c达标27例(90.0%),治疗期间出现轻度低血糖1例,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分别为100%、97%。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瑞格列奈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血糖达标率高,低血糖发生风险低,治疗依从性好和满意度高,在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中有很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周霞  李素霞  郑兰芳 《吉林医学》2011,(35):7482-7483
目的: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与甘舒霖30R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理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随机分为甘舒霖30R组和甘精胰岛素(IG)联合阿卡波糖组,用药12周,比较两组用药的疗效及低血糖发生的风险。结果:两组血糖及HbAlC较前明显下降(P<0.01),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改善。IG联合阿卡波糖组低血糖发生风险明显少于甘舒霖30R组(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IG联合阿卡波糖,低血糖发生率低,是T2DM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李志民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3):2345-2346
目的分析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南电力医院收治的108例糖尿病患者,按是否出现过低血糖分为低血糖组(34例)和非低血糖组(74例)。分析两组基本资料、药物使用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低血糖组与非低血糖组病程、心脑血管类药物联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胰岛素联用口服降糖药物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分析显示,病程>10 a、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肾功能损伤是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病程>10 a、肾功能损伤、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联用与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发病密切相关,临床应对此类患者实施血糖控制措施,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