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评估小骨窗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和意义。方法:对亚急性硬膜下血肿68例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额顶或颞顶小骨窗开颅。结果:本组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5例,肾功能不全2例,经对症处理后痊愈。死亡1例,无植物生存者。结论:采用额顶或颞顶小骨窗开颅,术中也可基本清除血肿,残留小血肿也可经尿激酶溶解后排出,创面小,手术时间短,对患者的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快,平均住院时间缩短,费用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20 0 1年 4月— 2 0 0 3年 4月我院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亚急性硬膜下血肿 12例 ,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男 9例 ,女 3例。年龄 32~ 78岁 ,平均 (5 4 .3± 12 .5 )岁。均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 ,轻伤 11例 ,重伤 1例。1.2. 症状与体征 意识障碍 10例 (受伤后即出现意识障碍 ,但有中间清醒期 7例 ,受伤后无意识障碍 ,逐渐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例 ) ,头痛 1例 ,呕吐 6例 ,不同程度偏瘫 8例 ,视乳头水肿 4例 ,锥体束征 5例。1.3 头颅CT检查 全部病例经CT平扫证实 ,血肿均位于额颞顶叶 ,范… 相似文献
3.
分析研究局麻下小骨窗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到2013年11月收治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100例做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为 A组患者的治疗采用局麻下的小骨窗血肿清除术,为B组患者的治疗采用定向穿刺血肿引流+尿激酶溶解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肿量、血肿部位以及实际的病情变化。结果:两组患者中, A组的患者经过治疗血肿现象完全消失,其肢体活动也全部正常,经过最终的CT影像复检,没有出现异常症状,只有两名患者出现了积液现象,在后期的治疗中也逐渐地消失,其治疗效果为96%; B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其中有5例出现积液,有6例出现了新血肿的现象,有2例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其治疗效果为74%。结论:局麻下小骨窗种疗法在慢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手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之后,其效果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手术比较简单,患者容易配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以下简称小骨术)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以下简称内镜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徐闻县人民医院2018年2月—2020年2月接诊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0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前者全部实施小骨术,后者全部实施内镜术,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骨窗微创手术与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67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组(35例)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组(32例),分析比较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骨窗微创手术组患者血肿清除率明显低于内镜血肿清除组(P〈0.05),但术后6个月两组预后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的术后并发症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差异较小,然而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手术将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吉林医学》2016,(8)
目的:探究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与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选择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手术前后血肿量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3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1 d、术后3 d的血肿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7 d的血肿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3.33%,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于脑出血的患者,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与相比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性高等特点,在临床上可首先考虑使用微创血肿穿刺清除术治疗脑出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手术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像学特点及手术处理方法.结果:4例均行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均痊愈出院,随访1~6个月,均无复发.结论: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行神经内镜下小骨窗开颅治疗,该术式是治疗机化型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有效方法,可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 相似文献
8.
硬膜外血肿在颅脑创伤中较常见。我院自1996年~2003年间共收治病人35例,其中有10例亚急性及慢性病例,2例采用了保守治疗方法;8例采用小切口小骨窗血肿清除,取得良好的效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危险性小,功能恢复好等优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0例脑出血患者用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传统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的平均手术时间、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出院时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血肿消失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4.2±18.7)min、(3.6±1.2)d、(22.8±3.4)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16.8±21.1)min、(5.7±1.8)d、(25.6±4.1)d(P<0.01);观察组的再出血率、病死率分别为18.33%(11/60)、6.67%(4/60),对照组则分别为23.33%(14/60)、16.67%(10/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观察组幸存者ADL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病死率低的特点,是一种治疗脑出血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72例临床资料.结果: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患者,死亡8例,存活64例.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疗效确切,创伤小,血肿清除彻底的优点. 相似文献
11.
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诊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颅脑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开颅减压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的临床、生化、影像学资料。探讨其形成机制,总结其临床诊断及治疗要点。方法:对27例颅脑创伤性急性硬膜下血肿病例行开颅血肿清除减压术,术后并发对侧硬膜外血肿进行再次手术,对所有病例的临床、生化、影像资料以及治疗、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患者术前均有D二聚体水平异常增高出现,术后4例死亡,余23例病人随访6个月行COS评分,恢复良好及轻度残疾者11例,重残及植物生存者12例。结论:该类病例颅脑损伤重、手术减压迅速解除损伤血管受压、纤溶功能亢进等可能是其发生的主要机制。术前、术中、术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动态CT检查是及早发现并处理这种比较少见的对侧硬膜外血肿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微创手术治疗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减轻头痛的效果.方法 对39例血肿量在8~30 ml,GCS评分14~15分的外伤性亚急性颅内血肿患者应用颅骨钻孔颅内血肿清除、置管引流术及YL-1型微创颅内碎吸引流针锥颅引流术治疗,观察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微创手术治疗后,次日即感觉剧烈头痛减轻,可以正常进食睡眠;无需继续服止痛药者37例,其余2例于3~7 d内停用止痛药;无死亡病例.出院后患者门诊随诊复查2~3个月,基本无头痛或仅有轻微头晕.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亚急性颅内血肿能迅速有效减轻患者头痛,促进神经恢复,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与立体定向抽吸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疗效,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试验组行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对照组行立体定向抽吸术,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血肿清除率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3 d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术后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评分以及术后3、6、12个月的活动能力状况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立体定向抽吸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由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演变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演变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组59例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患者有5例演变为慢性硬膜下血肿,转化率8.47%。该5例患者均有明确头部外伤史,血肿位于单侧额颞4例、单侧颞顶1例,血肿形成后临床表现多样。5例患者均接受钻颅血肿引流术治疗,术后痊愈。结论:外伤性硬膜下积液是慢性硬膜下血肿的来源之一,发病年龄有较宽的范围,常发生于颅脑损伤很轻微、积液部位在单侧额颞部、经保守治疗病例中。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亭秀 《中国CT和MRI杂志》2006,4(2):60-61
外伤性大脑纵裂硬膜下血肿(interhemispheric subdural hematoma,ISH)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硬膜下血肿,其CT征象有时难以与正常大脑镰影像、大脑纵裂蛛网膜下腔出血相区别。笔者收集ISH 32例,旨在分析其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FLAIR序列对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53例创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对比分析FLAIR序列与CT扫描图像.结果 53例患者中8例CT显示硬膜下血肿,共计10个血肿;38例MRI显示硬膜下血肿,共计63个血肿(P<0.05).发生于大脑凸面的硬膜下血肿,MRIFLAIR序列共显示52个,CT显示8个;发生于其他部位的硬膜下血肿,MRI FLAIR共显示11个,CT显示2个(P<0.05).结论 FLAIR序列对创伤性硬膜下血肿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CT,可以作为颅脑创伤诊断的常规序列.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微创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及亚急性硬膜下血肿的疗效。方法回顾我院68例采用一次性YL-1型针行颅内血肿穿刺及闭式冲洗引流血肿术治疗的硬膜下血肿患者情况,分析微创闭式冲洗引流术的安全性和实用性。结果68例均一次行成功(其中1例为复发型),均无颅内出血、颅内感染、急性脑膨胀、张力性气颅及癫痫等并发症。结论微创闭式冲洗引流术治疗慢性及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安全可靠,方法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硬脑膜开放前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1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DTIH分为DTIH组和非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non-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NDTIH)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生命体征(术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初始损伤评分、液体输注种类和输注量、血制品输注种类和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时机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记录术后30 d内的DTIH及死亡情况,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增加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32例患者发生术后DTIH,发生率为16.2%。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降低,血肿量明显增加,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4.23,95%CI=1.62~8.72,P<0.001)、血肿量≥100 mL(OR=5.39,95%CI=1.75~9.38,P<0.001)以及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OR=1.54,95%CI=1.27~4.29,P=0.016)是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DTIH的发生可能与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相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