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并建立改进措施。方法以我院2017年6月~2018年10月200例健康体检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静脉采血,4℃冰箱存放,采集1h内条件下进行检测数值为无误差组,以末梢部位采血,室温放置,1h后进行检测样本为误差组,对比患者采血部位不同、送检时间不同、储存样本温度不同,其检测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原因,建立改进措施。结果患者采血部位不同、送检时间不同及储存样本温度不同均会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且不同采血部位与不同送检时间结果差异明显(P0.05),而不同送检温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cal回归分析显示,采集末梢静脉血、血液标本存放超过2h是血常规检测结果出现误差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血常规检测误差主要受到采血部位、送检时间的影响,在检测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规范化操作,确保患者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为临床治疗、病情评估等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2.
临床血常规检测误差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临床血常规检测中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例健康体检者,抽取静脉血在不同条件下进行血常规检测及分析。结果临床血常规检测结果受温度、储存时间、抗凝剂浓度及不同采血时间的影响。结论血常规的检测误差可因血标本存储条件及采集时间等因素影响,为了保证血常规检测的质量,需在适宜的时间及条件下采集和存储血标本,并及时送检。  相似文献   

3.
景红媛 《临床医学》2021,41(11):26-28
目的分析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和温度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月到卫辉市人民医院实施血常规检验的观察人员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每位观察人员均抽取2份血液检验样本,将常温下保存的作为A组,-4℃下冷藏保存的作为B组,两组检验样本均分别放置0.5 h、1 h、2 h、4 h、12 h以及24 h,而后根据要求实施血常规检验,就两组检验样本在不同温度及不同放置时间下血常规各指标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组和B组血液标本在不同温度下放置12 h后实施检测,A组HCT水平高于B组,放置24 h以后,A组MCHC水平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其他指标在不同温度下检测值存在波动,但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放置时间以及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可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各检测结果和实际水平存在一定差异,针对这种情况,为提高血液检测准确性,应根据检验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在合适的温度下保存血液检验样本,并在最佳时间内进行检验,从而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血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在采集血液标本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0月至2007年8月住院患者部分不合格血常规、生化、凝血指标检查标本。结果在输液同侧采血、溶血标本、标本量多或少、标本放置不同时间等,对检验结果均有比较明显的影响。结论血液标本采集质量对检验结果有直接影响,标本采集是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5.
血常规标本采集过程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标本采集过程对临床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临床血液标本采集过程包括标本采集时间、采血姿势为观察指标进行分组观察。[结果]血液标本的采集时间、溶血情况、卧位采血与坐位采血的不同对血常规:WBC、RBC、PLT、Hb结果是有明影响(P〈0.01)。[结论]血常规标本采集过程的不同对临床检测结果产生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验室血液流变学检测质量控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随着基础医学的飞速发展 ,血液流变学各检测项目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全血粘度等指标的测量也在不断地推广应用 ,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从采血方式到血样运输、储存等多种非疾病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认识不足 ,使标本分析前就已潜在着对实验结果影响的因素。另一方面 ,目前测定血液流变学指标的仪器很多 ,如何对全血粘度等指标进行质量控制已引起专业人员的广泛关注。现就近年来临床血液流变学测定的质量控制作如下分析。1 血液标本的采集[1,2 ]1.1 采血的一般要求 采血时间、姿势、溶血、部位等因素的质量控制 ,受检患者取坐位 ,清晨空腹静息…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及其解决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4年6月到2015年6月期间,我院检验科采集的100例血液样本资料,分析不同采血部位、放置时间、温度的检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与静脉血相比,末梢血的WBC、RBC显著较高(P<0 05),PLT明显较低(P<0 05);②与立即送检结果相比,放置2、4h的PLT、HGB、RBC均显著降低(P<0.05),且WBC明显增高(P<0.05);③不同温度下保存的HGB、RBC、WBC、PLT差异均较小(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误差原因主要有采血部位、血液标本放置时间,检验人员需全面掌握影响因素,加强质量控制,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规检验中的临床应用比较。方法纳入本院自2016年2月-2019年2月期间接收的74例血常规检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硬币投掷法为基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末梢血采血方法,观察组给予静脉血采血方法,对两组检测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检测,观察组和对照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观察组检测的血小板、红细胞、红细胞比容、血红蛋白及白细胞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血采血方法在在血常规检验中,检测结果较末梢血准确,可以明显反映患者血液状态,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收集的200例无出血倾向患者的血清标本检验记录和抽血前的个人信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200份凝血标本的采集量、离心时间、离心转度、储存时间、标本溶血及标本对应患者是否空腹采血、饮酒史、吸烟史等资料信息。根据常规凝血四项正常参考范围值进行判断,通过单项因素逐步排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果对200份血清标本的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资料进行观察,发现23份标本检测出现误差。排除出现误差的单项因素发现:患者饮酒史、吸烟史及离心转度均不是影响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单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是否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情况均是影响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潜在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未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均是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未空腹采血、采集量、离心时间、储存时间及标本溶血均为常规凝血四项检验结果的影响因素。在临床管理中,检验人员及采血护士应做好相关的防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时从血滤管路动脉端(静脉血)采血对血常规及凝血三项结果有无影响,探讨是否可以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而行相关检测.方法 选择行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自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实验组自血滤管路动脉端采集血标本,比较2组的血常规及凝血3项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2组血标本凝血3项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各项凝血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而血常规各项结果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VVH时血滤管路动脉端采血对凝血功能结果有影响,对血常规结果无影响,因此,临床上可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测而不能用作凝血三项检验.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临床血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控制对策。方法选取82份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按照送检时间、采血部位及血液标本保存方法分析影响因素,并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结果按照送检时间分析,2 h内送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与24 h后送检的检测结果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此外,按照采血部位分析,末梢血和静脉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对比,组间差异大(P<0.05)。结论采血部位、送检时间是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最主要因素,临床务必要采取针对性控制措施,提高血常规检测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相关因素,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方法 观察不同采血部位及采血后不同检测时间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手指血的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静脉血,而血小板计数较静脉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h检测的血液标本血小板计数较立即检测和小于6h检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制度的完善、操作的规范、标本质量的提高,都有助于提高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儿童血培养静脉采集对细菌临床检验准确性造成的影响,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2月1-15日,该院未进行严格的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时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的患儿静脉血标本70份纳入对照组。通过观察、分析,发现采集的血液标本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对血液标本采集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于2015年12月16-31日采集70份血液标本纳入观察组。对比2组血液标本的污染率、病原菌检出率,以及2组标本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标本污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病原菌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标本静脉采血过程中可能对细菌检验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因素主要有:采血护士工作随机化、采血前告知患儿及家属不详细、标本采集质控知识缺乏、标本登记记录交接不清、发现问题时未进行有效的医患沟通,以及采血量不足等。对检验结果和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有标本溶血、输液同侧采血、标本放置时间及患儿血液标本量等。结论血培养静脉采血过程中对细菌检测的准确性造成影响的相关因素较多,在进行临床检验的过程中应该有针对性地根据这些影响因素进行静脉采血方法的改进,进而提高细菌临床检验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医院门诊护理工作过程中进行采集保存门诊血液样本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2011年5~7月在我院门诊的采血科室常规化验、生化的1252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对患者年龄、性别、采集时间、采血体位、持续采血时间、血管采集、保存血液样本的时间和保存温度等展开分析,分析讨论血液采集标本检查影响结果的独立性因素。结果发现病患的持续采血时间、体位采血、血样采集标本制作时间、保存样本时间、温度保存等是影响门诊检测血样标本结果主要的独立性影响因素。采集血液样本前,患者应充分休息,同时将血液样本迅速送检,对于没有及时送检的血液标本尽可能通过5℃的储存器进行保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常规检测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8月收治的70例健康体检者,70例健康体检者均采集静脉血,加入EDTA-K2抗凝剂,将其置于室温下,于即刻、采血后30 min、120 min、6 h用SYSMEX.XE50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分析;分析加入EDTA-K2抗凝剂后静置时间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结果加入EDTA-K2抗凝剂2 h内,血样标本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时血样标本明显低于即刻测定的指标。结论静置时间会影响血常规结果,条件允许下需以静脉血在2 h内检测为宜,同时检验科操作人员在行血液常规检测时,需加强每个环节的规范操作,并按照要求完成检查,从而提高血液常规检测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临床医学检验当中血液细胞检验的质量控制方案和控制成果。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进行研究,所有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于本院进行血液检验的患者,本研究随机抽取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所有研究对象分析血液样本因为环境、时间、比例等状况而导致血液样本质量受到干扰的程度。结果:血液样本质量检验需通过多种条件进行干扰,并且根据抽血位置、抗凝剂调配、储存温度差异和储存时段不同导致检验结果存在差异性,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进行血液细胞检验时对检验质量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多种,其中包含有血液样本所处的环境温度,也存在有放置时间区域不同以及抗凝剂调配比例等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血常规检验分析前采血标本质量控制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方法随机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间来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1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检查资料、结果来分析影响检查结果的各项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应对策略。结果静脉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明显优于末梢采血标本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P<0.05)。采血标本立即完成检查的血红蛋白、红细胞检查结果均显著优于采血标本6 h内、6 h后的检查结果(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不同采血部位、检测时间等因素均会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在患者进行血常规检验时,也需加强采样标本的质量控制,对降低检验误差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提高检验准确度,可谓医师提供更为精准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持续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时从血滤管路动脉端(静脉血)采血对血常规及凝血三项结果有无影响,探讨是否可以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而行相关检测。方法选择行血液滤过治疗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5例。对照组白外周静脉采集血标本,实验组自血滤管路动脉端采集血标本,比较2组的血常规及凝血3项结果是否存在差异。结果2组血标本凝血3项检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各项凝血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而血常规各项结果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VH时血滤管路动脉端采血对凝血功能结果有影响,对血常规结果无影响,因此,临床上可用来自血滤管路的深静脉血替代外周静脉血行血常规检测而不能用作凝血三项检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全面了解药物治疗中精神患者实验室检测结果情况,为临床有效控制不良事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上海市金山区精神卫生中心2009年5~10月期间药物治疗中精神病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及血、尿常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观察。结果药物治疗中精神病患者的常规血生化,血常规和尿常规参数都有高于健康人群的阳性比。结论不排除精神患者在发病期间,精神因素等对血生化指标以及血尿常规指标的影响,精神药物对人体肝、肾功能、脂、糖代谢以及血液细胞的生成,存储和释放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精神病专科医院检验科应该及时科学调整开展检验项目,使所开展的检验项目能客观真实反映精神病患者人体状况,为临床有效控制不良事件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检验的结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1日-2019年6月5日我院检验科的130例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末梢血与静脉血进行检验,对比分析两种检验方式的检测结果。结果经比较发现,静脉采血方式的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与末梢采血无差异,统计学比较P>0.05;静脉采血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以及红细胞比容均高于末梢采血,P<0.05;静脉采血白细胞计数低于末梢采血,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验中,末梢血与静脉血的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采血方式可对检验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经研究发现,在血常规检验中,采取静脉采血的方式进行检验,更具准确性,临床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