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面临着老龄化加速发展的挑战,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康复护理等需求日益凸显.中医学认为情志因素是贯穿老年生理、病因病机、诊断、预防治疗和转归预后的重要因素,经历代医家的实践、总结形成了比较完备的老年病学经验.而兼顾生物、心理和社会因素的现代医学模式也在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预防性、预测性、个体化和参与性的“4P”医学模式.坚持中医特色,关注情志状态和利用情志手段,重视疾病早期预防,针对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积极的干预;重视医患共同参与,增进老年人健康状况和医疗保健水平,对于建构老年病医学模式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防治胃癌前病变是降低胃癌发病率的关键预防环节,胃癌前病变病因病机复杂,主要责之于脾胃虚弱、肝郁气滞、痰凝血瘀。情志为五脏所主,情志过激尤伤肝脾,七情六郁均可影响胃癌前病变的转归,其中以忧、思、郁、怒四者最为常见。胃癌前病变发病与肝关系密切,肝郁气滞是胃癌前病变的重要病理特点和向胃癌发展演化的关键病机,因此胃癌前病变多从肝论治。情志疗法包括五行音乐法、移精变气法、七情相胜法、言语开导法、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其顺应"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发展模式,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运用中医特色情志疗法疏肝理气,调畅情志,加强胃癌前病变患者心理疏导,有助于阻断胃癌前病变向胃癌进展,以期为胃癌前病变的防治提供有效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3.
当前医学模式正经历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转变,从以疾病为中心的群体医学向以人为中心的个体医学转变。中医体质学历来注重个体体质的差异性,"心身构成论"认为体质是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是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观的具体表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医情志理论探讨甘麦大枣汤对情志病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情志医学强调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契合。临床中通常将情志取类比象为"树状"结构,以树干(脏腑气血)为基础,而又不断分枝生长,可概括为阴阳两类,其中偏阳者情志亢奋,偏阴者情志退缩,越往远端,情志表现越复杂、越剧烈,可表现为"多情"的错综交叉。甘麦大枣汤出自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虽主治妇人脏躁,但在临床中治疗郁证、脏躁、瘿病、不寐、癫、狂、痫等亦可收到较好疗效。中医的"情志树"理论正是以中医情志理论为基础,用甘麦大枣汤补养心脾之虚,缓和肝苦之急,而达到调整心、肝、脾,稳定心神及脏腑气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笔者从祖国医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常见的情志病证及其机理,并阐述了运用中医的情志调摄法对大学生进行精神调护和情志转化.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及当前医学模式转换的现状为切入点,对“形神统一论”?“五脏情志论”?“体质气质学说”?“天人合一论”等中医心身相关思想中贯穿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思维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指出现代医学要实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换要从治疗?预防?保健几个方面借鉴中医学的心身相关思想和理论并对中医学在人文内涵和生态意义上的启示给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医学科学的总体特征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逐渐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转变,中医"七情"是内因致病的因素,调整七情使之保持平衡,以维持正常的人体生理功能,是中医临床医学一大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8.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医学模式由单纯对疾病关注转向对患者关心.人们开始认识到疾病不仅是生物因素作用的结果,还与社会、心理因素有着密切关系,于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应运而生.这一转变为医学院校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探讨开设中医临床接诊与医患交流实训课程,培养新型医学模式下中医临床医生对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中医情志学学科建立的自身和外部条件分析,认为在医学模式发生转变的今天,情绪与疾病和健康的关系已成为医学、心理学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社会迫切需要中医情志学的问世;作为与现代医学并立的中医学,迫切需要新学科、边缘学科的不断分化创立,以促进其自身整体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中医学的发展创新需要中医情志学的创建;对情志这一研究对象业已形成了一系列相互关联的概念、原理、范畴及学术原则,显示了作为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理论框架与知识体系,中医情志学创立的自身条件已经成熟。中医情志学的建立无疑将为人们认识丰富的情志活动与复杂的情志病证,提供系统的理论指导,为中医学的发展创新开拓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10.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基本理念,其与西方心身医学看待疾病基本属于同一视角。现代心身医学秉持"心身同治"之原则,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情志病学因其强调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契合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亦在心身疾病防治中尽显优势。两种医学相互参照,为诊疗疾病开拓了更广阔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