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4年2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8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将其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两组术前、术后20 d及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0 d、术后3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患者,能缓解疼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鼻腔扩容术与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按单双号信封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进行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观察组进行鼻腔扩容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比较,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效果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施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的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将鼻中隔偏曲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60)采用Killian切口术式治疗,观察组(n=60)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两组的手术相关指标、效果、并发症等方面差异。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于观察组、鼻塞症状VAS评分高于观察组、手术治疗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施行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是处理鼻中隔偏曲较有效、安全的术式,值得临床研究并推广实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院12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观察组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行鼻内镜下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比较两种手术方法对患者鼻塞、头痛、鼻出血等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随访记录两组术后疼痛、鼻阻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术后鼻塞、头痛及鼻出血症状评分分别为(1.05±0.16)分、(1.3±0.14)分及(1.63±0.14)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术前水平(P<0.05)。观察组术后1周、2周及4周各时间点VAS评分和鼻阻力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鼻中隔血肿和黏膜撕裂发生率均为1.67%,无鼻中隔穿孔和外形改变病例,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能显著改善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塞、头痛及鼻出血症状,促进鼻腔通气功能恢复,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鲁山县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的106例鼻中隔偏曲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A、B两组,每组53例。A组患者接受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B组患者接受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3周患者的疼痛程度。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患者术后1周和术后3周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和B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7.36%、94.34%。A组和B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5.09%、3.77%。B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A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鼻内镜下三线减张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疼痛感,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中山市陈星海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为鼻中隔偏曲的9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8例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观察组),50例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92%,对照组为96.00%,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的重度鼻塞占比均显著降低(均为0),轻度鼻塞占比显著升高(分别为75.00%、76.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术后的鼻塞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三线减张鼻中隔矫正术可有效解除鼻塞症状,同时保留大部分鼻中隔软骨和正常的骨性支架,减少鼻背塌陷,避免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鼻中隔偏曲患者通气功能的影响,为改善患者通气功能提供经验。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7月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耳鼻喉科收治的72例拟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鼻中隔外径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研究组患者接受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两组患者术后均接受3个月随访。于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通气功能(鼻阻力、鼻声反射)变化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个月,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鼻腔容积、鼻腔最小横截面积较术前均增大,且研究组大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最小横截面距前鼻孔距离、鼻阻力参数均较术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 采用鼻内切口黏膜入路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通气功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0年6月至2012年12月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小榄医院耳鼻咽喉科行62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31例采用鼻中隔缝合处理,31例行鼻腔填塞。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所有患者术后的主观感受进行评分,术后门诊随访,记录患者有无出血、鼻中隔穿孔及鼻腔粘连。结果在术后鼻塞、鼻部疼痛、头痛、溢泪、口干、吞咽困难、睡眠困难等方面,填塞组的VAS评分大于缝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填塞组抽出填塞物时有不同程度的鼻部疼痛及出血,并有3例出现晕厥,术后随访中发现1例鼻出血,2例鼻中隔血肿,1例鼻中隔穿孔,1例鼻腔粘连。缝合组无上述并发症发生。结论鼻中隔缝合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安全、效果可靠,可以替代鼻腔填塞,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张珉 《当代医学》2013,(27):119-12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沛县人民医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16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74例,观察组在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对照组采用传统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评定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治愈69例,治愈率为80.2%;好转14例,好转率为16.2%;无效3例,无效率为3.6%。对照组愈50例,治愈率为67.6%;好转10例,好转率为13.5%;无效14例,无效率为18.9%。两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间局部肿胀、局部疼痛、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效果显著,治愈率高,手术安全。  相似文献   

10.
霍常友  石磊  田飞雨 《海南医学》2014,(14):2147-2148
目的:探讨分析CT指导下的鼻腔扩容术在鼻中隔偏曲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来我院确诊为鼻中隔偏曲的患者59例为观察组,均接受CT指导下的鼻腔扩容纠正手术。选择2011年9月至1012年8月期间来我院确诊为鼻中隔偏曲接受矫正手术的患者59例为对照组,均接受鼻腔镜下鼻腔扩容术。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疼痛时间以及出院时间。手术后3个月复查脑电图(PSG)、鼻阻力测量、鼻堵塞以及头痛VA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平均时间[(32.6±12.4) min]、出血量[(49.6±8.21) ml]、术后疼痛时间[(2.6±0.7) h]以及平均出院时间[(12.4±3.2) d]均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SG异常6例(10.17%)、鼻阻力异常1例(1.69%)、鼻堵塞3例(5.08%),VAS评分(2.38±0.6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指导下的鼻腔扩容术用于鼻中隔偏曲纠正效果显著,且优于鼻腔镜下鼻腔扩容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鼻腔扩容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以我院进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的100例患者为分析对象,回顾性分析该100例患者的临床治疗经过及治疗结果,比较采用单纯鼻中隔矫正术(对照组)与根据患者鼻腔情况采用的鼻腔扩容术(观察组)治疗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显效38例(76.00%),总有效率为94.00%。对照组显效32例(64.00%),总有效率为80.00%,两组治疗后总有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根据患者鼻腔情况采用的鼻腔扩容术能有效的矫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对鼻中隔偏曲所致的相关临床症状有确切的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贯穿连续缝合技术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50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使用可吸收线实施贯穿连续缝合鼻中隔黏膜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使用高分子止血海绵对鼻腔进行填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鼻腔粘连2例,对照组患者鼻腔粘连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二次产生局部感染、鼻中隔血肿鼻出血等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2 d鼻中隔血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观察组患者鼻腔黏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吞咽困难、睡眠困难、耳鸣耳闷、溢泪、头部疼痛、鼻部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鼻塞、鼻出血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可有效减轻患者痛苦,控制并发症发生率,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骨面多线开槽减张偏曲矫正术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9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5)和对照组(n=45)。对照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治疗,观察组采用鼻内镜下鼻中隔骨面多线开槽减张偏曲矫正术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治疗12个月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观察组出血量少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相对于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鼻内镜下鼻中隔骨面多线开槽减张偏曲矫正术治疗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更佳,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马金钱 《中国民康医学》2023,(8):177-179+183
目的:观察前馈控制护理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该院收治的8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前馈控制护理,比较两组应激反应指标[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术后1 d,两组Cor、NE、E水平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12、24 h,观察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前馈控制护理可提高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护理满意度,降低应激反应指标水平、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其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舒适护理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1年2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治疗,术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对比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4.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0%(P<0.01);2组物质生活及躯体功能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心理功能及社会功能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给予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患者舒适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及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张铭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0):2486+2550
目的:对比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常规鼻腔填塞与鼻中隔缝合后再行鼻腔填塞两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将60例行鼻中隔偏曲矫正和下鼻甲部分切除患者随机分为鼻中隔缝合组和传统方法组各30例。鼻中隔缝合组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后行鼻中隔缝合,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传统方法组常规行鼻中隔偏曲矫正,部分切除肥大的下鼻甲后直接鼻腔填塞高膨胀海绵;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等发生率。结果:在鼻中隔缝合组无一例鼻中隔穿孔、鼻中隔血肿;传统方法组鼻中隔穿孔2例,鼻中隔血肿2例。结论: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采用鼻内镜下进行鼻中隔缝合,对预防鼻中隔血肿、鼻中隔穿孔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分析不同术式治疗鼻中隔偏曲(DS)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4月本院耳鼻喉科收治的42例D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1例。对照组给予传统鼻中隔矫正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粘骨完整性、术后疼痛及并发症进行观察比较。结果: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13.904,P=0.00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粘骨完整性的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鼻内窥镜鼻中隔矫正术术野清晰,对病灶创伤小、疗效肯定,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鼻中隔偏曲患者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0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施行传统局麻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观察组局麻后施行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鼻中隔成形术。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及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0.00%,显著低于对照组45.45%(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天数(3.29±1.07)d,显著低于对照组(4.62±1.78)d(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94.55%,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与传统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相比,鼻内镜下三线减张法治疗鼻中隔偏曲疗效佳,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鼻腔填塞与封闭负压吸引术(VSD)在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鼻中隔偏曲患者随机分为鼻腔填塞组(n=32例)和VSD组(n=35例)。比较两组疗效、VAS评分、病情程度、黏膜水肿及鼻中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VSD组治愈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鼻腔堵塞组(P<0.05);VSD组术后12、24h VAS评分明显低于鼻腔堵塞组(P<0.05);与鼻腔堵塞组比较,VSD组术后12、24h轻度例数明显增多(P<0.05),而重度明显减少(P<0.05);VSD组黏膜水肿情况明显轻于鼻腔堵塞组(P<0.05),且鼻中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鼻腔堵塞组(P<0.05)。结论:VSD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术后黏膜恢复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7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的疗效。方法:2005年4月至2010年8月来我院收治鼻中隔偏曲患者68例,其中传统鼻中隔粘膜下切除术31例,鼻内镜下鼻中隔矫正术37例。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情况,两组患者在术后疼痛、粘骨膜完整性,、偏曲矫正满意度、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1)经统计学分析,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实验组在术中疼痛,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在粘骨膜完整性及偏曲矫正满意度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较传统手术术野清晰,手术操作过程直观,减少了手术次数,降低了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偏曲矫正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