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目的:对比关节镜下保留与清除断裂前交叉韧带(ACL)残端重建术后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的ACL断裂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35例采用传统清除残端重建ACL,观察组35例采用保留残端重建ACL,比较2组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7个月。2组患者术后关节稳定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均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与清除残端重建ACL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恢复关节稳定性;但保留残端手术更有利于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探讨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股薄肌、半腱肌肌腱治疗ACL损伤50例,术中保留ACL下止点残端.结果:术后膝关节稳定性增强,Lysholm功能评分,术前平均69.5分,术后平均91.6分,提高22.1分.Lachman试验阴性47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分析,辅助治疗手段的选择.方法:用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VIP、万方(WanFang)、CBM等数据库中自2016年至2020年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修复和重建术的文献并进行筛选,然后运用Review Ma...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术中保留与非保留残端对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40例,根据残端保留与否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保留残端)与对照组(非保留残端),各7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本体感觉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观察组被动活动察觉阈值高于对照组,被动角度再生实验数值低于对照组,Lysholm及IKDC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非保留残端相比,在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治疗过程中通过采用保留残端方式更有助于患者本体感觉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8.
<正>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的主要稳定结构,ACL断裂导致运动功能障碍,目前多采用关节镜下取自体肌腱重建治疗。我们从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关节镜下保留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残端应用  相似文献   

9.
10.
11.
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最常见的膝部韧带损伤,损伤后自行愈合的可能性很小,如不及时修复,将导致膝关节其它结构的继发性损害,从而影响膝关节的功能.我科自1999年10月至2004年5月在关节镜下用4股半腱肌肌腱-钮扣钢板固定重建ACL14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关节镜下残端保留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效果及对关节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六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拟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52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非保残组(26例)和保残组(26例),非保残组采用常规关节镜下残端清理重建术式,保残组采用保留残端重建术式,比较2组患者主客观膝关节功能(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膝关节稳定性(KT-2000测试)、本体感觉恢复及胫骨、股骨隧道扩张情况。结果与术前相比,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的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术后KT-2000测试均明显降低(P<0.01),且保残组术后各时段IKDC评分、Tegner评分和Lysholm评分及KT-2000测试均优于非保残组(P<0.05,P<0.01);2组患者术后6、12和24个月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且保残组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重现角度均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与术后1个月相比,2组患者术后6和12个月的胫骨和股骨隧道扩张度均明显升高,且保残组术后12个月的骨隧道扩张度明显低于非保残组(P<0.01)。结论关节镜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保留残端术后的运动功能较好,能够有效提高关节稳定性并降低骨隧道扩张程度,显著促进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3.
王高远  李博  王瑞  徐洪港  徐斌 《安徽医学》2017,38(11):1399-1402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56例ACL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胫骨端保残重建ACL组(保残组)和清除胫骨端韧带组(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2个月进行一次随访,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评分(IKDC)及本体感觉评分的差异。结果 保残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9.54±5.17)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14±1.04)分,术后第12个月IKDC评分为(89.61±5.21)分;本体感觉评分为(7.04±0.79)分。对照组患者术前IKDC评分为(48.64±5.26)分,本体感觉评分为(16.28±0.98)分,术后第12个月随访IKDC评分为(88.15±4.98)分,本体感觉评分(10.43±0.84)分。两组患者术后的IKDC和本体感觉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保残组术后的本体感觉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胫骨端保残单束重建ACL对膝关节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对比膝关节镜下保留与未保留残端单束重建治疗前交叉韧带(ACL)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行关节镜下ACL重建的病人3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采用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的病人15例(保留组),未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的病人15例(未保留组)。对比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主观膝部评估表(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和稳定性,同时比较2组术后6个月的本体感觉指标。结果2组病人术前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保留组术后6个月的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Tegner评分均明显高于未保留组(P < 0.05)。2组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KT-1000侧-侧差值和ROM角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保留组其被动角度再生试验角度和被动活动察觉阈值均低于未保留组(P < 0.01)。结论保留残端单束重建ACL能更好地促进膝关节术后功能和本体感觉的恢复,其临床效果优于未保留残端的ACL重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对股四头肌萎缩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51例,随机分为保留残端组27例和清除残端组24例.两组均在关节镜下行自体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术,保留残端组清理前交叉韧带残端,保留韧带长度约1/3,清除残端组清除韧带残端.比较两组患者股四头肌周径萎缩指数及L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关节镜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配合经验。方法对28例关节镜下半腱肌和半膜肌肌腱膝关节ACL重建术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及洗手护士娴熟、准确地配合。结果 28例手术中医护配合顺利。结论设备仪器完好状态是手术成功的基础,充分的术前准备、熟练掌握仪器操作及准确的术中配合,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和缩短手术时间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关节镜下保留ACL残端作为定位标志物。以自体四股胴绳肌腱为ACL重建替代物,应用可吸收界面螺钉固定,对53例ACL损伤病例行重建术。结果随访6。32个月,平均13.5个月。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均在正常范围,无韧带撞击现象。Lachman试验:46例≤+,7例++。轴移试验术后全部阴性。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平均50.6分提高到术后的平均9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保留少许ACL残端作为重建前交叉韧带定位标志物,定住准确,方法简单,是提高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成功率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王锡雄 《吉林医学》2013,34(9):1708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的手术疗效。对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通过自体骨—肌腱—骨移植,在关节镜下对12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行重建术。结果:术后12例患者关节稳定性恢复良好,临床症状均有较大改善,伤口Ⅰ期愈合,未有感染发生。结论:关节镜下通过自体肌腱移植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是维持膝关节稳定、恢复膝关节功能的重要方法,值得临床大力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配合方法,缩短手术时间,确保手术顺利完成。方法:回顾65例实施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包括术前仪器、器械的准备及患者准备,术中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手术配合及注意事项。结果:由于充分的术前准备及熟练的手术配合,65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结论:术前准备充分,仪器设备完好,术中配合熟练、敏捷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