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穆红  吕翔 《现代医学》2013,(2):144-147
涎腺的基底细胞腺瘤(BCA)与腺样囊性癌(ACC)分别为一种发生于涎腺的良性上皮性肿瘤及一种明显恶性的高度侵袭性癌,二者虽然在生物学行为及患者的预后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但其瘤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却十分相似,在两种肿瘤中均含有导管上皮细胞及肌上皮细胞。因此,二者的鉴别诊断常十分困难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本文中作者着重对BCA及AC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等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3.
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又称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ur)是涎腺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约占涎腺肿瘤总数的58%~79%.  相似文献   

4.
涎腺多形性腺瘤26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改变及其发病与恶变的关系。②方法 对 2 6 0例经病理诊断为涎腺多形性腺瘤及其恶变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 ,按WHO(1991)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法进行诊断分类 ,观察其发病年龄、发病部位、恶变及复发情况。③结果  2 6 0例病人中发生于腮腺 177例 ,颌下腺 36例 ,舌下腺 1例 ,小涎腺 46例 ;2 6 0例中 38例发生恶变 ,其中发生于大涎腺者中恶变 2 5例 ,发生于小涎腺者中恶变 13例。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于大涎腺者 ,差异有显著性 (χ2 =8.15 ,P <0 .0 1)。 38例恶变者中包括腺癌 3例、腺样囊性癌 1例、鳞状细胞癌 1例及肌上皮癌 33例。④结论 涎腺多形性腺瘤多发生于腮腺 ,发生于小涎腺者恶变率高 ;多次复发可致恶变 ,首次手术完整切除病变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蓉 《海南医学》2003,14(10):17-18
目的 分析涎腺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6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行临床资料总结和HE组织学观察。结果 本组腺样囊性癌占涎腺上皮性肿瘤的11.5%,占涎腺癌的27.0%;男性略多于女性;中年以上好发;发生于小涎腺者多于大涎腺,以腭部为最常见;腺样型103例,管状型42例,实性型2l例;Ⅰ级17例,Ⅱ级128例,Ⅲ级2l例。结论 需与基底细胞腺癌、涎腺导管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上皮-肌上皮癌鉴别诊断;浸润性极强是其显著特点,手术治疗以局部大块切除为主要原则。  相似文献   

6.
董震  毛钊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22(11):1225-1228
涎腺腺样囊性癌(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21.9%~24.0%,是一种生长缓慢,但具有易复发及远处转移特性并最终引起死亡的一种涎腺肿瘤.现就近年来AC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腺样囊性癌又称圆柱瘤 ,主要发生于小涎腺及大涎腺 ,以小涎腺为多见。临床表现以侵袭性生长、进展缓慢及远处转移为特征 ;组织分化较为成熟 ,结构较为复杂。我院自 1985~ 1995年诊治腺样囊性癌 4 8例 ,现将其病理类型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性别和年龄  4 8例中 ,男 2 2例 ,女 2 6例。年龄 2 1~ 72岁 ,平均年龄 5 0岁 ,其中以 4 0~ 6 0岁最多 ,共 36例 ,占 75 %。1.2 部位 腭腺 18例 ,颌下腺 14例 ,腮腺 8例 ,舌下腺 4例 ,其它部位 4例。1.3 临床表现 早期表现均不明显 ,也不具特征性。疼痛和肿块是患者的主要主诉…  相似文献   

8.
9.
<正> 我院口腔科自1985年~1997年间手术切除多形性腺瘤标本132例,全部常规切片病理诊断,现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132例男性55例占47.7%,女性77例占58.3%,男∶女1∶1.4,年龄10岁~75岁,平均39岁。病程2个月~8年。发病部位:腮腺68例,颌下腺29例,腭腺27例,其它小涎腺8例,舌下腺无。临  相似文献   

10.
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涎腺多形性腺瘤的交界性生物学行为与组织结构的关系。方法 运用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和临床资料,研究本瘤与恶性多表性腺瘤和低度恶性腺泡细胞癌的区别。结果 多形性腺瘤见于各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病史长,生长缓慢;组织结构由肌上皮、腺上皮、鳞化上皮、基底样细胞、软骨及粘液等构成;细胞异型性不明显,罕见核分裂像及出血坏死,肿瘤细胞PCNA指数及间质血管数数低于恶性多形性腺瘤(P<0.01),与腺泡细胞癌相近(P>0.05);此外67例中包膜不完整16例,18例有包膜浸润,包膜浸润组PCNA指数明显高于其余病例,部分肿瘤切除后多次复发。结论 多形性腺瘤细胞成分复杂,其形态无恶性指征,但具有浸润包膜生长、部分病例术后可复发的生物学行为。该瘤交界性行为可能与部分瘤细胞增殖活性较高,包膜附近血管丰富,因而易侵犯包膜和术中包膜易破裂有关。  相似文献   

11.
林豪 《吉林医学》2015,(9):1778-1779
目的: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13例,并结合文献资料,分析其CT表现特点,提高诊断准确率。结果:13例腮腺包块均为单侧,12例单发,1例多发。大多数边缘清楚,其中4例可见浅分叶,10例密度较均匀,3例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有囊变区,1例可见钙化,13例增强扫描中8例呈较均匀轻度强化,5例呈环状或斑片状不均匀轻度强化。结论:根据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特点,并结合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可以提高腮腺多形性腺瘤的诊断准确性,最终诊断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12.
陈亮  胡兵  吴齐英  丁凌  杨莹 《海南医学》2013,24(3):377-379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中的显像特点.方法 对22例疑为子宫肌层病变的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分析病灶内灌注特征,并运用TIC曲线来分析不同病变的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结果 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8例子宫腺肌瘤病灶表现为多支短线样强信号自病灶周边进入内部,未见周边环状强化,达峰时间及消退时间与周边肌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4例子宫肌瘤中18个病灶表现为瘤体周边首先增强,呈环状或半环状,然后内部快速增强,最后瘤体全部增强,达到峰值强度后,瘤体强度明显.强于子宫肌层,在消退时,瘤体中央先消退.结论 子宫肌瘤和子宫腺肌瘤的超声造影灌注特点及二者始增时间、达峰时间及峰值强度对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肾脏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特点,探讨相对超声造影参数在鉴别肾脏良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67例经病理证实的肾脏肿瘤行CEUS检查,获取TIC曲线和多个定量参数,包括峰值强度( Peak)、达峰时间( Tp)、曲线下面积( AUC)及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 MTT),比较相对造影参数在肾脏良恶性肿瘤之间的差异。结果恶性肿瘤的相对Peak和相对AUC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的相对MTT短于良性肿瘤,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相对Tp在良恶性肿瘤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量参数分析能够提供更多的血流灌注特征,可为肾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增强模式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动态观察184个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CEUS灌注过程,分析CEUS各指标包括造影剂进入结节的快慢、方式、增强强度、达峰时间、造影剂分布是否均匀、边界是否清晰、有否周边环状增强以及结节内造影剂消退快慢。结果:甲状腺良恶性结节增强模式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01),甲状腺良性结节多表现为同步等增强或高增强及周边环状增强;而恶性结节多表现为慢进快退、向心性、不均匀低增强,其中快退对于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灵敏度最高(92.2%),向心性、慢进及低增强等造影指标的特异度均较高。结论:CEUS增强模式分析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造影剂慢进快退、向心性、不均匀低增强有助于甲状腺恶性结节的诊断,而环状增强有助于良性结节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涎腺腺样囊性癌40例临床病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40例涎腺腺样囊性癌(salivary adenoid cystic carcinoma,SACC)临床病例,了解其发病情况,探讨影响SACC的预后因素。[方法]选择1986年8月~2002年6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诊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108例,均经病理科确诊,其中腺样囊性癌40例。肿瘤分期按UICC(2002年)TNM分类进行;肿瘤病理参考WHO(1991年)的涎腺肿瘤组织学新分类法。[结果]SACC占涎腺恶性肿瘤的37.04%,腮腺和颌下腺多发,平均患病年龄51.83岁,男女比为1∶1;腺样囊性癌的死亡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发生在颌下腺和腭部及其他小涎腺的SACC复发率和转移率高,Ⅲ和Ⅳ期相对于Ⅰ和Ⅱ期的复发率高,实性型比腺样-管状型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神经受侵者比非神经受侵者SACC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结论]SACC是最常见的涎腺恶性肿瘤;SACC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较高,这与肿瘤的发病部位、临床分期、病理分型及有无神经侵袭情况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应用7种凝集素探针,观察了33例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凝集素受体分布,并与正常涎腺组织进行比较。癌变组织中的PNA受体比正常组织明显增加,但UEA_1受体却较正常组织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美国放射协会的超声造影肝脏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LI-RADS)分类标准在肝细胞癌(HCC)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具有HCC高危风险的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163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超声造影图像,并依据超声造影LI-RADS标准进行...  相似文献   

18.
涎腺腺样囊性癌热点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回顾国内外涎腺腺样囊性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腺样囊性癌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1)腺样囊性癌的嗜神经侵袭特性;(2)腺样囊性癌的远处转移;(3)腺样囊性癌治疗的展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比分析胸膜下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超声造影表现特征,为二者的影像学鉴别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病理证实为肺结核与肺癌的患者各42例,选择每例患者最大病灶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并分析两组病灶的超声造影始增时间、增强模式、增强强度、增强均匀程度、坏死区表现、增强消退速度等特征。结果 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增强模式均以从外周向中心增强为主,但肺结核组呈规则树枝状血管样增强的病灶多于肺癌组[10例vs 1例,χ2=8.473,P=0.004]。肺结核病灶多为低增强(17例vs 6例,χ2=7.244,P=0.007),肺癌病灶多为高增强(25例vs 6例,χ2=18.456,P<0.001)。与肺癌组相比,肺结核组病灶坏死区多表现为筛孔样(13例vs 0例,χ2=15.380,P<0.001)或形态规则的大片状坏死(11例vs 2例,χ2=7.372,P=0.007);肺癌病灶坏死区形态多不规则,与肺结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例vs 2例,χ2=13.859,P<0.001)。肺结核病灶始增时间<10 s者多于肺癌(21例vs 9例,χ2=7.467,P=0.006),与正常肺组织的造影始增时间差<2.5 s者多于肺癌(40例vs 3例,χ2=65.227,P<0.001)。结论 肺结核与肺癌病灶的超声造影在始增时间差、增强强度和坏死区表现等方面差异显著,能为二者的临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