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在不同情况下胶囊内镜(CE)对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患者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以探讨CE检查时机、OGIB出血类型、出血量等因素对于OGIB诊断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2005年7月-2012年5月209例因OGIB行CE检查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将全部入选者分为显性出血组与隐性出血组及轻、中、重出血组;根据患者出血时间与胶囊内镜检查间隔时间将各组患者分别分为3组(A组:72 h内检查组;B组:2周内检查组;C组:2周后检查组).对各组小肠疾病检出情况进行记录并对各组间小肠疾病检出率进行比较.结果 显性出血组中小肠病变检出率58.0%,隐性出血组中小肠病变检出率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轻、中、重出血3组小肠疾病检出率分别为30.6%、57.4%、61.3%.显性出血组中A组患者与B组患者小肠疾病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及B组患者小肠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C组患者.隐性出血组中B组小肠疾病检出率高于A组及C组患者.结论 CE对于OGIB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与显性出血、出血量及CE检查时间等因素相关.对于显性出血患者来说,出血2周内行CE检查小肠疾病检出率明显高于出血2周后进行CE检查;选择显性出血时及中、重度出血患者可获得较高CE小肠疾病检出率.OGIB最常见病因为小肠血管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2.
小肠出血23例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材料和方法1988/1998南方医院住院治疗确诊的小肠出血患者23例,其中男14例,女9例,年龄5岁~62岁,平均37岁.症状从解黑便到暗红色血便不等,出血时间1d~10a.21例经胃肠镜检查排除上消化道和结肠出血,再经小肠气钡造影,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核素扫描等检查后行剖腹探查,2例肠镜深入到回肠末端,发现出血病灶,并经活检证实诊断.2 结果本组23例小肠出血中肿瘤9例,占39%,其中恶性肿瘤6例(平滑肌肉瘤5例,恶性间质瘤1例):良性肿瘤3例均为平滑肌瘤;血管畸形共5例,占22%,小肠憩…  相似文献   

3.
急性小肠大出血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肠出血在消化道出血中较少见,诊断较困难。随着小肠镜、胶囊内镜等的开展,给小肠出血的诊断带来了便利。但由于小肠的解剖原因,紧急行上述检查仍有困难。我们回顾性分析我科首诊的7例急性小肠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25例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和方法:对我院2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降段以下的小肠出血病例,就出血病因、病变部位、血表现、腹部体征与诊断手段等进行临床分析.结果:结果显示出血病因以小肠肿瘤为主,占40%(10/25),并以恶性肿瘤为主,其次为感染性疾病占28%(7/25)、小肠憩室占20%(5/25)、血管瘤占12%(3/25),与国内其它文章的报道相似.出血的主要表现为血便或黑便,其无法提示出血部位,而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相关,空肠上段出血量较大者可伴有呕血.有腹部明显压痛者多为炎症性小肠疾病或恶性肿瘤,扪及腹部包块常提示为恶性肿瘤.术前已明确出血部位的有17例,术前诊断率为68.0%(17/25).18例非感染性疾病中有11例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出血部位,术前诊断率为61.1%(11/18),其中13例经全胃小肠钡餐检查,5例为阳性,阳性率为38.5%(5/13),均为小肠肿瘤;另外5例行核素扫描检查、1例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均为阳性.结论: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反复血病例,应将插管法小肠灌肠双重对比造影作为常规检查以提高检查的阳性率,出血期间行核素扫描或/及选择性动脉造影检查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对特殊病例有条件可开展小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和探讨OMOM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便于更好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2013年4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接受胶囊内镜检查的275例病例资料.[结果]老年组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为检查原因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中青年组以腹痛腹泻为检查原因的比例明显高于老年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76.66%,主要疾病为小肠血管病变(47.83%)、小肠黏膜炎症(37.68%)以及小肠息肉、黏膜隆起等其他病变(14.49%).腹痛腹泻的主要疾病为小肠黏膜炎性病变(63.49%),小肠息肉等其他病变(20.63%)以及小肠血管病变(15.87%).贫血的小肠疾病检出率为43.75%,主要疾病为小肠血管病变(57.14%)、小肠黏膜炎症(43.75%)以及小肠息肉等其他病变(28.57%),其中有2例钩虫病导致贫血.所有受检者耐受良好,胶囊均顺利排出.[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对小肠疾病诊断特别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双气囊小肠镜(DBE)与胶囊内镜(CE)对小肠出血性病变检出率、病因诊断率和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7年10月~ 2010年10月收治的可疑小肠出血患者138例,其中行双气囊小肠镜检查74例,另行胶囊内镜检查64例.2种检查方法分别由专门医师单独操作、诊断,最后进行综合比较.结果 双气囊小肠镜对小肠出血性病变检出率(91.89%)和病因诊断率(81.08%)均显著高于胶囊内镜(分别为79.69%,64.06%),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气囊小肠镜对可疑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率明显优于胶囊内镜,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   总被引:42,自引:0,他引:42  
小肠出血的诊断方法李益农小肠病变在消化道疾病中较少见,约占胃肠道病变的1%~4%,而小肠出血则常常是多种小肠病变的首发症状,小肠出血是发现小肠疾病的重要线索;寻找小肠出血的病因是发现多种小肠疾病的关键。但是,由于小肠处于胃肠道的深部,而且迂曲重叠,活...  相似文献   

8.
小肠出血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9  
小肠出血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1%~5%。尽管内镜和影象诊断的水平不断提高,但小肠出血的诊断仍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全国肠病研讨会(1996年6月在江西共青城召开),将小肠出血的诊断作为研讨会的重点是很有意义的。小肠出血的原因,国外文献报道以血管畸形最多见(70%~80%),小肠肿瘤仅占5%~10%。我国多数文献报道小肠出血的病因中,最常见的是小肠肿瘤(22.2%~60%)。南昌地区资料表明,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在小肠出血病因中分别占27.3%和23.3%。良性肿瘤中以腺癌性息肉、平滑肌瘤为主;恶性者以平滑肌肉瘤、腺癌及淋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气囊小肠镜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方法 分析我院老年患者42例和非老年患者73例临床表现、小肠镜特点,并分析老年患者小肠出血阳性病变检出组的特征及出血后小肠镜合适的检查时机. 结果 老年组小肠镜检查的完成率为85.7%,与非老年组79.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检查时间无明显延长,无严重的并发症.老年组共检出病变30例(71.4%),小肠溃疡、肿瘤最多见;老年小肠出血检出阳性病变者较未检出阳性病变者病史长、出血次数多.末次出血后7d内检查者阳性病变检出率(90.0%),明显高于7d后检查者(40.0%). 结论双气囊小肠镜对于老年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地检查手段;老年患者常见的小肠病变是溃疡、肿瘤;对长时间、多次出血患者,应首选小肠镜检查;出血后应在7d内检查,以提高病变检出率.  相似文献   

10.
小肠出血病因及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总结小肠出血的病因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6月北北京协和医院收治77例小肠出血的病因与临床特点。结果89.6%(69/77)和81.1%(63/77)患者出血前无明显症状和腹部阳性体征。平均Hb(55±43.78)g/L.确诊时间(3.22±0.59)年。慢性显性出血49例,慢性隐性出血7例,急性或反复急性大出血21例,确诊率58.4%(45/77)。血管畸形占33.3%(15/45),小肠炎症28.9%(13/45),小肠肿瘤13.3%(6/45),小肠憩室6.7%(3/45),其他肠道吻合口出血2例,肠伤寒、肠紫癜等少见病各1例。结论缸管畸形、小肠炎症、小肠肿瘤是小肠出血的三大常见病因;小肠炎症发病较前增加、小肠出血临床症状与体症少且无特异性,是小肠出血病因学诊断的难点。  相似文献   

11.
小肠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估计胃肠道出血病人中,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第2段至回盲瓣之间者仅占3%~5%。小肠出血的病因,除大出血外,常难于诊断。小肠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诊治原则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德中 《胃肠病学》2002,7(2):96-98
小肠出血包括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占所有消化道出血病例的5%。小肠出血是隐性消化道出血(OGIB)的主要原因,有时经仔细检查也常难找到出血原因。随着内镜等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引起消化道出血的小肠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OGIB中27%为小肠疾病所致,其中最常见病因为动、静脉畸形(AVM)和小肠肿瘤。 一、小肠出血的病因和表现(一)十二指肠溃疡: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24%。(二)十二指肠炎:占上消化道出血原因的9%,出血可为其唯一的症状。大多数患者为非特异性的原发病变,也可继发于严重的应激反应、药物、缺…  相似文献   

13.
不同检查方法在小肠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检查方法在不同小肠小血方式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6月收治的77例小肠出血病例,01~03年为A组与04~07年为B组,比较不同时间以及不同的检查方法对各种类型的小肠出血确诊率以及评估应用价值。结果男:女为1.57:1,平均年龄(48.18±20.53)岁。B组小肠出血的诊断率明显高于A组,71.1%(32/45) vs40.6%(13/32)。各种检查方法对小肠出血的确诊率依次为小肠镜诊断率最高,为70%(14/20);胶囊内镜为53.8%(7/13);血管造影41.0%(9/22);小肠核素26.7%(8/30);小肠气钡12.2%(5/41)。本组胶囊内镜诊断显性出血高于隐性出血(5/5vs1/3),小肠镜检出病例为急性大出血和慢性显性出血共14例高于胶囊内镜(7例)和其他检查的总和(11例)。结论胶囊内镜与双气囊小肠镜应用提高了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把握检查时机(活动性出血期)进行检查可明显提高小肠出血的确诊率。所以根据小肠出血方式选择相应的检查方法,才能既经济、迅速且提高小肠出血病灶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肠出血的病因诊断。方法 1999-07/2003—02间26例小肠出血病例进行病因分析。结果 查找出血原因小肠腺癌14例,平滑肌肉瘤1例,血管畸形及血管瘤4例,小肠多发性憩室4例,回肠异位胰腺1例,溃疡性回肠炎1例,克罗恩病1例。结论 小肠出血的病因以恶性肿瘤较多,占57.7%,良性疾病占42.3%。  相似文献   

15.
7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病因分析及诊断方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肠出血的病因,并对其检查方法进行评价,以提高对小肠出血这一少见病的认识。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近10年来确诊的74例小肠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病因以小肠肿瘤最为多见(44.6%),其他依次为憩室(23.0%)、血管疾病(16.2%)及炎症(16.2%)。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开展较普遍,检查阳性率为76.3%(29/38)。血管造影、核素扫描、小肠镜、剖腹探查及术中肠镜开展尚不普遍。各种检查均有其缺陷。结论 小肠出血病例中,小肠肿瘤为常见病因,小肠气钡双重对比造影对于小肠出血的诊断是应用较广的主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小肠出血临床上较少见,据文献统计约占整个消化道出血的1%~5%。小肠的解剖特点及相对贫乏的现代检查手段,使小肠出血之诊断颇为困难[1]。本文总结了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68例,现将其诊断结果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68例,男48例,女20例;年龄11~67岁,平均42.8岁;病程6d~7年;黑便60例,暗红血便8例,腹痛28例,腹部肿块19例,贫血68例,消瘦、体重减轻36例,低热24例。68例小肠出血的病因及部位见表1。表1 68例小肠出血病因及部位病因例数   出血部位空肠  回肠肿瘤…  相似文献   

17.
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诊断小肠出血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双气囊内镜、胶囊内镜及全消化道造影对小肠出血病灶的总体检出率;通过自身对照,比较双气囊内镜和胶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分析胶囊内镜对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的影响。结果105例小肠出血患者中,双气囊内镜检出克罗恩病24例,腺癌15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12例,不明原因小肠溃疡10例,小肠间质肿瘤8例,小肠息肉8例,小肠血管畸形出血6例,钩虫病5例,麦克尔憩室及多发憩室5例,小肠淋巴瘤3例,无明显异常9例,阳性率91.4%(96/105)。其中40例进行胶囊内镜检查,病变检出率75.0%(30/40);75例患者全消化道造影检查,病变检出率33.3%(25/75)。根据胶囊内镜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90.0%(36/40),而根据临床特征及消化道造影结果1次双气囊内镜检查明确诊断率69.2%(45/65)。结论小肠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小肠良性溃疡(包括克罗恩病)、肿瘤、慢性炎症,其次是息肉、血管畸形、寄生虫感染、麦克尔憩室及淋巴瘤等。双气囊内镜对小肠出血诊断率高于胶囊内镜,胶囊内镜能提高1次双气囊内镜明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小肠镜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小肠镜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3种主要类型小肠镜的操作技术及应用适应证。小肠镜检查可使26%~77%的胃肠道隐源性出血作出正确诊断并明确出血部位,同时在诊断小肠疾病尤其是诊断小肠肿瘤具有不可替代的精确作用。  相似文献   

19.
小肠出血诊断方法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陆玮 《胃肠病学》2002,7(2):70-72
小肠占胃肠道全长的3/4左右,粘膜面积的90%以上,但其出血仅占胃肠道出血的3%~5%。除大量出血外,小肠出血常难于诊断。小肠长4~6 m,肠襻间相互重叠、蠕动和收缩使肠段在腹腔内的部位可以变化不定,且小肠出血常是慢性或间歇性的,所有这些都给其诊断带来一定困难[1]。 小肠出血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原因不明的出血,所谓原因不明的出血是指常规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均阴性而诊断未明的持续性或反复发作的出血。可分为两种情况:①原因不明的隐性出血,即大便隐血阳性和/或缺铁性贫血,而无肉眼可见的血便;②原因不明的显性出血…  相似文献   

20.
^99mTc—红细胞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寻找一种更灵敏,准确的小肠出血诊断方法,弥补其它方法之不足。方法:用99mTc体内标记红细胞核素显象对100例临床疑诊为小肠出血的病人,进行出血定位诊断并与内镜、气钡双重造影及动脉造影比较。结果:显象阳性率为90%,高于其它检查方法,而诸法与手术所见的符合率以显象最高为96%,其它方法均不超过50%.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诊断灵敏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96%,98%及95%。结论:核素显象对小肠出血定位诊断是一种很好的检查方法,且安全、可靠、灵敏、准确,对病人无痛苦、无创伤,并可为外科手术提供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