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同时了解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将141例住院的T2DM患者按是否伴有大血管并发症分为两组,分别比较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FINS)、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白蛋白/肌酐(UALB/Cr)等指标,同时了解其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舒张压(DBP)、体质指数(BMI)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组的T2DM患者收缩压(SBP)、TC、TG、LDL-C、HDL-C、FBG、HbA1c、FINS、HOMA-IR、UALB/Cr、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高于无大血管并发症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DBP、SBP、UALB/Cr为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 伴有大血管并发症的T2DM患者中存在着更高的血糖水平及SBP、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紊乱,此外存在着高发的微血管并发症.年龄、高血压及微量白蛋白尿是T2DM慢性大血管并发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在治疗糖尿病同时应重视对血压、血脂的控制,从而更为有效地预防治疗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ALB)的影响因素。方法 291例T2DM患者分为微量白蛋白尿(MAU)组119例和正常白蛋白尿(NAU)组172例。比较两组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收缩压、舒张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尿酸、肌酐等指标,分析与U-ALB相关的指标。结果两组性别、BMI、舒张压、HbA1c、FBG、HDL、LDL、TC、TG和肌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AU组较NAU组年龄大、病程长、收缩压和尿酸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龄、病程长、收缩压高和高尿酸是T2DM患者U-ALB的相关因素,积极干预控制尿酸和血压,有利于减少和延缓T2DM患者发生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脂联素水平与尿白蛋白、血脂及血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8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45例,健康体检者25例,依据尿白蛋白/肌酐(ACR)水平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22例(ACR<30 mg/g)与糖尿病肾损伤组23例(ACR≥30 mg/g)。检测对比各组血糖[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24 h尿白蛋白、尿脂联素(APN)。结果糖尿病肾损伤组FBG、HbA1c、LDL-C、24 h尿白蛋白、尿脂联素均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TG、T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脂联素与24 h尿白蛋白、FBG、HbA1c、LDL-C、年龄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肾病中,尿脂联素水平与尿白蛋白、FBG、HbA1c、LDL-C、年龄关系密切,脂联素可作为DN病情发展重要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脂联素(APN)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分别测定正常健康对照组(NC组,20例),单纯2型糖尿病组(T2DM组,46例),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2DM+MA组,54例)血清APN、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PG)、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等。结果:NC组、T2DM组及T2DM+MA组血清APN依次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PN水平与BMI、WHR、TC、HbA1c呈显著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WHR、TC成为影响脂联素水平的最为显著的因素。结论:低血清APN可能与T2DM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APN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与2型糖尿病(T2DM)病人不同程度白蛋白尿的相关性。方法收集T2DM病人299例,按照白蛋白尿程度分为白蛋白尿正常组(NAU组)97例,微量白蛋白尿组(MAU组)91例及临床蛋白尿组(CAU组)111例。分析各组临床资料、NLR及实验室指标特征。结果MAU组病人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超酶C-反应蛋白(hs-CRP)、胱抑素C(Cys-C)及NLR均高于NAU组(P < 0.05~P < 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NAU组(P < 0.05);CAU组病人年龄、病程、收缩压、FBG、HbA1c、TC、TG、LDL-C、血肌酐(Cr)、尿酸(UA)、hs-CRP、Cys-C及NLR均高于NAU组(P < 0.05~P < 0.01),病程、FBG、HbA1c、Cr、UA、hs-CRP及NLR也均高于MAU组(P < 0.01),HDL-C低于NAU组(P < 0.01)。多元logisi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收缩压、舒张压、FBG、TG、LDL-C、Cr、hs-CRP、Cys-C及NLR是影响T2DM白蛋白尿的相关因素(P < 0.05~P < 0.01)。NLR与年龄、病程、FBG、HbA1C、TC、HDL-C、Cr、hs-CRP因素有统计学关联(P < 0.05~P < 0.01)。结论NLR与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T2DM患者189例,按照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85例?单纯糖尿病组104例?100例非糖尿病者为正常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RBP4浓度?体质指数(BMI)?血压?血脂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根据RBP4浓度由低到高按三分位法将189例T2DM患者分为3组,比较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分析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RBP4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用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最显著的因素?结果:T2DM患者(AS组和非AS组)的血浆RBP4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 < 0.05);RBP4上三分位组收缩压(SBP)?空腹胰岛素(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均高于其余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RBP4下?中?上三分位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也逐渐升高,分别为14.5%?21.4%和48.2%,RBP4上三分位组患者大动脉粥样硬化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余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大血管动脉硬化与年龄?病程?RBP4?HbA1c?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患者RBP4浓度与BMI?SBP?血糖?FINS?HOMA-IR呈正相关?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血浆RBP4?年龄?病程?LDL-C相关?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RBP4呈正相关关系,高血浆RBP4可能是T2DM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独立危险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139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代谢异常与肾损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脂代谢异常与肾损害的相关关系.方法根据24h尿白蛋白排泄量将139例2型糖尿病肾病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4 h尿白蛋白<30mg)、微量白蛋白尿组(30mg≤24 h尿白蛋白<300mg)和临床白蛋白尿组(24h尿白蛋白≥300mg);并设正常对照组30例.分别测定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结果(1)4组间年龄、体重指数(BMI)差异均无显著意义(F=1.42,P>0.05);DN组间病程、FBG和HbA1c的差异无显著意义(F=3.13,P>0.05).(2)3个DN组间,TG和LDL-C均显著升高(F为4.71和5.11,P<0.05),而HDL-C明显降低(F为4.37,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尿白蛋白排泄量与FBG和TG水平成正相关(R2=0.182).结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代谢的异常以TG升高为主,随病程进展伴LDL-C增高及HDL-C减低.血糖和TG是尿白蛋白排泄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与DN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代谢特征及与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的关系?方法:收集新诊断的T2DM住院患者216例,根据是否合并NAFLD分为T2DM伴有NAFLD组144例和T2DM不伴NAFLD组72例?测量两组患者血压?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orol,LDL-C)?脂蛋白a(lipoprotein a,Lp-a)]?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尿酸(uric acid,UA)?肝功能[γ-谷氨酰转肽酶(γ-glutamyl transpeptidase,γ-GGT)?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rninase,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rninase,AST)]及RBP4,比较上述指标在两组间有无差异,并对相关指标做Logistic回归或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新诊断的T2DM伴有NAFLD患者的BMI?收缩压?舒张压均高于T2DM不伴NAFLD组,较正年龄?性别?BMI后,T2DM伴NAFLD患者的TG?TC?FINS?胰岛素抵抗指数?γ-GGT?ALT?UA?RBP4显著高于T2DM不伴NAFLD组(P < 0.05)?2组FBG?HbA1c?HDL-C?LDL-C?Lp-a?AST在较正年龄?性别?BMI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RBP4?BMI?ALT是新诊断的T2DM合并N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T2DM合并NAFLD组的RBP4与胰岛素抵抗指数?HbA1c?FINS?γ-GGT?UA显著相关(P < 0.05)?结论:新诊断的T2DM伴有NAFLD较不伴NAFLD患者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并与代谢综合征组分(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相伴发生;RBP4及BMI?ALT在预测T2DM合并NAFLD风险方面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素抵抗和发生冠心病(CHD)的相关性。方法:将已确诊为T2DM的96例患者,根据其是否并发CHD分为两组,其中单纯T2DM组51例,T2DM并发CHD组45例。了解并检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FBG、P2BG)、胰岛素(FINS、P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HDL-C、LDL-C、VLDL-C)、甘油三酯(TG)、血尿酸(U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24h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纤维蛋白原(FIB)、C-反应蛋白(S-CRP),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两组在HbA1C、FBG、TG、TC、HDL-C、FINS、UMA,PINS、FIB、S-CRPSBP、DBP、UA、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病程、BMI、P2BG、LDL-C、HOMA-IR、P2BG/FBG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BMI、P2BG、波动性高血糖等与冠心病发生成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PN组)78例和2型糖尿病非合并周围神经病变组(DM组)42例,比较两组间的各项指标。结果DPN组与DM组单因素比较,DPN组的年龄、糖尿病病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尿白蛋白与肌酐比值(ACR)较DM组均升高,DPN组的2 h胰岛素(2h Ins)明显低于D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胰岛素(Ins)、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是否DPN做应变量,以单因素比较有差异的指标做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性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Hb A1c、ACR为DPN的危险因素。结论 DPN的危险因素有糖尿病病程、Hb Alc、ACR。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与临床代谢指标的关系.方法 选择T2DM患者201例,根据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3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正常组)53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增厚组)56例,颈动脉内膜中层斑块形成(斑块组)92例.检测并比较3组间尿白蛋白及糖脂代谢差异.结果 3组间FPG、2hPG、TG、TC、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HbA1c、尿白蛋白随颈动脉病变加重,变量依次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T2DM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压病程、HbA1c、尿白蛋白与颈动脉硬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代谢综合征(M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7例T2D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MS将其分为研究组62例和对照组45例。分析T2DM患者合并MS的影响因素及血清肝酶与其他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病程、BMI、WC、舒张压、收缩压、HbA1c、空腹C肽、TG、TC、LDL-C、ALT、AST、GGT均是T2DM患者合并MS的独立危险因素。ALT、AST、GGT与WC、舒张压、收缩压、TG、LDL-C、病程、BMI、空腹C肽、HbA1c、TC等各指标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T2DM患者合并MS的影响因素较多,2型糖尿病患者中病程、BMI、WC、收缩压、舒张压、Hb A1c、空腹C肽、TG、TC、LDL-C、ALT、AST、GGT等指标与MS具有强相关性,对MS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根据24 h尿微量白蛋白(UAlb)定量检测结果,将12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2型糖尿病(DM)组60例和2型糖尿病并发糖尿病肾病(DN)组60例,观察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质量指数、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C)、总胆固醇(TG)等指标的差异,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N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DN组患者的病程较DM组长(P< 0.01),年龄、SBP、DBP和FPG均高于DM组(P< 0.05~P< 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SBP、DBP、HbA1c、TG和TC均为D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结论: 年龄、病程、高血糖、高血压及脂代谢紊乱是2型糖尿病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郑洁 《黑龙江医学》2015,39(2):129-13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APN)水平与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就诊的82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和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合并症组),测量两组患者身高、体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清APN、空腹血糖(FB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 A1c)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结果两组间血清A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APN与HDL-C显著正相关(P<0.05),与LDL-C、SBP及IMT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APN水平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有关,其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向莎  吕肖锋  曹怡  张星光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3):1537-1541
目的 了解血清亲环素A(CypA)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6月在北京军区总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60例,根据是否合并大血管病变分为大血管病变组(MCV组,n=30)和无大血管病变组(N-MCV组,n=30);另选取同时期在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成年人20例为对照组。收集3组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CypA、核转录因子(NF-κ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其他一般资料的相关性,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影响因素。结果 3组性别、平均年龄、BMI、收缩压及舒张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MCV组和MCV组平均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空腹血糖(F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CypA、NF-κB、hs-CR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ypA与FPG、HbA1c、NF-κB及hs-CRP呈线性正相关(P<0.05),NF-κB与FPG、HbA1c、CypA及hs-CRP呈线性正相关(P<0.05),hs-CRP与FPG、HbA1c、CypA及NF-κB呈线性正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病程、BMI、收缩压、舒张压、FPG、HbA1c、TC、TG、LDL-C、HDL-C 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ypA、NF-κB、hs-CRP较高T2DM患者的大血管病变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ypA对T2DM患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pA可能通过扩大和引起氧化应激和炎性反应,参与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是连接糖尿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对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LADA)患者发生糖尿病(DM)周围神经病变(DPN)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LADA患者102例,采用踝反射、针刺痛觉、震动觉、压力觉及温度觉联合神经肌电图检测DPN的发生情况后分为DPN组(合并DPN者,n=49)和非DPN组(未合并DPN者,n=53),以同期2型DM(T2DM)合并DPN住院患者为对照组(n=49),收集3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吸烟史、DM家族史、舒张压和收缩压、体质量指数(BMI)],同时收集2组LADA患者住院期间DM并发症和合并症资料;分别抽取3组患者空腹及馒头餐试验后2 h静脉血,全血标本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离血清后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SUA)、血肌酐(Scr)、胱抑素C(CysC),视黄醇结合蛋白(RBP),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检测3组患者血清空腹C肽(FCP)和餐后2 h C肽(PCP),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3组患者血清胰岛细胞抗体(ICA)、谷氨酸脱酸酶抗体(GADA)及胰岛素自身抗体(IAA);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ADA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非DPN组比较,DPN组LADA患者DM病程较长、PCP水平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DPN组LADA患者年龄较小,DM病程较短,HbA1c、FBG及HDL-C水平较高,BMI、收缩压、FCP、PCP、TG、SUA、CysC及RBP水平较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M病程(OR=1.129,95%CI为1.026~1.243)和PCP(OR=0.513,95%CI为0.270~0.975)是LADA患者发生DPN的影响因素.结论 较长DM病程、较低PCP的LADA患者更易发生DPN.  相似文献   

17.
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文明  廖志红  胡国亮  姚斌  翁建平 《广东医学》2003,24(10):1036-103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64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临床观察指标,筛选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与年龄、病程、收缩压、舒张压、吸烟史、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糖化血红白蛋白、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相关;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糖化血红蛋白、年龄、收缩压是2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7,(8):687-689
目的探讨血清C肽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伴有大血管病变将其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观察组)和无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FBG)及餐后1 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C肽(FCP)、餐后1 h C肽(PCP)等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年龄较大,病程偏长(P<0.05);2组患者BMI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血压患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TG、LDL-C、FBG、PBG、Hb A1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FCP及PCP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T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高血压、TG、LDL-C、FBG、PBG及Hb A1c为大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HDL-C、FCP及PCP为大血管病变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血清C肽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因素之一,C肽可能对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34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彩色超声检查,将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126例未发生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的糖尿病病程、年龄、收缩压、舒张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BG)、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尿微量清蛋白(UMA)等因素,并对因素做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FBG、2 hPBG、TG、HDL-C、HbA1c、LDL-C、FINS、UMA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FBG、LDL-C、HbA1c、UMA是糖尿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应同时进行多因素全面控制,尤其应注意血糖、血压、脂代谢和UMA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方法研究对象115例,其中单纯T2DM组40例,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组40例,正常对照组35例。检测其血清RBP4、HsCRP、空腹血糖(FBG)、血压、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体重指数(BMI)等。结果 HsCRP、RBP4在T2DM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下肢血管病变组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年龄、病程、BP、LDL-C、HsCRP、RBP4相关。结论血清RBP4、HsCRP在糖尿病患者中显著升高,其浓度变化与糖尿病下肢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