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通过测定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不同肝病患者血清中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及凝血酶原活动度,探讨上述不同指标在判定肝脏功能,指导临床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健康对照组20例(A组);急性无黄疸型乙肝20例(B组);急性黄疸型乙肝20例(C组);慢性乙肝20例(D组);肝硬化患者20例(E组)。所有被检对象均在清晨空腹静脉采血,用ELISA法测定,试剂盒分别由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和南京军区总医院提供,按说明书严格操作。结果 从急性乙型肝炎到慢性乙型肝炎至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前白蛋白逐渐降低(均值(mg/L)A组:240.4;B组:170.6;C组160.1;D组:120.8;E组:76.1)。急、慢性乙型肝炎明显降低(P〈0.05)。乙肝后肝硬化显著下降(P〈0.01)。TBA急、慢性乙型肝炎,乙肝后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白蛋白、PT仅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血清前白蛋白(Preaibumirk PA)含量的改变能敏感、特异、快速的反应肝病患者肝脏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各种慢性肝病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慢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浓度及其它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慢性肝病患者血清TBA水平较对照组均升高,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TBA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肝硬化患者升高更加显著(P〈0.01);(2)肝硬化患者TBA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的升高逐渐递增,且C级与A、B级之间TBA水平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3)脂肪肝、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的TBA阳性率分别为28.6%、88.3%和100%,肝硬化患者的TBA阳性率高于ALT、AST和TBIL;(4)肝硬化患者Child-Pugh C级TBA阳性率与A、B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Child-Pugh分级B、C级TBA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肝功能实验指标(P〈0.05)。结论血清TBA水平是反映肝实质损害的一项灵敏指标,对监测肝病的病情发展、严重程度、预后及治疗效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在分析肝硬化患者肝损害方面比常规肝功能项目更为灵敏。  相似文献   

3.
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ADA无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患者经治疗血清ADA明显降低,与发病早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ADA与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结论:肝病患者血清ADA增高提示肝病慢性化、逐渐进展,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4.
肝脏疾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FN-γ、TNF-α、IL-4、IL-10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在肝病患者血中的浓度改变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试剂盒体外检测不同类型肝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IL-10的浓度。结果IL-4、TNF-α、IFN-γ在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重型肝炎组患者外周血的浓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0.001-P〈0.05),而IL-10的肝病组与正常组之间、肝病组之间相比,均未有显著差别(P〉0.05);IFN-γ在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1)和重型肝炎组(P〈0.05);IL-4在重型肝炎组中的浓度显著高于急性(P〈0.05)、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结论细胞因子IL-4、IFN-γ、TNF-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起重要作用;细胞因子IL-4、TNF-α、IFN-γ分别参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促纤维化作用和抗纤维化作用;促炎因子 IFN-γ、TNF-α和抗炎因子IL-4共同参与重型肝炎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与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损害的关系。方法检测303例经肝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和TBA,并对其与肝活检组织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随着肝脏病理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加重,血清CHE逐渐下降,而血清TBA逐渐升高。血清CHE与肝脏病理分级和分期呈显著负相关(P〈0.01),血清TBA与肝脏病理分级和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临床上联合测定血清CHE和TBA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伤的程度。  相似文献   

6.
血清CHE、TBA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理损害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10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TBA水平变化与肝组织病理损害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CHE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系数为-0.248(P〈0.05),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0.223(P〈0.05);TBA与肝组织炎症分级的相关系数为0.415(P〈0.01),与纤维化分期的相关系数为0.384(P〈0.01)。二者能够很好地反映肝损害的程度,尤以TBA明显。提示TBA是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损害更为良好的血清学指标,临床定期监测血清TBA与CHE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病变程度与调整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利  朱海杭  徐永居 《胃肠病学》2007,12(12):756-757
背景:血清总胆汁酸(TBA)以及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U1)、Ⅳ型胶原(C-Ⅳ)、层黏蛋白(LN)和透明质酸(HA)水平可判断肝硬化程度,但国内外研究关于肝纤维化指标与Child-Pugh分级关系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目的:研究肝硬化患者血清TBA含量以及PCⅢ、C-Ⅳ、LN、HA水平与肝硬化Child-Pugh分级的关系。方法:按Child.Pugh分级标准将42例肝硬化患者分为A、B、C三级,酶法测定血清TBA含量,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空腹血清PCⅢ、C.IV、LN、HA水平。结果:血清TBA含量随Child.Pugh分级增高而升高,不同分级间有显著差异(P〈0.01)。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PCU1水平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5),各级肝功能患者间血清C-Ⅳ水平均无显著差异,肝功能C级患者血清LN水平显著高于A级和B级患者(P〈0.01,P〈0.05),肝功能B级和C级患者血清HA水平均显著高于A级患者(P〈0.01)。结论:血清TBA含量能灵敏地反映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程度,对指导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分级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PCU1、LN、HA对指导肝功能的分级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肝硬化患者中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林  马雄  王勇峰  吴叔明 《胃肠病学》2002,7(4):216-217
背景:胆汁酸在肝内合成和分泌,因此可以作为反映肝细胞损害的指标之一。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2例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资料,比较TBA与其他常规肝功能指标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肝硬化组的TBA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其水平为健康对照组的6.9倍,异常率为74%,显著高于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移酶(γ-GT)和碱性磷酸酶(ALP)(P<0.01)。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TBA水平显著高于代偿期患者(P<0.01)。结论:TBA是反映肝硬化患者肝细胞损害的敏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肝病患者血清中TIMP-1与HA、PC Ⅲ、CⅣ、LN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肝病患者血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MP-1)与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和层粘连蛋白(LN)的相互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425例肝病患者和11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测定血清TIMP-1,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A、PCⅢ、CⅣ和LN和全自动酶法测定血清总胆汁酸(TB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结果 与健康正常人对照比较,肝病患者五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除慢性肝炎轻度组CⅣ含量水平与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均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唯有TIMP-1血清含量水平从急性肝炎至肝硬化依次进行性升高,慢性肝炎轻度组与急性肝炎组相比,t=2.603,P〈0.01。血清TIMP-1与HA、PCⅢ、CⅣ和LN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TBA、ALT呈正相关(P〈0.05),并随肝脏病损纤维化程度加重而检出阳性率逐渐增高(P〈0.005)。结论 五项指标均可不同程度的反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其中以血清TIMP-1更为可靠、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本地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303例HBV.DNA阳性的慢性肝病患者,采用PCR-反向点杂交法检测HBV基因型,采用ELISA法检测HBeAg,PCR-荧光探针法检测HBV—DNA,HITACHI76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AST、总胆汁酸(TBA)、总胆红素(TBIL)、白蛋白(ALB)五种肝功指标。结果303例慢性肝病患者中B基因型249例(82.2%),C基因型39例(12.9%),B/C混合型10例,D基因型3例,未分型2例,B基因型所占比例显著高于C基因型(P〈0.0001);HBeAg阳性141例,其中C基因型HBeAg阳性率高于B基因型,但无统计学意义;C基因型患者HBV-DNA载量、ALT、AST、TBA、TBIL均明显高于B基因型(P〈0.01或P〈0.05)。结论赣州地区HBV感染以B、C基因型为主,尤以B基因型居高;C基因型更易发展为严重肝病,抗病毒治疗效果差;此为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乙型肝炎相关慢性肝病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功能磁共振成像指标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程度动态变化的关系,并与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作对照分析。方法 对47例慢性肝病患者[慢性乙型肝炎6例,肝硬化41例(其中ChildA级14例,ChildB级12例;ChildC级15例)]及1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扩散加权成像(DWI),用不同的b值及b值差计算肝脏表观扩散系数(ADC)。灌注加权成像(PWI)测量肝脏强化参数:到达灌注峰值时间(TP)、血容量分布及肝脏强化曲线最大上升斜率(MSI)。相位对比法(PC)测门静脉血流速度、每分钟流量。所有入选者同时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连蛋白(LN)和Ⅳ型胶原(CⅣ)。结果 (1)DWI:Child C级肝硬化组与对照组比,AD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ild A、B级肝硬化组与对照组之间ADC3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慢性乙型肝炎组和Child C级肝硬化组间AD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PWI:Child A、B、C级肝硬化较对照组TP明显延长(P值均〈0.01)。肝脏MSI比较,对照组明显大于Child A、B、C级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3)Child A、B、C级肝硬化组门静脉血流速度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4)Child A、B、C级肝硬化组HA较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Child A、B.C级肝硬化组LN也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对照组,P值均〈0.01;Child A,B、C级肝硬化组PCⅢ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值均〈0.01。结论 功能磁共振成像指标能反映出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动态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及临床治疗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用ELISA法检测了107例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血清可溶性Fas(sFas)水平。结果各期肝炎患者血清sFas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1),由低到高依次为慢乙肝、肝炎肝硬化、急性乙肝、慢性重型乙肝;血清sFas与总胆红素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均呈负相关(P〈0.01),与HBeAg的表达和HBV-DNA的复制无相关性(P〉0.05)。  相似文献   

13.
潘秀贤  罗林玲  李兵 《内科》2010,5(3):233-235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00例ACS患者为观察组,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23例。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总胆固醇(TC)、总胆汁酸(TBA)及总胆红素(TBIL)的水平,并做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的TC及TBA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TC及TBA水平由SA、UA到AMI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TBIL水平由SA、UA到AMI依次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C、TBA及TBIL联合检测对ACS的诊断及病情发展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目的 阐明空腹血清总胆汁酸(TBA)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913例临床资料,用SPSS软件及四格表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正常人TBA平均(4.0±3.2)μmol/L。肝病组TBA显著高于正常人和非肝病组(P<0.01)。(2)急性肝炎患者TBA平均为(167.2±132.4)μmol/L,最高达449.5μmol/L,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表明TBA是反映急性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3)TBA对肝硬化的敏感性为85.8%,优于其他肝功能试验,TBA是反映肝硬化侧支循环的有价值的指标。(4)TBA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仅为30.5%,不及ALT和总胆红素(TBIL)。(5)TBA水平与病情轻重有一定关系,但与TBIL不完全平行,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价值。结论 TBA特异性高,敏感性尚可,对肝病、特别是急性肝炎和肝硬化有重要诊断价值,但对慢性轻度肝炎的敏感性差,对病情的判断不如TBIL有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0例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RBP、PA、TBA、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水平,观察不同肝病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与6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RBP、P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五组肝病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的CHE活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急性病毒性肝炎组、重症肝炎组ALT、AST活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结论检测血清RBP、PA、TBA、CHE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反映肝脏实质性病变程度方面优于ALT、AST。 ALT、AST检测同时联合RBP、PA、TBA、CHE检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利福平广泛用于抗结核治疗,是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目的:探讨利福平致大鼠胆汁淤积性肝损伤的特征及其动态变化。方法: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利福平模型组,采用利福平灌胃制备胆汁淤积性肝损伤大鼠模型。动态监测造模第0、7、14、21、28、35、42、49d大鼠血清ALT、AST、ALP活性以及TBIL、DBIL含量变化。造模第14、49d分批处死大鼠,观察大鼠肝组织超微结构改变,检测肝匀浆TBA、MDA含量和SOD、GSH-Px活性。结果:利福平模型组血清AIJT、AST、ALP活性和TBIL、DBIL含量于给药后升高,第7~21d达高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第49dAIJT、AST活性和DBIL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福平模型组肝组织电镜下可见线粒体肿胀、内质网断裂、毛细胆管扩张以及胆汁淤积。造模第14、49d利福平模型组TBA、MDA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P〈0.05),第49dTBA含量较第14d显著降低(P〈0.05),MDA含量较第14d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d利福平模型组SOD、GSH-Px活性较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0.05),第49d利福平模型组SOD、GSH.Px活性较第14d相比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福平可导致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肝损伤,并存在肝损伤适应性现象。  相似文献   

17.
HBV感染者血清中HBVcccDNA、HBeAg及HBV DNA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探讨HBV感染者血清HBVcccDNA与血清HBV DNA及HBeAg的关系。分别以PER分子信标技术和ELISA方法对非HBV相关肝炎、HBV健康携带者、急性乙型肝炎(AHB)、慢性乙型肝炎(CHB)、乙肝肝硬化、乙肝患者血清中HBVcccDNA HBV DNA含量及HBeAg进行了检测。HBVcccDNA仅见于HBV DNA阳性血清中;HBeAg阳性组的HBVcccDNA阳性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P〈0.05);145例HBV DNA阳性患者中,HBVcccDNA阳性组HBVD—NA水平显著高于HBVcccDNA阴性组(P〈0.01)。血清HBVcccDNA可能是乙肝病毒在患者体内大量复制的血清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检测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血清维生素C含量及其它氧化损伤指标,为维生素C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共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20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15例、重型肝炎10例],健康对照组15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不同临床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乙型肝炎组丙二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⑵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的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维生素C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维生素C的浓度与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诊断、鉴别、预示病情发展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56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测定采用循环酶法,胆碱酯酶测定用速率法,血清总胆红素(TBil)采用2,4-二氯苯胺重氮比色法测定,并加以比较。结果各型乙型肝炎患者TBA与正常对照比较显著增高(P〈0.01),慢性肝炎中度组、重度组及原发性肝癌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HE显著降低;慢性肝炎随病情加重,TBA、TBil逐步增高,CHE逐步降低;重型肝炎TBA、TBil增高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E降低最为显著,与其他肝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BA、TBil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与CHE有良好的负相关性。结论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联合测定在乙型肝炎的诊断、鉴别、预示病情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探讨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激活素A(ACTA)与慢性肝脏疾病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28例慢性肝炎(CHB)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sICAM-1、ACTA含量,同时测定其肝功能相关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慢性肝病患者血清sICAM-1、ACT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或P〈0.01)。与TBil、AST、GLB呈正相关,与ALB呈负相关(P〈0.05或P〈0.01)。血清sICAM-1、ACTA与透明质酸(HA)呈显著正相关(P〈0.05),SICAM-1与ACTA也呈显著正相关(P〈0.05)。sICAM-1、ACTA与HA水平呈正相关,提示sICAM-1、ACTA可做为反映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以及肝损伤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