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3 毫秒
1.
丁丽春  赵尔扬 《黑龙江医学》2005,29(12):908-910
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端粒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本文从分子生物学、肿瘤学等多个方面作一综述,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周峻  金岩  何勇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3,13(18):102-103,106
目的 :探讨端粒酶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 (telomericrepeatamplificationprotocol,TRAP)方法检测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术后标本中的病变组织及其癌旁正常组织 ,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73.3% (2 2 / 30 ) ,而 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无 1例表现出端粒酶阳性。T1~T2 期 2 1例中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6 1.9% (13/ 2 1) ;T3 ~T4期 9例均为端粒酶阳性表达 (10 0 % )。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样本中Ⅰ级17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5 8.8% (10 / 17) ;Ⅱ级 8例 ,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 87.5 % (7/ 8) ;Ⅲ级 5例 ,均表达出端粒酶阳性 (10 0 %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P <0 .0 5 ) ,且端粒酶活性与口腔鳞状细胞癌的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5 )。结论 :端粒酶活性表达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 ,同恶性肿瘤的整个病程有关 ,与其恶性程度、浸润能力有相关性 ,可作为判断预后有价值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8例癌前病变(白斑)、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口腔癌前病变组与鳞状细胞癌组基本一致.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酶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的良好分子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对391例行根治性手术的早期子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术前SCCAg水平,并将其与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SCCAg水平在FIGO分期、肿瘤直径、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旁有无受侵及淋巴结有无转移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肿瘤的组织学分级和脉管有无浸润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有肿瘤直径(P=0.001 5)和淋巴结转移(P=0.000 1)是影响SCCAg水平的独立危险因素,且淋巴结转移比肿瘤直径对SCCAg水平影响更大.在Ⅰb1期,当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4)和特异度(0.83),Youden指数(0.37)最高,预测效果最佳;而在Ⅰb2和Ⅱa期,当选择截断值为4.5 ng/ml时,有较好的灵敏度(0.55)和特异度(0.79),Youden指数(0.34)最高,预测效果最佳.结论:术前SCCAg水平对评估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的价值.在Ⅰb1期和Ⅰb2+Ⅱa期,分别选择截断值为2.5 ng/ml和4.5 ng/ml时,有最佳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5.
c-erbB-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类癌基因,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是人类肿瘤中发生改变频率最高的癌基因之一。本文就c-erbB-2的结构、分子水平调控、与肿瘤的发生、转移以及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过度表达同分化、预后的关系综合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淋巴结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K19)的表达情况,寻找发现OSCC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的有效分子生物学手段。方法应用荧光定量RT- PCR检测8例OSCC患者的119枚淋巴结标本中CK19 mRNA表达水平,并与HE染色及免疫组化进行比较。结果 HE染色及免疫组化同时检测到CK19阳性淋巴结24枚,荧光定量RT- PCR检测到CK19阳性者48枚,HE染色及免疫组化结果CK19阴性而定量RT- PCR阳性的微转移淋巴结主要分布于颈Ⅱ区。淋巴结总体微转移率为20.17%。荧光定量 RT- PCR检测的CK19阳性淋巴结与 HE染色及免疫组化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2.04,P<0.01)。结论对于OSCC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的检测,荧光定量RT- PCR对CK19 mRNA的检测较HE染色和免疫组化敏感,分子病理检测方法的应用可以有助于肿瘤的分期判断、预后评估及治疗方案的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以无创、无电离辐射暴露、经济快捷的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并通过联合诊断试验评价其诊断效能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主因口腔鳞状细胞癌住院治疗,拟行颈淋巴清扫术的患者共74例,收集受试者的基线资料及术前常规临床检查结果,如体格检查和增强CT,并在术前对受试者行红外热成像检查。根据诊断试验的基本原理,以术后病理检查报告为金标准,计算红外热成像检查的诊断效能指标。结果:红外热成像技术诊断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灵敏度为75.0%,特异度为69.0%,符合率为71.6%, 阳性预测值为64.9%,阴性预测值为78.4%。红外热成像与其他常规术前检查并联试验的灵敏度为87.9%,串联试验的特异度为97.6%。结论:红外热成像技术可以纳入术前临床检查,可以同其他影像学检查手段联合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颈淋巴结转移癌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8.
口腔粘膜鳞状细胞癌为口腔的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性别、好发年龄及部位分布等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尽相同:为了解本地区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病情况,笔者统计了洛阳市中心医院1980年7月-2005年7月期间的全部口腔粘膜活检资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c-erbB - 2属于受体—酪氨酸激酶类癌基因 ,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 ,是人类肿瘤中发生改变频率最高的癌基因之一。本文就c -erbB - 2的结构、分子水平调控、与肿瘤的发生、转移以及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过度表达同分化、预后的关系综合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了解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40例口腔良性肿瘤及12例正常口腔组织,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的端粒酶活性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正常组织组。结论 端粒酶可稳定染色体末端的端粒结构,端粒酶活化在口腔肿瘤恶变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端粒酶可作为判断癌变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检测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及其受体c—Met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水平,探讨HGF/c-Met系统对口腔鳞癌侵袭转移的影响。 方法对50例确诊的原发、复发口腔鳞癌病例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口腔鳞癌组织和颈部淋巴结中HGF和c Met的表达情况。将收集的病例按病理类型及临床资料分组,并比较各组间HGF和c-Met的表达差异。 结果口腔鳞癌组织及有转移灶的淋巴结中,癌细胞HGF及c-Met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为100%,颈部淋巴结中HGF的阳性率为60%,淋巴细胞内均无c-Met蛋白的表达。癌细胞c-Met蛋白的表达水平和颈淋巴结内淋巴细胞HGF表达阳性与口腔鳞癌的局部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P=0.0000),癌细胞中HGF的高水平表达与肿瘤的侵袭(P=0.0020)、复发相关(P=0.0139)。 结论口腔鳞癌中HGF和c-Met蛋白表达升高、颈部淋巴结中淋巴细胞HGF表达阳性可能促进肿瘤的侵袭、复发、局部淋巴结转移,提示患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3.
羟基喜树碱对人舌癌细胞的抑制作用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化疗药物羟基喜树碱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抑制作用和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初步探讨端粒酶作为化疗敏感性指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MTT法、双层琼脂培养法、透射电镜观察、流式细胞术,TRAP-PCR-ELISA法研究.结果羟基喜树碱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细胞超微结构有明显改变,细胞周期发生明显变化(S期细胞由23.9%变为39.5%,G0/G1期细胞由72.4%变为39.0%),抑制端粒酶活性且有一定的时间依赖性(用109ng/ml羟基喜树碱处理Tca8113舌癌细胞后24,48,72和96 h端粒酶活性分别为(0.57±0.07),(0.35±0.02),(0.18±0.04),(阴性).结论羟基喜树碱可以明显抑制Tca8113细胞的增值活性及其转移复发倾向,还可作用于线粒体,在细胞周期改变的同时抑制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14.
早期宫颈鳞癌患者微淋巴管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Zhang JP  Lü WG  Chen HZ  Zhou CY  Xie 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2):1551-1554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癌微淋巴管形成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5例Ⅰb、Ⅱa期的宫颈鳞癌患者的癌组织存档蜡块切片,用Podoplanin单抗免疫染色微淋巴管,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癌内、癌周的淋巴管,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结果(1)形态学观察示癌周淋巴管较癌内淋巴管粗大、密集。有淋巴结转移者,癌内淋巴管可见癌细胞。(2)宫颈鳞癌癌周淋巴管密度(LVD)为(31±10)条/mm2,癌内淋巴管密度为(20±10)条/mm2(P<0.01);癌周相对淋巴管面积(LVA)为(0.75±0.40)%,癌内LVA为(0.19±0.11)%(P<0.01)。(3)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的癌内及癌周的LVD、LVA分别为(29±7)条/mm2,(40±5)条/mm2,(0.27±0.10)%,(1.23±0.36)%,无淋巴结转移者为(16±8)条/mm2,(28±9)条/mm2,(0.16±0.09)%,(0.56±0.20)%,(P<0.01,0.01,<0.05及P<0.01)。(4)组织学分级Ⅰ、Ⅱ、Ⅲ级者的癌周LVA及癌内LVD、LVA分别为(0.42±0.10)%,(9±3)条/mm2,(0.06±0.04)%;(0.77±0.37)%,(21±8)条/mm2,(0.21±0.09)%;(0.83±0.46)%,(22±11)条/mm2,(0.21±0.12)%。Ⅱ、Ⅲ级与Ⅰ级比较的P均<0.05,而Ⅱ、Ⅲ者间比较的P>0.05。结论早期宫颈鳞癌高淋巴管分布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5.
王玲  田焱  卓敏 《中国医药导报》2010,7(6):42-43,47
目的:探讨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SCCAg)检测在预测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对78例Ⅰ期和Ⅱa期早期宫颈鳞癌患者行手术治疗,确定淋巴结转移情况。手术当天晨取血样,快速荧光酶标法测定SCCAg。结果:早期宫颈鳞癌有淋巴结转移者SCCAg测定值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者(t=7.890,P=0.000)。多因素分析调整后SCCAg水平与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的OR值为1.669(Wald=9.124,P=0.000),95%CI为1.112~2.226。SCCAg对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预测的ROC的AUC为0.713(P=0.001),95%CI为0.606~0.820。当截断值为3.5ng/ml时,特异度为0.714、灵敏度为0.651、Youden指数为0.365,其预测价值最佳。结论:SCCAg对早期宫颈鳞癌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当截断值为3.5ng/ml时,预测价值最佳。  相似文献   

16.
姚华  郑林儿  范骏  吴求亮  王慧明  刘建华 《浙江医学》2005,27(6):410-411,414
目的探讨端粒酶催化亚基基因(hTERT mRNA)在口腔鳞癌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实时定量PCR法(qRT-PCR)检测25例鳞癌患者口腔鳞癌组织及其切缘组织,10例正常人口腔黏膜中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口腔鳞癌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切缘组织和正常口腔黏膜(P<0.05),而切缘组织与正常口腔黏膜中hTERT mRNA的表达量无区别(P>0.05).结论口腔鳞癌中hTERT高表达,口腔切缘和正常口腔黏膜中低或无表达,提示hTERT mRNA活化是口腔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事件,hTERT mRNA可以作为检测口腔鳞癌及其切缘安全范围的一个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与鼻腔鼻窦鳞状细胞癌(Nscc)患者临床分期及治疗预后关系。方法采用微粒子酶免疫分析法(MEIA)检测河北省邢台市眼科医院29例NSCC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CCAg水平。结果29例NSCC患者血清SCCAg阳性率为86.2%(25/29),SCCAg阳性率与NSCC的TNM分期有关。治疗前后患者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水平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患者SCCAg明显升高。结论血清SCCAg可作为鼻腔鼻窦鳞癌的相关肿瘤标志物,对判断鼻腔鼻窦鳞癌治疗效果、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端粒酶活性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相同患者的相同组织块分别行病理形态学诊断和端粒酶活性检测,将二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端粒酶活性检出率与目前作为诊断依据的病理形态学诊断仍有差距。结论 端粒酶活性检测以其相对较高的检出率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诊治并经病理确诊为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选取诊断明确且组织学不伴有其他类型杂交瘤,并有明确手术治疗史及完善临床病理资料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28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筛选可用于鉴别诊断的特异性免疫标记,应用统计学方法进行生存分析,评估预后相关因素,同时随机选取28例临床分期相同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最常发生的部位是舌及口底,为11例(11/28,39.3%),其余牙龈6例(6/28, 21.4%)、颊部5例(5/28, 17.9%)、腭部4例(4/28, 14.3%)、口咽部2例(2/28, 7.1%)。患者多为中晚期, 12例为Ⅱ期,16例为Ⅲ~Ⅳ期。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2例,占总病例数42.9%(12/28),局部复发者9例,伴远处转移者1例(转移至肺)。28例传统鳞状细胞癌患者中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伴淋巴结转移者13例,占总病例数46.4%(13/28)。局部复发者5例,伴远处转移者3例,其中2例转移至肺、1例转移至脑。临床分期相同的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和传统鳞状细胞癌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4.6%、53.8%。基底样鳞状细胞癌组织学上表现为基底样细胞构成的实性癌巢,癌巢中心一般不形成角化,常可见粉刺样坏死结构。28例基底样鳞状细胞癌均呈现CK5/6、P63强阳性表达,而神经内分泌标志物CgA和Syn阴性表达,其中8例呈P16阳性表达,1例局灶阳性表达SOX10,但CK7阴性。结论: 口腔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中晚期患者多见,淋巴结转移率较高,但与相同临床分期的传统鳞状细胞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6阳性患者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相关,预后较好;CK7与SOX10免疫组织化学可用于基底样鳞状细胞癌与实性型腺样囊性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毛兰萍 《中原医刊》2011,(22):45-47
目的探讨抑癌基因(P16)、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中的表达意义及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26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糜烂型OLP组织及40例OSCC组织P16、survivin基因的表达,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16蛋白、survivin蛋白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0s—CC组织和糜烂型OLP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蛋白与survivin蛋白在三种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结论P16、survivin与OLP向OSCC转变有关,它们在OSCC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